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系统 以太网吞吐量和丢包测试

简介: Android系统 以太网吞吐量和丢包测试

为了保证以太网的性能和质量,本文介绍了如何在以Rockchip Android平台上进行以太网吞吐量和丢包测试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使用一些常用的网络测试工具和指标来评估网络的性能。

硬件准备

要测试两台Android设备之间的以太网性能,我们需要准备以下硬件:

  • 两台支持以太网的Rockchip Android设备(设备A和设备B)。
  • 一台以太网交换机或路由器。
  • 两根以太网线。

连接设备

我们需要使用以太网线将设备A和设备B连接到交换机或路由器上,如下图所示:

设置IP地址

需要确保两台设备都在同一个局域网上,这样才能相互通信。例如,可以将设备A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1.25,而将设备B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1.183。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设置静态IP地址:

  • 在设备上打开设置应用,选择“网络”选项。
  • 选择“以太网”选项,然后点击右上角的齿轮图标。
  • 选择“高级选项”,然后选择“静态”作为IP设置。
  • 输入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服务器等信息。
  • 点击“保存”按钮,完成设置。

安装测试工具

需要在两台设备上安装网络性能测试工具,例如iperf3iperf3是一个开源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它可以测量TCP和UDP协议下的吞吐量、延迟、丢包率等指标。可以在Android源码中编译iperf3的Android版本,然后push到设备上。

mmm external/iperf3/
# 编译出来在out目录 ./system/bin/iperf3
adb push iperf3 /system/bin/iperf3

进行测试

可以使用iperf来进行以下两种类型的测试:

吞吐量测试

吞吐量是网络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通常以Mbps(兆比特每秒)或Gbps(吉比特每秒)为单位。要测试两台设备之间的吞吐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在设备A上启动iperf3作为服务器:在终端中输入命令iperf 3 -s并回车。
127|console:/ # iperf3 -s                                                      
-----------------------------------------------------------
Server listening on 5201
-----------------------------------------------------------
Accepted connection from 192.168.1.25, port 40536
[  5] local 192.168.1.183 port 5201 connected to 192.168.1.25 port 40538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  5]   0.00-1.00   sec  11.0 MBytes  92.7 Mbits/sec                  
[  5]   1.00-2.00   sec  11.0 MBytes  92.6 Mbits/sec                  
[  5]   2.00-3.00   sec  11.0 MBytes  92.4 Mbits/sec                  
[  5]   3.00-4.00   sec  11.0 MBytes  92.5 Mbits/sec                  
[  5]   4.00-5.00   sec  11.0 MBytes  92.5 Mbits/sec                  
[  5]   5.00-6.00   sec  11.1 MBytes  92.7 Mbits/sec                  
[  5]   6.00-7.00   sec  11.1 MBytes  92.8 Mbits/sec                  
[  5]   7.00-8.00   sec  11.1 MBytes  92.7 Mbits/sec                  
[  5]   8.00-9.00   sec  11.0 MBytes  92.3 Mbits/sec                  
[  5]   9.00-10.00  sec  11.0 MBytes  92.5 Mbits/sec                  
[  5]  10.00-10.01  sec  87.7 KBytes  91.5 Mbits/se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  5]   0.00-10.01  sec   110 MBytes  92.6 Mbits/sec                  receiver
-----------------------------------------------------------
Server listening on 5201
-----------------------------------------------------------
  • 在设备B上启动iperf3作为客户端,连接到设备A:在终端中输入命令iperf3 -c 192.168.1.183并回车。
rk3568_r:/ # iperf3 -c 192.168.1.183
Connecting to host 192.168.1.183, port 5201
[  5] local 192.168.1.25 port 40538 connected to 192.168.1.183 port 5201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Retr  Cwnd
[  5]   0.00-1.00   sec  11.8 MBytes  98.7 Mbits/sec    0    143 KBytes
[  5]   1.00-2.00   sec  11.2 MBytes  93.8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2.00-3.00   sec  10.8 MBytes  90.7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3.00-4.00   sec  11.2 MBytes  93.8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4.00-5.00   sec  11.2 MBytes  93.8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5.00-6.00   sec  10.8 MBytes  90.7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6.00-7.00   sec  11.2 MBytes  93.8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7.00-8.00   sec  11.2 MBytes  93.8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8.00-9.00   sec  10.8 MBytes  90.7 Mbits/sec    0    151 KBytes
[  5]   9.00-10.00  sec  11.2 MBytes  93.8 Mbits/sec    0    151 KByt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Retr
[  5]   0.00-10.00  sec   111 MBytes  93.4 Mbits/sec    0             sender
[  5]   0.00-10.01  sec   110 MBytes  92.6 Mbits/sec                  receiver
  • 观察终端中显示的结果,它会报告每隔一秒钟的吞吐量,以及总共10秒钟的平均吞吐量。
参数/测试方向 从 192.168.1.25 到 192.168.1.183 (发送端) 从 192.168.1.25 到 192.168.1.183 (接收端)
测试模式 TCP TCP
测试时间 10秒 10秒
平均比特率 93.4 Mbits/sec 92.6 Mbits/sec
总传输数据 111 MBytes 110 MBytes
TCP重传次数 0 N/A
拥塞窗口 (Cwnd) 151 KBytes (平均) N/A

