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雪崩是指缓存系统中大规模缓存失效或不可用的情况同时发生,导致大量请求瞬间涌入后端数据库,使得数据库压力激增,甚至导致其崩溃,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可用性。缓存雪崩通常由以下几个原因引发:
- 缓存集中过期:如果大量的缓存数据设置了相同的过期时间,在过期时间到达时,这些缓存同时失效。当这些失效的缓存数据被大量并发请求访问时,所有的请求都将穿透缓存直接到达数据库,形成流量高峰,可能导致数据库不堪重负。
- 缓存服务故障:缓存服务器集群因硬件故障、网络问题、软件故障(如Redis主从切换失败、集群脑裂等)或人为误操作等原因整体宕机或大面积不可用,使得所有请求都无法命中缓存,全部转向数据库。
- 缓存预热不足:在系统启动或大范围更新缓存后,新缓存数据尚未完全加载完毕,此时如果有大量请求到来,也会造成大量请求直接访问数据库。
缓存雪崩带来的后果严重,包括:
- 数据库压力骤增:短时间内大量请求直接落到数据库,可能导致数据库CPU、内存、I/O资源耗尽,响应变慢,甚至宕机。
- 系统响应延迟:由于数据库处理能力达到极限,应用程序响应用户请求的时间显著增加,用户体验下降。
- 服务不可用:在极端情况下,数据库崩溃或响应极其缓慢,可能导致整个服务对外不可用。
为防止和应对缓存雪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策略一:分散缓存过期时间
- 设置随机过期时间:为避免大量缓存在同一时刻过期,可以给每个缓存项设置一个随机的过期时间(在期望的有效期内均匀分布),这样可以分散过期时间点,降低同时失效的风险。
- 分批更新:对于定期批量更新的缓存数据,可将其拆分为多个批次,不同批次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避免一次性大面积失效。
策略二:缓存服务高可用设计
- 冗余部署:使用缓存集群或主从复制、哨兵模式等,确保缓存服务的容错性和高可用性。即使部分节点故障,其他节点仍能提供服务。
- 监控与自动故障转移:实施完善的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缓存服务异常,并自动进行故障转移或恢复,确保服务连续性。
策略三:数据库保护与限流
- 数据库读写分离:通过读写分离架构,将读请求主要由缓存承载,写请求和少量未命中缓存的读请求才到达主库,减轻主库压力。
- 熔断与降级:在数据库负载过高时,启用熔断机制,暂时拒绝一部分非关键请求,或对服务进行降级处理,如返回缓存中已失效但尚未来得及更新的数据、使用静态备选数据或返回错误提示。
- 请求队列与限流:在数据库前端设置请求队列或使用限流组件,对超出数据库处理能力的请求进行排队、延时处理或直接拒绝,防止数据库被瞬时洪峰压垮。
策略四:缓存预热
- 主动预热:在系统启动或缓存更新后,通过后台任务或脚本预先加载热点数据到缓存中,确保服务启动之初或更新后缓存即有可用数据。
- 懒加载:对于未命中缓存的请求,不要立即去数据库查询,而是先将其放入队列或使用异步任务去加载数据,并返回一个占位符或默认值给客户端。当数据加载完成后,再通过推送或其他方式告知客户端更新。
通过上述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缓存雪崩对系统的影响,保障服务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