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500问——Chapter04:经典网络解读(1)

简介: 深度学习500问——Chapter04:经典网络解读(1)

4.1 LeNet-5

4.1.1 模型介绍

LeNet-5是由LeCun 提出的一种用于识别手写数字和机器印刷字符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rual Network,CNN)[1],其命名来源于作者LeCun的名字,5则是其研究成果的代号,在LeNet-5之前还有LeNet-4和LeNet-1鲜为人知。LeNet-5阐述了图像中像素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能够由参数共享的卷积操作所提取,同时使用卷积、下采样(池化)和非线性映射这样的组合结构,是当前流行的大多数深度图像识别网络的基础。

4.1.2 模型结构

如图4.1所示,LeNet-5一共包含7层(输入层不作为网络结构),分别由2个卷积层、2个下采样层和3个连接层组成,网络的参数配置如表4.1所示,其中下采样层和全连接层的核尺寸分别代表采样范围核连接矩阵的尺寸(如卷积核尺寸中的)5×5×1/1,6表示核大小为5×5×1步长为1且核个数为6的卷积核。

表4.1 LeNet-5网络参数配置

网络层 输入尺寸 核尺寸 输出尺寸 可训练参数量
卷积层C1 32×32×132×32×1 5×5×1/1,65×5×1/1,6 28×28×628×28×6 (5×5×1+1)×6
下采样层S2 28×28×628×28×6 2×2/22×2/2 14×14×614×14×6 (1+1)×6
卷积层C3 14×14×614×14×6 5×5×6/1,165×5×6/1,16 10×10×1610×10×16 1516
下采样层S4 10×10×1610×10×16 2×2/22×2/2 5×5×165×5×16 (1+1)×16
卷积层C5 5×5×165×5×16 5×5×16/1,1205×5×16/1,120 1×1×1201×1×120 (5×5×16+1)×120
全连接层F6 1×1×1201×1×120 120×84120×84 1×1×841×1×84 (120+1)×84
输出层 1×1×841×1×84 84×1084×10 1×1×101×1×10 (84+1)×10
  • 在LeNet中,下采样操作核池化操作类似,但是在得到采样结果后会乘以一个系数和加上一个偏置项,所以下采样的参数个数是(1+1)×6(1+1)×6而不是零。
  • C3

3

卷积层可训练参数并未直接连接S2

2

中的所有特征图(Feature Map),而是采用如图4.2所示的采样特征特征方式进行连接(稀疏连接),生成的16个通道特征图中分别按照相邻3个特征图、相邻4个特征图、非相邻4个特征图和全部6个特征图进行映射,得到的参数个数计算公式为:6×(25×3+1)+6×(25×4+1)+3×(25×4+1)+1×(25×6+1)=1516,在原论文中解释了使用这种采样方式原因包含两点:限制了连接数不至于过大(当年的计算能力比较弱);强制限定不同特征图的组合可以使映射得到的特征图学习到不同的特征模式。

图4.2 S2C3之间的特征图稀疏连接

C5卷积层在图4.1中显示为全连接层,原论文中解释这里实际采用的是卷积操作,只是刚好在5×5卷积后尺寸被压缩为1×1,输出结果看起来和全连接很相似。

4.1.3 模型特性

  • 卷积网络使用一个3层的序列组合:卷积、下采样(池化)、非线性映射(LeNet-5是最重要的特性,奠定了目前深层卷积网络的基础)
  • 使用卷积提取空间特征
  • 使用映射的空间均值进行下采样
  • 使用 tanh 或 sigmoid 进行非线性映射
  • 多层神经网络(MLP)作为最终端的分类器
  • 层间的稀疏连接矩阵以避免巨大的计算开销

4.2 AlexNet

4.2.1 模型介绍

AlexNet是由Alex Krizhevsky提出的首个应用于图像分类的深层卷积神经网络,该网络在2012年ILSVRC(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ompetition)图像分类竞赛中以15.3%的top-5测试错误率赢得第一名[2]。AlexNet使用GPU代替CPU进行运算,使得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模型结构能够更加复杂,它的出现证明了深层神经网络在复杂模型下的有效性,使CNN在计算机视觉中流行开来,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深度学习的热潮。

