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云科技时代
“每一年的科技突破与环境变局,有一定的随机性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导致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动态塑形的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在想像未来的技术变化时认为:“无论怎么变化,人类未来图景仍然源于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
进入2023年,已经发展近17年的云计算技术,在重塑全球ICT产业的同时,却在重塑传统经济领域的进程中呈现不均衡态势:美国企业的上云率达到85%以上,欧盟企业的上云率达到70%左右,但我国企业的上云率仅达到30%,工业、交通、能源等传统行业的上云率更低,约为20%左右。
为什么我国企业和传统行业的上云率这么低呢?这体现了云计算从技术云到行业云的重大转折。最新发布的《新华三2023十大技术趋势白皮书》认为,行业云应用的主要特征是来自行业的内生需求,由行业侧发起并参与运营,而不是由供给侧的云服务商发起。国资委近期公布的第一批40个优秀行业云项目清单,更为清晰地验证了这一特征。
行业作为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真实需求的来源,行业云应用正在重塑数字化转型和传统经济形态,也统领了2023十大技术趋势,同时将落地数实融合的未来演进。在2023年6月9日由紫光集团和新华三集团主办的2023 NAVIGATE 领航者峰会上,新华三发布了面向垂直行业和专属地域的私域大模型“百业灵犀”LinSeer,强化了面向行业的技术融合大趋势。
重新定义云计算
从Gartner提出行业云概念,到各大国际公有云服务商尝试行业云,再到中国的40大行业云,行业云在中国已经成规模化落地态势。依托中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战略,中国率先走在了以行业云为代表的下一代云计算前沿。
传统云计算即以2006年出现的以AWS为代表的第一代公有云,微软、谷歌、阿里、腾讯等国内外科技大厂纷纷跟进加入公有云阵营。而随着企业用户要求数据隐私与安全,公有云技术开始向数据所在地聚集,出现了私有云、边缘云以及连接公有云的混合云等多种云计算形态。而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大规模共享技术的推动下,企业还要求APP一次开发、处处部署,于是出现了位置无关的分布式云。
而在另一方面,企业上云的深度在不断提升,从最开始的服务器和虚机上云进而推动了IaaS的大规模发展,而随着应用开始不断向云上迁移,特别是云原生应用的不断发展,PaaS成为企业上云的主要需求,对于缺乏开发能力和IT预算的中小企业来说则需要开箱即用的SaaS服务——PaaS和SaaS正拉动下一波上云高峰。
时间到了2023年,三年全球疫情全面提速了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进程,行业云成为了下一个云计算形态。行业云的出现,代表了从企业应用迁移上云到在云上开发企业应用的历史性转变。Gartner在2021年提出:行业云是下一代云服务。之后,Granter继续深化这一趋势,即面向垂直行业的行业云是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平台与IaaS的组合,为不同垂直行业提供特定的解决方案。行业云是模块化、可组装的平台,支持面向垂直行业的业务能力套件。
国际公有云厂商试图在自己的云平台上提供行业云应用,但只能提供几个行业的有限的行业应用,而国际企业应用厂商,试图将已有的企业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上,但这些尝试和努力并不能满足中国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变化与新兴需求,正如《新华三2023十大技术趋势白皮书》所表达的观点:真正的行业云是由行业侧发起,而并非由云服务厂商发起。
简单理解,真正的行业云就是在分布式云平台上,重塑企业与行业的商业与业务逻辑。在数字经济时代真正掌握商业与业务逻辑的是来自行业侧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而并非云服务厂商。结合新华三集团过去多年配合企业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历程,可以看到三种行业云形态:由大型龙头企业和政府发起的面向本行业/本区域的SaaS化公共服务平台;云服务厂商在参与行业云建设过程中,逐渐将行业知识库沉淀到PaaS平台上的行业套件,面向细分场景提供结合软件、平台和IaaS的开箱即用解决方案;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开箱即用SaaS。
中国正走在行业云的实践前沿。这是因为行业云依托中国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代表了新型的企业IT架构。当前,欧美已经完成了大企业化及其IT与云化,中国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网络和生产关系,是依托产业互联网的新型商业形态,行业云是这种新型商业形态的技术底座——十四五规划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从政策层面、国资委40个优秀行业云项目清单从央企示范层面、东数西算和新基建等从行业数字基础设施层面,进一步夯实了行业云的前景和未来。
行业云的中国范式
