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Cloud基础7——Redis分布式缓存,RDB,AOF持久化+主从+哨兵+分片集群

本文涉及的产品
日志服务 SLS,月写入数据量 50GB 1个月
简介: Redis持久化、RDB和AOF方案、Redis主从集群、哨兵、分片集群、散列插槽、自动手动故障转移

   导航:

【Java笔记+踩坑汇总】Java基础+JavaWeb+SSM+SpringBoot+SpringCloud+瑞吉外卖/谷粒商城/学成在线+设计模式+面试题汇总+性能调优/架构设计+源码解析

目录

1.Redis持久化

1.0.Redis持久化的意义

1.1.数据备份文件RDB持久化方案

1.1.1.执行时机

1.1.2.RDB原理

1.1.3.小结,bgsave流程、执行时间、缺点

1.2.追加文件AOF持久化方案

1.2.1.AOF原理

1.2.2.AOF配置

1.2.3.AOF文件重写

1.3.RDB与AOF对比

2.Redis主从

2.0.介绍

2.1.搭建主从集群

2.1.1.集群结构

2.1.2.准备实例和配置

2.1.3.启动

2.1.4.开启主从关系

2.1.5.测试读写分离

2.2.主从数据同步原理

2.2.1.全量同步

2.2.2.增量同步

2.2.3.repl_backlog原理

2.3.主从同步优化

2.4.小结,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区别、执行时间

3.Redis哨兵

3.1.哨兵原理

3.1.1.集群结构和作用

3.1.2.集群监控原理

3.1.3.集群故障恢复原理,选举、切换新master

3.1.4.小结,Sentinel健康、故障转移、通知

3.2.搭建哨兵集群

3.2.1.集群结构

3.2.2.准备实例和配置

3.2.3.启动3个redis实例

3.2.4.测试

3.3.RedisTemplate

3.3.1.导入Demo工程

3.3.2.引入redis的starter依赖

3.3.3.配置Redis地址

3.3.4.配置读写分离

3.3.5.测试读写分离、主从自动切换

4.Redis分片集群

4.0.分片集群概述

4.1.搭建分片集群

4.1.1.集群结构

4.1.2.准备实例和配置

4.1.3.启动

4.1.4.创建集群

4.1.5.集群常用命令

4.1.6.集群模式下连接节点必须加“-c”

4.2.散列插槽

4.2.1.插槽原理

4.2.1.小结,插槽流程、同类数据通过{}插槽绑定到同实例

4.3.集群伸缩

4.3.0.操作集群的命令

4.3.1.需求分析,添加节点到集群、分配插槽

4.3.2.创建新的redis实例

4.3.3.添加新节点到redis

4.3.4.转移插槽

4.4.故障转移

4.4.1.自动故障转移

4.4.2.手动故障转移、指定master实例

4.5.RedisTemplate访问分片集群


1.Redis持久化

1.0.Redis持久化的意义

redis持久化的意义,在于数据备份和故障恢复

比如你部署了一个redis,作为cache缓存,当然也可以保存一些较为重要的数据。Redis数据存在内容中,如果没有持久化的话,redis遇到灾难性故障的时候,就会丢失所有的数据。如果通过将数据持久化在磁盘上,然后定期同步和备份到一些云存储服务上去,那么就可以保证数据不丢失全部,还是可以恢复一部分数据回来的。

image.gif

redis持久化+ 备份:一般将redis数据从内存存储到磁盘。然后将磁盘数据备份一份即将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S3 或 ODPS上即可。如果左边的redis进程坏了并且磁盘也坏了,此时可以在另一台服务器启动该redis,然后将云服务器上的数据copy一份到磁盘上,redis进程在启动过程中会从磁盘加载到内存中。

Redis有两种持久化方案:

  • RDB持久化
  • AOF持久化

1.1.数据备份文件RDB持久化方案

RDB全称Redis Database Backup file(Redis数据备份文件,backup译为备份,支援,也被叫做Redis数据快照。简单来说就是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当Redis实例故障重启后,从磁盘读取快照文件,恢复数据。快照文件称为RDB文件,默认是保存在当前运行目录

1.1.1.执行时机

RDB持久化在四种情况下会执行:

  • 执行save命令
  • 执行bgsave命令
  • Redis停机时
  • 触发RDB条件时

1)save命令

执行下面的命令,可以立即执行一次RDB:

image.gif

save命令会导致主进程执行RDB,这个过程中其它所有命令都会被阻塞。只有在数据迁移时可能用到。

2)bgsave命令

下面的命令可以异步执行RDB:

image.gif

这个命令执行后会开启独立进程完成RDB主进程可以持续处理用户请求,不受影响

3)停机时

Redis停机时会执行一次save命令,实现RDB持久化。

4)触发RDB条件

Redis内部有触发RDB的机制,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找到,格式如下:

cd /usr/local/redis-4.0.0
vim redis.conf

image.gif

# 900秒内,如果至少有1个key被修改,则执行bgsave , 如果是save "" 则表示禁用RDB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image.gif

redis服务端自动RDB:

image.gif RDB的其它配置也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设置:

# 是否压缩 ,建议不开启,压缩也会消耗cpu,磁盘的话不值钱
rdbcompression yes
# RDB文件名称
dbfilename dump.rdb  
# 文件保存的路径目录
dir ./

image.gif

1.1.2.RDB原理

bgsave开始时会fork主进程得到子进程子进程共享主进程的内存数据。完成fork后读取内存数据并写入 RDB 文件。在fork时主进程是阻塞的。

fork采用的是copy-on-write技术:

  • 当主进程执行读操作时,访问共享内存。在linux中,主进程只能操作虚拟内存,不能操作物理内存,操作系统会维护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表(即页表)。当进行写操作时,物理内存会拷贝数据副本,主进程在数据副本实行读写。
  • 当主进程执行写操作时,则会拷贝一份页表到子进程,实现了内存空间共享,根据页表的映射关系执行写操作。

image.gif

1.1.3.小结,bgsave流程、执行时间、缺点

RDB方式bgsave的基本流程?

