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排序算法篇】----插入排序【实战演练】

简介: 【数据结构排序算法篇】----插入排序【实战演练】

作为一名对技术充满热情的学习者,我一直以来都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不断演变的数字时代,我远非专家,而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旅行者。通过这篇博客,我想分享我在某个领域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请大家以开放的心态阅读,相信你们也会在这段知识之旅中找到启示。



前言

继续学习下一个排序算法----插入排序,我们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吧


一、什么是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方式类似于我们整理手中扑克牌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 开始时我们左手为空并且桌子上的牌面朝下。然后,我们每次从桌子上拿走一张牌并将它插入左手中正确的位置。为了找到一张牌的正确位置,我们从右向左将它与手中已有的牌相比较。
  2. 数组中实现就是从数组的第二个元素开始把待插入的元素复制为一个副本(记作 key)。比较其与之前元素的大小,如果 key 更小,则之前元素向后移动一位。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直到找到了 key 的正确位置,然后将 key 插入到这个位置。
  3. 算法过程逐步将每个元素加入到前面已经排序的序列中,在插入的过程中查找其位置,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

插入排序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因为它需要比较的次数最坏情况是一个递增数列,但如果输入数组已经是部分排序的话,其性能会比较好。插入排序是稳定排序,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相等的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排序前后不会改变。

下面是插入排序的一个简单实现示例(Java):

public class Insertion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array) {
        for (int i = 1; i < array.length; i++) {
            // 选择第 i 个元素作为待插入元素
            int key = array[i];
            int j = i - 1;
            
            // 将比 key 大的元素向后移动
            while (j >= 0 && array[j] > key) {
                array[j + 1] = array[j];
                j = j - 1;
            }
            // 插入 key 到正确的位置
            array[j + 1] = key;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exampleArray = {5, 2, 4, 6, 1, 3};
        sort(exampleArray);
        // 输出排序后的数组
        for (int i : exampleArray) {
            System.out.print(i + " ");
        }
    }
}

这段代码展示了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通过一个外部循环逐步增加排序的范围,然后在每一步通过一个内部循环寻找当前元素的合适位置,并进行插入。

二、实战演练

简单练习

  • 题目:
    假设你有一个整数数组 [29, 10, 14, 37, 13]。使用插入排序算法对该数组进行排序。手写出你排序时数组的状态变化,以及解释每一步的操作。
  • 解答:
    这里是按照插入排序算法,对数组 [29, 10, 14, 37, 13] 进行排序的逐步过程:

初始数组状态:

29, 10, 14, 37, 13

第1轮(考虑元素 10):

  • 10 应该被插入到 29 前面,因为 10 < 29
    变化后数组状态:
10, 29, 14, 37, 13

第2轮(考虑元素 14):

  • 14 应该被插入到 29 前面,找到适当位置后,就是 1029 之间。
    变化后数组状态:
10, 14, 29, 37, 13

第3轮(考虑元素 37):

  • 37 已经比左侧的所有元素都大,所以它应该留在原位。
    变化后数组状态:
10, 14, 29, 37, 13

第4轮(考虑元素 13):

  • 13 应该被插入到 14 前面,位置是 1014 之间。
    变化后数组状态:
10, 13, 14, 29, 37

操作结束,数组已经完全排序。

以上步骤展示了插入排序的核心概念:逐个取出未排序部分的元素,并将它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适当位置,直到数组完全排序

复杂练习

  • 题目: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34, 8, 64, 51, 32, 21],使用插入排序算法对该数组进行排序,并记录在整个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多少次比较和多少次移动。
  • 解答:
    我们逐步执行插入排序,同时计数比较和移动次数。

初始数组状态:

34, 8, 64, 51, 32, 21
比较次数 = 0
移动次数 = 0

第1轮(考虑元素 8):

[8, 34], 64, 51, 32, 21
比较次数 = 1 (34 和 8 比较一次)
移动次数 = 1 (34 移动到原来 8 的位置)

第2轮(考虑元素 64):

8, 34, [64], 51, 32, 21
比较次数 = 1 (64 和 34 比较一次)
移动次数 = 0 (64 已经在正确位置,无需移动)

第3轮(考虑元素 51):

8, 34, [51, 64], 32, 21
比较次数 = 2 (51 先和 64 比较,然后和 34 比较)
移动次数 = 1 (64 移动到原来 51 的位置)

