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操作

简介: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操作

✨前言✨

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栈与队列,本次我们将继续往下学习,今天主要学习内容主要是二叉树,了解并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性质,如何去使用二叉树!


1 树有关的术语

节点的度: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个数称为该节点的度;通俗来理解就是数一数A有几条边。 如上图:A的为6


树的度:一棵树中,最大的节点的度称为树的度; 如上图:树的度为6

叶子节点或终端节点:度为0的节点称为叶节点; 如上图:B、C、H、I…等节点为叶节点

双亲节点或父节点:若一个节点含有子节点,则这个节点称为其子节点的父节点; 如上图:A是B的父节点

孩子节点或子节点: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根节点称为该节点的子节点; 如上图:B是A的孩子节点

根结点:一棵树中,没有双亲结点的结点;如上图:A

节点的层次:从根开始定义起,根为第1层,根的子节点为第2层,以此类推

树的高度或深度:树中节点的最大层次; 如上图:树的高度为4

非终端节点或分支节点(了解即可):度不为0的节点; 如上图:D、E、F、G…等节点为分支节点

兄弟节点(了解即可):具有相同父节点的节点互称为兄弟节点; 如上图:B、C是兄弟节点

堂兄弟节点(了解即可):双亲在同一层的节点互为堂兄弟;如上图:H、I互为兄弟节点

节点的祖先(了解即可):从根到该节点所经分支上的所有节点;如上图:A是所有节点的祖先

子孙(了解即可):以某节点为根的子树中任一节点都称为该节点的子孙。如上图:所有节点都是A的子孙

森林(了解即可):由m(m>=0)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称为森林


2 树的表示形式

树结构相对线性表就比较复杂了,要存储表示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实际中树有很多种表示方式,如: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等等。我们这里就简单的了解其中最常用的孩子兄弟表示法

class Node {
  int value; // 树中存储的数据
  Node firstChild; // 第一个孩子引用
  Node nextBrother; // 下一个兄弟引用
}

3 二叉树(重点)

3.1 概念

一棵二叉树是结点的一个有限集合,该集合或者为空,或者是由一个根节点加上两棵别称为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二叉树组成。

二叉树的特点:

1). 每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即二叉树不存在度大于 2 的结点。

2). 二叉树的子树有左右之分,其子树的次序不能颠倒,因此二叉树是有序树。

3.2 二叉树的基本形态

3.3 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

满二叉树: 一个二叉树,如果每一个层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值,则这个二叉树就是满二叉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二叉树的层数为K,且结点总数是 2的k次方减1,则它就是满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一棵深度为k的有n个结点的 二叉树 ,对树中的结点按从上至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编号,如果编号为i(1≤i≤n)的结点与 满二叉树 中编号为i的结点在满二叉树中的位置相同,则这棵二叉树称为完全二叉树。

不是完全二叉树:

通过与满二叉树节点所在位置进行对比,发现位置不能一一对应,故不属于完全二叉树

3.4 二叉树的性质


1). 若规定根节点的层数为1,则一棵非空二叉树的第i层上最多有2的k-1次方 (i>0)个结点

2). 若规定只有根节点的二叉树的深度为1,则深度为K的二叉树的最大结点数是 2的k次方减1(k>=0)

3). 对任何一棵二叉树, 如果其叶结点个数为 n0, 度为2的非叶结点个数为 n2,则有n0=n2+1

4). 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k为 log以2为底n+1为对数上取整

5). 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如果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顺序对所有节点从0开始编号,则对于序号为i的结点有:

若i>0,双亲序号:(i-1)/2;i=0,i为根节点编号,无双亲节点

若2i+1<n,左孩子序号:2i+1,否则无左孩子

若2i+2<n,右孩子序号:2i+2,否则无右孩子


4 递归实现前中后序遍历

4.1 前序遍历

  //前序遍历
    public void preOrderTraversal(Node root){
    if(root!=null){
        //先遍历根节点的值
        System.out.print(root.val);
        //遍历左节点的值
        postOrderTraversal(root.left);
        //遍历右节点的值
        postOrderTraversal(root.right);
    }
    }

4.2 中序遍历

    // 中序遍历
    public void inOrderTraversal(Node root){
        if(root!=null){
            //先利用递归遍历左节点
            inOrderTraversal(root.left);
            //遍历根节点
            System.out.print(root.val);
            //遍历右节点
            inOrderTraversal(root.right);
        }
    }

4.3 后序遍历

    // 后序遍历
   public void postOrderTraversal(Node root){
        if (root!=null){
            //先遍历左节点
            postOrderTraversal(root.left);
            //遍历右节点
            postOrderTraversal(root.right);
            //遍历根节点
            System.out.print(root.val);
        }