  • fork主进程得到一个子进程,共享内存空间
  • 子进程读取内存数据并写入新的RDB文件
  • 用新RDB文件替换旧的RDB文件

RDB会在什么时候执行?save 60 1000代表什么含义?

  • 默认是服务停止时
  • 代表60秒内至少执行1000次修改则触发RDB

RDB的缺点?

  • RDB执行间隔时间长两次RDB之间写入数据有丢失的风险
  • fork子进程、压缩、写出RDB文件都比较耗时

1.2.追加文件AOF持久化方案

1.2.1.AOF原理

AOF全称为Append Only File(追加文件)Redis处理的每一个写命令都会记录在AOF文件,可以看做是命令日志文件

image.gif

1.2.2.AOF配置

AOF默认是关闭的,需要修改redis.conf配置文件来开启AOF:

# 是否开启AOF功能,默认是no
appendonly yes
# AOF文件的名称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image.gif

AOF的命令记录的频率也可以通过redis.conf文件来配:

# 表示每执行一次写命令,立即记录到AOF文件。牺牲性能绝对保证数据安全性
#appendfsync always 
# 默认。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然后表示每隔1秒将缓冲区数据写到AOF文件,是默认方案。内存方式读写,对性能有帮助,最多会丢失一秒钟内数据
appendfsync everysec 
# 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安全性最差,还不如RDB用快照文件存读数据安全。
#appendfsync no

image.gif

三种策略对比:

image.gif

实现AOF:

redis.conf先禁用RDB、删除RDB文件:

image.gif image.gif

配置AOF:

image.gif

image.gif

存数据:

image.gif

出现了aof文件

image.gif

aof是记录所有命令、rdb是记录各记录的值,所以aof文件会比rdb文件大很多

1.2.3.AOF文件重写

因为是记录命令AOF文件会比RDB文件大的多。而且AOF会记录对同一个key的多次写操作,但只有最后一次写操作才有意义。通过执行bgrewriteaof命令,可以让AOF文件执行重写功能,用最少的命令达到相同效果。

image.gif

如图,AOF原本有三个命令,但是set num 123 和 set num 666都是对num的操作,第二次会覆盖第一次的值,因此第一个命令记录下来没有意义。

所以重写命令后,AOF文件内容就是:mset name jack num 666

Redis也会在触发阈值自动去重写AOF文件。阈值也可以在redis.conf中配置:

# AOF文件比上次文件 增长超过多少百分比则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 AOF文件体积最小多大以上才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image.gif

1.3.RDB与AOF对比

RDB和AOF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在实际开发中往往会结合两者来使用。

image.gif

数据恢复优先级是两个方案同时用会优先使用aof文件恢复。

2.Redis主从

2.0.介绍

主从的好处:

  1. 数据备份,主从复制实现了数据的热备,是除了持久化机制之外的另外一种数据备份方式。
  2. 读写分离,使数据库能支撑更大的并发。在报表中尤其重要。由于部分报表sql语句非常的慢,导致锁表,影响前台服务。如果前台使用master,报表使用slave,那么报表sql将不会造成前台锁,保证了前台速度。
  3. 负载均衡,在主从复制的基础上,配合读写分离机制,可以由主节点提供写服务,从节点提供服务。在读多写少的场景中,可以增加从节点来分担redis-server读操作的负载能力,从而大大提高redis-server的并发量
  4. 保证高可用,作为后备数据库,如果主节点出现故障后,可以切换到从节点继续工作,保证redisserver的高可用。

2.1.搭建主从集群

2.1.1.集群结构

我们搭建的主从集群结构如图:

image.gif

共包含三个节点,一个主节点,两个从节点。

这里我们会在同一台虚拟机中开启3个redis实例,模拟主从集群,信息如下:

IP PORT 角色
192.168.150.101 7001 master
192.168.150.101 7002 slave
192.168.150.101 7003 slave

2.1.2.准备实例和配置

要在同一台虚拟机开启3个实例,必须准备三份不同的配置文件和目录,配置文件所在目录也就是工作目录。

1)创建目录

我们在Linux的tmp目录下创建三个文件夹,名字分别叫7001、7002、7003: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创建目录
mkdir 7001 7002 7003

image.gif

如图:

image.gif

2)恢复原始配置

修改redis-6.2.4/redis.conf文件,将其中的持久化模式改为默认的RDB模式AOF保持关闭状态

# 开启RDB

# save ""

save 3600 1

save 300 100

save 60 10000


# 关闭AOF

appendonly no

3)拷贝配置文件到每个实例目录

然后将redis-6.2.4/redis.conf文件拷贝到三个目录中(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 方式一:逐个拷贝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1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2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3