这个表格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图,展示了TCP测试的关键参数和结果。

问题来了 , 为什么发送了93.4 Mbits/sec 接收却是92.6 Mbits/sec 的数据?

根据我查阅的资料 , 当使用iperf3或其他网络测试工具进行TCP测试时,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量之间可能存在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 TCP握手和结束过程:TCP连接的建立和结束涉及到一系列的握手过程。例如,三次握手(SYN, SYN-ACK, ACK)用于建立连接,而四次握手用于结束连接。这些握手数据包也占用了一定的带宽,但它们不包含实际的测试数据。
  2. TCP重传:尽管在提供的结果中没有显示TCP重传,但在实际的网络测试中,可能会有一些数据包丢失并被重传。重传的数据包可能会被计算在发送的数据量中,但由于它们是重复的,所以不会被计算在接收的数据量中。
  3. 协议开销:TCP/IP协议本身有一些开销,例如头部信息。这些开销可能会被计算在发送的数据量中,但不会被计算在接收的有效数据量中。
  4. 测试结束时的数据包:在测试结束时,可能有一些数据包仍在网络中传输,但由于测试已经结束,它们没有被计算在接收的数据量中。
  5. 其他网络因素:例如,网络设备的缓冲、延迟、路由变化等都可能影响到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量。

当进行网络测试时,微小的数据量差异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关注大的差异或异常,因为它们可能指示网络问题或其他潜在问题。

丢包测试

丢包是指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的百分比。丢包会影响网络的可靠性和质量。要测试两台设备之间的丢包率,我们可以使用iperf的UDP模式进行测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在设备A上启动iperf3作为服务器:在终端中输入命令iperf3 -s并回车。
1|console:/ # iperf3 -s                                                        
-----------------------------------------------------------
Server listening on 5201
-----------------------------------------------------------
Accepted connection from 192.168.1.25, port 40540
[  5] local 192.168.1.183 port 5201 connected to 192.168.1.25 port 45222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Jitter    Lost/Total Datagrams
[  5]   0.00-1.00   sec   124 KBytes  1.02 Mbits/sec  1875.838 ms  0/88 (0%)  
[  5]   1.00-2.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5.299 ms  0/91 (0%)  
[  5]   2.00-3.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0.034 ms  0/90 (0%)  
[  5]   3.00-4.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0.015 ms  0/91 (0%)  
[  5]   4.00-5.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0.018 ms  0/90 (0%)  
[  5]   5.00-6.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0.018 ms  0/91 (0%)  
[  5]   6.00-7.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0.015 ms  0/91 (0%)  
[  5]   7.00-8.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0.017 ms  0/90 (0%)  
[  5]   8.00-9.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0.012 ms  0/91 (0%)  
[  5]   9.00-10.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0.012 ms  0/90 (0%)  
[  5]  10.00-10.03  sec  4.24 KBytes  1.21 Mbits/sec  0.013 ms  0/3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Jitter    Lost/Total Datagrams
[  5]   0.00-10.03  sec  1.25 MBytes  1.05 Mbits/sec  0.013 ms  0/906 (0%)  receiver
-----------------------------------------------------------
Server listening on 5201
  • 在设备B上启动iperf3作为客户端,连接到设备A:在终端中输入命令iperf3 -c192.168.1.183 -u并回车。
rk3568_r:/ # iperf3 -c 192.168.1.183 -u
Connecting to host 192.168.1.183, port 5201
[  5] local 192.168.1.25 port 45222 connected to 192.168.1.183 port 5201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Total Datagrams
[  5]   0.00-1.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91
[  5]   1.00-2.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90
[  5]   2.00-3.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91
[  5]   3.00-4.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90
[  5]   4.00-5.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91
[  5]   5.00-6.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91
[  5]   6.00-7.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90
[  5]   7.00-8.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91
[  5]   8.00-9.00   sec   127 KBytes  1.04 Mbits/sec  90
[  5]   9.00-10.00  sec   129 KBytes  1.05 Mbits/sec  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D] Interval           Transfer     Bitrate         Jitter    Lost/Total Datagrams
[  5]   0.00-10.00  sec  1.25 MBytes  1.05 Mbits/sec  0.000 ms  0/906 (0%)  sender
[  5]   0.00-10.03  sec  1.25 MBytes  1.05 Mbits/sec  0.013 ms  0/906 (0%)  receiver
iperf Done.
  • 观察终端中显示的结果,它会报告每隔一秒钟的丢包率,以及总共10秒钟的平均丢包率。
参数/测试方向 从 192.168.1.25 到 192.168.1.183 (发送端) 从 192.168.1.25 到 192.168.1.183 (接收端)
测试模式 UDP UDP
测试时间 10秒 10秒
平均比特率 1.05 Mbits/sec 1.05 Mbits/sec
总传输数据 1.25 MBytes 1.25 MBytes
数据包丢失率 0/906 (0%) 0/906 (0%)
平均抖动 (Jitter) 0.000 ms 0.013 ms

