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进程解析(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进程初步解析)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简介: Linux进程解析(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进程初步解析)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我们常见的计算机,如笔记本。我们常见的计算机,服务器,大部分都遵守冯诺依曼体系。

截至目前,我们所认识的计算机,都是有一个个的硬件组件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含有运算器和控制器等;

       输入单元:包括键盘, 鼠标,扫描仪, 写板、话筒、摄像头、磁盘、网卡等;
       输出单元:显示器,打印机、声卡、显卡、网卡、磁盘等;

以上的设备有的只做输入,或者只做输出,有的即做输入又做输出。

关于冯诺依曼,必须强调几点:
       1.这里的存储器指的是内存,特点是:断电后在内存的数据会丢失(掉电易失)!
       2.不考虑缓存情况,这里的CPU能且只能对内存进行读写,不能访问外设(输入或输出设备)外设(输入或输出设备)要输入或者输出数据,也只能写入内存或者从内存中读取。
一句话,所有设备都只能直接和内存打交道。

效率越高,造价贵单体容量越小距离CPU越近的存储单元,

距离CPU越远的存储单元,效率越低,造价便宜,单体容量大

各个设备之间是用总线连接在主板上的,目的:数据在设备之间流动(本质是设备之间会进行数据的来回拷贝,拷贝的整体速度,是决定计算机效率的重要指标!)

为什么在体系结构中要存在内存?

答:以一个文本文件为例:CPU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键盘的输入和显示是我们写的速度决定的, 这样就导致CPU在效率上就过度的浪费,所以引入内存,可以理解为一个非常大的缓存,介于设备和CPU之间,这样计算机效率就变成了内存效率问题,并且由于内存的引入,让我们在计算机效率不错还比较便宜的情况下,让老百姓使用。

对冯诺依曼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要深入到对软件数据流理解上,请解释,从你登录上qq开始和某位朋友聊天开始,数据的流动过程。从你打开窗口,开始给他发消息,到他的到消息之后的数据流动过程。如果是在qq上发送文件呢?

       答:我们在键盘进行输入,然后将数据交给内存,由内存将数据给CPU处理打包,然后返回给内存,内存再将打包好的数据交给网卡,另一个人的网卡接受到数据,交给内存,内存再给CPU处理解包,然后输出到显示器上。

 

操作系统

概念: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包含一个基本的程序集合,称为操作系统(OS)。

笼统的理解,操作系统包括:
       内核(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驱动管理)
       其他程序(例如函数库,shell程序等等)

设计OS的目的:

1.与硬件交互,管理所有的软硬件资源
2.为用户程序(应用程序)提供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当我们将电脑开机,第一个被加载的软件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一个进行软硬件资源管理的软件。

以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底层硬件讲解:

每一个硬件都有对应的驱动!!!

以校园生活为背景:

       校长(管理者)、辅导员(保证管理决策的落地)、学生(被管理者)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并不需要见面,管理的本质不在于对人做管理,而在于对人的信息(数据)做管理,管理者核心工作是做决策,根据数据做决策。

先描述,再组织:

       以面向对象语言为例:

       从历史的角度:

       我们要对一个事物进行管理,首先要知道他们的属性:如:名字,学号,年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将他们写成一个结构体,这就是先描述!!!

       我们再用不同的STL容器(string、list、map……)将数据统一管理就是再组织!!

       最后按不同的需求来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预测未来:

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第一步:先描述(struct/class);

         做一件事情的第二步:再组织——>容器(数据结构)

         最后把你对数据的管理场景转化成为对特点数据结构的增删改查!

以上将具体问题,进行计算机级别的建模过程!转成计算机能够认识的问题!

系统调用和库函数概念:

      在开发角度操作系统对外会表现为一个整体,但是会暴露自己的部分接口,供上层开发使用,这部分由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叫做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在使用上功能比较基础,对用户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所以,有心的开发者可以对部分系统调用进行适度封装,从而形成库,有了库,就很有利于更上层用户或者开发者进行二次开发。

1.为什么要有操作系统?

需要去管理软硬件;

2.为什么要有操作系统的管理?

对下:管理好软硬件资源——手段

对上:提供一个良好(稳定、高效、安全)的环境——目的

比如:一个用户去银行存钱,是自己拿到金库中,取钱也是自己去金库拿,这样必然会出现问题!!!