# 方式二:管道组合命令,一键拷贝

#echo 7001 7002 7003 | xargs -t -n 1 cp redis-6.2.4/redis.conf

4)修改每个实例的端口、工作目录

修改每个文件夹内的配置文件,将端口分别修改为7001、7002、7003,将rdb文件保存位置都修改为自己所在目录(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sed -i -e 's/6379/7001/g' -e 's/dir .\//dir \/tmp\/7001\//g' 7001/redis.conf

sed -i -e 's/6379/7002/g' -e 's/dir .\//dir \/tmp\/7002\//g' 7002/redis.conf

sed -i -e 's/6379/7003/g' -e 's/dir .\//dir \/tmp\/7003\//g' 7003/redis.conf

sed是快捷的对文档操作的命令。

5)修改每个实例的声明IP

虚拟机本身有多个IP,为了避免将来混乱,我们需要在redis.conf文件中指定每一个实例的绑定ip信息,格式如下:

# redis实例的声明 IP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每个目录都要改,我们一键完成修改(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 逐一执行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1/redis.conf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2/redis.conf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3/redis.conf


# 或者一键修改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 xargs -I{} -t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redis.conf

2.1.3.启动

为了方便查看日志,我们打开3个ssh窗口,分别启动3个redis实例,启动命令:

# 第1个

redis-server 7001/redis.conf

# 第2个

redis-server 7002/redis.conf

# 第3个

redis-server 7003/redis.conf

启动后:

image.gif

如果要一键停止,可以运行下面命令: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 xargs -I{} -t redis-cli -p {} shutdown

2.1.4.开启主从关系

现在三个实例还没有任何关系,要配置主从可以使用replicaof 或者slaveof(5.0以前)命令

有临时和永久两种模式:

  • 修改配置文件(永久生效)
  • 在redis.conf中添加一行配置: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 使用redis-cli客户端连接到redis服务,执行slaveof命令(重启后失效):

slaveof 主机ip地址 主机端口

注意:在5.0以后新增命令replicaof,与salveof效果一致。

这里我们为了演示方便,使用方式二命令行

通过redis-cli命令连接7002,执行下面命令:

# 连接 7002

redis-cli -p 7002

# 执行slaveof,将7002的主机设为7001

slaveof 192.168.150.101 7001

通过redis-cli命令连接7003,执行下面命令:

# 连接 7003

redis-cli -p 7003

# 执行slaveof

slaveof 192.168.150.101 7001

然后连接 7001节点,查看集群状态:

# 连接 7001

redis-cli -p 7001

# 查看状态

info replication

结果:查看7001的从库:

image.gif

2.1.5.测试读写分离

执行下列操作以测试:

  • 利用redis-cli连接主库7001,执行set num 123
  • 利用redis-cli连接7002,执行get num,再执行set num 666
  • 利用redis-cli连接7003,执行get num,再执行set num 888。发现只能读不能写。

image.gif

可以发现,只有在7001这个master节点上可以执行写操作,7002和7003这两个slave节点只能执行读操作。

2.2.主从数据同步原理

2.2.1.全量同步

主从第一次建立连接时,会执行全量同步,将master节点的所有数据都拷贝给slave节点,流程:

image.gif

repl_backlog译为复制积压文件,底层是双向链表,存储发送rdb文件和加载rdb文件期间的所有命令。确保主从库永远一致。

这里有一个问题,master如何得知salve是第一次来连接呢?

有几个概念,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 Replication Id:简称replid,是数据集的标记,id一致则说明是同一数据集。每一个master都有唯一的replid,slave在第一次同步时两者replid不同,要做全量同步从库会继承master节点的replid;以后同步两者replid相同,是同一数据集,做增量同步。replication译为复制、重复。
  • offset偏移量随着记录在repl_backlog中的数据增多而逐渐增大。slave完成同步时也会记录当前同步的offset。如果slave的offset小于master的offset,说明slave数据落后于master,需要更新

因此slave做数据同步,必须向master声明自己的replication id 和offset,master才可以判断到底需要同步哪些数据。

因为slave原本也是一个master,有自己的replid和offset,当第一次变成slave,与master建立连接时,发送的replid和offset是自己的replid和offset。

master判断发现slave发送来的replid与自己的不一致,说明这是一个全新的slave,就知道要做全量同步了。

master会将自己的replid和offset都发送给这个slave,slave保存这些信息。以后slave的replid就与master一致了。

因此,master判断一个节点是否是第一次同步的依据,就是看replid是否一致

如图:

image.gif

完整流程描述:

  • slave节点请求增量同步
  • master节点判断replid,发现不一致,拒绝增量同步
  • master将完整内存数据生成RDB,发送RDB到slave
  • slave清空本地数据,加载master的RDB
  • master将RDB期间的命令记录在repl_backlog,并持续将log中的命令发送给slave
  • slave执行接收到的命令,保持与master之间的同步

2.2.2.增量同步

全量同步需要先做RDB,然后将RDB文件通过网络传输个slave,成本太高了。因此除了第一次做全量同步,其它大多数时候slave与master都是做增量同步

什么是增量同步?就是根据偏移量offset只更新slave与master存在差异的部分数据。如图:

image.gif

那么master怎么知道slave与自己的数据差异在哪里呢?

2.2.3.repl_backlog原理

master怎么知道slave与自己的数据差异在哪里呢?

