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漫谈分布式之一致性算法篇:谁说Paxos晦涩难懂?你瞧这不一学就会!

简介: 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泯然于众的道理很简单,是因为它们并不仅是空中楼阁般的高大上理论,而是有着完整落地的思想,它们已然成为构建分布式系统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石,而本文则来好好聊聊分布式与一致性思想的落地者:Paxos与Raft协议(算法)。

引言

在前面《CAP与BASE理论》《分布式一致性模型》两篇文章中,我们对“分布式思想、一致性模型”这两大分布式领域的基石侃侃而谈,可其中聊的内容都如同断梗浮萍一般的理论。

有句古话说得好:“纸上谈兵中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IT技术领域同样如此,一个再怎么高高在上的理论,再怎么被神化的技术方案,就算再好,如果无法落地,就意味着没有任何价值。价值和实用性成正比,实用性跟热度挂钩,回看前几篇聊的诸多理论,或许“年龄”比你都大,动辄便是一二十年前的思想,为何会沿用至今?

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泯然于众的道理很简单,是因为它们并不仅是空中楼阁般的高大上理论,而是有着完整落地的思想,它们已然成为构建分布式系统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石,而本文则来好好聊聊分布式与一致性思想的落地者:Paxos与Raft协议(算法)

一、一致性协议的由来

Paxos、Raft一致性协议,有些地方也称之为一致性算法,但不管称呼怎么变化,它们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即作为CAP理论的落地者。不过在聊Paxos、Raft这些著名的一致性协议前,我们先来聊聊为何需要它们。

回到起初集中式的单机部署方案,因为现实中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如硬件损坏、自然环境影响、网络故障、系统/进程崩溃……,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部署在该机器上的程序无法正常运转,也无力处理到来的外部请求。这就是所谓的单点故障问题,如果一个系统未曾解决单点故障,意味着它还不够健壮、不够可靠、不够稳定!

如何保证高可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选择集群模式部署,对业务系统这种无状态的服务来说,使用集群方案一本万利,可对于存储型的服务来说,虽然保证了可用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001.png

上图是一个负责数据存储的应用,如果使用集群方案,意味着所有数据都将以副本形式存储在其余节点上,这种形式虽然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可多节点之间的数据如何保证一致性呢?

这个问题在前几篇中反复提及,可聊来聊去,无非就是在说同步、半同步、异步复制这三种方案,一致性真有这么简单吗?实则不然,大家不妨看看这些问题:

  • 集群中拥有多个节点,如何解决多个节点写入时的冲突?
  • 集群内某些节点出现故障时,怎么保证对外服务的可用性?
  • 集群发生故障转移时,如何保证新主拥有旧主的所有数据?
  • 集群内发生网络分区问题时,如何避免集群出现脑裂问题?
  • 使用读写分离时,如何保障多节点间读到的数据完全一致?
  • ……

面对上面的一系列问题,PaxosRaft协议给出了答案,下面一起先来看看大名鼎鼎的Paxos

二、Paxos协议

002.png

Paxos算法由Lamport(莱斯利·兰伯特)提出,它是现有保证分布式一致性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诸多分布式一致性协议的“老祖宗”。Paxos是基于消息传递且具有高度容错性的一致性算法,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分布式存储系统。

当然,Paxos算法最早出现在兰伯特《The Part-Time Parliament》这篇论文里,但由于其中使用“古希腊岛屿议会”的故事性手法来描述,用兰伯特的原话来说: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展示,我以印第安纳·琼斯风格的考古学家的角色,戴着牛仔帽,拿着酒壶进行了几次演讲。我试图在这个主题中加入一些幽默,但以惨败告终。听过我演讲的人记得印第安纳·琼斯,但不记得算法。阅读这篇论文的人显然被希腊寓言分散了注意力,以至于他们不理解算法。”

因此,Paxos算法最开始鲜有人问津,直到后续谷歌真正运用到该思想后,Paxos才开始成为分布式一致性的代名词,为此,兰伯特本人也在多年后,又对最初的论文做了简化,新出了一篇名为《Paxos Made Simple论文》的论文。

OK,简单了解Paxos算法的产生背景后,为了下面更好的讲解,先声明一点,Paxos算法实际有两个大类,即:

  • Basic-Paxos:兰伯特论文中提到的Paxos算法,只具备单决策能力;
  • Multi-Paxos:《Paxos Made Simple》论文最后拓展提到的算法,具备多决策能力。

