从“纸面算力”到“好用算力”,超聚变打通AI+“最后一公里”

简介: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AI+”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引擎。市场层面,AI+正深刻变革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但AI算力瓶颈依然存在。在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上,超聚变等企业探讨了算力的绿色化和效能提升。超聚变推出的FusionPoD for AI全液冷服务器,显著降低能耗并提升算力效能,其FusionOne AI解决方案也加速了AI在各行业的落地。这些创新将重塑算力格局,推动智能革命。

如果要评选2024年的年度科技名词,AI+当属最热门的候选项。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正在从顶层设计着手,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折射到市场层面,AI+作为一种新的范式,不断深入千行万业。金融、医疗、制造、交通、智慧城市等各行各业都在掀起一场智能革命,通过AI和算力的结合挖掘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出创新的乘法效应。

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待解的难题,比如作为基础设施的AI算力:当AI成为场景革新的驱动力量,算力环节如何破局?

刚刚结束的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AI+,释放算力新价值”论坛上,来自超聚变、中国电信、滴普科技、百度、英特尔等算力产业上下游的厂商,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院士和专家,深入探讨了AI算力的现状和趋势。

也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答案。

01 打破算力瓶颈,行业需要“好用算力”
“AI+各行各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要利用数据、算力、算法等智能要素,催生出新的业态和增长动能。

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AI+就好比是做饭,算法是锅、数据是米、算力是火。特别是在“算法跟着算力走”的背景下,算力已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和生产力划等号,算力强则AI强,算力不足,AI就会掉链子。

现实情况却是,AI算力的瓶颈在2024年依旧存在。

一是算力缺口的加剧。

参考美银等机构的报告:大模型进入到万亿参数时代后,对算力的需求达到了每年750倍的指数级膨胀,而目前的硬件算力供给只有3倍每两年的增速,供需缺口正在随着时间加剧。

也就意味着,让无数企业头大的“算力焦虑”,在时间的作用下将只增不减,同时也在拷问当前的算力供给方式:仅仅只是在数量上做文章,永远填不满各行各业的算力缺口,必须要思考怎么提升智能算力的效能。

二是算力亟需绿色化。

马斯克和黄仁勋都曾抱怨“算力的尽头是电力”,之后就传出了“微软算力中心搞崩了电网”的新闻。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26年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行业的电力消耗将达到1000太瓦时以上,增速是全球用电量的数十倍。

在这样的语境下,绿色智算所涉及的不单单是环保议题,能否在绿色智算的布局上未雨绸缪,给出可行的创新解决方案降低功耗,直接关系着下一个十年的算力供给能力,左右着AI+在各行各业的融合进程。

三是算力应用的困境。

没有汽车工业的繁荣,石油不过是廉价的燃料。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AI,倘若不能在应用层降低门槛、疏通堵点,使能各行各业的开发者高效打造AI原生应用,所谓的算力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目前AI应用还处于试点阶段,想要走向规模化落地,面临着算力、模型、应用等不同层级的痛点。比如算力的单一和兼容性问题,尤其是在模型推理的多元算力需求下;大模型调用的高门槛,模型和算力资源的匹配就劝退了不少开发者;以及应用开发时面临缺少工具链、开发效率低等挑战。

AI算力的瓶颈是否无解呢?答案是否定的。

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AI+,释放算力新价值”论坛上,超聚变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算力事业部总裁张小华道出了行业上下游的一个共识:推动算力从“纸面算力”到“可用算力”再到“好用算力”的转换。

简而言之,AI算力既要增量,也要提质。

正如超聚变算力领域与拓展部总裁唐启明在演讲中提到的:“面向AI算力,超聚变正在重构基础设施、跨越生态裂谷,逐步推向行业落地,通过纵向做深构筑竞争力,横向扩展以IT赋能OT,和伙伴一起共促AI算力产业繁荣。”

超聚变指出了方向,也给出了可行的路径。

02 告别能耗魔咒,构建“绿色”智能算力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绿色智算。

为了解决算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国家在2022年初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将东部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发挥西部的自然气候和电力优势,通过算力资源的跨域调配,解决算力中心的能耗压力。

可随着大模型推理需求的爆发,对时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城市开始建立城市级、区域级的智算中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推理算力需求。但在智算中心的建设上,并没有盲目上马,纷纷画出了能耗红线。

比如工信部等六部门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要优于1.3;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先后对新建数据中心提出了严格要求,其中深圳已明确鼓励PUE值低于1.25的数据中心。

正如外界所熟知的,PUE值越接近1,表明非IT设备的耗能越少,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越高。目前国内大型数据中心的平均PUE值为1.55,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值也只有1.46,意味着能耗只有一半用在了“计算”上,其他的则浪费在了散热、照明等方面。

对于智算中心分布密集的一二线城市,能否在自然气候不占优势的前提下,降低智算中心的PUE值呢?

