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网络稳定性的关键:TCP滑动窗口与拥塞控制解析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简介: **TCP可靠传输与拥塞控制概要:**小米讲解TCP如何确保数据可靠性。TCP通过分割数据、编号段、校验和、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和拥塞控制(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保证数据安全传输。拥塞控制动态调整窗口大小,防止网络过载,提升效率。当连续收到3个相同ACK时执行快重传,快恢复避免剧烈波动。关注“软件求生”获取更多技术内容。

大家好,我是小米!今天我们来聊聊网络基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TCP滑动窗口与拥塞控制。相信大家在学习网络协议时,经常会听到这两个术语。它们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接下来,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大家深入了解TCP是如何通过这些机制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的。

TCP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它通过一系列机制来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机制是如何工作的。

  • 应用数据分割:在发送数据之前,TCP会将应用程序传递过来的大块数据分割成适当大小的小数据块。每个小数据块称为一个TCP段。这些段会在传输过程中逐个发送,接收方再将它们重新组装成原始数据。
  • 对数据包进行编号:每个TCP段在传输时都会被赋予一个唯一的序号(Sequence Number)。这个序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接收方按照正确的顺序重组数据,并且帮助发送方进行数据包的确认和重传。
  • 校验和:为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损坏,每个TCP段都会包含一个校验和(Checksum)。发送方在生成TCP段时计算校验和,并将其放入段的头部。接收方收到TCP段后会重新计算校验和,如果计算结果与段中的校验和一致,则认为数据未被损坏,否则请求重传。
  • 流量控制: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进行流量控制,确保发送方不会因为发送过多数据而使接收方的缓冲区溢出。接收方会根据自身的接收能力,动态调整窗口大小(窗口大小指示了接收方当前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发送方在接收到窗口大小的反馈后,根据这个大小来控制发送数据的速度。
  • 拥塞控制:拥塞控制的目的是防止网络中过多的数据注入,避免网络中的路由器和链路过载。TCP通过维护一个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简称cwnd),并根据网络的拥塞程度动态调整该窗口的大小。下面我们会详细讲解拥塞控制的过程。
  • 超时重传: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某个TCP段的确认(ACK),则会认为该段在传输过程中丢失,并进行重传。这个时间称为重传超时(Retransmission Timeout,简称RTO)。TCP会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RTO的值,确保在网络状况良好时减少不必要的重传,而在网络状况恶劣时及时进行重传。

拥塞控制的目的

拥塞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避免网络中的路由器和链路过载。通过控制数据的发送速度,TCP能够有效减少网络拥塞,提升网络的整体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拥塞控制的过程

TCP的拥塞控制通过维护一个拥塞窗口(cwnd)来实现。这个窗口的大小会随着网络的拥塞程度动态变化,具体的控制过程包括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等算法。

  • 慢开始(Slow Start):慢开始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在连接初始阶段,TCP会将拥塞窗口设置为一个较小的值(通常为1个MSS,MSS即最大报文段长度),并且每收到一个ACK,拥塞窗口的大小就会加倍。这样可以快速地找到网络的带宽上限,但又避免了一开始就发送过多数据导致网络拥塞。
  •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当拥塞窗口的大小达到一个阈值(慢开始阈值,ssthresh)时,TCP进入拥塞避免阶段。在这个阶段,拥塞窗口不再以指数增长,而是每个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延)只增加一个MSS,避免了网络突然进入拥塞状态。
  • 快重传(Fast Retransmit):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相同的ACK时,TCP会立即重传丢失的报文段,而不必等到重传超时。这种机制称为快重传。快重传可以迅速纠正数据丢失,提高传输效率。
  • 快恢复(Fast Recovery):在执行快重传后,TCP并不立即进入慢开始阶段,而是进入快恢复阶段。在快恢复阶段,TCP将慢开始阈值设为当前拥塞窗口的一半,并将拥塞窗口大小设为慢开始阈值。随后,拥塞窗口每收到一个ACK增加一个MSS,直到所有丢失的数据被确认。这样可以避免网络带宽的剧烈波动。

END

通过应用数据分割、对数据包进行编号、校验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超时重传等一系列机制,TCP实现了数据的可靠传输。拥塞控制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动态调整拥塞窗口大小,有效避免了网络的过载,提升了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对TCP滑动窗口与拥塞控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我们下期再见!

小米在此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关注,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你的支持是我持续分享干货的最大动力!

我是小米,一个喜欢分享技术的29岁程序员。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软件求生,获取更多技术干货!