现在看这两个分类或许有点迷糊,但没关系,大家心里有个概念即可,后续讲Paxos更多的是指Basic-Paxos,而关于Mulit-PaxosRaft、ZAB协议就属于它优化版的变种,下面来一点点揭开Paxos的真面目。

2.1、拜占庭将军问题

拜占庭是古代东罗马帝国的都城,而拜占庭将军问题,是指守卫边境的一群将军,需要通过信使来与都城完成信息交换,以决定是否共同进攻敌人的场景:

003.png

然而,这些将军中可能存在叛徒,有可能发送虚假信息以干扰首都的决策。此外,信使也可能不可靠,导致信息丢失或被篡改。因此,拜占庭将军问题关注的是:如何在“有内奸、信使不可靠”的情况下,确保首都决策的正确性

上述场景套到分布式系统里,身处四方的将军们,就是系统内一个个节点,而负责交换信息的信使,就是网络。各节点发出的数据可能不一致,网络传输数据时有可能中断丢失、重发乱序、被篡改等,而这就是分布式系统里的拜占庭将军问题。Paxos算法需要解决的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即:如何在不可靠的分布式系统中,快速且正确地使各节点能够达成一致状态

拜占庭将军问题,该如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答案是根据大多数将军的共识进行决策!即使将军里有内奸、通信可能被篡改,但同一件事,如果大部分将军都秉持同一个说法,那就可以认为这个信息是可靠的,也可以用来作为下达决策的依据,因此,Paxos、Raft还有另一个名字,即共识算法!

2.2、Paxos中的三种角色

Paxos将任何操作都抽象成了“Value值”的概念,但Value并不仅仅是指一条数据,也可以是一个命令、一条日志……,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Value所代表的含义并不同。目前假设Value代表的是一条数据,在分布式系统中,相同数据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值,Paxos算法保证的就是根据大多数节点的共识,选定其中一个值,从而让系统内的数据快速达成一致状态

为了实现一致性的目标,在Paxos的定义中,存在三种角色,它们各自在系统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下:

004.png

  • Proposer提案者:可以发起提案;
  • Acceptor接受者:可以选择是否批准提案;
  • Learner学习者:可以学习已经确定的提案。

PS:在分布式系统中,一个节点即可以是Paxos定义的提案者,也可以是接受者,又可以是学习者,即:并非一个节点只能担任一种角色,而是有可能会同时充当多种角色

这里提到一个提案(Proposal)的概念,这啥意思?提案实际上就类似于一个“申请”,里面包含了两个核心值,一个是提案编号,另一个是本次要达成一致的Value,即:提案=编号+Value。好了,为了更充分的理解上述三种角色,这里套入到现实生活的例子中来理解:

现在有一家企业叫熊猫集团,提案者相当于领导阶级,接受者相当于董事会(决策层),学习者就是底层打工的小马仔。在年度总结大会上,领导可以在会议上提出各种新的方案,以此来促进集团发展,比如“小竹提出来年实行上四休三工作制”。董事会的各位大领导,则可以针对“小竹”提出的方案进行批准,如果批准通过,集团所有打工人按方案落实即可。

在上述案例中,小竹提出的“上四休三工作制”方案,就是一个提案,提案会给到接受者(董事会)进行批准,已经确定过的提案,打工人(学习者)就进行落实。Paxos算法的三种角色也是类似的作用,Proposer负责提出提案,Acceptor负责批准提案,Learner负责学习已确定的提案

好了,大概理解Paxos的三种角色后,接着咱们一起来看看算法的具体的推导过程。

PS:为了便于诸位理解,推导过程会基于上面给出的生活案例来讲述,旨在降低大家的学习成本,即:
Proposer提案者 = 领导;
Acceptor接受者 = 董事;
Learner学习者 = 打工人(小马仔);
Proposal提案 = 方案。

2.3、Paxos算法的推导过程

集团里可以提出方案的领导不止一人,而多位领导同时提出方案时,这时有可能会出现冲突,比如:

  • 小竹:为了提升员工幸福感,明年实行“上四休三”工作制!
  • 老王:为了提高工作的饱和度,明年将双休改为单休模式!

小竹和老王同时提出方案,如果一起批准落实,就会出现“一部分马仔一周干四天,另一部分马仔一周干六天”,这显然破坏了集团内部的“一致性”,此时该咋办?最简单的方案就是:

P1:只让一位董事可以拥有批准权限,并且该董事必须接受提出的一个方案

005.png

这时不管多少人同时提出方案,也不管方案之间是否冲突,因为董事只批准第一个方案,所以集团内部最终同时只能推行一种方案,避免多个方案冲突造成的不一致性!