4.2.2 模型结构

图4.3 AlexNet网络结构图

如图4.3所示,除去下采样(池化层)和局部响应规范化操作(Local Responsible Normalization,LRN),AlexNet一共包含8层,前5层由卷积层组成,而剩下的3层为全连接层。网络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分别对应两个GPU的操作过程,除了中间某些层(C3卷积层和F6−8全连接层会有GPU间的交互),其他层两个GPU分别计算结果。最后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出作为 softmax的输入,得到1000个图像分类标签对应的概率值。除去GPU并行结构的设计,AlexNet网络结构与LeNet十分相似,其网络参数配置如表4.2所示。

image.png

卷积层C1输入为224×224×3的图片数据,分别在两个GPU中经过核为11×11×3、步长(stride)为4的卷积后,分别得到两条独立的55×55×48的输出数据。

下采样层Smax实际上是嵌套在卷积中的最大池化操作,但是为了区分没有采用最大池化的卷积层单独列出来。在C12卷积层中的池化操作之后(ReLU激活操作之前),还有一个LRN操作,用作对相邻特征点的归一化处理。

卷积层C3的输入与其他卷积层不同,13×13×192×2GPU13×13×192×2表示汇聚了上一层网络在两个GPU上的输出结果作为输入,所有在进行卷积操作时通道上的卷积核维度为384。

全连接层F68中输入数据尺寸也和C3类似,都是融合了两个GPU流向的输出结果作为输入。

4.2.3 模型特性

  • 所有卷积层都使用ReLU作为非线性映射函数,使模型收敛速度更快。
  • 在多个GPU上进行模型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模型的训练速度,还能提升数据的使用规模。
  • 使用LRN对局部的特征进行归一化,结果作为ReLU激活函数的输入能有效降低错误率。
  • 重叠最大池化(overlapping max pooling),即池化范围z与步长s存在关系z>s(如Smax中核尺度为3×3/2),避免平均池化(average pooling)的平均效应。
  • 使用随机丢弃技术(dropout)选择性地忽略训练中的单个神经元,避免模型的过拟合。

4.3 ZFNet

4.3.1 模型介绍

ZFNet是由Matthew D.Xeiler和Rob Fergus在AlexNet基础上提出的大型卷积网络,在2013年ILSVRC图像分类竞赛中以11.19%的错误率获得冠军(实际上原ZFNet所在的队伍并不是真正的冠军,原ZFNet以13.51%错误率排在第8,真正的冠军是Clarifai这个队伍,而Clarifai这个队伍所对应的一家初创公式的CEO又是Zeiler,而且Clarifai对ZFNet的改动比较小,所以通常认为是ZFNet获得了冠军)[3-4]。ZFNet实际上是微调(fine-tuning)了的AlexNet,并通过反卷积(Deconvolution)的方式可视化各层的输出特征图,进一步解释了卷积操作在大型网络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4.3.2 模型结构

图4.4 ZFNet网络结构图(原始结构图与AlexNet风格结构图)

如图4.4所示,ZFNet与AlexNet类似,都是由8层网络组成的卷积神经网络,其中包含5层卷积层和3层全连接层。两个网络结构最大的不同在于,ZFNet第一层卷积采用了7×7×3/2的卷积核替代了AlexNet中第一层卷积核11×11×3/4的卷积核。图4.5中ZFNet相比于AlexNet在第一层输出的特征图中包含更多中间频率的信息,而AlexNet第一层输出的特征图大多是低频或高频的信息,对中间频率特征的缺失导致后续网络层次如图4.5(c)能够学习到的特征不够细致,而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AlexNet在第一层中采用的卷积核和步长过大。

