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和算法】--- 二叉树(3)--二叉树链式结构的实现(1)

简介: 【数据结构和算法】--- 二叉树(3)--二叉树链式结构的实现(1)

一、二叉树的创建(伪)

在学习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前,需先要创建一棵二叉树,然后才能学习其相关的基本操作。由于现在大家对二叉树结构掌握还不够深入,且为了方便后面的介绍,此处手动快速创建一棵简单的二叉树,快速进入二叉树操作学习,等二叉树结构了解的差不多时,我们反过头再来研究二叉树真正的创建方式。

基于二叉树的链式结构,于是可以先malloc动态开辟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并初始化,然后通过节点中的指针struct BinaryTreeNode* left(指向左树)和struct BinaryTreeNode* right(指向右树),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最后大致模拟出了一棵二叉树,代码如下:

typedef int BTDataType;
typedef struct BinaryTreeNode
{
    BTDataType data;
    struct BinaryTreeNode* left;  //左树
    struct BinaryTreeNode* right; //右树
}BTNode;
BTNode* CreatBinaryTree()
{
    //动态开辟节点
    BTNode* node1 = BuyNode(1);
    BTNode* node2 = BuyNode(2);
    BTNode* node3 = BuyNode(3);
  BTNode* node4 = BuyNode(4);
  BTNode* node5 = BuyNode(5);
  BTNode* node6 = BuyNode(6);
    //链接节点
  node1->left = node2;
  node1->right = node4;
  node2->left = node3;
  node4->left = node5;
  node4->right = node6;
  return node1;
}

在实现二叉树基本操作前,再回顾下二叉树的概念,一棵二叉树是结点的一个有限集合,该集合:

  • 或者为空
  • 由一个根节点加上两棵分别称为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二叉树组成

二叉树满足的条件:

  • 二叉树不存在度大于2的结点
  • 二叉树的子树有左右之分,次序不能颠倒,因此二叉树是有序树。

其余二叉树的概念还请回顾:【数据结构和算法】—二叉树(1)–树概念及结构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二叉树定义是递归式的,因此后序基本操作中基本都是按照该概念实现的。


注意: 上述代码并不是创建二叉树的方式,真正创建二叉树方式将在后面介绍。


二、二叉树的遍历

学习二叉树结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遍历。所谓二叉树遍历(Traversal)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依次对二叉树中的节点进行相应的操作,并且每个节点只操作一次。 访问结点所做的操作依赖于具体的应用问题。 遍历是二叉树上最重要的运算之一,也是二叉树上进行其它运算的基础。下图可以理解为是二叉树的前序遍历:

按照规则,二叉树的遍历有:前序/中序/后序的递归结构遍历:

  1.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 亦称先序遍历)——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前。
  2.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中(间)。
  3.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后。

由于被访问的结点必是某子树的根,所以N(Node)、L(Left subtree)和R(Right subtree)又可解释为根、根的左子树和根的右子树。 NLR、LNR和LRN分别又称为先根遍历、中根遍历和后根遍历。


2.1 前序遍历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 亦称先序遍历)——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前。 依据此规律我们便可如下遍历二叉树,为了方便观察,每次遍历到根节点都输出一下:

// 二叉树前序遍历 
void BinaryTreePrev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putchar('N');
    return;
  }
  putchar(root->val);  //访问根节点
  BinaryTreePrevOrder(root->left);  //访问左子树
  BinaryTreePrevOrder(root->right);  //访问右子树
}


前序遍历代码,逻辑结构大致如下图,可以参考一下:

在这利用递归思想来解决前序遍历的问题,因为是前序遍历(访问顺序依次是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所以在进入下层递归前可以先输出根节点。当进入左/右子树时,会更新根节点(原为上层根节点的左/右孩子节点) 。二叉树的叶子节点的左右孩子都为NULL,那么便可将递归的结束条件定为NULL。这便是前序遍历的递归逻辑。

2.2 中序遍历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中(间)。 与前序遍历相似,只是访问顺序不同(依次是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那么调整一下代码顺序即可,将输出根节点值的操作(putchar(root->val);),放在访问左子树之后。那么递归每次都会先进入左子树,且最先打印的为叶子节点。代码如下:

// 二叉树中序遍历
void BinaryTreeIn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putchar('N');
    return;
  }
  BinaryTreeInOrder(root->left);  //访问左子树
  putchar(root->val);  //输出根节点
  BinaryTreeInOrder(root->right);  //访问右子树
}

2.3 后序遍历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后。 同样与前序遍历相似,访问顺序不同(依次是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依此特性所以我们只需将输出操作(putchar(root->val))放到最后,其余代码不变。实现思想-递归完左子树和右子树后再输出根节点。 代码如下:

// 二叉树后序遍历
void BinaryTreePost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putchar('N');
    return;
  }
  BinaryTreePostOrder(root->left);  //访问左子树
  BinaryTreePostOrder(root->right);  //访问右子树
  putchar(root->val);  //输出根节点
}