上面这种模式可以嘛?不太行,毕竟现在只有一位领导,集团内大大小小方案都需要经他之手,万一某天他请假了呢?这时方案就没人通过了(单点故障问题),对于一个大型集团而言,这种现象必然是不可接受的,为此,具备“批准方案”权限的董事肯定不能只有一个,如下:

006.png

现在有多位董事都具备批准权限,那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果不同的方案,同时提交给不同的董事,因为每位董事之前都没批准过其他方案,所以不同董事会一起批准通过,多种方案同时在集团内推行,又会因为方案冲突带来不一致!怎么办?完善一下通过批准的制度:

P2:一个方案必须被大多数董事(至少半数以上)批准通过后,才允许在集团内推行!

为了满足这个规定,意味着某个领导提出的方案,不仅仅只是提交给一位董事,而需要提交给多位董事;同时,一位董事不仅只接收一个方案,同时要接收、批准多个方案。当然,为了帮助各位董事区分出“同时接收到的多个方案”,每个方案都必须有个唯一标识,即方案的编号。就目前为止,一个完整的方案=方案编号+方案内容

通过这种“过半批准”机制,貌似解决了“不同方案被不同董事批准通过”的问题,但新问题又来了,看例子:

007.png

如上图所示,小竹将方案①“上四休三”提交给一号、二号董事,接着得到了两位董事批准;同时,老王将方案②“双休改单休”提交给二号、三号董事,他的方案也得到了两位董事批准。目前董事会一共三人,方案一、二都有两位董事支持,意味着这两个方案都得到了大多数董事的批准,根据前面的P2规定,集团内部又会同时推行两个方案,导致“一部分马仔一周干四天,另一部分马仔一周干六天”这种不一致场景复现。

OK,我们先来分析下产生不一致问题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在同一轮决策中,二号董事即批准了方案一、也批准了方案二,因此,在这轮决策里,最终有两个方案被批准通过。怎么解决?很简单,既然同一轮决策批准多个方案会造成不一致性问题发生,那同一轮决策只允许批准通过一个方案即可

套进上面的例子,小竹的方案在第一轮决策被通过,推行后全集团的打工人,都过上了上四休三的好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后,老王的方案在第二轮决策被通过,推行后全集团过上了单休的悲惨生活……。

来看这种情况,虽然两种方案最终都在集团内推行,但却没有同时推行,意味着不会出现“部分人三休、部分人单休”的不一致现象,最多出现“前段时间三休、这段时间单休”的情况,而后续这种情况明显可以容忍,毕竟在同一时刻里,集团内部所有人的“状态”保持着一致。

如何实现一轮决策只允许通过一个方案呢?很简单,再完善一下制度:

P3:同一轮决策中,所有董事都对同一个方案进行批准!

一轮决策中,所有董事同一个方案,代表最终只会有这一个方案通过,这样就解决了前面的问题。

当然,上面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情况并不可控,再看个例子:

008.png

在上午10:00时,只有一号董事在,小竹提交了“上四休三”方案,来看看是否满足前面的三个规定:

  • ①小竹的方案,对一号董事来说,是收到的第一个方案,P1满足,一号批准通过;
  • ②目前只有一位董事,1÷1=100%,通过此方案的董事在半数以上,P2满足;
  • ③上午10:00只有一号董事在,因此P3也满足。

因为小竹提出的方案一,同时满足三个规定,因此准备开始在集团内推行。可是到了10:30,堵车的二号董事、拉肚子的三号董事都来了,这时老王提交了“双休改单休”方案,再来看看前面的三个规定:

  • ①老王的方案对二、三号董事来说,是收到的第一个方案,P1满足,二、三号批准通过;
  • ②目前总共三位董事,2÷3≈66.67%,通过该方案的董事也在半数以上,P2满足;
  • ③上午10:30,三位董事都在,并且同时对老王的方案进行批准,P3也满足。

此时来看,小竹的方案一还在准备推行,此时老王的方案二也通过了批准,方案二也要在集团内部推行实施,这时,由于不同方案、不同部门落实方案的快慢有所差异,两个方案“差不多一起推行”,又有可能造成不一致问题出现……

PS:案例中堵车、拉肚子又回来的董事,对应着发生网络故障、宕机又恢复的Acceptor;而方案推行的快慢有所差异,对应着Learner学习时的网络延迟。

OK,看完上面的特殊场景后,我们发现P3规定,也不能保证一轮决策中只通过一个方案,现在又该怎么办?答案是继续完善制度:

P4:当董事批准过一个方案后,在同一轮决策又收到新的方案,就把前面通过的方案返回给新方案的提出人;提出人收到批准过的方案后,就撤销新方案的提交,等到下一轮决策时再提交!

