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必会的机器学习评估指标

本文涉及的产品
注册配置 MSE Nacos/ZooKeeper,118元/月
云原生网关 MSE Higress,422元/月
服务治理 MSE Sentinel/OpenSergo,Agent数量 不受限
简介: ```markdown# 机器学习模型评估指标概览机器学习模型评估涉及多种指标,用于量化模型在分类和回归任务中的表现。关键指标包括:- **分类**: - **准确率**: 简单易懂,但在类别不平衡时可能误导。 - **精确率**: 衡量正类预测的准确性,适用于误报代价高的场景。 - **召回率**: 评估正类识别的完整性,适用于漏报代价高的场景。 - **F1分数**: 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平衡两者。 - **AUC**: 衡量模型区分正负类的能力,适用于不平衡数据。 - **混淆矩阵**: 提供详细分类结果,用于分析模型错误。

\
大侠幸会,在下全网同名[算法金] 0 基础转 AI 上岸,多个算法赛 Top [日更万日,让更多人享受智能乐趣]

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的关键步骤是检查其性能,这是通过使用验证指标来完成的。 选择正确的验证指标就像选择一副水晶球:它使我们能够以清晰的视野看到模型的性能。 在本指南中,我们将探讨分类和回归的基本指标和有效评估模型的知识。 学习何时使用每个指标、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在 Python 中实现它们。

1 分类指标

1.1 分类结果 在深入研究分类指标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以下概念:

  • 真正例 (TP):模型正确预测正类的情况。
  • 假正例 (FP):模型预测为正类,但实际类为负类的情况。
  • 真反例 (TN):模型正确预测负类的情况。
  • 假反例 (FN):模型预测为阴性类别,但实际类别为阳性的情况。

简单来说,真正例和真反例,就像是模型正确识别出了正类与反类,而假正例和假反例。

1.2 准确度 准确率是最直接的分类指标,衡量正确预测的比例。虽然准确率易于理解和计算,但在类别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误导。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其他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准确率的公式为:

概括:

  • 易于理解和沟通,并提供对模型性能的简单评估。
  • 不适合不平衡的类别,因为它可能有利于多数类别。
  • 无法区分假阳性和假阴性。
  • 应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这是一种在 Python 中计算准确度得分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将模型预测的值 ( y_pred ) 与真实值 ( y_test ) 进行比较: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precision_score 



# 计算模型的精确度得分

model_precision = precision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Precision:", model_precision)

1.3 混淆矩阵

混淆矩阵是一个表格,总结了分类模型的表现,通过比较预测值和实际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模型表现的直观表示,帮助识别模型的错误之处。它显示了我们的所有四个分类结果。混淆矩阵提供了模型性能的直观表示,并有助于识别模型在哪里犯了错误。

概括:

  • 提供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和假阴性的详细分类。
  • 深入了解每个类别的模型性能,有助于识别弱点和偏差。
  • 作为计算各种指标的基础,例如精确度、召回率、F1 分数和准确度。
  • 可能更难以解释和沟通,因为它不提供整体模型性能的单一值(出于比较目的可能需要该值)。

在 Python 中绘制混淆矩阵的一种简单方法是: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ConfusionMatrixDisplay

# 计算混淆矩阵
conf_matrix =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 展示混淆矩阵
disp = ConfusionMatrixDisplay(confusion_matrix=conf_matrix, display_labels=model.classes_)
disp.plot()

1.4 精度 精确度,就是我们模型预测出来的正类中所占的份额。精度的公式为:

这个指标,特别在那些把假阳性看得比较重的场景下格外重要,比如说过滤垃圾邮件或者是医学上的诊断。但光有精确度还不够,因为它没办法告诉我们假阴性的情况,所以一般会跟召回率一起搭配使用。 概括:

  • 在误报的代价特别大的情况下,精确度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 易于理解和沟通。
  • 但它就是不涉及那些被模型错过的正类,即假阴性的数量。
  • 适用于不平衡数据。但是,它应该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因为高精度可能会以牺牲不平衡数据集的召回率为代价

1.5 召回率(灵敏度) 召回率,也叫灵敏度,是评估在所有真正的正例中,有多少被我们的模型正确识别出来的比例。召回率的公式为:

