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全称为:"传输控制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如其名,要对数据的传输进行一个详细的控制。
一、TCP协议段格式
源 / 目的端口号:表示数据从哪个进程来,到哪个进程去。
32位序号 / 32位确认序号:后面详细讲。
4位TCP报头长度:表示该TCP头部有多少个32位bit(有多少个四字节);
注意:4个bit位:1111 =》15,此处这里的单位是:4字节,而不是:字节。所以TCP头部最大长度为:15 * 4 = 60
保留(6位):TCP 在设定报头的时候,会提前准备几个 保留位(现在虽然用不到,但是可以先占个位置),后面一旦需要用了,咱们就会把这些保留位给使用起来。后续一旦需要扩展功能,使用保留位就可以实现,就可以避免 TCP 的扩展引起不兼容的问题。(而UDP协议,长度受到 2 个字节的限制,想要进行扩展,发现扩展不了,一旦改变这里的报头长度,就会使机器发送的UDP数据报和其他机器不兼容,无擦通信)
6位标志位(TCP的核心部分,后面也会讲到) :
URG:紧急指针是否有效;
ACK:确认号是否有效;
PSH: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从TCP缓冲区把数据读走;
RST:对方要求重新建立连接;我们把携带RST标识的称为复位报文段;
SYN:请求建立连接;我们把携带SYN标识的称为同步报文段;
FIN:通知对方,本端要关闭了,我们称携带FIN标识的为结束报文段;
16位窗口大小:后面再说。
16位校验和:类似于UDP校验和,但是把报头和数据载荷放在一起计算校验和.、。
16位紧急指针:标识哪部分数据是紧急数据。
选项:TCP 报头中的前20个字节是固定长度的,后面这里包含了 “选项”(optional)部分(“可选的” / “可有可无的”),选项部分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
以下是TCP协议的特性
二、确认应答
我们知道,TCP协议具有可靠传输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是 TCP 安身立命的本钱,初心就是解决 “可靠传输” 问题。
而网络通信过程中很复杂,无法确保发送方发出去的数据,100% 能够到达接收方;此处的“可靠性”,也只能 “退而求其次”。只要尽可能的去进行发送了,发送方能够知道:对方是否收到,就人为是 可靠传输 了。
用来确保可靠性,最核心的机制,称为 “确认应答”。
在网络中,发送数据可能会出现 “后发先至”的情况,为什么呢?一个数据包从发送方到接收方传输过程中,走的路径可能不一样。第一个数据包,走路线一,第二个数据包,走路线二,有可能路线二非常畅通,路线一堵车了,就导致,第二个数据报虽然发的迟,但是能先到,这就是后发先至的情况。
解决方案:引入了序号和确认序号;对于数据进行编号,应答报文里就告诉发送方说,我这次应答的是哪个数据。给第一个数据包进行编号1(序号),第二个数据包进行编号2(序号),接收方收到一条数据就进行确认序号,如果确认序号为1和序号1匹配上了,就接收数据,不会出现后发先至的情况。
真实的 TCP 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TCP 是面向字节流,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的,描述按一条、两条的概念进行传输。实际上,TCP的序号和确认序号都是以字节来进行编号的,如图:
同时,接收方也希望应用程序读到的数据是顺序正确的,顺序不对,对于接收方应用程序的逻辑肯定也会有一些影响,所以会有一个接收缓冲器,可以认为是一个 “优先级队列”,作为优先级的参考。
在TCP报头中,报头里的序号只能存一个,假设载荷有 1000 个字节,就有 1000 个序号,由于序号是连续的,只需要在报头中保存第一个字节序号即可,后续字节的序号都是很容易计算得到的。
确保TCP可靠性的最核心机制:TCP的确认应答
确认应答中,通过应答报文来反馈给发送方,表示当前的数据正确收到了(应答报文,也叫ack报文,acknowledge的缩写)
三、超时重传
——确认应答的补充
发送数据的时候如果一切顺利,通过应答报文就可以告诉发送方,当前数据是不是收到了。但是网络可能存在 “丢包” 的情况,如果数据包丢了,没有到达对方那,对方自然也没 ack 报文了,这个情况下,就需要 超时重传 (TCP可靠性就是在对抗丢包,期望在丢包客观存在的背景下,也能够尽可能的传过去)。
为啥会出现 “丢包” 的情况?这个网络的 路由器 / 交换机,不仅仅是给你这一次通信提供服务的,还要能支持千千万万的主机之间的同期;在整个网络中,就可能某个 路由器 / 交换机 ,在某个时刻,突然负载量很高(短时间内可能有大量的数据包要经过这个设备转发);但是要知道,一台设备能够处理的数据是有限的!!很可能瞬间的高负载超出了这个设备能转发的数据量的极限,此时多出来的部分,就无了,就被设备 “丢包” 了(丢包情况客观存在,啥时候会丢包,难以预测)。