第4轮(考虑元素 32):

8, [32, 34, 51, 64], 21
比较次数 = 3 (32 依次与 51、34 和 8 比较)
移动次数 = 3 (34、51 和 64 分别向后移动一位)

第5轮(考虑元素 21):

[8, 21, 32, 34, 51, 64]
比较次数 = 4 (21 依次与 32、34、51 和 8 比较)
移动次数 = 4 (32、34、51、64 向后移动)

操作结束,数组完全排序。

最终排序后的数组:

8, 21, 32, 34, 51, 64

总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

总比较次数 = 1 + 1 + 2 + 3 + 4 = 11
总移动次数 = 1 + 0 + 1 + 3 + 4 = 9

这个例题考察了使用插入排序进行排序同时跟踪了比较和移动的微观操作,这对于理解算法的具体影响和实现细节非常有帮助。这种计数通常用于分析算法效率和它的操作复杂性。

三、经典面试题

  • 题目:

你正在优化一个已经部分排序的巨大数组。该数组的开始部分(前 10%)是杂乱无序的,而余下的部分(后

90%)已经是排序好的。请提出一个优化过程使插入排序在这种特定情况下运行得更快,并解释为什么这个方法会有效。然后手动演示你的方法如何应用到以下数组:

[3, 7, 4, 9, 5, 2, 6, 1, 14, 18, 16, 17, 20, 13, 12, 11, 19, 15, 12, 10, ...](数组中只给出了未排序的前部分和部分已排序的后部分,假设后部分是一个巨大并且完全排序的数组)。

  • 解答:优化过程:
  • 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处理数组。首先,对数组前面杂乱的 10% 进行普通的插入排序,将它们整理成有序。然后将这部分有序的数据与后面已经排好序的 90% 部分进行合并。
  • 由于后面的 90% 已经有序,我们只需考虑每个整理好的元素应该置于哪一个位置。对于这一步,我们可以采用二分查找来快速定位每个元素插入的位置,因为二分查找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 n)。

这种方法有效是因为它减少了数组前部分多余的比较和移动操作,而直接利用了后部分已经有序的属性。

现在,手动演示该方法应用到给出的数组的前半部分(未给出全部元素,只是示范过程):

初始未排序的部分:[3, 7, 4, 9, 5, 2, 6, 1, 14, 18]
初始已排序的部分:[16, 17, 20, 13, 12, 11, 19, 15, 12, 10, ...]
第一步:对未排序的部分进行插入排序
经过插入排序的未排序部分:[1, 2, 3, 4, 5, 6, 7, 9, 14, 18]
第二步:将排序好的这部分利用二分查找插入到后面的有序部分中
假设数组很长,我们只需要根据二分查找定位到具体位置并进行插入即可。
最终结果(只示范少量,实际需要做全部合并):
合并一些元素后:[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注意,实际操作时,由于数组可能非常大,不需要真的将有序部分进行物理移动,而是可以通过重新排列索引或者使用一个辅助数组来模拟插入操作。

四、思考

如果数组前部分已经有序而后部分无序,是否还可以采用其他算法进行优化?

总结

插入排序讲解结束了,很多情况下插入排序需要与其他算法结构才能够真正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不同的排序算法。

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博主的博客,新人博主,感谢大家关注点赞,祝大家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一帆风顺,加油!!!