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上,超聚变的FusionPoD for AI 新一代全液冷整机柜GPU服务器斩获了“算力中国·年度重大突破成果”。在主办方公布的获奖理由里,除了在算力密度、海量数据访问上的出色表现,散热和供电能力的权重同样不可小觑:100%全液冷散热搭配105kW高效集中供电,让PUE低至1.06,5年TCO(总成本)降低15%以上,可以说是当下绿色智算的首选方案。

可以佐证的是,目前超聚变液冷服务器的出货量已经达到70000+节点,其中和浙江电信联合创新的端到端完整的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采用了FusionPoD for AI整机柜液冷服务器规模部署,在有“中国四大火炉”之称的杭州,实现了极致能效和超低PUE。

一个不应被忽略的消息在于,超聚变在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上发起成立了“液冷AI开放联盟”,将致力于构建标准化的智算底座,让产业用户可以更快、更易、更好地获取和使用AI算力。

言外之意,基于液冷AI开放架构的“绿色算力”,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每年都会成倍提升。

开源证券等第三方机构也在报告中预测了绿色智算的趋势:AIGC正驱动智算中心朝高密度、低PUE发展,2022年到2027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将保持59%的复合增长率,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

把以上信息做个归纳的话,智算中心告别能耗“魔咒”,已经是一种现在进行时,一种行业主旋律。

03 软硬件协同,打通AI+“最后一公里”
绿色智算加速了“可用算力”进程,距离“好用算力”还有多远呢?

作为算力基础设施与服务领域的“塔尖”选手,超聚变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南向创新提升智算效能。

不只是前面提到的FusionPoD for AI全液冷整机柜GPU服务器,还包括开箱即用的超聚变超融合训推一体机等产品,同时推出了AI Space大模型加速引擎,借助模型迁移、适配和调优能力来提升智算效能。

北向使能AI融入现有业务。

直接的例子就是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上发布的超聚变FusionOne Al解决方案,围绕AI落地在算力、模型、应用等环节的痛点,提供了三大核心能力,进而缩短从算力到应用的距离,加速AI融入业务。

在算力层,超聚变打造了兼容多元AI算力、异构算力的XPU资源池,瞄准了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在实际业务中常常需要CPU、GPU、FPGA、NPU等多种算力,被迫部署不同架构的服务器。

超聚变通过XPU资源池的方式,可以广泛兼容intel、AMD、NVIDIA、昇腾、摩尔线程等多种异构算力,并在智能调度的帮助下实现了50%有效算力提升,助力客户在推理算力上“一次投资,持续演进”。

在模型层,超聚变的模型工程涵盖了开源和第三方商用模型、场景化数据集,以及测试、联调、发布、部署、管理在内的模型使能工具和算子加速,进一步降低了大模型微调开发和推理上线的技术门槛。

以大模型与算力资源的匹配为例,在传统流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模型的需求调整算力资源,在模型的计算需求与可用的硬件资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经验和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超聚变的解法是“模型与算力资源自动按需匹配”。

在应用层,超聚变提供了数据工程、知识库、插件在内的全周期AI工具链,并配备了专业的AI服务团队,前者旨在降低AI原生应用开发的门槛,后者对应的是100多位经验丰富的AI工程师。

个中逻辑并不难解释。相较于算力和模型,应用直接和客户的生产力挂钩,在AI+方兴未艾的氛围下,只有打通AI+的“最后一公里”,让算力的价值照进现实,让各行各业看到AI+的“倍增效应”,整个产业才会有序向上生长。

目前FusionOne Al解决方案已经服务超聚变的主流业务场景,覆盖了4000+员工、10000+合作伙伴,生成了百万行代码,实现80%以上的效率提升……超聚变软硬件协同释放算力新价值的解法,已经得到了验证。

每次提到AI+的时候,总有人想要寻找杀手级应用或者iPhone时刻,或许最正确的方式恰恰是像超聚变这样,解决AI+的一个个痛点和堵点,让智能算力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各行各业的每一个场景。

04 写在最后
诚如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所呈现的, 一个AI驱动的美丽新世界在算力时代变得越来越清晰。

