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是在泼冷水,更多的是种反思。
1.聊聊政策背景
国内媒体报道喜欢用一个词叫做——「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如果用它来形容产业界的一些现象,或许也很贴切。
比如,风生水起的大数据产业以及如火如荼的大型数据中心。
科技前沿从来不缺概念,大数据、云计算、VR/AR、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各种名词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其中,有两个产业方向已经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高度认同并集中力量投入的热点,它们是云计算和大数据。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被公认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谁抓住了云和数,谁就占有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机,于是全国各地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区纷纷提上议事日程,很多项目很快就开始投入建设。
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一方面可以拉动投资,为地方经济发展制造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则可以加速两化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其他方面看,还可以发展周边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解决当地就业等。是一个一石多鸟、一举多得的好招数。
于是,很多地方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招商引智,希望更多大型企业可以将数据中心落户当地。
不久,大批数据中心项目纷纷上马,也有不少已经落地运营。可是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建议去深入基层调查一下,或许会和想象以及新闻联播里的不太一样。
2.聊聊市场环境
我国 IDC 市场将呈现出大规模数据中心投资热潮和传统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的两大特点。过去几年内,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业务量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视频内容更是爆炸式增长的需要,互联网企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年增长率极高。
数字可以说明问题。
2009-2014年的 6 年内,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长近4.1 倍,年复合增长近40%,2014 年中国 IDC 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372.2 亿元。其中,IDC 市场基础业务规模约为 210 亿元,占比近 6 成,而 IDC 增值业务也已经突破160 亿元。据研究机构预测,到 2020 年,我国 IDC市场规模将超过 1500 亿元。
可谓「前景」一片大好、「钱景」大有可期。
国内的数据中心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国家队;二是网宿、蓝汛为代表的民营队;三是银行及企事业单位为代表的自建队。其中面向市场销售的主要是前两类。
刚才讲过,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IDC市场需求旺盛,从而带动行业对IDC机房投资规模的急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9 年我国 IDC 行业对机房建设投资规模大约在 50 亿元;2013 年,IDC行业机房建设投资规模超过200 亿元。2014 年,这个数字达到312亿元。简单来说,投资热潮和传统数据中心改造升级是过去几年产业发展的两大特点。
聊完了政策背景和市场环境,其实主要想表达一个观点:数据中心产业蓬勃发展但有过热风险,需要及时反思,及时补短。
3.聊聊运营商的IDC
为了更好地阐述观点,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定义。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指一种拥有完善的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络、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
从这个定义上讲,一个完善的数据中心主要提供三类服务:
设备服务:包括主机托管(机位、机架、VIP机房出租)、资源出租(如虚拟主机业务、数据存储服务) 以及系统维护(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
管理服务:包括带宽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等
应用服务:包括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
从业务特点上来看,IDC是一项投入大、成本高、专业性强、收益稳定且可持续的业务,对于运营商来讲,还可以直接提升本网客户上网感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对于擅长重资产运营的通信运营商来说,也算是「门当户对」。还记得当时和一位领导聊天时谈到,对于运营商而言,IDC真是一门好生意。
然而,虽说这是一门好生意,但是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呢?我们不妨拆解一下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运营几个步骤,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规划。
运营商的规划职能通常是设在「计划部」或「计划管理部」等后端管理部门,IDC的运营职能通常设在「政企分公司」等前端市场部门,IDC的维护职能通常设在「网络部」或属地分公司。
于是问题来了,数据中心的规划与运营、维护的职能分属不同的部门。
为了保证信息对称,尽量让修建的数据中心符合市场需求,规划部门就要向最终使用部门征集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规划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后期施工过程中不断修改设计、延误工期。
而这只是其中一个相对明显的问题。
再说建设。
运营商的项目建设基本都是按照「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开展,即专业项目由专业人员或组织机构负责立项审批、需求确认以及工程实施等一系列工作。
具体说来,一个数据中心可能涉及的专业大概有:土建、传输、核心网、动环、空调、电力等,那么就会有所有涉及的专业来根据数据中心总体项目进行「分解」,然后分别按照既定原则启动项目。
那么问题又来了,数据中心与运营商擅长的专业类通信工程项目还有一定差别,它涉及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专业广并且存在大量项目交叉和缝隙(注:项目交叉是指多个专业项目存在交叉点,项目缝隙是指存在一些现有项目无法覆盖到的领域),项目统筹管理的难度都非常大。
于是,由于项目之间缺乏一个良好的统筹机制,工期延误、交付缺项等现象便成为必然结果。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些地方的数据中心不仅担负着服务客户的职责,还有相当一部分作用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设备扩容需求(即自用)。于是,很多数据中心在事实上是商用、自用的混合体。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商用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与自用的通信机房的建设标准、配套设施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地方甚至相差甚远、无法复用。如何在商用和自用之间取舍?如何在满足自用的条件下贴近客户需求?这些都是非常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
商用?自用?不是傻傻分不清楚,而是有一条明确的界限,这条线画在哪里就成了问题。
最后说说运营。
前文已经讲过,互联网数据中心不仅仅是一项基础设施,更多的价值体现在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服务,为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铺平道路。那么,运营商究竟有没有运营好一个数据中心的能力呢?