    }

5 非递归实现前中后序的遍历

5.1 前序遍历

  //非递归的前序遍历(根节点->左节点->右节点)
    public void noRecussivepreOrderTraversal(Node root){
        Stack<Node> stack = new Stack<>();//栈用来存放接节点
        Node  cur;//指向当前节点
        //在头结点不为空的情况下,先将头结点进行入栈操作
        if (root!=null){
            stack.push(root);
        }
        //栈为空的循环
        while(!stack.isEmpty()){
            cur= stack.pop();//指向当前栈顶的节点,进行出栈
            System.out.print(cur.val);//打印节点值
            if (cur.right!=null){
                stack.push(cur);//根据栈的特性。后进先出,先判断当前节点的右子树是否为空,进行进栈处理
            }
            if (cur.left!=null){
                stack.push(cur);//判断当前节点的左子树是否为空,进行进栈处理
            }
        }
        System.out.println();//换行操作
    }
}

5.2 中序遍历

    //非递归的中序遍历
    public void noRecussiveinOrderTraversal(Node root){
        Stack<Node> stack = new Stack<>();
        Node cur = root;
        while(cur!=null){//将最左边的节点依次进栈
            stack.push(cur);
            cur=cur.left;
        }
        while(!stack.isEmpty()){//利用栈处理当前节点的左右子树
            cur=stack.pop();//取得栈顶的元素
            System.out.print(cur.val);
            if (cur.right!=null){//处理右子树
                cur=cur.right;
                while(cur!=null){
                    stack.push(cur);
                    cur=cur.left;
                }
            }
        }
    }
}

5.3 后序遍历

    //非递归的后序遍历
    public void RecusivepostTraversal(Node root){
        Stack<Node> stack = new Stack<>();
        Node cur=root;//表示当前的节点
        Node prve=null;//表示已经遍历过的节点
        while(cur!=null){
            while(cur.left!=null){
                stack.push(cur);
                cur=cur.left;
            }
            while(cur!=null&&(cur.right==null||cur.right==prve)){
                System.out.print(cur.val);
                prve=cur;
                cur=stack.pop();
                if (stack.isEmpty()){
                    return;
                }
            }
            stack.push(cur);
            cur=cur.right;
        }

    }
目录
相关文章
|
SQL 运维 监控
MSSQL性能调优实战:索引优化、SQL查询效率提升与并发控制策略
在Microsoft SQL Server(MSSQL)的日常运维与性能优化中,精准的策略与技巧是实现高效数据库管理的关键
|
5月前
|
存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开发者
领取永久免费的ClawCloud云服务容器部署Alist网盘
领取永久免费的ClawCloud云服务容器部署Alist网盘,这是一款类似于 Vercel 和 Netlify 的在线开发平台,专为开发者和个人用户设计。如 Alist、Dify、frp 等,无需复杂的配置或高昂的成本。目前,平台提供永久免费的 5 刀/月额度,只需绑定一个注册超过 180 天的 GitHub 账号即可享受。
2036 10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在 Python 中获取输入
【8月更文挑战第23天】
808 0
【数据结构】判断二叉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
【数据结构】判断二叉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
510 5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计算机视觉
YOLOv10实战:红外小目标实战 | 多头检测器提升小目标检测精度
本文改进: 在进行目标检测时,小目标会出现漏检或检测效果不佳等问题。YOLOv10有3个检测头,能够多尺度对目标进行检测,但对微小目标检测可能存在检测能力不佳的现象,因此添加一个微小物体的检测头,能够大量涨点,map提升明显; 多头检测器提升小目标检测精度,1)mAP50从0.666提升至0.677
1681 3
|
SQL 运维 监控
MSSQL性能调优深度解析:索引优化策略、SQL查询优化技巧与高效并发管理实践
在Microsoft SQL Server(MSSQL)的运维与优化领域,性能调优是确保数据库高效运行、满足业务需求的关键环节
|
消息中间件
[AIGC] 了解消息队列事务: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关键
[AIGC] 了解消息队列事务: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关键
245 1
组合逻辑电路( Combinational Logic Circuit)知识点总结-3
组合逻辑电路( Combinational Logic Circuit)知识点总结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Python
Softmax函数解析:从入门到高级
Softmax函数解析:从入门到高级
|
算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记录——平衡二叉树(基本介绍、平衡因子、平衡二叉树的定义、平衡二叉树的高度)
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记录——平衡二叉树(基本介绍、平衡因子、平衡二叉树的定义、平衡二叉树的高度)
52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