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上,有挑战,有机遇,还有一群默默“铺路”的技术人。有理由相信,超聚变和伙伴们的联合创新,将重塑算力新格局、释放算力新价值,点亮千行万业的数智化之路。

在AI+的浪潮下,城市将变得更加智慧、安全,企业将更加高效、充满活力,生活将更加便捷、充满想象。

相关文章
|
24天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中间件
阿里云 AI 中间件重磅发布,打通 AI 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
9 月 26 日,2025 云栖大会 AI 中间件:AI 时代的中间件技术演进与创新实践论坛上,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技术专家林清山发表主题演讲《未来已来:下一代 AI 中间件重磅发布,解锁 AI 应用架构新范式》,重磅发布阿里云 AI 中间件,提供面向分布式多 Agent 架构的基座,包括:AgentScope-Java(兼容 Spring AI Alibaba 生态),AI MQ(基于Apache RocketMQ 的 AI 能力升级),AI 网关 Higress,AI 注册与配置中心 Nacos,以及覆盖模型与算力的 AI 可观测体系。
451 24
|
1月前
|
人工智能 并行计算 调度
AI创业公司的算力困境,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当前AI创业公司面临严峻“算力困局”:不仅受制于高昂成本,更受限于技术封锁、生态绑定与资源低效。算力获取难、用不起、用不好,正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瓶颈。
|
3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科技云报到:算力即国力,智算基础设施成AI下一主战场
在数字化与AI浪潮推动下,算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迅猛发展,中国智能算力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24年达725.3 EFLOPS,预计2026年将突破1460 EFLOPS。未来,算力将呈现多样化、泛在化与智能绿色三大趋势,推动AI基础设施升级。以联通云为代表,通过AI全栈焕新,构建覆盖“云-网-数-智-安”的全链条智算能力,助力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
363 5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安全
重塑 AI 算力底座!阿里云服务器操作系统 V4 正式发布
Alinux 4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产业变革的催化剂。
|
4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云计算
挑战杯专属支持资源|阿里云-AI大模型算力及实验资源丨云工开物
阿里云发起的“云工开物”高校支持计划,助力AI时代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为“挑战杯”参赛选手提供专属算力资源、AI模型平台及学习训练资源,包括300元免费算力券、百炼大模型服务、PAI-ArtLab设计平台等,帮助学生快速掌握AI技能并构建优秀作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访问链接领取资源:https://university.aliyun.com/action/tiaozhanbei。
|
5月前
|
人工智能 缓存 安全
算力引擎如何按下 AI 落地加速键?
本文探讨了AI时代企业对算力的新需求及应对策略,涵盖高吞吐与实时性、向量数据库挑战、隐私保护与成本控制等关键议题。文章还分析了垂直场景下的算力解决方案,如PolarDB的“Data+AI”理念和身份安全领域的多模态检测系统。同时介绍了英特尔至强六代处理器与阿里云G9i实例的创新实践,并展望了AI未来发展趋势,强调降低门槛、多元算力生态建设及端到端工程化思维的重要性。
|
5月前
|
人工智能 数据挖掘 大数据
“龟速”到“光速”?算力如何加速 AI 应用进入“快车道”
阿里云将联合英特尔、蚂蚁数字科技专家,带来“云端进化论”特别直播。
188 11
|
6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边缘计算
当 AI 进入「算力密集时代」:你的服务器能跑通大模型吗?
本文深入探讨AI服务器在技术落地中的核心瓶颈问题,结合实战经验解析从模型训练到端侧部署的算力优化策略。内容涵盖三大典型场景的算力需求差异、GPU服务器选型的五大反直觉真相、实战优化方法(如混合精度训练与硬件资源监控),以及边缘AI部署挑战和解决方案。同时提供算力弹性扩展策略、模型生命周期管理及合规性建议,帮助读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算力体系。文末附有获取更多资源的指引。
415 17
|
1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数据可视化
如何破解AI推理延迟难题:构建敏捷多云算力网络
本文探讨了AI企业在突破算力瓶颈后,如何构建高效、稳定的网络架构以支撑AI产品化落地。文章分析了典型AI IT架构的四个层次——流量接入层、调度决策层、推理服务层和训练算力层,并深入解析了AI架构对网络提出的三大核心挑战:跨云互联、逻辑隔离与业务识别、网络可视化与QoS控制。最终提出了一站式网络解决方案,助力AI企业实现多云调度、业务融合承载与精细化流量管理,推动AI服务高效、稳定交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