这就要说到全量同步时的repl_backlog文件了。

这个文件是一个循环链表,也就是说角标到达链表末尾后,会再次从0开始读写,这样数组头部的数据就会被覆盖。

repl_backlog中会记录Redis处理过的命令日志及offset,包括master当前的offset,和slave已经拷贝到的offset:

image.gif

slave与master的offset之间的差异,就是salve需要增量拷贝的数据了。

随着不断有数据写入,master的offset逐渐变大,slave也不断的拷贝,追赶master的offset:

image.gif

直到链表被填满:

image.gif

此时,如果有新的数据写入,就会覆盖链表中的旧数据。不过,旧的数据只要是绿色的,说明是已经被同步到slave的数据,即便被覆盖了也没什么影响。因为未同步的仅仅是红色部分。

但是,如果slave出现网络阻塞,导致master的offset远远超过了slave的offset:

image.gif

如果master继续写入新数据,其offset就会覆盖旧的数据,直到将slave现在的offset也覆盖:

image.gif

棕色框中的红色部分,就是尚未同步,但是却已经被覆盖的数据。此时如果slave恢复,需要同步,却发现自己的offset都没有了,无法完成增量同步了。只能做全量同步。

image.gif

2.3.主从同步优化

主从同步可以保证主从数据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Redis主从就集群:

  • 在master中配置repl-diskless-sync yes启用无磁盘复制避免全量同步时的磁盘IO。
  • Redis单节点上的内存占用不要太大,减少RDB导致的过多磁盘IO
  • 适当提高repl_backlog的大小,发现slave宕机时尽快实现故障恢复,尽可能避免全量同步
  • 限制一个master上的slave节点数量,如果实在是太多slave,则可以采用主-从-从链式结构,减少master压力

主从从架构图:

image.gif

2.4.小结,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区别、执行时间

简述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区别?

  • 全量同步:master将完整内存数据生成RDB,发送RDB到slave。后续命令则记录在repl_backlog,逐个发送给slave。
  • 增量同步:slave提交自己的offset到master,master获取repl_backlog中从offset之后的命令给slave

什么时候执行全量同步?

  • slave节点第一次连接master节点时
  • slave节点断开时间太久,repl_backlog中的offset已经被覆盖时

什么时候执行增量同步?

  • slave节点断开又恢复,并且在repl_backlog中能找到offset时

3.Redis哨兵

Redis提供了哨兵(Sentinel)机制来实现主从集群的自动故障恢复。

3.1.哨兵原理

3.1.1.集群结构和作用

哨兵的结构如图:

image.gif

哨兵的作用如下:

  • 监控:Sentinel 会不断检查您的master和slave是否按预期工作
  • 自动故障恢复:如果master故障,Sentinel会将一个slave提升为master。当故障实例恢复后也以新的master为主
  • 通知:Sentinel充当Redis客户端的服务发现来源,当集群发生故障转移时,会将最新信息推送给Redis的客户端

3.1.2.集群监控原理

Sentinel基于心跳机制监测服务状态每隔1秒向集群的每个实例发送ping命令

•主观下线:如果某sentinel节点发现某实例未在规定时间响应,则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

•客观下线:超过指定数量quorum值(quorum译为法定人数、多数派)的sentinel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则该实例客观下线。quorum值最好超过Sentinel实例数量的一半。

image.gif

3.1.3.集群故障恢复原理,选举、切换新master

1.选举新master的依据:

一旦发现master故障,sentinel需要在salve中选择一个作为新的master,选择依据是这样的:

  • 首先会判断slave节点与master节点断开时间长短,如果超过指定值(down-after-milliseconds * 10)则会排除该slave节点
  • 然后判断slave节点的slave-priority值,越小优先级越高,如果是0则永不参与选举
  • 如果slave-prority一样,则判断slave节点的offset值,越大说明数据越新,优先级越高
  • 最后是判断slave节点的运行id大小(这个运行id就很随机了,是Redis启动时自动生成的id),越小优先级越高。

2.切换新master的方法:

  • sentinel给备选的slave1节点发送slaveof no one命令,让该节点成为master
  • sentinel给所有其它slave发送slaveof 192.168.150.101 7002 命令,让这些slave成为新master的从节点,开始从新的master上同步数据。
  • 最后,sentinel将故障节点标记为slave,当故障节点恢复后会自动成为新的master的slave节点

image.gif

3.1.4.小结,Sentinel健康、故障转移、通知

Sentinel对redis集群的三个作用是什么?

  • 监控
  • 故障转移
  • 通知

Sentinel其他作用:

微服务保护、流量控制、隔离和降级、授权规则、规则持久化

Sentinel如何判断一个redis实例是否健康?

  • 每隔1秒发送一次ping命令,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没有相向则认为是主观下线
  • 如果大多数sentinel都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则判定该实例客观下线

故障转移步骤有哪些?

  • 首先选定一个slave作为新的master,执行slaveof no one
  • 然后让所有节点都执行slaveof 新master
  • 修改故障的旧主节点配置,添加slaveof 新master

3.2.搭建哨兵集群

3.2.1.集群结构

这里我们搭建一个三节点形成的Sentinel集群,来监管之前的Redis主从集群。如图:

image.gif

三个sentinel实例信息如下:

节点 IP PORT
s1 192.168.150.101 27001
s2 192.168.150.101 27002
s3 192.168.150.101 27003

3.2.2.准备实例和配置

要在同一台虚拟机开启3个实例,必须准备三份不同的配置文件和目录,配置文件所在目录也就是工作目录。

我们创建三个文件夹,名字分别叫s1、s2、s3: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创建目录
mkdir s1 s2 s3

image.gif

如图:

image.gif

然后我们在s1目录创建一个sentinel.conf文件,添加下面的内容:

port 27001
sentinel announce-ip 192.168.150.101
#mymaster:主节点名称,自定义,任意写
#192.168.150.101 7001:主节点的ip和端口
#2:选举master时的quorum值,也就是3台实例超过两台被主观下线则整个redis集群客观下线。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50.101 7001 2
#Sentinel 在多长时间内没有从主服务器(mymaster)中收到响应时,将该主服务器视为不可用。
sentinel down-after-milliseconds mymaster 5000
#指定 Sentinel 在多长时间后将尝试执行故障转移以恢复故障
sentinel failover-timeout mymaster 60000
dir "/tmp/s1"

image.gif

解读:

  • port 27001:是当前sentinel实例的端口
  •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50.101 7001 2:指定主节点信息,只指定主节点信息sentinel就能监控到整个集群
  • mymaster:主节点名称,自定义,任意写
  • 192.168.150.101 7001:主节点的ip和端口
  • 2选举master时的quorum值,也就是3台实例超过两台被主观下线则整个redis集群客观下线。

然后将s1/sentinel.conf文件拷贝到s2、s3两个目录中(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 方式一:逐个拷贝
cp s1/sentinel.conf s2
cp s1/sentinel.conf s3
# 方式二:管道组合命令,一键拷贝
echo s2 s3 | xargs -t -n 1 cp s1/sentinel.conf

image.gif

修改s2、s3两个文件夹内的配置文件将端口分别修改为27002、27003:

sed -i -e 's/27001/27002/g' -e 's/s1/s2/g' s2/sentinel.conf
sed -i -e 's/27001/27003/g' -e 's/s1/s3/g' s3/sentinel.conf

image.gif

3.2.3.启动3个redis实例

为了方便查看日志,我们打开3个ssh窗口,分别启动3个redis实例,启动命令:

# 第1个
redis-sentinel s1/sentinel.conf
# 第2个
redis-sentinel s2/sentinel.conf
# 第3个
redis-sentinel s3/sentinel.conf

image.gif

启动后:

image.gif

3.2.4.测试

尝试让master节点7001宕机(ctrl+c),查看sentinel日志:认为主库主观下线

image.gif

查看7003的日志:认为主库主观下线

image.gif

       也认为主库主观下线,超过2个实例认为7001主观下线,于是7001客观下线。7002被选成master、让其他实例认主

image.gif

超过2个sentinel认为主库7001主观下线了,那么认为7001客观下线,进行故障修复。

3.3.RedisTemplate

Sentinel集群监管下的Redis主从集群,其节点会因为自动故障转移而发生变化,Redis的客户端必须感知这种变化,及时更新连接信息。Spring的RedisTemplate底层利用lettuce实现了节点的感知和自动切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测试来实现RedisTemplate集成哨兵机制。

3.3.1.导入Demo工程

首先,我们引入课前资料提供的Demo工程:

image.gif

image.gif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
    @GetMapping("/get/{key}")
    public String hi(@PathVariable String key) {
        return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get(key);
    }
    @GetMapping("/set/{key}/{value}")
    public String hi(@PathVariable String key, @PathVariable String value) {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key, value);
        return "success";
    }
}

image.gif

3.3.2.引入redis的starter依赖

在项目的pom文件中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image.gif

3.3.3.配置Redis地址

然后在配置文件application.yml中指定redis下的sentinel相关信息,因为主库ip、端口、quorum值信息在sentinel的sentinel.conf里指定过了,所以只用配置sentinel的相关信息:

spring:
  redis:
    sentinel:
      master: mymaster    #与sentinel里的sentinel.conf配置文件的主库名一致
      nodes:
        - 192.168.150.101:27001
        - 192.168.150.101:27002
        - 192.168.150.101:27003

image.gif

我们以前在三个sentinel目录下都创建一个sentinel.conf文件,添加了下面的内容,指定了主库信息:

port 27001
sentinel announce-ip 192.168.150.101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50.101 7001 2    #主节点名称,自定义,任意写
sentinel down-after-milliseconds mymaster 5000
sentinel failover-timeout mymaster 60000
dir "/tmp/s1"
image.gif

3.3.4.配置读写分离

在项目的启动类中,添加一个新的bean:

@Bean
public Lettuce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return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 ->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readFrom(ReadFrom.REPLICA_PREFERRED);
}

image.gif

这个bean中配置的就是读写策略,包括四种:

  • MASTER:从主节点读取
  • MASTER_PREFERRED:优先从master节点读取,master不可用才读取replica
  • REPLICA: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
  • REPLICA _PREFERRED(推荐):优先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所有的slave都不可用才读取master

3.3.5.测试读写分离、主从自动切换

测试读:

image.gif

看idea日志:

先获取sentinel连接

image.gif

挑中27001

image.gif

得到主库信息: image.gif

得到从库信息: image.gif

连接主从节点: image.gif

可以看到查询请求给到了7003: image.gif

测试写:

image.gif

交给了7002主节点处理:

image.gif

测试故障修复:

宕机7002 image.gif

sentinel日志显示切换主节点到7001: image.gif

4.Redis分片集群

4.0.分片集群概述

主从和哨兵可以解决高可用、高并发读的问题。但是依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 海量数据存储问题
  • 高并发写的问题

使用分片集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

image.gif

分片集群特征:

  • 集群中有多个master,每个master保存不同数据
  • 每个master都可以有多个slave节点
  • master之间通过ping监测彼此健康状态
  • 客户端请求可以访问集群任意节点,最终都会被转发到正确节点

4.1.搭建分片集群

4.1.1.集群结构

分片集群需要的节点数量较多,这里我们搭建一个最小的分片集群,包含3个master节点,每个master包含一个slave节点,结构如下:

image.gif

这里我们会在同一台虚拟机中开启6个redis实例,模拟分片集群,信息如下:

IP PORT 角色
192.168.150.101 7001 master
192.168.150.101 7002 master
192.168.150.101 7003 master
192.168.150.101 8001 slave
192.168.150.101 8002 slave
192.168.150.101 8003 slave