套入P4规定,再来看前面的例子:

009.png

当老王提出“双休改单休”方案后,一号董事因为已经批准过小竹的方案一,因此会将方案一返回给老王,根据P4规定,老王在收到一号董事返回的方案一后,就会知道本轮决策中、在他之前已经有方案被批准通过,最后老王会撤销在本轮决策提交的方案二,留到下一轮决策时再提出,从而避免了集团内部由于方案冲突造成的不一致!

PS:实际Paxos算法过程没有撤销,而是后来的提案者,将其Value值换成已确定的提案Value值(后面算法过程细说)。

OK,综上所述,经过多番推演后,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定义了P1~P4四个规定,从而保证了熊猫集团内决策的一致性,而接着一起来看看Paxos具体的实现过程。

2.4、Paxos算法的实现过程

010.png

如上图所示,Paxos一轮决策分为Prepare、Accept、Learn三个大阶段,注意看图中的箭头走向,一轮决策开始时,会进入Prepare阶段,首先由提案者向接受者发出Prepare请求,接着对应的接受者给提案者返回响应。然后进入Accept阶段,提案者再向接受者发出Accept请求,对应的接受者再给提案者返回响应。

经过上述两轮后,一轮Paxos决策就结束了,接着会进入Learn阶段,由学习者学习确定的提案。当然,大家看到这里有点迷糊,这三个阶段到底做了啥?套进前面的例子里理解一下:

  • Prepare预备阶段:集团领导向董事会提出方案的阶段;
  • Accept接受阶段: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方案通过的阶段;
  • Learn学习阶段:向集团内部打工马仔推行方案的阶段;

当然,大家看完还是有点模糊没关系,目前大家只需明白整体流程走向即可,下面来对各阶段逐个展开。

2.4.1、Prepare准备阶段

Proposer提案者在提出提案之前,首先要生成一个提案编号,接着向至少大多数(半数以上)Acceptor接受者发出Prepare请求(通常是向所有Acceptor发出),Prepare请求并不携带任何内容,只携带本次生成的提案编号(ID,对应的伪代码为:

// 接受者列表
Set<Acceptor> acceptors = ...;
// 自己的提案编号
Long proposalId = null;

/**
 * Proposer发送Prepare请求的方法
**/
public void sendPrepareReq(long currentProposalId) {
   
   
    // 1.获取一个全局递增的提案ID
    proposalId = generateId();
    // 2.循环向接受者发出Prepare请求
    for(Acceptor acceptor : acceptors) {
   
   
        // 3.给接受者发送Prepare请求,至少发给半数以上节点为止
        sendPrepareRequest(acceptor, proposalId);
    }
}

来看上述伪代码,为啥Prepare请求要发给绝大多数接受者?因为如果不将此请求发给绝大多数Acceptor,对应的提案就得不到大多数接受者的批准,无法满足之前提出的约定

PS:关于分布式系统中如何生成全局递增的唯一编号,后续会开专门的文章讲述,本文不做过多展开。

好了,回到之前画的时序图,在Acceptor接收到Prepare请求后,会给提案者返回响应,那接受者内部会做什么处理呢?有三个原则:

①如果Acceptor之前已确认过某个提案,则将之前接受过的提案(编号+Value)都返回给本次的Proposer提案者。

②如果之前已经收到过其他提案的Prepare请求,则判断两次请求的提案编号,如果本次请求的编号小于之前的提案编号,当前Acceptor就可以忽略当前Prepare请求,或者直接向对应的提案者返回错误提示。

③如果之前的编号,不大于本次请求的提案编号(即本次请求编号大于之前响应过的所有编号),就会响应本次Prepare请求(比如返回一个OK信号),同时承诺不再接受小于本次提案编号的提案。

为了便于理解,同样上段伪代码:

// 已响应过的、编号最大Prepare请求对应的提案编号
Long maxRespondedProposalId = null;
// 已接受过(批准通过)的提案
Proposal acceptedProposal = null;

/**
 * Acceptor接收Prepare请求的方法
 *  currentProposalId参数:Prepare请求对应的提案编号
**/
public Object receivePrepareReq(long currentProposalId) {
   