在那些错过真阳性的代价极其重大的场合——比如癌症筛查或者防范信用诈骗,或是在那种正类相对较少的数据集里——召回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召回率需要和精确率一样的搭档一样,为了达到一种评估的平衡,召回率也需要和其他指标一并参考。 概括:

  • 在错失真阳性的后果非常严重时,召回率显得格外关键。
  • 易于理解和沟通。
  • 不考虑误报的数量。
  • 适用于不平衡数据。然而,它应该与其他指标结合起来,因为高召回率可能会以牺牲不平衡数据集的精度为代价。

1.6 F1-分数 F1 分数是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提供了平衡两者的单一指标。 F1 分数的公式如下:

当误报和漏报同样重要并且您寻求精确率和召回率之间的平衡时,F1 分数非常有用。 概括:

  • F1-Score 平衡精确度和召回率:当误报和漏报都很重要时很有用。
  • 对于不平衡的数据特别有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精确度和召回率之间进行权衡。
  • 偏向于具有相似精度和召回率的模型,这可能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
  • 可能不足以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特别是当模型在误报和漏报之间具有不同的权衡时。

一次性获得准确率、召回率和 F1 分数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 scikit-learn 的分类报告: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 修正导入语句,应该在import和classification_report之间加上空格

# 生成分类报告
# 该报告包括了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等关键指标
class_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 打印分类报告
print(class_report)

这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类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 F1 分数。

1.7 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

AUC衡量的是在不同的判定门槛下,模型识别正类的能力与误将负类判为正类的风险之间的平衡。AUC值满分为1,代表模型预测能力无懈可击,而得分为0.5则意味着模型的预测不过是碰运气。在评估和比较多个模型的表现时,AUC尤其有价值,但为了深入掌握每个模型在各个方面的优劣,最好还是将它与其他性能指标一并参考。

概括:

  • 评估各种分类阈值的模型性能。
  • 适用于不平衡的数据集。
  • 可用于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
  • 假设误报和漏报具有相同的成本。
  • 非技术利益相关者难以解释,因为它需要了解 ROC 曲线。
  • 可能不适合具有少量观测值的数据集或具有大量类别的模型。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计算 AUC 分数并绘制 ROC 曲线:

# 从sklearn.metrics模块导入roc_auc_score和roc_curve函数用于计算AUC分数和绘制ROC曲线,同时导入matplotlib.pyplot用于绘图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oc_auc_score, roc_curv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使用模型对测试集X_test进行概率预测,取正类预测概率为真阳性率的依据
y_pred_proba = my_model.predict_proba(X_test)[:, 1] 

# 利用真实标签y_test和预测概率y_pred_proba计算AUC分数,评估模型的整体性能
auc_score = roc_auc_score(y_test, y_pred_proba) 

# 基于真实标签和预测概率,计算ROC曲线的假阳性率(fpr)和真阳性率(tpr),及不同阈值
fpr, tpr, Thresholds = roc_curve(y_test, y_pred_proba) 

# 使用matplotlib绘制ROC曲线,展示模型的性能。曲线下的面积(AUC)越大,模型性能越好
plt.plot(fpr, tpr, label='My Model (AUC = %0.2f)' % auc_score) 

# 绘制对角线,表示随机猜测的性能水平,作为性能的基准线
plt.plot([0, 1], [0, 1], 'k--') 

# 设定图像的x轴和y轴的显示范围
plt.xlim([0.0, 1.0]) 
plt.ylim([0.0, 1.05]) 

# 设置x轴标签为“误报率”和y轴标签为“真阳性率”,即ROC曲线的标准轴标签
plt.xlabel('误报率') 
plt.ylabel('真阳性率') 

# 设置图表标题为“接收器操作特征”,即ROC曲线的常见名称
plt.title('接收器操作特征') 

# 添加图例,位于图的右下角,展示模型及其AUC分数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 显示绘制的图像
plt.show()

1.7 对数损失(交叉熵损失) 对数损失用来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一种方法,它对每次预测的正确与否进行奖惩。 这种度量方式通过惩罚错误的预测同时奖励正确的预测来工作。如果对数损失的值越低,意味着模型的性能越好,而当这个值达到0时,就代表这个模型能够完美地进行分类。