4.1.2.准备实例和配置

删除之前的7001、7002、7003这几个目录,重新创建出7001、7002、7003、8001、8002、8003目录: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删除旧的,避免配置干扰
rm -rf 7001 7002 7003
# 创建目录
mkdir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image.gif

在/tmp下准备一个新的redis.conf文件,内容如下:

port 6379
# 开启集群功能
cluster-enabled yes
# 集群的配置文件名称,不需要我们创建,由redis自己维护
cluster-config-file /tmp/6379/nodes.conf
# 节点心跳失败的超时时间
cluster-node-timeout 5000
# 持久化文件存放目录
dir /tmp/6379
# 绑定地址
bind 0.0.0.0
# 让redis后台运行
daemonize yes
# 注册的实例ip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 保护模式
protected-mode no
# 数据库数量
databases 1
# 日志
logfile /tmp/6379/run.log

image.gif

将这个文件拷贝到每个目录下: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执行拷贝
echo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t -n 1 cp redis.conf

image.gif

修改每个目录下的redis.conf,将其中的6379修改为与所在目录一致: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修改配置文件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sed -i 's/6379/{}/g' {}/redis.conf

image.gif

4.1.3.启动

因为已经配置了后台启动模式,所以可以直接启动服务: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一键启动所有服务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redis-server {}/redis.conf

image.gif

通过ps查看状态:

ps -ef | grep redis

image.gif

发现服务都已经正常启动,此时互相之间还没有集群关系:

image.gif

如果要关闭所有进程,可以执行命令:

ps -ef | grep redis | awk '{print $2}' | xargs kill

image.gif

或者(推荐这种方式):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redis-cli -p {} shutdown

image.gif

4.1.4.创建集群

虽然服务启动了,但是目前每个服务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联。

我们需要执行命令来创建集群,在Redis5.0之前创建集群比较麻烦,5.0之后集群管理命令都集成到了redis-cli中。

1)Redis5.0之前

Redis5.0之前集群命令都是用redis安装包下的src/redis-trib.rb来实现的。因为redis-trib.rb是有ruby语言编写的所以需要安装ruby环境。

# 安装依赖
yum -y install zlib ruby rubygems
gem install redis

image.gif

然后通过命令来管理集群:

# 进入redis的src目录
cd /tmp/redis-6.2.4/src
# 创建集群
./redis-trib.rb create --replicas 1 192.168.150.101:7001 192.168.150.101:7002 192.168.150.101:7003 192.168.150.101:8001 192.168.150.101:8002 192.168.150.101:8003

image.gif

2)Redis5.0以后

我们使用的是Redis6.2.4版本,集群管理以及集成到了redis-cli中,格式如下:

redis-cli --cluster create --cluster-replicas 1 192.168.150.101:7001 192.168.150.101:7002 192.168.150.101:7003 192.168.150.101:8001 192.168.150.101:8002 192.168.150.101:8003

image.gif

命令说明:

  • redis-cli --cluster或者./redis-trib.rb:代表集群操作命令
  • create:代表是创建集群
  • --replicas 1或者--cluster-replicas 1 :指定集群中每个master的副本个数为1,此时节点总数 ÷ (replicas + 1) 得到的就是master的数量。因此节点列表中的前n个就是master,其它节点都是slave节点,随机分配到不同master

运行后的样子:

image.gif

这里输入yes,则集群开始创建:

image.gif

通过命令可以查看集群状态:

redis-cli -p 7001 cluster nodes

image.gif

image.gif

4.1.5.集群常用命令

redis-cli --cluster命令:

  • redis-cli --cluster create:创建集群
  • info:查看集群状态
  • fix:修复集群
  • reshard:迁移插槽
  • add-node:添加新节点
  • del-node:删除指定节点
  • import:导入数据到集群
redis-cli --cluster help
Cluster Manager Commands:
  create         host1:port1 ... hostN:portN   #创建集群
                 --cluster-replicas <arg>      #从节点个数
  check          host:port                     #检查集群
                 --cluster-search-multiple-owners #检查是否有槽同时被分配给了多个节点
  info           host:port                     #查看集群状态
  fix            host:port                     #修复集群
                 --cluster-search-multiple-owners #修复槽的重复分配问题
  reshard        host:port                     #指定集群的任意一节点进行迁移slot,重新分slots
                 --cluster-from <arg>          #需要从哪些源节点上迁移slot,可从多个源节点完成迁移,以逗号隔开,传递的是节点的node id,还可以直接传递--from all,这样源节点就是集群的所有节点,不传递该参数的话,则会在迁移过程中提示用户输入
                 --cluster-to <arg>            #slot需要迁移的目的节点的node id,目的节点只能填写一个,不传递该参数的话,则会在迁移过程中提示用户输入
                 --cluster-slots <arg>         #需要迁移的slot数量,不传递该参数的话,则会在迁移过程中提示用户输入。
                 --cluster-yes                 #指定迁移时的确认输入
                 --cluster-timeout <arg>       #设置migrate命令的超时时间
                 --cluster-pipeline <arg>      #定义cluster getkeysinslot命令一次取出的key数量,不传的话使用默认值为10
                 --cluster-replace             #是否直接replace到目标节点
  rebalance      host:port                                      #指定集群的任意一节点进行平衡集群节点slot数量 
                 --cluster-weight <node1=w1...nodeN=wN>         #指定集群节点的权重
                 --cluster-use-empty-masters                    #设置可以让没有分配slot的主节点参与,默认不允许
                 --cluster-timeout <arg>                        #设置migrate命令的超时时间
                 --cluster-simulate                             #模拟rebalance操作,不会真正执行迁移操作
                 --cluster-pipeline <arg>                       #定义cluster getkeysinslot命令一次取出的key数量,默认值为10
                 --cluster-threshold <arg>                      #迁移的slot阈值超过threshold,执行rebalance操作
                 --cluster-replace                              #是否直接replace到目标节点
  add-node       new_host:new_port existing_host:existing_port  #添加节点,把新节点加入到指定的集群,默认添加主节点
                 --cluster-slave                                #新节点作为从节点,默认随机一个主节点
                 --cluster-master-id <arg>                      #给新节点指定主节点
  del-node       host:port node_id                              #删除给定的一个节点,成功后关闭该节点服务
  call           host:port command arg arg .. arg               #在集群的所有节点执行相关命令
  set-timeout    host:port milliseconds                         #设置cluster-node-timeout
  import         host:port                                      #将外部redis数据导入集群
                 --cluster-from <arg>                           #将指定实例的数据导入到集群
                 --cluster-copy                                 #migrate时指定copy
                 --cluster-replace                              #migrate时指定replace
  help           
For check, fix, reshard, del-node, set-timeout you can specify the host and port of any working node in the cluster.