   
    // 1.如果之前已经接受过提案(Proposal),则直接返回对应的提案
    if (acceptedProposal != null) {
   
   
        return acceptedProposal;
    }

    // 2.如果之前已经响应过别的Prepare请求,则判断提案编号大小
    if (maxRespondedProposalId != null) {
   
   
        // 3.如果本次Prepare请求的提案编号,小于响应过的最大编号,则直接返回错误
        if (currentProposalId < maxRespondedProposalId) {
   
   
            throw new Exception("你太小啦~");
        } 
        // 4. 如果本次Prepare请求的提案编号,不小于响应过的最大编号,记录编号并返回OK
        else {
   
   
            maxRespondedProposalId = currentProposalId;
            return "OK,你编号最大,我以后不会接受比你小的啦!";
        }
    }
}

伪代码的注释写的格外清晰,大家参照理解时最好带着“多线程”思维去看,如果有疑惑也没关系,等后面Accept阶段讲完后再来看一次,就会格外的清晰,最后再附上一张图帮助理解:

011.png

2.4.2、Accept批准阶段

上阶段说了Prepare阶段的逻辑,但提案者发出Prepare请求后,如何处理接受者返回的结果呢?如下:

// 接受者列表
Set<Acceptor> acceptors = ...;

// 计算出“大多数接受者”到底是几个
int moreThanHalf = acceptors.size() / 2 + 1;

// 正常响应Prepare请求的Acceptor数量
int prepareReqSuccess = 0;

// 本轮决策中已确认的提案(有可能存在多个,用集合保存)
List<Proposal> confirmedProposals = new ArrayList<>();

/**
 * Proposer提案者处理Prepare请求返回结果的方法
**/
public Object handlePrepareReqResult(Object result) {
   
   
    // 1.如果返回的是一个提案,说明之前已经有被确认的提案存在,记录一下
    if (result instanceof Proposal) {
   
   
        confirmedProposals.add((Proposal) result);
    } 
    // 2. 如果返回的是字符串,说明是正常响应OK的消息(自增响应成功的数量)
    else if (result instanceof String) {
   
   
        prepareReqSuccess++;
    }

    // 3.对于返回错误的Prepare请求不做处理

    // 4.判断正常响应Prepare请求的接受者数量是否已达半数以上
    if (prepareReqSuccess >= moreThanHalf) {
   
   
        // 5. 如果已经有半数以上,则发出Accept请求
        sendAcceptReq(...);
    }
}

仔细观察上述伪代码,首先计算出了“大多数接受者”的具体数量,接着用prepareReqSuccess记录了正常响应Prepare请求的接受者数量,同时,如果有返回已确认过的提案,也会记录下来。

根据之前的约束,一个提案如果要被接受,需要通过半数以上接受者的同意,因此,当一个Proposer提案者发出Prepare请求,并收到大多数Acceptor接受者的正常返回后,就可以认为自己的“提案申请”得到了大部分Acceptor的支持,所以在最后的if判断中,如果已正常响应的接受者数量,达到了半数以上,此时则会进入Accept阶段,就可以继续发出Accept请求。

Accept请求里包含提案编号和ValueProposer提案者在发送该请求,会先进行判断,依据如下:

如果发出Prepare请求后,没有Acceptor返回已确认的提案,则说明自己是第一个提案,本次Accept请求会提交自己的编号+自己的Value值。如果Acceptor返回了确认过的提案,发送请求时,就将自己的编号+已确认的、编号最大的、提案的Value值,发送给至少大多数Acceptor

即前面伪代码中的最后一个判断,完整的逻辑如下:

// 4.判断正常响应Prepare请求的接受者数量是否已达半数以上
if (prepareReqSuccess >= moreThanHalf) {
   
   
    // 5.如果已经有半数以上,则准备发出Accept请求
    Proposal proposal = new Proposal();
    proposal.setProposalId(proposalId);

    // 6.判断Acceptor是否返回过提案
    if (confirmedProposals.size() > 0) {
   
   
        // 7.本轮决策有确认的提案,则找到编号最大提案发送
        Proposal maxProposal = getIdMaxProposal(confirmedProposals);
        proposal.setValue(maxProposal.getValue());
    } 
    // 8.如果本轮决策中不存在确认过的提案,则发送自己的Value
    else {
   
   
        proposal.setValue(this.value);
    }

    // 9.正式向Acceptor发出Accept请求(至少发满半数以上)
    for(Acceptor acceptor : acceptors) {
   
   
        sendAcceptReq(proposal);
    }
}

诸位可参考注释理解下逻辑,看不懂也没事,后面会结合案例画图分析,下面再来看看Acceptor接受者收到提案后的处理流程,共有两个原则:

①如果该Accept请求是Acceptor接收到的第一个提案,则必须接受该提案;

②如果不是第一个Accept请求,则对比当前Accept请求的编号,是否小于之前响应过的、最大的Prepare请求编号,如果小于则忽略本次Accept请求,反之则接受(确认提案)。

对应的伪代码逻辑如下:

// 已响应过的、编号最大Prepare请求对应的提案编号
Long maxRespondedProposalId = null;
// 已接受过(批准通过)的提案
Proposal acceptedProposal = null;

/**
 * Acceptor接收Accept请求的方法
 *  proposal:请求携带的的提案
**/
public String receivePrepareReq(Proposal proposal) {
   
   
    // 1.如果acceptedProposal为空,说明是接收到的第一个提案
    if (acceptedProposal == null) {
   
   
        // 如果是第一个提案则接受并返回对应标识
        acceptedProposal = proposal;
        return "accept";
    }

    // 2.如果不是第一个提案,则对比响应过的最大编号
    if (proposal.getProposalId() < maxRespondedProposalId) {
   
   
        // 3.如果本次提案小于响应过的最大Prepare请求,则拒绝/忽略该请求
        return "refuse";
    }

    // 4.如果不小于响应过的最大Prepare请求,则接受本次请求的提案
    acceptedProposal = proposal;
    return "accept";
}

大家简单过一遍上面的伪代码及注释,下面结合实际例子,来分析一遍完整的Prepare、Accept两个阶段的流转,先上张图:

012.png

如上图所示,目前是一个由A、B、C、D、E五个节点组成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此时A节点收到外部写入的“name=竹子”命令,B节点收到外部写入的“name=熊猫”的命令(A先于B写入)。假设这里的C、D、E节点则是Acceptor接受者,于是A、B都准备向C、D、E节点发起Prepare请求,流程如下:

  • A接收到外部写入,生成提案编号(1),并向C、D、E发起Prepare请求;
  • C、D、E响应APrepare请求,并记录A的编号(1);
  • A收到C、D、E的响应后,发现得到了大多数Acceptor响应,继续发起Accept请求;
    • 因为C、D、E没有返回已确认的提案,所以ValueA决定,则将“竹子”提交;
  • C、D、E之前都未接受过提案,因此都会接受并记录A的提案(ID=1,Value=竹子);
  • B接收到外部写入,生成提案编号(2),并向C、D、E发起Prepare请求;
  • ⑥因为C、D、E已经接受过提案,所以会给B响应提案(ID=1,Value=竹子);
  • B收到响应后,发现已存在确认的提案,得到大多数Acceptor返回后,发起Accept请求;
    • B从返回的提案中,找到编号最大的提案其Value值,生成提案(ID=2,Value=竹子);
  • C、D、E收到B的提案后,发现其编号最大,则会将对应的提案记录下来并接受;

上面这个流程,就是图中画出的步骤,大家可以将本案例,把前面所有伪代码完整套一遍,此时就会更加清晰。当然,有人或许会好奇:B节点Accept请求提交的Value为“竹子”,那它自己收到的“熊猫”难道丢了吗?答案是No,“熊猫”这个值并未丢弃,而是留到下一轮继续提出,即:当B节点提交完“竹子”的Accept请求后,紧接着又会提出一个ID=3的Prepare请求,重复前面的流程,尝试将“熊猫”这个提案提交出去

好了,关于两个阶段的流转就讲到这里,不过实际的Paxos算法里,并不会将某个节点的角色固化,即ABCDE五个节点,都可以在Proposer、Acceptor、Learner三者之间切换。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在Paxos算法被提出的时代背景里,并不存在中心化的主节点,即分布式存储系统,所有节点都具备完整的读写能力,自身写入的数据,都会同步给系统内其余节点

PS:为啥最初的这种去中心化的、各节点都具备读写处理能力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后续会逐步演变成中心化的、从节点被阉割写请求处理能力的主从架构?这点我们在后续分析,其实也跟Paxos算法有很大关系。

2.4.3、Learn学习阶段

上面聊完了Paxos一轮决策中最重要的Prepare、Accept阶段,现在来看看最后的Learn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并不参与Paxos的决策,只负责学习已确认(已接受)的提案。换到最开始的案例中,学习者就是打工仔,不参与集团方案的提出与决策,只能被动执行已批准通过的方案~