  • N是观测值的数量。
  • y_test是二元分类问题的真实标签(0 或 1)。
  • y_prob是标签为 1 的预测概率。

当你需要对模型的概率预测进行评估时,比如在应用逻辑回归或者神经网络模型的情况下,对数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能更深入地掌握模型在各个分类上的表现,最好是将对数损失与其他评估指标一起考虑使用。 概括:

  • 概率预测:衡量输出概率估计的模型的性能,鼓励经过良好校准的预测。
  • 对数损失可用于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或优化单个模型的性能。
  • 适用于不平衡数据。
  • 对极端概率预测高度敏感,这可能会导致错误分类实例的巨大惩罚值。
  • 可能难以向非技术利益相关者解释和沟通。

2 回归指标

2.1 平均绝对误差(MAE)

平均绝对误差(MAE)是用来计算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差距绝对值的平均量。简单来说,MAE的计算公式如下:

  • N是数据点的数量。
  • y_pred是预测值。
  • y_test是实际值。

概括

  • 易于解释:表示平均误差大小。
  • 对异常值的敏感度低于均方误差 (MSE)。
  • 无错误方向:不表示高估或低估。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捕获极端错误的影响。

在 Python 中,使用 scikit-learn: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absolute_error  # 修正函数名称,应为小写的 'mean_absolute_error'

# 计算真实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 (MAE)
mae = mean_absolute_error(y_true, y_pred)  # 计算MAE

# 打印MAE值,以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print("MAE:", mae)

2.2 均方误差(MSE) 均方误差(MSE)用于计算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的平方后的平均数。MSE 的公式为:

MSE特别对离群值敏感,这是因为它对于较大的误差施加了更重的惩罚,远超过小误差。这一特性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既可能是一个优势也可能是一个劣势。 概括:

  • 对极端错误更加敏感。
  • 平方误差值可能不如绝对误差直观。
  • 与平均绝对误差 (MAE) 相比,受异常值的影响更大。

2.3 均方根误差(RMSE) 均方根误差 (RMSE) 是均方误差的平方根。RMSE 的公式为:

RMSE同样对离群值敏感,和MSE一样,对较大的误差给予较重的惩罚。不过,RMSE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的单位和目标变量保持一致,这使得RMSE更加易于理解和解释。 概括:

  • 对极端错误更加敏感。
  • 与目标变量相同的单位:
  • 与平均绝对误差 (MAE) 相比,受异常值的影响更大。

在 Python 中,使用 scikit-learn: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 注意修正导入函数名的大小写

# 利用模型对数据集X进行预测,得到预测值y_pred
y_pred = model.predict(X) 

# 计算实际值y和预测值y_pred之间的均方误差(MSE)
mse = mean_squared_error(y, y_pred)  # 注意修正函数名的大小写

# 通过对MSE取平方根,计算均方根误差(RMSE),这一步使得误差单位与目标变量单位一致
rmse = np.sqrt(mse) 

# 输出均方根误差(RMSE),以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print('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2.4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是一个衡量预测准确性的指标,它通过计算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的百分比,然后取这些百分比差异的平均值来实现。MAPE的计算方式可以这样表达:

在对比不同模型性能或判断误差的重要程度时,MAPE展现了其独到的价值。 但是,当涉及到接近零的数值时,MAPE的应用就会遇到挑战,因为这时的百分比误差可能会激增,变得异常巨大。

概括:

  • 相对误差指标:可用于比较不同尺度的模型性能。
  • 易于解释:以百分比表示。
  • 零值未定义,这可能发生在某些应用程序中。
  • 不对称:高估小实际值的误差,低估大实际值的误差。

Scikit learn 没有 MAPE 函数,但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自己计算:


# 定义一个函数来计算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
def mape(y_true, y_pred): 
    # 计算真实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绝对差异,然后除以真实值,最后乘以100转换为百分比
    return np.mean(np.abs((y_true - y_pred) / y_true)) * 100

# 使用定义好的MAPE函数,传入真实值y_true和预测值y_pred,计算MAPE
mape_value = mape(y_true, y_pred)  # 修正变量名以避免与函数名相同

# 打印MAPE值,评估模型预测的平均误差百分比
print("MAPE:", mape_value)  # 修正语法错误

2.5 R 平方(决定系数) R平方衡量了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计算模型能解释的目标变量方差的比例来评估。具体来说,R平方的计算公式如下:

  • y_mean是实际值的平均值。
  • y_pred是预测值。
  • y_test是实际值。

R平方的取值介于0到1之间,其中值越接近1意味着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但是,R平方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说,即使加入了与目标变量无关的特征,其值也有可能上升。 概括:

  • 代表解释方差的比例,使其易于理解和沟通。
  • 对目标变量的规模不太敏感,这使得它更适合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
  • 偏向于具有许多功能的模型,这可能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
  • 不适合评估预测变量和目标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的模型。
  • 可能会受到数据中异常值的影响。

在 Python 中,使用 scikit-learn: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2_score 


# 使用r2_score函数计算真实值y_true和预测值y_pred之间的R平方值
r_squared = r2_score(y_true, y_pred) 

# 输出R平方值,以评估模型解释目标变量方差的能力
print("R-squared:", r_squared)

2.6 调整后的 R 平方(Adjusted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是对R平方( R-Squared)的改良,它在计算过程中考虑到了模型中包含的特征数量,从而对模型复杂度进行了调整。调整R平方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 N是数据点的数量。
  • k是特征的数量。

调整后的 R-Squared 可以通过惩罚具有过多特征的模型来帮助防止过度拟合。 概括:

  • 修改 R 平方,调整模型中预测变量的数量,使其成为比较具有不同预测变量数量的模型性能的更合适的指标。
  • 对目标变量的规模不太敏感,这使得它更适合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
  • 惩罚额外变量:与 R 平方相比,降低过度拟合风险。
  • 不适合评估预测变量和目标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的模型。
  • 可能会受到数据中异常值的影响。

在 Python 中,我们可以根据 R 平方分数来计算它: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2_score 

# 计算模型的R平方值,即模型的解释能力
r_squared = r2_score(y, y_pred) 

#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模型性能,计算调整后的R平方值
heroes_count = len(y)  # 观测值数量,类比为武林中的英雄人数
techniques_count = X.shape[1]   # 特征数量,类比为模型中的武学技巧数

# 调整后的R平方值的计算考虑了模型中的特征数量
adj_r_squared = 1 - (((1 - r_squared) * (heroes_count - 1)) / (heroes_count - techniques_count - 1))

# 输出调整后的R平方值
print("调整后的R平方:", adj_r_squared)

3 选择合适的指标

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对于确保项目成功至关重要。这一选择应基于具体问题背景、采用的模型类型,以及希望达成的项目目标。以下内容将引导您如何根据这些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3.1 了解问题背景

在选择指标之前,了解项目背景至关重要。考虑以下因素:

  • 机器学习任务类型:选择指标时需要考虑您是在处理分类、回归还是多标签问题,因为不同的问题类型适合不同的评估方法。
  • 数据分布情况:面对不平衡数据时,某些指标(如F1分数、精确度、召回率或AUC)可能更加有效,因为它们对类不平衡的敏感度较低。
  • 错误的成本:考虑到误报和漏报在您的应用中可能带来的后果不同,选择能够恰当反映这些错误影响的指标十分重要。

3.2 考虑模型目标

模型旨在解决的具体问题同样影响着指标的选择:

  • 准确概率估计:如果您的模型需要提供精确的概率预测,对数损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真阳性率与误报的平衡:若要在提高真阳性率的同时降低误报,考虑AUC作为评估标准可能更为合适。

3.3 评估多个指标

为了获得模型性能的全面视图,建议同时考虑多个指标。这样不仅可以揭示模型的长处和短板,还能为模型的优化提供方向。例如:

  • 分类任务:同时考虑精确度、召回率和F1分数,可以帮助您在误报和漏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回归任务:结合使用如MAE这样的绝对误差指标和MAPE这样的相对误差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估模型的表现。

[ 抱个拳,总个结 ]

我们探讨了如何选择适合评估机器学习模型性能的指标,强调了指标选择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原则来帮助你做出明智的选择。以下是各个关键部分的简要回顾:

  • 了解问题背景:考虑机器学习任务的类型、数据的分布以及各种类型错误的重要性。
  • 考虑模型目标:根据模型旨在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指标,如准确概率估计或平衡真阳性率与误报。
  • 评估多个指标:为了全面了解模型的性能,建议同时评估多个指标,包括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分类任务),以及MAE、MSE、MAPE(回归任务)。