image.gif

4.1.6.集群模式下连接节点必须加“-c”

集群模式下,连接节点时必须加“-c” 。例如

redis-cli -c -p 7001

image.gif

尝试连接7001节点,存储一个数据:

# 连接
redis-cli -p 7001
# 存储数据
set num 123
# 读取数据
get num
# 再次存储
set a 1
image.gif

结果悲剧了:

image.gif

集群操作时,需要给redis-cli加上-c参数才可以:

redis-cli -c -p 7001
image.gif

这次可以了:

image.gif

4.2.散列插槽

4.2.1.插槽原理

Redis会把每一个master节点映射到0~16383共16384个插槽(hash slot)上,查看集群信息时就能看到:

image.gif

数据key不是与节点绑定,而是与插槽绑定。redis会根据key的有效部分计算插槽值,分两种情况:

  • key中包含"{}",且“{}”中至少包含1个字符,“{}”中的部分是有效部分
  • key中不包含“{}”整个key都是有效部分

例如:key是num,那么就根据num计算,如果是{itcast}num,则根据itcast计算。计算方式是利用CRC16算法得到一个hash值,然后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就是slot值。

image.gif

注意,集群下打开redis客户端要加-c

如图,在7001这个节点执行set a 1时,对a做hash运算,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是15495,因此要存储到103节点。

到了7003节点后,执行get num时,对num做hash运算,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是2765,因此需要切换到7001节点

4.2.1.小结,插槽流程、同类数据通过{}插槽绑定到同实例

Redis如何判断某个key应该在哪个实例?

  • 将16384个插槽分配到不同的实例
  • 根据key的有效部分计算哈希值,对16384取余
  • 余数作为插槽,寻找插槽所在实例即可

如何将同一类数据固定的保存在同一个Redis实例?

  • 这一类数据使用相同的有效部分,例如key都以{typeId}为前缀,有效值一样的key会存储在同一个插槽。

例如将num存到a所在插槽:

image.gif

4.3.集群伸缩

4.3.0.操作集群的命令

redis-cli --cluster提供了很多操作集群的命令,可以通过下面方式查看:

image.gif

比如,添加节点的命令:

image.gif

redis-cli --cluster add-node  192.168.150.101:7004 192.168.150.101:7001
#后面这个ip:端口是集群中任意已存在的实例地址

image.gif

插槽命令: image.gif

4.3.1.需求分析,添加节点到集群、分配插槽

需求:向集群中添加一个新的master节点,并向其中存储 num = 10

  • 启动一个新的redis实例,端口为7004
  • 添加7004到之前的集群,并作为一个master节点
  • 给7004节点分配插槽使得num这个key可以存储到7004实例(num插槽算出来在7001)

这里需要两个新的功能:

  • 添加一个节点到集群中
  • 将部分插槽分配到新插槽

4.3.2.创建新的redis实例

创建一个文件夹:

mkdir 7004

image.gif

拷贝配置文件:

cp redis.conf /7004

image.gif

修改配置文件:

sed /s/6379/7004/g 7004/redis.conf

image.gif

启动7004

redis-server 7004/redis.conf

image.gif

4.3.3.添加新节点到redis

添加节点的语法如下:

image.gif

执行添加新节点命令:

redis-cli --cluster add-node  192.168.150.101:7004 192.168.150.101:7001
#后面这个ip:端口是集群中任意已存在的实例地址

image.gif

通过命令查看集群状态:

redis-cli -p 7001 cluster nodes

image.gif

如图,7004加入了集群,并且默认是一个master节点:

image.gif

但是,可以看到7004节点的插槽数量为0,因此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存储到7004上

4.3.4.转移插槽

我们要将num存储到7004节点,因此需要先看看num的插槽是多少:

image.gif

如上图所示,num的插槽为2765.

我们可以将0~3000的插槽从7001转移到7004,命令格式如下:

image.gif

reshard译为重新切分。

具体命令如下:

重新切分7001插槽

image.gif

得到下面的反馈:

image.gif

询问要移动多少个插槽,我们计划是3000个:

新的问题来了:

image.gif

哪个node来接收这些插槽?

显然是7004,那么7004节点的id是多少呢?

image.gif

复制这个id,然后拷贝到刚才的控制台后:

image.gif

这里询问,你的插槽是从哪里移动过来的?