未来云计算的发展将更加以用户为中心,重新定义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将转变为业务驱动的可组合模块,模糊IaaS、PaaS、SaaS等云计算服务的边界,为客户提供新的业务模式和快速创新,预计到2027年,将有50%以上的企业使用行业云平台加速其业务创新。这是《新华三2023十大技术趋势白皮书》的核心观点之一,结合Gartner对于行业云的观点——模块化、可组装,将技术创新平台转换为业务创新平台,为行业用户带来更大业务价值。
在行业云的发展过程中,医保云起到了示范性建设作用。自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就开始进行全国医保云建设的统一规划,陆续出台了多项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标准规范,指导和规范各省级医保云建设。重庆市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是医保信息化建设全国一盘棋的重要部分,2021年7月底,重庆市全应用、全业务流程上线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标志着全国最大的医保统筹区、参保人数最多的特大城市成功上线。
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新华三集团凭借先进技术,依托自身稳定可靠的云化基础设施、成熟高性能的数据库产品及绿洲大数据平台,通过开源的技术路线,交付出充分匹配重庆医保需求的上云方案。截止2021年底,重庆市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已承载了全市3260万市民的医保需求,日均结算量达到70万笔,可顺利承担2.6亿元医保金支出并覆盖超过3万家定点医院、药店的结算业务。预计未来,平台所承载的日均结算量将达到75万笔,高峰时将达到100万笔。
在重庆市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之前,新华三集团深度参与了全国多地医保平台的试点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医保云项目落地经验。在重庆医保平台建设过程中,紫光云先后保障了区县上线、全市上线等多个重要节点。在业务全量切换后的首个结算高峰日,重庆市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稳定承接了当天接近70万笔医保需求,从运维层面有效保证了各医保网点日常结算的进行,为市民享受医保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上线阶段,新华三集团针对平台上线的重要时间点进行了周密部署,集结了超过50人的服务团队在现场进行7×24小时上线保障,并做到了对业务风险点的全面排查和预防,保障了平台的稳定运行与成功交付。
截至2021年底,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已经承接了包含重庆在内的全国11个省/市级医保云平台、数据库建设,并参与了全国所有省份的医保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建设。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将继续依托紫鸾平台的云基础管理运营能力,以绿洲平台推动数据运营、应用开发、融合集成,提高医疗保障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加速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比于医保云,城轨云是一个新兴的业务场景。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2020年我国城轨云市场规模仅为7亿元人民币。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于2020年3月12日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对中国城轨交通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IDC指出:2020年,国家积极部署交通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新基建战略,不断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城轨云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采取一线一批、一批一建的模式,各信息系统随用随建、相对独立,缺少统筹规划,资源集约利用率不高,运维工作繁重。而云计算提供的资源共享、按需服务、集成复用、集中管理等能力可帮助城轨企业降本增效。同时,云服务商在参与轨道云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沉淀具有共性的行业套件,复制给更多的城轨运营企业。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在打造1小时都市生活圈规划推动下,以宁句线(南京马群-镇江句容)为代表的多条城际轨道项目落成,轨道交通成为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与新华三集团的合作,南京地铁城轨云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为乘客和地铁系统员工,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例如:全程5G信号覆盖,满足乘客全程畅刷手机;5G机器人代替工人夜间巡检,大幅提高地铁运维效率。