图4.5 (a)ZFNet第一层输出的特征图(b)AlexNet第一层输出的特征图(c)AlexNet第二层输出的特征图(d)ZFNet第二层输出的特征图

表4.3 ZFNet网络参数配置

卷积层C1与AlexNet中的C1有所不同,采用7×7×3的卷积核代替11×11×3/4,使第一层卷积输出的结果可以包含更多的中频率特征,对后续网络层中多样化的特征组合提供更多选择,有利于捕捉更细致的特征。

卷积层C2采用了步长2的卷积核,区别于AlexNet中C2的卷积核步长,所以输出的维度有所差异。

4.3.3 模型特性

ZFNet与AlexNet在结构上几乎相同,此部分虽属于模型特性,但准确地说应该是ZFNet原论文中可视化技术的贡献。

  • 可视化技术揭露了激发模型中每层单独的特征图。
  • 可视化技术允许观察在训练阶段特征的演变过程且诊断出模型的潜在问题。
  • 可视化技术用到了多层解卷积网络,即由特征激活返回到输入像素空间。
  • 可视化技术进行了分类器输出的敏感性分析,即通过阻止部分输入图像来揭示那部分对于分类是重要的。
  • 可视化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参数的不变性来展示来自训练集的哪一块激活哪个特征图,不仅需要裁剪输入图片,而且自上而下的投影来揭露来自每块的结构激活一个特征图。
  • 可视化技术依赖于解卷积操作,即卷积操作的逆过程,将特征映射到像素上。

4.4 Network in Network

4.4.1 模型介绍

Network in Network(NIN)是由Min Lin等人提出,在CIFAR-10和CIFAR-100分类任务中达到当时的最好水平,因其网络结构是由三个多层感知机堆叠而成被称为NIN[5]。NIN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核设计,通过引入子网络结构代替纯卷积中的线性映射部分,这种形式的网络结构激发了更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其中下一节中介绍的GoogleLeNet的Inception结构就是来源于这个思想。

4.4.2 模型结构

图4.6 NIN网络结构图

NIN由三层的多层感知卷积层(MLPConv Layer)构成,每一层多层感知卷积层内部由若干的局部全连接层和非线性激活函数组成,代替了传统卷积层中采用的线性卷积核。在网络推理(inference)时,这个多层感知器会对输入特征图的局部特征进行滑窗计算,并且每个滑窗的局部特征图对应的乘积的权重是共享的,这两点是和传统卷积操作完全一致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多层感知器对局部特征进行了非线性的映射,而传统卷积的方式是线性的。NIN的网络参数配置表4.4所示(原论文并未给出网络参数,表中参数为编者结合网络结构图和CIFAR-100数据集以3×3卷积为例给出)。

表4.4 NIN网络参数配置(结合原论文NIN结构和CIFAR-100数据给出)

image.png

局部全连接层L11实际上是对原始输入图像进行划窗式的全连接操作,因此划窗得到的输出特征尺寸为30×30(32−3k+11stride=30) 全连接层L12是紧跟L11后的全连接操作,输入的特征是划窗后经过激活的局部响应特征,因此仅需连接L11和L12的节点即可,而每个局部全连接层和紧接的全连接层构成代替卷积操作的多层感知卷积层(MLPConv)。 全局平均采样层或全局平均池化层GAP(Global Average Pooling)将L32输出的每一个特征图进行全局的平均池化操作,直接得到最后的类别数,可以有效地减少参数量。

4.4.3 模型特性

  • 使用多层感知机结构来代替传统卷积的滤波操作,不但有效减少卷积核数过多而导致的参数量暴涨问题,还能通过引入非线性的映射来提高模型对特征的抽象能力。
  • 使用全局平均池化来代替最后一个全连接层,能够有效地减少参数量(没有可训练的参数),同时池化用到了整个特征图的信息,对空间信息的转换更加鲁棒,最后得到的输出结果可直接作为对应类别的置信度。

