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Keeper的架构主要由ZooKeeper集群、客户端和数据节点组成,并通过Leader、Follower和Observer三种角色相互协作来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一致性。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具体功能:
- ZooKeeper集群
- 总体架构:ZooKeeper集群可以运行在两种模式下:独立模式(standalone)和仲裁模式(quorum)。独立模式一般用于开发环境,而仲裁模式则是生产环境中的常见部署方式[^1^]。
- Session:Session是ZooKeeper客户端与集群节点建立的一个会话。如果ZooKeeper节点在session超时时间内未收到客户端的数据,或者发现连接的节点失败,会关闭session并自动与其他节点重连[^1^]。
- 客户端
- 应用交互:应用通过ZooKeeper客户端库与ZooKeeper服务进行交云。客户端可以主动关闭session,也可由ZooKeeper节点在发生故障时关闭[^1^]。
- 数据节点
- 数据模型:ZooKeeper使用类似文件系统的目录树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每个节点称为znode。Znode可以是持久的或临时的,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4^]。
- 监听机制:客户端可以对znode注册监听器。当znode发生变化时,所有监听该节点的客户端都会收到通知[^4^]。
- 角色分工
- Leader:Leader负责处理所有的写请求及一些读请求,并协调集群内部的通信[^2^][^4^]。
- Follower:Follower主要用于处理读请求,并将写请求转发给Leader。在Leader失效时,Follower会参与新Leader的选举[^2^][^4^]。
- Observer:自3.3.0版本引入,主要作用是提高集群的读性能,不参与选举和写操作[^4^]。
- 一致性保证
- 数据一致性:ZooKeeper通过线性可化的写入和客户端FIFO顺序来确保数据的强一致性[^1^]。
- ZAB协议:基于Paxos算法的ZAB协议被用于保障ZooKeeper集群中的数据一致性和状态同步[^3^]。
- 配置启动
- 配置文件:搭建ZooKeeper集群需要为每个节点准备独立的配置文件,其中包含心跳检查时间、初始化连接间隔、数据存储位置和服务器端口等信息[^1^]。
- 启动过程:使用特定的启动命令来运行每个节点,通常在前台运行以便查看日志输出[^1^]。
综上所述,ZooKeeper的架构设计不仅保证了分布式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一致性,还通过灵活的角色分工和监听机制提供了强大的分布式协调功能。这些特性使得ZooKeeper在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构建可靠分布式系统的关键组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