  • all:代表全部,也就是三个节点各转移一部分
  • 具体的id:目标节点的id
  • done:没有了

这里我们要从7001获取,因此填写7001的id:

image.gif

填完后,点击done,这样插槽转移就准备好了:

image.gif

确认要转移吗?输入yes:

然后,通过命令查看结果:

image.gif

可以看到:

image.gif

目的达成。

4.4.故障转移

集群初识状态是这样的:

image.gif

其中7001、7002、7003都是master,我们计划让7002宕机。

4.4.1.自动故障转移

当集群中有一个master宕机会发生什么呢?

直接停止一个redis实例,例如7002:

redis-cli -p 7002 shutdown

image.gif

1)首先是该实例与其它实例失去连接

2)然后是疑似宕机:

image.gif

3)最后是确定下线,自动提升一个slave为新的master:

image.gif

4)当7002再次启动,就会变为一个slave节点了:

image.gif

4.4.2.手动故障转移、指定master实例

利用cluster failover命令可以手动让集群中的某个master宕机,切换到执行cluster failover命令的这个slave节点,实现无感知的数据迁移。其流程如下:

image.gif

这种failover命令可以指定三种模式:

  • 缺省:默认的流程,如图1~6歩
  • force:省略了对offset的一致性校验
  • takeover:直接执行第5歩,忽略数据一致性、忽略master状态和其它master的意见

案例需求:在7002这个slave节点执行手动故障转移,重新夺回master地位

步骤如下:

1)利用redis-cli连接7002这个节点

2)执行cluster failover命令

如图:

image.gif

效果:

image.gif

4.5.RedisTemplate访问分片集群

RedisTemplate底层同样基于lettuce实现了分片集群的支持,而使用的步骤与哨兵模式基本一致:

1)引入redis的starter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image.gif

2)配置分片集群地址

与哨兵模式相比,其中只有分片集群的配置方式略有差异,配置分片集群地址如下:

spring:
  redis:
    cluster:
      nodes:
        - 192.168.150.101:7001
        - 192.168.150.101:7002
        - 192.168.150.101:7003
        - 192.168.150.101:8001
        - 192.168.150.101:8002
        - 192.168.150.101:8003

image.gif

哨兵模式的配置:

spring:
  redis:
    sentinel:
      master: mymaster    #与sentinel里的sentinel.conf配置文件的主库名一致
      nodes:
        - 192.168.150.101:27001
        - 192.168.150.101:27002
        - 192.168.150.101:27003
image.gif

3)配置读写分离

@Bean
public Lettuce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return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 ->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readFrom(ReadFrom.REPLICA_PREFERRED);
}

image.gif


相关文章
|
3天前
|
缓存 NoSQL Redis
Redis 缓存使用的实践
《Redis缓存最佳实践指南》涵盖缓存更新策略、缓存击穿防护、大key处理和性能优化。包括Cache Aside Pattern、Write Through、分布式锁、大key拆分和批量操作等技术,帮助你在项目中高效使用Redis缓存。
47 22
|
2天前
|
缓存 NoSQL 中间件
redis高并发缓存中间件总结!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高并发缓存中间件Redis的原理、高级操作及其在电商架构中的应用。通过阿里云的角度,分析了Redis与架构的关系,并展示了无Redis和使用Redis缓存的架构图。文档还涵盖了Redis的基本特性、应用场景、安装部署步骤、配置文件详解、启动和关闭方法、systemctl管理脚本的生成以及日志警告处理等内容。适合初学者和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35 7
|
6天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利用 Redis 缓存特性避免缓存穿透的策略与方法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通过以上对利用 Redis 缓存特性避免缓存穿透的详细阐述,我们对这一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并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共同保障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同时,要不断关注 Redis 缓存特性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30 10
|
5天前
|
缓存 监控 安全
检测 Webpack 5 持久化缓存是否存在安全漏洞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通过全面、系统地检测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 Webpack 5 持久化缓存的安全漏洞,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保障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要持续关注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提升安全检测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
|
5天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配置 Webpack 5 持久化缓存时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应对安全问题,能够更好地保障 Webpack 5 持久化缓存的安全,为项目的成功构建和运行提供坚实的安全基础。同时,要保持对安全技术的关注和学习,不断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
|
5天前
|
存储 缓存 前端开发
利用 Webpack 5 的持久化缓存来提高构建效率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利用 Webpack 5 的持久化缓存是提高构建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的配置和管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缓存的优势,为项目的构建和开发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率提升。你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步骤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利用持久化缓存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构建效果。同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方法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前端开发环境和需求。
|
6月前
|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Redis持久化机制 RDB 和 AOF 的选择
Redis持久化机制 RDB 和 AOF 的选择
94 0
|
26天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大数据-45 Redis 持久化概念 RDB AOF机制 持久化原因和对比
大数据-45 Redis 持久化概念 RDB AOF机制 持久化原因和对比
35 2
大数据-45 Redis 持久化概念 RDB AOF机制 持久化原因和对比
|
2月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Redis中的rdb和aof
本文深入探讨了Redis的持久化机制,包括RDB和AOF两种方式。详细解释了RDB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劣势,以及AOF的实现原理、配置选项、文件重写机制和三种数据同步方式,还介绍了AOF文件修复工具redis-check-aof的使用,并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开启和配置AOF持久化方式。
Redis中的rdb和aof
|
26天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大数据-46 Redis 持久化 RDB AOF 配置参数 混合模式 具体原理 触发方式 优点与缺点
大数据-46 Redis 持久化 RDB AOF 配置参数 混合模式 具体原理 触发方式 优点与缺点
5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