相关文章
|
15天前
|
负载均衡 网络协议 算法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十九):能Ping通,TCP就一定能连接和通信吗?
这网络层就像搭积木一样,上层协议都是基于下层协议搭出来的。不管是ping(用了ICMP协议)还是tcp本质上都是基于网络层IP协议的数据包,而到了物理层,都是二进制01串,都走网卡发出去了。 如果网络环境没发生变化,目的地又一样,那按道理说他们走的网络路径应该是一样的,什么情况下会不同呢? 我们就从路由这个话题聊起吧。
47 4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十九):能Ping通,TCP就一定能连接和通信吗?
|
28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深入解析图神经网络:Graph Transformer的算法基础与工程实践
Graph Transformer是一种结合了Transformer自注意力机制与图神经网络(GNNs)特点的神经网络模型,专为处理图结构数据而设计。它通过改进的数据表示方法、自注意力机制、拉普拉斯位置编码、消息传递与聚合机制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对图中节点间关系信息的高效处理及长程依赖关系的捕捉,显著提升了图相关任务的性能。本文详细解析了Graph Transformer的技术原理、实现细节及应用场景,并通过图书推荐系统的实例,展示了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强大能力。
150 30
|
9天前
|
XML JSON 网络协议
【网络原理】——拥塞控制,延时/捎带应答,面向字节流,异常情况
拥塞控制,延时应答,捎带应答,面向字节流(粘包问题),异常情况(心跳包)
|
11天前
|
网络协议
TCP报文格式全解析:网络小白变高手的必读指南
本文深入解析TCP报文格式,涵盖源端口、目的端口、序号、确认序号、首部长度、标志字段、窗口大小、检验和、紧急指针及选项字段。每个字段的作用和意义详尽说明,帮助理解TCP协议如何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石。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TCP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网络中的应用。
|
11天前
|
存储 监控 网络协议
一次读懂网络分层:应用层到物理层全解析
网络模型分为五层结构,从应用层到物理层逐层解析。应用层提供HTTP、SMTP、DNS等常见协议;传输层通过TCP和UDP确保数据可靠或高效传输;网络层利用IP和路由器实现跨网数据包路由;数据链路层通过MAC地址管理局域网设备;物理层负责比特流的物理传输。各层协同工作,使网络通信得以实现。
|
11天前
|
网络协议 安全 网络安全
探索网络模型与协议:从OSI到HTTPs的原理解析
OSI七层网络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是理解和设计计算机网络的框架。OSI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模型则简化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 HTTPS协议基于HTTP并通过TLS/SSL加密数据,确保安全传输。其连接过程涉及TCP三次握手、SSL证书验证、对称密钥交换等步骤,以保障通信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字信封技术使用非对称加密和数字证书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身份认证。 浏览器通过Https访问网站的过程包括输入网址、DNS解析、建立TCP连接、发送HTTPS请求、接收响应、验证证书和解析网页内容等步骤,确保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通信。
59 1
|
1月前
|
SQL 安全 算法
网络安全之盾:漏洞防御与加密技术解析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维护个人隐私和企业资产的重要防线。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安全的薄弱环节—漏洞,并分析如何通过加密技术来加固这道防线。文章还将分享提升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以预防潜在的网络威胁,确保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65 2
|
2月前
|
监控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高级java面试---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11月更文挑战第20天】Spring Boot是一个用于快速构建基于Spring框架的应用程序的开源框架。它通过自动配置、起步依赖和内嵌服务器等特性,极大地简化了Spring应用的开发和部署过程。本文将深入探讨Spring Boot的背景历史、业务场景、功能点以及底层原理,并通过Java代码手写模拟Spring Boot的启动过程,特别是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87 2
|
10天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算法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行为型模式用于描述程序在运行时复杂的流程控制,即描述多个类或对象之间怎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单个对象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它涉及算法与对象间职责的分配。行为型模式分为类行为模式和对象行为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在类间分派行为,后者采用组合或聚合在对象间分配行为。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行为模式比类行为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行为型模式分为: • 模板方法模式 • 策略模式 • 命令模式 • 职责链模式 • 状态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访问者模式 • 备忘录模式 • 解释器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10天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结构型模式描述如何将类或对象按某种布局组成更大的结构。它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后者釆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结构型模式分为以下 7 种: • 代理模式 • 适配器模式 • 装饰者模式 • 桥接模式 • 外观模式 • 组合模式 • 享元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