具体到每个指标,我们讨论了:

  • 分类指标:介绍了分类任务中的基本概念,如真正例、假正例、真反例、假反例,以及衡量这些分类结果的准确度、混淆矩阵、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和AUC。
  • 回归指标:探讨了回归任务中的关键指标,包括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R平方(决定系数)。

通过选择正确的验证指标,可以清晰地评估和优化模型性能,确保机器学习项目的成功。希望本指南能够为你的机器学习之旅提供实用的见解和支持。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MSE实现微服务的全链路灰度
通过本场景的实验操作,您将了解并实现在线业务的微服务全链路灰度能力。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hon
机器学习中评估模型性能的重要工具——混淆矩阵和ROC曲线。混淆矩阵通过真正例、假正例等指标展示模型预测情况
本文介绍了机器学习中评估模型性能的重要工具——混淆矩阵和ROC曲线。混淆矩阵通过真正例、假正例等指标展示模型预测情况,而ROC曲线则通过假正率和真正率评估二分类模型性能。文章还提供了Python中的具体实现示例,展示了如何计算和使用这两种工具来评估模型。
63 8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UED
在数据驱动时代,A/B 测试成为评估机器学习项目不同方案效果的重要方法
在数据驱动时代,A/B 测试成为评估机器学习项目不同方案效果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 A/B 测试的基本概念、步骤及其在模型评估、算法改进、特征选择和用户体验优化中的应用,同时提供 Python 实现示例,强调其在确保项目性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38 6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UED
在数据驱动时代,A/B 测试成为评估机器学习项目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数据驱动时代,A/B 测试成为评估机器学习项目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 A/B 测试的基本概念、步骤及其在模型评估、算法改进、特征选择和用户体验优化中的应用,强调了样本量、随机性和时间因素的重要性,并展示了 Python 在 A/B 测试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31 1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 Serverless
手把手教你全面评估机器学习模型性能:从选择正确评价指标到使用Python与Scikit-learn进行实战演练的详细指南
【10月更文挑战第10天】评估机器学习模型性能是开发流程的关键,涉及准确性、可解释性、运行速度等多方面考量。不同任务(如分类、回归)采用不同评价指标,如准确率、F1分数、MSE等。示例代码展示了使用Scikit-learn库评估逻辑回归模型的过程,包括数据准备、模型训练、性能评估及交叉验证。
153 1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API
机器学习入门(六):分类模型评估方法
机器学习入门(六):分类模型评估方法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Python数据分析革命:Scikit-learn库,让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与评估变得简单高效!
在数据驱动时代,Python 以强大的生态系统成为数据科学的首选语言,而 Scikit-learn 则因简洁的 API 和广泛的支持脱颖而出。本文将指导你使用 Scikit-learn 进行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与评估。首先通过 `pip install scikit-learn` 安装库,然后利用内置数据集进行数据准备,选择合适的模型(如逻辑回归),并通过交叉验证评估其性能。最终,使用模型对新数据进行预测,简化整个流程。无论你是新手还是专家,Scikit-learn 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168 8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算法
利用未标记数据的半监督学习在模型训练中的效果评估
本文将介绍三种适用于不同类型数据和任务的半监督学习方法。我们还将在一个实际数据集上评估这些方法的性能,并与仅使用标记数据的基准进行比较。
342 8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从菜鸟到大师:Scikit-learn库实战教程,模型训练、评估、选择一网打尽!
【9月更文挑战第13天】在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领域,Scikit-learn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通过问答形式,指导初学者从零开始使用Scikit-learn进行模型训练、评估与选择。首先介绍了如何安装库、预处理数据并训练模型;接着展示了如何利用多种评估指标确保模型性能;最后通过GridSearchCV演示了系统化的参数调优方法。通过这些实战技巧,帮助读者逐步成长为熟练的数据科学家。
143 3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模型的选择与评估:技术深度解析
【8月更文挑战第21天】机器学习模型的选择与评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通过深入理解问题、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交叉验证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模型的性能,并选择出最适合当前问题的模型。然而,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模型和评估方法不断涌现。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关注,不断优化和改进我们的模型选择与评估策略。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本文介绍了K-means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初始化、数据点分配与簇中心更新等步骤,以及如何在Python中实现该算法,最后讨论了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11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