针对宁句城轨云的定制化需求,新华三集团为南京地铁提供了从业务开发、集成到测试部署、运维的全链条支撑,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PaaS容器云帮助宁句城轨各业务系统实现快速自动弹性扩容与缩容,具备了削峰填谷能力,可轻松应对早晚乘车高峰的流量洪峰。而新华三集团依托绿洲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分析、统计与融合,为宁句城轨提供了全场景的实时智能数据管理、洞察、决策的能力,从而敏捷应对复杂的运维环境。
这些城轨云项目建设的经验都沉淀到了新华三绿洲平台之上的智慧城轨行业套件中,可以快速复制到更多的智慧城轨和城轨云项目中。如今,全国40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中,都活跃着新华三的身影。IDC 2021年数据报告显示,全国智慧城轨建设中,新华三占据了62.9%的市场份额,坐稳行业头把交椅。
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通过几年来服务客户的实践和自身业务高速增长的强劲势头,已经充分证明了行业云战略的正确性。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由紫光集团旗下新华三集团、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紫光软件等公司联合组成,事业群致力于融合全场景的云与智能业务,通过全栈智能、全域覆盖、全场景应用,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已经成功建立起了行业云范式:紫光云在工业互联网、建筑云、水务云等垂直领域持续发力,可实现产业IT服务化和弹性共享,并提供全产业链的资源互通;新华三基于紫光云构建行业云所需的“云数智”三维能力,打造出一个全域覆盖、全栈赋能的分布式云整体方案,建立了可复制的行业云服务模式。具体包括:同构混合分布式云——紫光云;基于紫光云的新华三绿洲PaaS平台和行业套件;遍布全国各个代表处的服务能力可满足区域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渠道合营云,以及丰富的合作伙伴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发布的绿洲平台3.0。绿洲平台3.0依托在各行各业数字化实践中的积累和沉淀,与超过200家ISV(独立软件供应商)深度联合创新开发,融合6000余计算指标,覆盖100余细分场景。目前,绿洲平台3.0已形成数字政府、教育、水利、医疗、企业、交通等多个行业套件。未来,绿洲平台将继续与ISV紧密合作,不断丰富行业套件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推进协同开发,促进行业解决方案不断完善。
行业云的未来技术演进
进入2023年,行业云成为下一代云服务的趋势日益显著。Gartner强调,行业云平台是一种涵盖了IaaS、PaaS和SaaS的业务导向型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够利用技术创新重塑业务。过去,公有云引领了整个ICT技术领域的创新;未来,行业云将引领ICT技术领域的下一波创新。
在《新华三2023十大技术趋势白皮书》中,我们看到除了行业云之外的其他九大技术趋势,都与行业云及其未来技术演进息息相关。多元算力数据中心、量子信息技术、高品质服务化网络、能源系统数字化、算网增强的隐私计算、AI技术通用能力、云网边端分布式架构、元宇宙虚实融合、全栈可观测性等,从计算架构、万物智联、AI+、数据价值和视听体验等五大维度,揭示了行业云以及基于行业云的数实融合技术演进路径。
(图片来源:《新华三2023十大技术趋势白皮书》)
在计算架构方面,现代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正在逐渐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架构,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和内存等资源得以进一步解构,加速了数据中心向可组合架构方向演进。数据中心可组合架构能够消除各种存储和计算等硬件资源的界限,解耦并池化独立的各类硬件资源,使得各种硬件能够独立扩展和灵活应用,从而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效释放多元计算能力,特别可满足行业数据处理的独特要求。
而在数据中心可组合架构之外,量子计算将为数据中心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已经从试点和示范逐步走向小规模商用。未来3-5年,量子密钥分发QKD与后量子密码技术PQC融合已经逐步提升经典通信安全性。未来10年左右,量子计算机进入超算中心与智算中心商业化应用帮助解决科学计算中的诸多难题,并为医疗、化工、生物科技等领域创造巨大价值。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行业数据中心的另一条核心主线。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实现能源系统数字化。数字化将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纳入电网提供保障,未来3-5年可再生资源在全球发电组合中的份额将超过30%。能源系统数字化不仅能够帮助解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特别能够解决行业数据中心的用电挑战。