超时重传就要解决丢包的问题,情景如下:发送方发了个数据之后,要等,等的时间里,收到ack报文(数据报在网络上传输,需要时间),如果等好久,ack还没等到,此时发送发就认为:数据的传输出现丢包了,当认为丢包之后,就会把刚才的数据包再传输一次(重传),等待的过程有一个时间的阈值(上限),就是 超时。
如上图,主机A发送数据给主机B,在规定时间内,B没有收到数据,也就不会发送ack报文给主机A,这时,主机A 就会重新发送数据给 主机B。
上面的过程中,是认为没有收到 ack报文 就是丢包,其实这样的结论是有点小问题的;丢包,不一定是发的数据丢了,也可能是 ack报文 丢了。(数据丢了,还是 ack 丢了,从发送方角度来看,就区分不了,但都是发送方没接收到 ack)。
上图是 ack报文 丢了,但数据是实实在在的传输到主机B了,但这种情况还要进行重传吗?答案肯定是不行的,试想一下:发送的请求如果是扣款请求呢?那这样就扣了双份的钱,这就不符合逻辑的,问题也很严重。
所以如上图所示,数据传过来还要返回给主机A确认应答,只要接收方没有收到 ack,就会把发送过来的数据丢包,然后主机A 再次发送数据给主机B,知道主机B确认应答,发送ack给主机A了。
那接收方如何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重复的呢?
TCP socket 在内核中存在接收缓冲区(一块内存空间),发送方发来的数据,是要先放到接收缓冲区中的,然后应用程序调用 read / scanner.next 才能读到数据。(这里的读操作其实是读接收缓冲区)。
如图:当数据到达接收缓冲区的时候,接受方首先会先预判一下,看当前缓冲区中是否已经有这个数据了(或者这个数据曾经在接收缓冲区中存在过)。
如果已经存在或者存在过,就会直接把重复发来的数据丢弃掉,就能确保应用程序,调用 read / scanner.next 的时候,不会出现重复数据了。(毕竟当前是靠应用程序来进行“扣款”)
上面是判断数据是否存在过,接收方如何判断数据是否是 “重复数据”?
——核心判断依据:数据的序号
1、数据还在接受缓冲区里,还没被read走,此时,就拿着新收到的数据的序号,和缓冲区里的所有数据的序号对比一下,看看有没有一样的,有一样的就是有重复了,就可以把新收到的数据丢弃了。
2、数据在接收缓冲区中,已经被应用程序read走了,此时新来的数据序号直接无法再接受缓冲区查找,注意:应用程序读取数据的时候,是按照序号的先后顺序,连续读取的。
先读 1~1000 1001~2000 2001~3000
一定是先读序号小的数据,后读序号大的数据的(可以把接收缓冲区这个队列想象成带有优先级的阻塞队列)。
此时 socket api 中就可以记录上次读的最后一个字节序号是多少。比如上次读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是 3000,新收到的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是 1001,这个 1001 一定是之前已经读过的了。这个时候同样可以把这个新的数据包判定为 “重复的包” 直接丢弃。
上述谈到的 ack、重传、保证顺序、自动去重,都是 TCP 内置的,我们使用 TCP 的api 的时候,只需调用一个简单的代码:outputStream.write() ,上述功能就能都自动生效了,我们程序员需要操心的就少多了。但如果使用 UDP,上述这些问题就都得好好考虑了。
超时重传的时间阈值:
超时是会重传,重传也不是无限的重传,重传的过程也是有一定的策略的,如下:
1、重传次数是有上限的。重传到一定程度,还没有 ack ,就尝试重置连接,如果重置连接后,传输数据还是失败,就直接放弃。
2、重传的超时时间阈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重传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重传频率越来越低)。
经历了重传之后还是丢包,大概率是网络出现严重问题了。再怎么重传,也是白费劲,重传还有啥要重传,但是可以省点力气,少传两次。
举个例子:
假设一次网络通信过程中,丢包的概率是 10%(这个数字其实已经非常夸张了,实际使用网络过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非常严重的故障)。
那么顺利到达的概率是 90%,进行重传一次的概率:10% * 10% = 1%,两次传输包至少有一次能到达的概率:99%,随着重传次数的增加,包到达对方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如果这时候连续重传3、4次还丢包,只能说明当前丢包的概率太大了,远远不止 10%,这个时候意味着网络已经出现非常严重的故障了,再重传也意义不大,所以干脆就让它少传几次,省点力气(因为路都断了,再想从这个路上通过,势必就非常难了)。
例如直播app,直播的延迟,网络传输的的过程中就会有丢包现象,才有直播延迟这一现象,但也因为延迟,可以给程序留有更多的 “重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