Paxos算法里,Learner(学习者)学习已确认的提案,代表着它需要获取到已确认提案的Value,怎么做?一共有三种方案。

  • Acceptor确认一个提案后,就将该提案发送给所有Learner(学习者)。
  • Acceptor确认一个提案后,将提案发给一个Learner,剩余Learner由它负责通知。
  • Acceptor确认一个提案后,将提案发给部分Learner,剩余Learner由它们负责通知。

第一种方式,就相当于董事会通过一个方案后,董事们就去一个一个工位的跑,挨个告诉每个打工仔要推行新方案了。显然,这种方式虽然能让打工仔最快得知已经有新方案被确定了,可是缺点也很明显,有点“废董事”,如果集团有一万多名员工,董事们要跑一万多个工位~

第二种方式,等价于招了个“董事长秘书”,当董事会有新的方案确认后,由秘书去挨个工位通知打工人。这种方案对董事们来说很轻松,只要通知秘书即可,但缺点也很明显,如果这位秘书有一天生病了、请假了,就没人去负责通知了……

第三种方案,属于第二种方案的进阶版,既然一个秘书有可能请假、生病,那就招一群秘书组成一个团,当有新的方案被批准后,董事会只需要通知秘书团就好,由秘书团去挨个通知打工的小马仔。当然,这种方式也有缺点,毕竟秘书变多了,管理起来就更复杂……

好了,相信通过上面三段话,诸位就能很好理解提到的三种方案,而“学习”的动作究竟是干啥?很简单,比如上小节的例子,当name=竹子的提案被确认后,学习者就把这个确认的提案Value,同步写入到自身节点内即可。

2.5、Paxos的致命缺陷

到这里,我们对Basic-Paxos算法的方方面面做了讲述,但Basic-Paxos有个致命的缺陷,有点类似于IOC的依赖循环问题,假设现有两个Propser同时发起Prepare请求,如下:

  • A:获取全局递增编号1,发起Prepare请求,获得过半响应;
  • B:获取全局递增编号2,发起Prepare请求,因为2>1,所以也获得过半响应;
  • A:发起Accept请求,因为目前Acceptors响应过的最大编号为2,所以提案会被拒绝;
  • A:发现Accept请求被拒绝,重新获取编号3,再发起Prepare请求,3>2,获得过半响应;
  • B:发起Accept请求,可目前Acceptors响应过的最大编号为3,提案自然会被拒绝;
  • BAccept请求被拒,重新获取编号4,……

到这里,大家会发现,如果两个Propser同时发起Prepare请求,然后依次提出编号递增的提案,就会陷入相互循环的过程,两个Propser提案者都能完成Prepare阶段,可始终无法完成Accept阶段,造成没有Value被选定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只允许一个节点发起提案,即:系统内只允许存在一个Propser角色的节点,其余节点只能选择是否接受提案,以及学习已确认的提案

嗯?暂时打住,回到前面埋下的问题,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为啥Paxos之后,分布式存储系统会发展成中心化的主从架构了吧?因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在当时来说,是一道无法攻克的难关,在做数据一致决策时,很容易陷入上面的死循环!

2.6、Multi-Paxos算法

最开始提到Basic-Paxos是一种单决策算法,一轮决策中只能确认一个Value,并且每确认一个Value都至少需要经过Prepare、Accept两个阶段,如果目前系统接收的写入并发较高,每一次值都需要单独进行一轮决策,这样的模式效率太低了。

回顾Basic-Paxos确认提案的两个阶段,大家会发现,其实Prepare阶段的作用,就是为了确认并发场景中,到底使用哪个Proposer的提案。那假设一开始就能确认到底使用哪个Proposer的提案,是不是Prepare阶段阶段就可以去掉了?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Basic-Paxos的变种:Multi-Paxos出现的原因,旨在提高共识收敛速度和减少通信延迟

综上,如果在分布式系统运行的大部分时间内,都能确定一个ProposerLeader/Master概念),只允许它才能提出提案,这样就可以省略掉Prepare阶段,每次只需要发Accept请求即可。

道理很简单,因为同一时刻永远只会有一个提案出现,自然就不会出现争议,也不会因为多提案造成不一致现象发生,外部写请求只能交给Leader处理,代表着Leader发出的提案,自然都是确定的值。

当然,Multi-Paxos虽然引入了单Leader概念,不过却是一种弱Leader的思想,Multi-Paxos对脑裂问题也有容忍性,也就是“它允许多个节点自认为是Leader”的情况出现。遇到这种脑裂场景时,就会退化成Basic-Paxos算法来保证一致性,经过一轮Basic-Paxos决策后,胜出的节点又会成为新Leader