相关实践学习
部署Stable Diffusion玩转AI绘画(GPU云服务器)
本实验通过在ECS上从零开始部署Stable Diffusion来进行AI绘画创作,开启AIGC盲盒。
目录
相关文章
|
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的奥秘:探索神经网络的核心原理
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介绍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包括神经网络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训练过程。我们将从最初的感知机模型出发,逐步深入到现代复杂的深度网络架构,并探讨如何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优化网络权重。文章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深度学习入门指南,同时为有经验的研究者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
25 11
|
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的魔法:如何用神经网络解锁数据的奥秘
在人工智能的璀璨星空中,深度学习犹如一颗最亮的星,它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介绍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让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到深度学习技术背后的奇妙和强大之处。
15 3
|
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深度学习的奥秘:探索神经网络的魔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探索深度学习背后的科学奥秘。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比喻,我们将解锁神经网络的强大力量,并了解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无论你是科技爱好者还是对人工智能充满好奇的朋友,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数据可视化
深度学习实践:构建并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对CIFAR-10数据集进行分类
本文详细介绍如何使用PyTorch构建并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对CIFAR-10数据集进行图像分类。从数据预处理、模型定义到训练过程及结果可视化,文章全面展示了深度学习项目的全流程。通过实际操作,读者可以深入了解CNN在图像分类任务中的应用,并掌握PyTorch的基本使用方法。希望本文为您的深度学习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监控
深度学习浪潮中的轻舟:探索卷积神经网络的奥秘
在这个数据泛滥的时代,深度学习如同一艘巨轮,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然而,在这艘巨轮上,有一个小小的角落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卷积神经网络(CNN)。本文将带领读者一探究竟,从CNN的核心概念到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这一技术神秘面纱,让每一位对深度学习感兴趣的朋友都能轻松理解并应用CNN。
10 0
|
9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开发者
深度学习的魔法:用神经网络识别手写数字
【9月更文挑战第2天】在这篇技术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深度学习的奥秘,并尝试使用神经网络来识别手写数字。通过简单的代码示例,我们将了解如何构建和训练一个深度学习模型,以及如何使用它来进行手写数字的识别。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践技巧。
|
1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中的艺术:探索神经网络的奥秘
【9月更文挑战第2天】 在人工智能的宏伟画卷中,深度学习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能力占据了中心舞台。本文将深入浅出地探讨深度学习的核心——神经网络,揭示其如何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它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网络结构的设计思想,最后探讨深度学习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本文,读者将获得对深度学习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激发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的好奇心。
|
1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入门
【8月更文挑战第31天】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深度学习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成为时代的宠儿。本文将引导你走进深度学习的核心组件之一——卷积神经网络(CNN),并带你一探其背后的奥秘。通过简明的语言和直观的代码示例,我们将一起构建一个简易的CNN模型,理解它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并探索如何利用Python和TensorFlow实现它。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深度学习世界的大门。
|
11天前
|
测试技术 数据库
探索JSF单元测试秘籍!如何让您的应用更稳固、更高效?揭秘成功背后的测试之道!
【8月更文挑战第31天】在 JavaServer Faces(JSF)应用开发中,确保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至关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单元测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阐述了单元测试的重要性及其对应用稳定性的影响;其次,提出了提高 JSF 应用可测试性的设计建议,如避免直接访问外部资源和使用依赖注入;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 `UserBean` 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 JUnit 和 Mockito 框架编写有效的单元测试。通过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确保代码质量,还能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
22 0
|
1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TensorFlow
深度学习入门:使用Python和TensorFlow构建你的第一个神经网络
【8月更文挑战第31天】 本文是一篇面向初学者的深度学习指南,旨在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导读者了解并实现他们的第一个神经网络。我们将一起探索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并逐步构建一个能够识别手写数字的简单模型。文章将展示如何使用Python语言和TensorFlow框架来训练我们的网络,并通过直观的例子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无论你是编程新手还是深度学习领域的新兵,这篇文章都将成为你探索这个激动人心领域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