在万物智联方面,预计未来3-5年,全国5G连接数将达到10亿,IPv6活跃用户数将达到10亿,超大规模的高品质服务化网络将被50%的大型企业直接或间接使用,以提供重保、业务可视、个性化的应用体验保障。高品质服务化网络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活、行业和社会场景,并深入了解各种应用需求,对不同场景进行应用画像,并不断优化服务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达到极致的用户体验。
在数据价值方面,隐私计算对于行业应用来说十分重要。接下来,隐私计算将进入算网增强新阶段,规模化商用进程加速。当前业界主要在三个方向探索提升多方数据安全融合计算过程的整体性能:加密算法的硬件加速、异构机密计算和通信优化,而算网融合可以提升隐私计算方案的整体性能。随着隐私计算技术不断演进,相关行业应用在不断深入,在金融、政务、医疗方向,新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涌现。
AI将继续朝着通用化、标准化、普惠化的方向演进,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大规模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推进,为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澎湃动力,其中高效能AI芯片、软硬协同优化等技术可以发挥极致算力,将成为重点研究方向。ChatGPT、DALL·E 2等模型展示出了AI内容生成方向上的强大实力,大模型将依旧为研究重点。各行业都在积极研究运用大模型提升本行业的生产力,垂直行业的大模型和AIGC将成为接下来行业智能化的热点。各行来还在强化使用AI工程化方法,经过实践将逐渐规范形成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新发布的新华三私域大模型“百业灵犀”LinSeer,利用大模型的力量,以行业专注、区域专属、数据专有、价值专享的理念,为垂直行业和专属地域的客户,提供安全、订制、独享、生长的智能化服务。面向不同的行业客户需求,新华三既提供“百业灵犀+新华三ICT算力基础架构”的模式,也支持“客户自选大模型+新华三ICT算力基础架构”模式,为行业AIGC提供强大算力保障。
数据安全一直是行业数字化关注的重点领域,云原生安全涉及面广、环节多,分散单点的保护将逐步整合,未来3~5年,从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角度,进一步走向融合一体的整体方案。随着多云、混合云、边缘云的增长,云原生安全将在支持多云架构方面不断提升,针对异构的云原生基础设施,提供统一的云原生安全管理。传统以产品交付为主的安全方案,逐步向按需的云原生安全服务交付方式演化。
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虚实融合的虚实融合技术将打造具有沉浸式、交互性和想象力的全新体验,虚实融合技术中的产业、人和物将更加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活力,在技术升级及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虚实融合技术产业将有望获得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预计未来3~5年,全球超过40%的大型企业机构将使用虚实融合技术来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应用升级。
最后,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化,IT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存在系统庞大、组件多、应用多、接口多、数据多等诸多问题,对企业的运营运维提出了挑战。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全栈可观测性技术,它将结合监测、分析、执行,形成闭环操作,为业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未来五年,中国将有20%的企业在IT系统中应用全栈可观测性技术,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加快决策速度。
行业云将推动中国企业的下一波上云,将上云率推进50%大关。各行业十四五规划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从政策主导层面,全面夯实了“行业云”作为云计算新形态的大趋势。以新华三集团为代表,深入各行业云建设的云服务厂商,将与行业侧一起,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是下一代企业IT架构的行业云范式。行业云领域,有望诞生下一代全球企业IT领导厂商。行业云还将代替公有云,成为ICT技术创新的新引擎。
“云科技时代”的文章广泛出现在:微信公众号、天天快报、今日头条号、微博号、知乎专栏、搜狐新闻端、网易客户端、百度百家、百家号、一点号、CSDN博客、ITPub博客、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等。“云科技时代”是今日头条优质科技作者、入选今日头条精选频道“云科技时代”力作《读懂新基建:数字技术带来全民机遇》在京东、当当、抖音等电商平台以及全国各大书店有售,电子版上架"京东读书"和“微信读书”APP。“云科技时代”所有文章均在www.cloudtechtime.com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