目录
相关文章
|
30天前
|
算法 数据可视化 测试技术
HNSW算法实战:用分层图索引替换k-NN暴力搜索
HNSW是一种高效向量检索算法,通过分层图结构实现近似最近邻的对数时间搜索,显著降低查询延迟。相比暴力搜索,它在保持高召回率的同时,将性能提升数十倍,广泛应用于大规模RAG系统。
123 10
HNSW算法实战:用分层图索引替换k-NN暴力搜索
|
6月前
|
负载均衡 算法 关系型数据库
大数据大厂之My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揭秘MySQL集群架构负载均衡核心算法:从理论到Java代码实战,让你的数据库性能飙升!
本文聚焦 MySQL 集群架构中的负载均衡算法,阐述其重要性。详细介绍轮询、加权轮询、最少连接、加权最少连接、随机、源地址哈希等常用算法,分析各自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并提供 Java 语言代码实现示例,助力直观理解。文章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对理解和应用负载均衡算法具有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大数据大厂之My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揭秘MySQL集群架构负载均衡核心算法:从理论到Java代码实战,让你的数据库性能飙升!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缓存 算法
微店关键词搜索接口核心突破:动态权重算法与语义引擎的实战落地
本文详解微店搜索接口从基础匹配到智能推荐的技术进阶路径,涵盖动态权重、语义理解与行为闭环三大创新,助力商家提升搜索转化率、商品曝光与用户留存,实现技术驱动的业绩增长。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文件存储
神经架构搜索NAS详解:三种核心算法原理与Python实战代码
神经架构搜索(NAS)正被广泛应用于大模型及语言/视觉模型设计,如LangVision-LoRA-NAS、Jet-Nemotron等。本文回顾NAS核心技术,解析其自动化设计原理,探讨强化学习、进化算法与梯度方法的应用与差异,揭示NAS在大模型时代的潜力与挑战。
786 6
神经架构搜索NAS详解:三种核心算法原理与Python实战代码
|
1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算法
从零掌握贪心算法Java版:LeetCode 10题实战解析(上)
在算法世界里,有一种思想如同生活中的"见好就收"——每次做出当前看来最优的选择,寄希望于通过局部最优达成全局最优。这种思想就是贪心算法,它以其简洁高效的特点,成为解决最优问题的利器。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学习贪心算法的核心思想,并通过10道LeetCode经典题目实战演练,带你掌握这种"步步为营"的解题思维。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资源调度 算法
遗传算法模型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摘要 遗传算法(GA)作为一种受生物进化启发的优化算法,在复杂问题求解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系统介绍了GA的核心理论、实现细节和应用经验。算法通过模拟自然选择机制,利用选择、交叉、变异三大操作在解空间中进行全局搜索。与梯度下降等传统方法相比,GA不依赖目标函数的连续性或可微性,特别适合处理离散优化、多目标优化等复杂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染色体编码、适应度函数设计、遗传操作实现等关键技术,并提供了Python代码实现示例。实践表明,GA的成功应用关键在于平衡探索与开发,通过精心调参维持种群多样性同时确保收敛效率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边缘计算 人工智能
粒子群算法模型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蒋星熠Jaxonic是一位深耕智能优化算法领域多年的技术探索者,专注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研究与应用。他深入剖析了PSO的数学模型、核心公式及实现方法,并通过大量实践验证了其在神经网络优化、工程设计等复杂问题上的卓越性能。本文全面展示了PSO的理论基础、改进策略与前沿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技术指南。
粒子群算法模型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
4月前
|
存储 监控 安全
企业上网监控系统中红黑树数据结构的 Python 算法实现与应用研究
企业上网监控系统需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传统数据结构存在性能瓶颈。红黑树通过自平衡机制,确保查找、插入、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稳定在 O(log n),适用于网络记录存储、设备信息维护及安全事件排序等场景。本文分析红黑树的理论基础、应用场景及 Python 实现,并探讨其在企业监控系统中的实践价值,提升系统性能与稳定性。
146 1
|
9月前
|
人工智能 编解码 算法
DeepSeek加持的通义灵码2.0 AI程序员实战案例:助力嵌入式开发中的算法生成革新
本文介绍了通义灵码2.0 AI程序员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实战应用。通过安装VS Code插件并登录阿里云账号,用户可切换至DeepSeek V3模型,利用其强大的代码生成能力。实战案例中,AI程序员根据自然语言描述快速生成了C语言的base64编解码算法,包括源代码、头文件、测试代码和CMake编译脚本。即使在编译错误和需求迭代的情况下,AI程序员也能迅速分析问题并修复代码,最终成功实现功能。作者认为,通义灵码2.0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打破了编程语言限制,是AI编程从辅助工具向工程级协同开发转变的重要标志,值得开发者广泛使用。
8717 71
DeepSeek加持的通义灵码2.0 AI程序员实战案例:助力嵌入式开发中的算法生成革新
|
4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基于跳表数据结构的企业局域网监控异常连接实时检测 C++ 算法研究
跳表(Skip List)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数据结构,适用于企业局域网监控中海量连接记录的高效处理。其通过多层索引机制实现快速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log n)$,优于链表和平衡树。跳表在异常连接识别、黑名单管理和历史记录溯源等场景中表现出色,具备实现简单、支持范围查询等优势,是企业网络监控中动态数据管理的理想选择。
144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