所以在操作系统中,需要一个把用户和操作系统进行分隔的区间,所以就有了系统接口,它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函数。

比如:用户在一个程序中用了printf这个函数,它会调用已经封装好系统调用的用户操作接口lib库,所有的操作都不能越级访问,必须按级调用

比如一个printf可以实现在windows和Linux上使用,调用设计者提供的lib库来实现对系统调用接口向下实现

进程:

描述进程-PCB

      进程信息被放在一个叫做进程控制块的数据结构中,可以理解为进程属性的集合。

       课本上称之为PCB(process control block),Linux操作系统下的PCB是: task_struct

task_struct-PCB的一种

      在Linux中描述进程的结构体叫做task_struct。

      task_struct是Linux内核的一种数据结构,它会被装载到RAM(内存)里并且包含着进程的信息

task_ struct内容分类
       标示符: 描述本进程的唯一标示符,用来区别其他进程。(pid)
       状态: 任务状态,退出代码,退出信号等。
       优先级: 相对于其他进程的优先级。
       程序计数器: 程序中即将被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内存指针: 包括程序代码和进程相关数据的指针,还有和其他进程共享的内存块的指针
       上下文数据: 进程执行时处理器的寄存器中的数据[休学例子,要加图CPU,寄存器]。
       I/O状态信息: 包括显示的I/O请求,分配给进程的I/O设备和被进程使用的文件列表。
       记账信息: 可能包括处理器时间总和,使用的时钟数总和,时间限制,记账号等。
       其他信息

事实
       1.我们可以同时启动多个程序--- 我们一定要将多个.exe加载到内存

       2.操作系统要不要管理多个加载到内存的程序呢??要的

       2.操作系统如何管理加载到内存的程序呢? 先描述,在组织!!!

进程=内核PCB对象(内核数据结构)+可执行程序

所有对进程的控制和操作,都只和进程的PCB有关,与进程的可执行程序无关!!!

如:需要启动多个程序,也是PCB去排队来等待调度!!!

因此,对进程的管理,转化为对PCB对象的管理,就可以通过对数据结构的增删改查来实现对进程的管理!!!

扩展:

程序计数器(pc指针 / eip寄存器):指向将被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当程序运行到判断,循环,函数跳转这些语法时本质都是修改pc指针/eip寄存器,pc指针/eip寄存器指向哪一个进程的代码,就表示哪一个进程是下一个要被调度运行!!!

在Linux关于进程的相关操作:

查看进程信息:

进程的信息可以通过 /proc 系统文件夹查看。

写一个死循环程序来,查看进程的执行:

ps ajx | head -1 && ps -ajx | grep myprocess(编译结束后的文件名)

查看进程里的信息: ls /proc/进程pid

更改cwd(当前工作目录):更改为/home/LFH路径

我们创建一个文件会去找到对应的cwd,然后在这个路径下创建对应的文件。

通过更改cwd,此时我们成功将110.txt创建到/home/LFH这个路径下。

通过系统调用获取进程标示符(pid):

1.getpid()和getppid()

2.查看进程pid和父进程pid:

特别注意:

      1.每次执行这个编译好的程序,操作系统分配的pid会不相同,运行结束就进程就会销毁,再次运行又会重新分配!!!

       2.而每次运行的父进程相同都是bach(即:上面的14047),每个进程都有它的父进程,而bash就是process的父进程,也是shell外壳的一种!

3.fork()函数

      用fork()函数创建子进程,如果创建成功父进程的返回值是子进程的pid,子进程的返回值为0;如果创建失败父进程返回值为-1.

4.创建子进程

运行后发现父进程和子进程都在执行!!!

总结:

用fork()函数创建子进程后:

       1.父子进程会共用代码块;

       2.在父子进程进行代码共享时,父进程会把PCB中的部分数据给子进程,但是比如pid就不会给,所以当创建子进程后,子进程也会执行后面的代码;

       3.因为代码共享,所以对应如果需要改变代码中的数据,各个进程会创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区,用于存放自己改变的数据(写时拷贝)。

       4.创建子进程的目的:因为有些事情我们的父进程不想做,还有其他的事要做,所以创建一个子进程,然后通过if -else语句让它们去执行它们各个需要去做的事情!!!