这个表格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图,展示了UDP测试的关键参数和结果。

这表示设备A到设备B的丢包率约为0%。要测试反方向的丢包率,只需在设备B上启动服务器并在设备A上启动客户端即可。

其他设置

要进行持续的测试、大量数据的测试以及TCP测试,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持续测试:

使用iperf3-t参数可以指定测试的持续时间。例如,要进行一个小时的测试,可以使用:

iperf3 -c 192.168.1.183 -t 3600
2. 进行大量数据的测试:

要进行大量数据的测试,可以结合使用-t(时间)和-b(带宽)参数。例如,要测试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以100 Mbits/sec的速度传输数据,可以使用:

iperf3 -c 192.168.1.183 -t 3600 -b 100M
3. 测试TCP:

默认情况下,iperf3使用TCP进行测试。只需简单地指定客户端和服务器即可:

  • 在目标机器上启动iperf3服务器:
iperf3 -s
  • 在Rockchip Android设备上启动iperf3客户端:
iperf3 -c 192.168.1.183

要进行特定的TCP测试,例如测试不同的TCP窗口大小,可以使用-w参数:

iperf3 -c 192.168.1.183 -w 2M

这将设置TCP窗口大小为2 MB。

  • TCP和UDP的性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TCP是一个连接导向的协议,它有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重传机制,而UDP则没有这些特性。

分析结果

可以根据测试结果,观察吞吐量和丢包率,以确定网络的性能。高的吞吐量和低的丢包率通常意味着良好的网络性能。我们也可以将测试结果与其他网络或设备进行比较,以评估相对的性能差异。

比如 , 根据日志我们大概可以分析

  1. 测试方向:从设备(IP地址为192.168.1.25)到目标主机(IP地址为192.168.1.183)。
  2. 测试模式:UDP模式。
  3. 传输速率:每秒的数据传输量,例如在第一秒,传输了129 KBytes的数据。
  4. 比特率:每秒的数据传输速率,例如在第一秒,数据传输速率为1.05 Mbits/sec。
  5. 数据报文总数:例如在第一秒,发送了91个数据报文。
  6. 总结信息
  • 总传输数据:在10秒内,总共传输了1.25 MBytes的数据。
  • 平均比特率:在10秒内,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为1.05 Mbits/sec。
  • 抖动(Jitter):数据报文的延迟变化,这里的值非常小,几乎为0,这是好的。
  • 丢失/总数据报文:这里显示了丢失的数据报文数和总的数据报文数。例如,发送了906个数据报文,丢失了0个。

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

  1. 比特率(Bitrate):这告诉我们网络的实际传输速度。在这个测试中,它保持在1.05 Mbits/sec,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速率。
  2. 丢失的数据报文:在UDP传输中,数据报文的丢失是很关键的。在这里,丢失率为0%,这是非常好的。
  3. 抖动(Jitter):在实时应用(如VoIP或在线游戏)中,低抖动是很重要的。这里的抖动几乎为0,这意味着网络延迟是非常稳定的。
  4. 数据报文总数: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测试的规模。