三种遍历最后输出的结果(图中N表示递归时遇到了NULL):

  • 前序遍历结果:1 2 3 4 5 6
  • 中序遍历结果:3 2 1 5 4 6
  • 后序遍历结果:3 2 5 6 4 1


  1. 设一课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badce,后序遍历序列:bdeca,则二叉树前序遍历序列为 ( D )。
    A adbce
    B decab
    C debac
    D abcde
  2. 解: 解题思想(给定两种遍历序列,求出另外一种):我们可以根据各种遍历方法的特性来求解。( 1 ) 根据后续遍历序列找出根节点,因为后续遍历最后才会输出根,那么在序列的最后一个即为根节点a;( 2 ) 接着在中序遍历序列中找出根节点,然后划分左子树和右子树;( 3 ) 然后再到后序遍历序列中去除左子树和根节点,那么得到的便是右子树,并将其看为独立的树;( 4 ) 重复上述三步操作,直到排出完整的树。

图解如下:

解决此类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懂代码的递归思想。

三、二叉树节点个数及高度

3.1 二叉树节点个数

求二叉树的节点个数,利用的还是递归思想。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根节点(1),左子树的节点个数(root->left)和右子树的节点个数(root->right)的总结点个数。我们可以将根节点为空(root == NULL)作为递归结束的条件,并返回0(return 0)。 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递归分治。

// 二叉树节点个数
int BinaryTree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0;
  return BinaryTreeSize(root->left) + BinaryTreeSize(root->right) + 1;
}

代码图解:

3.2 二叉树叶子节点个数

叶子节点概念:含有的子树个数为0的节点。 如本次创建的二叉树的节点3,节点5,节点6。

基于叶子节点的特性,同样可以利用递归分治的方法,将问题同化为----左子树的叶子节点个数和右子树的叶子节点个数之和


函数返回的条件:

  • 当前节点(root)的左子树(root->left)和右子树(root->right)都为空时(即!(root->left && root->right)),那么此节点为叶子节点,并返回1
  • 当前节点为空节点(即(root == NULL)),返回0
  • 函数执行到最后,返回当前树的叶子节点数。
// 二叉树叶子节点个数
int BinaryTreeLeaf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0;
  if (!(root->left && root->right))
    return 1;
  return BinaryTreeLeafSize(root->left) + BinaryTreeLeafSize(root->right);
}

代码图解:

3.3二叉树第k层节点个数

既然是求第k层的节点个数,那我们便可以定义一个变量k,记录当前函数所要递归的层数。既然k的值是变化的,那么可以将他作为函数的参数,每递归一层便让他减一k - 1,那么k的值到1时,便是我们所要求的二叉树的第k层。

依据上述关系,便可以得出 函数返回的条件:

  • 遇到空节点时(root == NULL),返回0
  • k == 1时(说明到了二叉树的第k层),且当前节点不为空(root != NULL),那么便可返回1
  • 函数执行到了最后,返回统计到的符合条件的节点个数。
// 二叉树第k层节点个数
int BinaryTreeLevelKSize(BTNode* root, int k)
{
  if (root == NULL)
    return 0;
  if (k == 1 && root != NULL)
    return 1;
  return BinaryTreeLevelKSize(root->left, k - 1) + BinaryTreeLevelKSize(root->right, k - 1);
}

根据函数返回条件不难发现,k == 1时递归便不会继续往下层执行,这是因为此时函数必定会满足两个if条件中的一个,这也避免了递归到二叉树的第k + 1层。

代码图解:

3.4 二叉树查找值为x的节点

查找值为x的节点,可以将递归分治为----判断当前节点,判断左子树,判断右子树。 那么当遇到空节点(root == NULL)就返回return NULL;如果遇到所要查找的值(root->val == x)就返回当前地址(return root);那么如果都不满足就继续搜寻左子树,然后右子树;直到最后搜寻完整棵二叉树,都没有找到x,那么便返回NULL。

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在递归过程中找到了目标值x,返回了当前地址root,但是现在只是回到了上一层递归的地方,返回值并不会被接收,而是继续执行下一个逻辑。 那么我们便可以用BTNode* ret1来接受函数的返回值,并判断,当返回值(ret1)不为NULL时(即说明上一次递归时,找到了x)直接返回此值return ret1

// 二叉树查找值为x的节点
BTNode* BinaryTreeFind(BTNode* root, BTDataType x)
{
    //空节点
  if (root == NULL)
    return NULL;
  //值为x的节点
  if (root->val == x)
    return root;
  //左子树递归,ret接收返回值,并判断
  BTNode* ret1 = BinaryTreeFind(root->left, x);
  if (ret1 != NULL)
    return ret1;
  //方法一:易于理解
  //BTNode* ret2 = BinaryTreeFind(root->right, x);
  //if (ret2 != NULL)
  //  return ret2;
  return BinaryTreeFind(root->right, x);
  return NULL;
}