5.进程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

任意一个进程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即使父进程和子进程亲如父子,但是当我们的子进程和父进程都运行起来之后,子进程挂了,代码也仍会存在,对父进程无影响,父进程挂了,代码也仍会存在,对子进程无影响!!!

因为程序被加载到内存,运行起来后,进程里存放的是程序的拷贝数据。

以上就是个人学习的见解和学习过程的解析,欢迎各位大佬在评论区探讨,交流!

如果本篇对你有帮助的话,三连支持一下吧。

感谢大佬们的三连! 感谢大佬们的三连! 感谢大佬们的三连!

                                             

目录
相关文章
|
6天前
|
Linux
Linux 操作系统
在 Linux 中,UID(用户 ID)是标识用户身份的重要概念。UID 唯一标识每个用户,通过 UID 可区分不同用户类别:UID 0 为超级用户,1-999 为系统用户,1000 及以上为普通用户。因此,正确选项为:UID 标识用户、可区分用户类别、普通用户 UID 大于 1000。
|
22天前
|
网络协议 Unix Linux
深入解析:Linux网络配置工具ifconfig与ip命令的全面对比
虽然 `ifconfig`作为一个经典的网络配置工具,简单易用,但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网络配置的需求。相比之下,`ip`命令不仅功能全面,而且提供了一致且简洁的语法,适用于各种网络配置场景。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推荐逐步过渡到 `ip`命令,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管理需求。
34 11
|
1月前
|
存储 运维 安全
深入解析操作系统控制台:阿里云Alibaba Cloud Linux(Alinux)的运维利器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里云的Alibaba Cloud Linux操作系统控制台的功能和优势。
68 6
|
1月前
|
安全 大数据 Linux
云上体验最佳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 Alibaba Cloud Linux | 飞天技术沙龙-CentOS 迁移替换专场
本次方案的主题是云上体验最佳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 Alibaba Cloud Linux ,从 Alibaba Cloud Linux 的产生背景、产品优势以及云上用户使用它享受的技术红利等方面详细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国内某社交平台、某快递企业、某手机客户大数据业务 3 大案例,成功助力客户实现弹性扩容能力提升、性能提升、降本增效。 1. 背景介绍 2. 产品介绍 3. 案例分享
|
1月前
|
缓存 安全 Linux
Linux系统查看操作系统版本信息、CPU信息、模块信息
在Linux系统中,常用命令可帮助用户查看操作系统版本、CPU信息和模块信息
111 23
|
2月前
|
存储 缓存 网络协议
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优化与性能调优####
本文深入探讨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优化策略与性能调优方法,旨在为系统管理员和高级用户提供一套实用的指南。通过分析内核参数调整、文件系统选择、内存管理及网络配置等关键方面,本文揭示了如何有效提升Linux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不同于常规摘要仅概述内容的做法,本摘要直接指出文章的核心价值——提供具体可行的优化措施,助力读者实现系统性能的飞跃。 ####
|
2月前
|
算法 Linux 调度
深入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
本文旨在探讨Linux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机制,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调度和终止等环节。通过对Linux内核中相关模块的分析,揭示其高效的进程管理策略,为开发者提供优化程序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参考。
113 1
|
2月前
|
缓存 监控 网络协议
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优化与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优化策略与实际应用案例,深入分析内核参数调优、编译选项配置及实时性能监控的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何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调整内核设置,以提升系统性能和稳定性,为系统管理员和技术爱好者提供实用的优化指南。 ####
|
1月前
|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处理 索引
mindspeed-llm源码解析(一)preprocess_data
mindspeed-llm是昇腾模型套件代码仓,原来叫"modelLink"。这篇文章带大家阅读一下数据处理脚本preprocess_data.py(基于1.0.0分支),数据处理是模型训练的第一步,经常会用到。
53 0
|
2月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算法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行为型模式用于描述程序在运行时复杂的流程控制,即描述多个类或对象之间怎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单个对象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它涉及算法与对象间职责的分配。行为型模式分为类行为模式和对象行为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在类间分派行为,后者采用组合或聚合在对象间分配行为。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行为模式比类行为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行为型模式分为: • 模板方法模式 • 策略模式 • 命令模式 • 职责链模式 • 状态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访问者模式 • 备忘录模式 • 解释器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