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道编码译码及MATLAB仿真(二)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472341
五、MATLAB 仿真
在进行卷积编码的过程中,使用的函数是 convenc()
函数和 vitdec()
函数,同时需要 poly2trellis()
函数。
1、ploy2trellis 函数
先看 poly2trellis()
函数,用来生成卷积编码所需要的网表。ploy2trellis 函数有两种调用形式:
trellis=poly2trellis(ConstraintLength,CodeGenerator); trellis=poly2trellis(ConstraintLength,CodeGenerator,...FeedbackConnection)
后者应用于有负反馈的情形
这个函数相当于定义了编码器中寄存器的结构,一般来说,在查看卷积编码的相关资料中都是类似于(2,1,3)这种结构,但是这个函数只需要两个参数:
ConstraintLength
参数代表约束长度CodeGenerator
代码生成器,指定为八进制数的K
乘N
矩阵、多项式字符向量的K
乘N
单元阵列或K
乘N
字符串阵列。CodeGenerator
为编码器的K
个输入比特流中的每一个指定N
个输出连接。
通俗理解这两个参数的含义和作用,首先约束长度决定了再译码时候的回溯深度的大小,根据不同的编码速率有不同的关系,技术文档中对此有介绍:
根据设定的 n
,k
,和 L
值来确定,如对于 (2,1,3)
结构类型的卷积编码器,其中 rate = k/n = 1/2
,对应第一种计算方式,那么回溯深度为 5*(L-1)
,结果为10,在进行译码的时候利用这个值对齐或者截断,这个在下面使用过程中会有。
回到函数本身,如设计 (2,1,7)
类型的编码器,可以用:
L = 7; trellis = poly2trellis(L,[171 133]);
其中的第二个参数是 8 进制数据的表现形式,对应二进制为[111_1111, 101_1011]
。可以理解为进入1bit
数据,输出2bit
数据,所以这个是2维的,同时这个7bit
每一位代表寄存器的抽头,可以根据这个画出编码器的连接形式。
ploy2treliis 顾名思义:多项式 ploy 到网格图 trellis
卷积码的生成多项式可以由一系列多项式描述,我们将多项式转化为 trellis 结构,这种结构又可以作为 matalb 中线形卷积编码函数 convenc 和或者其解码(如 Viterbi 解码函数 vitdec)的输入。
①、无负反馈的函数调用方法
- (3,2,4)卷积码,2 进 3 出,记忆长度(约束长度)L=max{4,3}+1=5
- 输入数据共两个对应两行寄存器,第一行有 4 个移位寄存器,第二行 3 个,分别对应约束长度(4+1,3+1)=(5,4)。那么 ConstraintLength 就应该是[5,4]。
- 第一位输出由第一行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10,011)=23
- 第二位输出由第一行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11,101)=35
- 第三位输出由第一行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00,000)=0
==========================================================
- 第一位输出由第二行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0,000)=0
- 第二位输出由第二行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 0,101)=5
- 第三位输出由第二行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 1,011)=13
那么 CodeGenerator 就是[23,35,0; 0,5,13]
运行
trellis=poly2trellis([5,4],[23,35,0;0,05,13]) • 1
输出如下:
trellis = 包含以下字段的 struct: numInputSymbols: 4 numOutputSymbols: 8 numStates: 128 nextStates: [128×4 double] outputs: [128×4 double]
- numInputSymbols: 4
- 输入状态数
- 表示两路输入共有 4(2 k 2^k2k,k kk为输入的路数)种状态分别为 00,01,10,11
- numOutputSymbols: 8
- 输出状态数
- 表示输出共有 8(2 n 2^n2n,n nn为输出的路数)种状态分别为 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 numStates: 128
- 寄存器状态数
- 当前状态数是 128(2 7 2^727,7 是寄存器的总个数) 状态是 7 为二进制数
- nextStates: [128x4 double]
- 下一个状态
- nextState 是 numStates-by-2k 的矩阵。他表示所有当前状态和当前输入组合所产生的下一状态。相当于马尔科夫链的状态转移表。行表示各种不同的当前状态,依次表示从全 0 状态到全 1 状态。
- outputs: [128x4 double]
- 输出
- outputs 也是 numStates-by-2k 的矩阵。他表示所有当前状态和当前输入组合所产生的输出(8进制表示)。行和列的意义的nextState相同。
>> trellis.nextStates(1:5,:) ans = 0 64 8 72 0 64 8 72 1 65 9 73 1 65 9 73 2 66 10 74
上面我们列出了nextStates的 1-5 行
- (1,1)的元素表示在全 0 状态(0000000)时,输入 00 时的下一个状态还是全 0(0000000),即所有的寄存器的结果还都是 0;