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运营商整体相对缺乏对于B端的交付能力的,尤其是新进入政企市场的参与者,在端到端的交付能力方面劣势尽显;其次,在核心技术能力储备方面,运营商习惯于依靠厂商及第三方,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第三,长期处于甲方的运营商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甲方心态」,在具体工作当中就会「以我为主」而非「以客户为主」。
从小的方面来看,数据中心运营主要面临几个难题:
一是业务模式引发的「价格战」在所难免。
价格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
另一类则是同一运营商不同地区分公司的价格战
第一类价格战主要源于市场竞争以及电信、联通与移动之间的非对称结算;第二类价格战则来自于运营商的内部竞争,由于IDC属于「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因此只要具备网络接入以及机架资源,客户只要在任何一个地方接入都可以享受大体相同的服务,不同的基本只有「价格」。
二是业务发展策略不同引发「马太效应」。
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IDC客户不仅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还可以改善本网用户的上网感知。因此,IDC业务对于运营商而言具有双重意义。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运营商发展IDC业务的策略是有明显分别的,在业务发展初期(固网宽带用户有限),运营商的策略往往是免费为主,主要目标是引入优质的互联网内容资源,提升宽带用户的上网感知;而如果说宽带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用户就成为运营商手中的筹码,此时的策略往往是「免费转收费」或者「低价转高价」,用规模优势换取价值。然而,考虑到IDC业务的全网服务属性,在运营商内部通常都会执行「一刀切」的统一价格策略,那么在同一运营商内部就会形成「马太效应」,中西部地区的IDC业务与北上广江浙等地区的业务差距会越拉越大。不排除个别区域在KPI的重压之下,会以很低的价格去签一些带宽资源,形成不易察觉的「价值洼地」。
三是业务形态单一引发的「管道化」趋势。
IDC行业发展基本有三个不同阶段。
初级形态:提供机房场地、服务器租赁、网络线路等基础电信资源;
中级形态:在基础资源基础上,提供各类安全、数据管理等增值服务;
高级形态: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聚合内容资源的价值链运营,在高性能架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而目前运营商主要仍停留在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演进的过程中,业务服务的种类相对单一,抵抗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很多互联网服务商在早先几年就开始布局自己的内容分发网络,有一些甚至形成了百G环网的格局,长此以往,运营商的确会陷入尴尬的低值化管道境地。
综上所述,运营商开展IDC业务其实还需要认真、谨慎,方可谋求长远。
有三点具体建议,供参考:
1.明确定位、按需投资。
数据中心是自用还是商用,抑或是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区域产业格局搭建都是要在投资之前想清楚、想明白的。目的不同,对应的策略和建设方案肯定不同。所以,在项目投资正式批复之前,一定要明确数据中心的定位,避免在后期交付中模棱两可。
2.规划前置、联合建设。
一个数据中心在规划前应与前端部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确保规划设计符合市场需求,避免一些生僻的建设标准在数据中心投产后遭遇「领导认可、市场不认可」的尴尬局面。市场前端部门也要充分掌握需求资讯,以合理的方式传递到后端设计部门,同时考虑到业务发展情况,适度超前(1-3年)考虑数据中心建设规模。
当明确规划后,调整前后端的权责关系,形成「前端-后端」联合建设团队,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不论前端还是后端,让项目的参与者都可以有参与感、获得感。相对应的,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建立业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矩阵,在各个环节上把控好,形成监督考核机制。
3.因地制宜、分区发展。
考虑到不同地区对IDC业务的诉求不同,有的希望提升收入,有的希望引入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一地一策」营销,杜绝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政策。真正让IDC业务可以为主营业务(宽带)保驾护航。
回到本文的题目,运营商建设数据中心,重要的是结合当地优势,设计独特的商业卖点,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的同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发展提供新的衍生服务。但建设规模不宜过大,建设范围不宜过广,对数据中心产业的前景估计要保持冷静乐观,切忌盲目建设,一哄而上,最后形成「数字地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主事者,当明鉴。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