PS:到这里篇幅不算短了,为此本文不对Multi-Paxos进行展开,在下篇关于Raft的内容会详细说明,毕竟Raft就属于Multi-Paxos的变种~

三、Paxos一致性协议总结

因为Paxos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分布式系统,在遇到节点掉线又回归、网络消息乱序/重发、网络分区等不可控的场景下,系统仍能保证较强的一致性。算法本身的立意就很复杂,兰伯特又用“希腊小岛议会”的手法撰写论文,加上Paxos中并未划分出子问题,而是试图用一个抽象的Value,涵盖分布式系统的所有状况,种种因素相结合,就造就了Paxos难以理解的场面出现。

题外话:对国内来说,论文本身是英文版本,翻译成中文后本身就存在歧义,这无疑更增加了理解的复杂度。

当然,在本文中,你会发现Paxos不再那么难以理解,因为文中将“西方式的议会”案例,改为了我们更容易理解的“集团方案决策”,同时将算法过程,以我们更容易理解的伪代码方式描述,从而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成本!

“小竹,更适合中国Java体质的技术写作者”,这是套用飞鹤奶粉广告梗说的一句玩笑话,要表达的意思并非我多么厉害,而是想表达一个思想:有些本来很绕的技术/事情,当拆解成贴近于对方生活场景的例子描述,就会变得简单起来,化繁为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有用的理念,希望诸位以后工作中能运用起来。

好了,本文就讲到这里,我们下篇再见!当然,我的所有文章都会陆续同步到微信公众号:竹子爱熊猫,想在微信上便捷阅读的小伙伴可搜索关注~

相关文章
|
5天前
|
算法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分布式唯一ID生成:深入理解Snowflake算法在Go中的实现
在分布式系统中,确保每个节点生成的 ID 唯一且高效至关重要。Snowflake 算法由 Twitter 开发,通过 64 位 long 型数字生成全局唯一 ID,包括 1 位标识位、41 位时间戳、10 位机器 ID 和 12 位序列号。该算法具备全局唯一性、递增性、高可用性和高性能,适用于高并发场景,如电商促销时的大量订单生成。本文介绍了使用 Go 语言的 `bwmarrin/snowflake` 和 `sony/sonyflake` 库实现 Snowflake 算法的方法。
18 1
分布式唯一ID生成:深入理解Snowflake算法在Go中的实现
|
3月前
|
算法 Go
[go 面试] 雪花算法与分布式ID生成
[go 面试] 雪花算法与分布式ID生成
|
16天前
|
存储 缓存 算法
分布式缓存有哪些常用的数据分片算法?
【10月更文挑战第25天】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数据特征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数据分片算法,以实现分布式缓存的高效运行和数据的合理分布。
|
17天前
|
分布式计算 Java 开发工具
阿里云MaxCompute-XGBoost on Spark 极限梯度提升算法的分布式训练与模型持久化oss的实现与代码浅析
本文介绍了XGBoost在MaxCompute+OSS架构下模型持久化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首先简要介绍了XGBoost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随后详细描述了客户在将XGBoost on Spark任务从HDFS迁移到OSS时遇到的异常情况。通过分析异常堆栈和源代码,发现使用的`nativeBooster.saveModel`方法不支持OSS路径,而使用`write.overwrite().save`方法则能成功保存模型。最后提供了完整的Scala代码示例、Maven配置和提交命令,帮助用户顺利迁移模型存储路径。
|
1月前
|
算法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布式电源配电网重构优化matlab仿真
本研究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分布式电源配电网重构,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优化效果,对比重构前后的节点电压、网损、负荷均衡度、电压偏离及线路传输功率,并记录开关状态变化。PSO算法通过迭代更新粒子位置寻找最优解,旨在最小化网络损耗并提升供电可靠性。仿真结果显示优化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
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缓存 算法
分布式系列第一弹:分布式一致性!
分布式系列第一弹:分布式一致性!
|
1月前
|
算法 Java 关系型数据库
漫谈分布式数据复制和一致性!
漫谈分布式数据复制和一致性!
|
3月前
|
Oracle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锁设计问题之Oracle RAC保证多个节点写入内存Page的一致性如何解决
分布式锁设计问题之Oracle RAC保证多个节点写入内存Page的一致性如何解决
|
3月前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监控
消息队列在分布式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顺序?
消息队列在分布式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顺序?
|
3月前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C#
分布式事务之最终一致性实现方案
分布式事务之最终一致性实现方案
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