总结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Rockchip Android平台上进行以太网性能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使用一些常用的网络测试工具和指标来评估网络的性能。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测试方法,根据你的具体需求和环境,可能需要进行更复杂或详细的测试。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相关文章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测试技术
EdgeMark:嵌入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自动化与基准测试系统——论文阅读
EdgeMark是一个面向嵌入式AI的自动化部署与基准测试系统,支持TensorFlow Lite Micro、Edge Impulse等主流工具,通过模块化架构实现模型生成、优化、转换与部署全流程自动化,并提供跨平台性能对比,助力开发者在资源受限设备上高效选择与部署AI模型。
229 9
EdgeMark:嵌入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自动化与基准测试系统——论文阅读
|
1月前
|
Linux 测试技术 语音技术
【车载Android】模拟Android系统的高负载环境
本文介绍如何将Linux压力测试工具Stress移植到Android系统,用于模拟高负载环境下的CPU、内存、IO和磁盘压力,帮助开发者优化车载Android应用在多任务并发时的性能问题,提升系统稳定性与用户体验。
162 6
|
1月前
|
Java 数据库 Android开发
基于Android的电子记账本系统
本项目研究开发一款基于Java与Android平台的开源电子记账系统,采用SQLite数据库和Gradle工具,实现高效、安全、便捷的个人财务管理,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
|
5月前
|
数据采集 算法 数据管理
频标频稳比对测试系统重新定义测量边界
在上海张江实验室的超净间里,一束激光正以每秒 30 万公里的速度穿越真空腔,与原子跃迁频率进行着纳米级的较量。而在千里之外的西安高新区,一台黑色金属机箱内,SYN5609A 型频标比对测量系统正以同样的精度,为这场量子级的时间竞赛提供着基准坐标。这台看似普通的仪器,正在用双混频时差技术,将人类对时间的掌控精度推向新的维度。
|
4月前
|
人工智能 缓存 自然语言处理
别再手搓测试数据了!AE测试数据智造系统揭秘
本文介绍如何通过构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测试数据智造Agent,解决AliExpress跨境电商测试中数据构造复杂、低效的问题,推动测试效率提升与智能化转型。
别再手搓测试数据了!AE测试数据智造系统揭秘
|
6月前
|
jenkins 测试技术 Shell
利用Apipost轻松实现用户充值系统的API自动化测试
API在现代软件开发中扮演着连接不同系统与模块的关键角色,其测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API测试面临效率低、覆盖率不足及难以融入自动化工作流等问题。Apipost提供了一站式API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支持零代码拖拽编排、全场景覆盖,并可无缝集成CI/CD流程。通过可视化界面,研发与测试人员可基于同一数据源协作,大幅提升效率。同时,Apipost支持动态数据提取、性能压测等功能,满足复杂测试需求。文档还以用户充值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从创建测试用例到生成报告的全流程,帮助用户快速上手并提升测试质量。
|
6月前
|
安全 搜索推荐 Android开发
Android系统SELinux安全机制详解
如此看来,SELinux对于大家来说,就像那位不眠不休,严阵以待的港口管理员,守护我们安卓系统的平安,维护这片海港的和谐生态。SELinux就这样,默默无闻,却卫士如山,给予Android系统一份厚重的安全保障。
227 18
|
8月前
|
JSON 前端开发 API
以项目登录接口为例-大前端之开发postman请求接口带token的请求测试-前端开发必学之一-如果要学会联调接口而不是纯写静态前端页面-这个是必学-本文以优雅草蜻蜓Q系统API为实践来演示我们如何带token请求接口-优雅草卓伊凡
以项目登录接口为例-大前端之开发postman请求接口带token的请求测试-前端开发必学之一-如果要学会联调接口而不是纯写静态前端页面-这个是必学-本文以优雅草蜻蜓Q系统API为实践来演示我们如何带token请求接口-优雅草卓伊凡
395 5
以项目登录接口为例-大前端之开发postman请求接口带token的请求测试-前端开发必学之一-如果要学会联调接口而不是纯写静态前端页面-这个是必学-本文以优雅草蜻蜓Q系统API为实践来演示我们如何带token请求接口-优雅草卓伊凡
|
10月前
|
Linux Shell 网络安全
Kali Linux系统Metasploit框架利用 HTA 文件进行渗透测试实验
本指南介绍如何利用 HTA 文件和 Metasploit 框架进行渗透测试。通过创建反向 shell、生成 HTA 文件、设置 HTTP 服务器和发送文件,最终实现对目标系统的控制。适用于教育目的,需合法授权。
282 9
Kali Linux系统Metasploit框架利用 HTA 文件进行渗透测试实验
|
9月前
|
JavaScript NoSQL Java
基于SpringBoot+Vue实现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系统源码+文档+数据库+部署)
面向大学生毕业选题、开题、任务书、程序设计开发、论文辅导提供一站式服务。主要服务:程序设计开发、代码修改、成品部署、支持定制、论文辅导,助力毕设!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