- (1,2)的元素表示在全 0 状态(0000000)时,输入 01 时的下一个状态是 64(1000000)
…… - (2,1)的元素表示在 1 状态(0000001)时,输入为 00 时的下一个状态时全 0(0000000)
……
②、有负反馈的函数调用方法
考虑如下卷积码生成图
- 同理,记忆长度(约束长度)L=4+1=5,生成
- 第一位输出由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11,111)=37
- 第二位输出由寄存器的“贡献”(生成序列)为(11,011)=33
- 那么 CodeGenerator 就是 [37,33]
- 负反馈多项式为为(11,111)=37
运行
trellis = poly2trellis(5,[37 33],37)
输出如下:
trellis = 包含以下字段的 struct: numInputSymbols: 2 numOutputSymbols: 4 numStates: 16 nextStates: [16×2 double] outputs: [16×2 double]
结构体中的变量含义与第一节一致。
2、convenc() 函数
再看 convenc() 函数
codedout = convenc(msg,trellis) codedout = convenc(msg,trellis,puncpat)
简单使用卷积编码就用这个第1种调用方式就可以了,其中
msg
参数是需要编码的信息,这个需要输入0,1二进制数据。trellis
参数就是上面函数生成的结果,传输到这里。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 msg
数据的长度要是k
的整数倍,同时利用上面的约束长度,计算回溯深度,利用回溯深度在信息后面添加0
。
3、vitdec() 函数
最后看译码函数
decodedout = vitdec(codedin,trellis,tbdepth,opmode,dectype) decodedout = vitdec(codedin,trellis,tbdepth,opmode,'soft',nsdec) decodedout = vitdec(codedin,trellis,tbdepth,opmode,dectype,puncpat)
译码函数的参数相对校多,主要是需要设置模式:
codedin
参数是需要译码的结果,模式选择硬判决的时候必须输入是整数,模式选择软判决的时候可以输入小数。trellis
参数与编码函数的一致。tbdepth
这个参数参数就是回溯深度,前面利用约束长度计算的结果。opmode
这个参数有三个不同的选项,分别为cont
,term
和trunc
。dectype
参数用来设置是硬解码hard
还是软解码soft
,硬解码输入的数据都是0
和1
,软解码可以说输入小数。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term
和trunk
模式,回溯深度tbdepth
必须是一个正整数,并且小于或等于输入编码中的输入符号数,说白了就是在编码前的信息msg
长度就得大于等于回溯深度,要不然不够译码的。
这三个参数的差别,term
模式下没有延时,就是译码的第一个数据就是编码的第一个数据。trunc
参数也没有延时,cont
参数有延时,是回溯深度。还有差别就是连续编码的区别。
4、MATLAB 仿真
利用(2,1,7)
结构的形式进行卷积编译码,如下是测试代码,选择cont
和hard
模式。
close all; clear; clc; msg_source = [randi([0 1],1,50),zeros([1,30])]; % 这行代码生成一个长度为80的随机二进制消息序列。它使用randi函数在0和1之间随机生成50个比特,并在后面添加30个零。 % 这些变量定义了卷积码的编码率。在这个例子中,n表示输出比特数,k表示输入比特数,因此编码率为1/2。 n = 2; k = 1; rate = k/n; % rate为 1/2 % 这些变量定义了卷积码的约束长度和回溯深度。在这个例子中,约束长度为7,回溯深度为5*(7-1)=30。 L = 7; tblen = 5*(L-1); % 回溯深度 trellis = poly2trellis(L,[171 133]); % 使用poly2trellis函数生成一个约束长度为7的卷积码的Trellis结构。生成多项式为[171 133],定义了卷积码的生成过程。 code_data = convenc(msg_source,trellis); % 使用convenc函数对消息序列进行卷积码编码。它将msg_source输入到卷积码编码器中,使用之前生成的Trellis结构,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ode_data。 zero=zeros(1,2*tblen); % 生成一个长度为2*tblen的零向量。 code_data=[code_data(:,1:end),zero]; % 在编码数据的末尾添加了零,以增加解码过程的缓冲区大小 d = vitdec(code_data,trellis,tblen,'cont','hard'); % 使用vitdec函数对编码数据进行卷积码译码。它使用之前生成的Trellis结构和回溯深度,采用硬判决方式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序列d。 d = d(tblen*k+1:end); % 从译码数据中去除多余的部分,保留原始消息序列的长度。 figure(1); stairs(msg_source(1:end),':*r'); % 绘制原始消息序列的阶梯图,使用红色星号表示 hold on; % 保持图形窗口的当前内容,以便后续的绘图命令在同一窗口中显示。 stairs(d,':+b'); % 绘制译码后的消息序列的阶梯图,使用蓝色加号表示。 ylim([-0.1,1.1]); grid on; legend('原始信息','恢复信息');
仿真结果:
可以看到编码后的 80bit 数据译码后与原数据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