代码图解:

四、二叉树的创建(真)

通过上面对各种遍历方法和递归思想的讲解,相信使用递归来真正创建二叉树也不难了,如下:

// 通过前序遍历的数组"ABD##E#H##CF##G##"构建二叉树
BTNode* BinaryTreeCreate(BTDataType* a, int* pi)
{
    //判断是否为空,即当a[*pi] == '#'时
  if (a[*pi] == '#')
  {
    (*pi)++;
    return NULL;
  }
  //动态开辟节点
  BTNode* node = (BTNode*)malloc(sizeof(BTNode));
  if (node == NULL)
  {
    perror("malloc()::fail");
    exit(-1);
  }//赋值并连接(递归)
  node->val = a[*pi];
  (*pi)++;
  node->left = BinaryTreeCreate(a, pi);
  node->right = BinaryTreeCreate(a, pi);
  retur

上面介绍的二叉树的一些函数的执行结果如下:

另外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函数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目录
相关文章
|
16天前
|
算法 数据处理 C语言
C语言中的位运算技巧,涵盖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实用技巧及示例代码,并讨论了位运算的性能优势及其与其他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结合
本文深入解析了C语言中的位运算技巧,涵盖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实用技巧及示例代码,并讨论了位运算的性能优势及其与其他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结合,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这一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
26 1
|
19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本文介绍了K-means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初始化、数据点分配与簇中心更新等步骤,以及如何在Python中实现该算法,最后讨论了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63 4
|
17天前
|
存储 算法 搜索推荐
Python 中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关系
数据结构是算法的载体,算法是对数据结构的操作和运用。它们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程序的核心,对于提高程序的质量和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17天前
|
数据采集 存储 算法
Python 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优化策略
Python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如何进行优化?
|
25天前
|
算法
数据结构之路由表查找算法(深度优先搜索和宽度优先搜索)
在网络通信中,路由表用于指导数据包的传输路径。本文介绍了两种常用的路由表查找算法——深度优先算法(DFS)和宽度优先算法(BFS)。DFS使用栈实现,适合路径问题;BFS使用队列,保证找到最短路径。两者均能有效查找路由信息,但适用场景不同,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文中还提供了这两种算法的核心代码及测试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86 23
|
25天前
|
算法
数据结构之蜜蜂算法
蜜蜂算法是一种受蜜蜂觅食行为启发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蜜蜂的群体智能来解决优化问题。本文介绍了蜜蜂算法的基本原理、数据结构设计、核心代码实现及算法优缺点。算法通过迭代更新蜜蜂位置,逐步优化适应度,最终找到问题的最优解。代码实现了单链表结构,用于管理蜜蜂节点,并通过适应度计算、节点移动等操作实现算法的核心功能。蜜蜂算法具有全局寻优能力强、参数设置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对初始化参数敏感、计算复杂度高等缺点。
57 20
|
16天前
|
并行计算 算法 测试技术
C语言因高效灵活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本文探讨了优化C语言程序性能的策略,涵盖算法优化、代码结构优化、内存管理优化、编译器优化、数据结构优化、并行计算优化及性能测试与分析七个方面
C语言因高效灵活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本文探讨了优化C语言程序性能的策略,涵盖算法优化、代码结构优化、内存管理优化、编译器优化、数据结构优化、并行计算优化及性能测试与分析七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策略提升程序性能,满足实际需求。
42 1
|
2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之二叉树实验基础
本实验旨在掌握二叉树的基本特性和遍历算法,包括先序、中序、后序的递归与非递归遍历方法。通过编程实践,加深对二叉树结构的理解,学习如何计算二叉树的深度、叶子节点数等属性。实验内容涉及创建二叉树、实现各种遍历算法及求解特定节点数量。
74 4
|
2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C++
数据结构之鲸鱼算法
鲸鱼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是由伊朗研究员Seyedali Mirjalili于2016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全局优化算法,灵感源自鲸鱼捕食时的群体协作行为。该算法通过模拟鲸鱼的围捕猎物和喷出气泡网的行为,结合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策略,有效解决了复杂问题的优化需求。其应用广泛,涵盖函数优化、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领域。鲸鱼算法以其简单直观的特点,成为初学者友好型的优化工具,但同时也存在参数敏感、可能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供的C++代码示例展示了算法的基本实现和运行过程。
43 0
|
1月前
|
C语言
【数据结构】栈和队列(c语言实现)(附源码)
本文介绍了栈和队列两种数据结构。栈是一种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遵循“先进后出”原则;队列则在一端插入、另一端删除,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文章详细讲解了栈和队列的结构定义、方法声明及实现,并提供了完整的代码示例。栈和队列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如二叉树的层序遍历和快速排序的非递归实现等。
15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