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本文参考
1.接地气的陈老师的数据指标系列
举个🌰
🌰🌰🌰🌰🌰🌰
运营类指标体系
运营类指标体系难点
运营类,通常有2个,或者多个对象
运营类,通常是叠加在正常流程上,发挥额外作用
有些运营活动,确实看不到啥直接作用,考核起来很困难
举个🌰,销售运营
销售运营,是叠加在正常销售流程上,通过培训、激励、优化流程起作用
梳理指标体系的时候,就得注意
1.销售正常的流程是啥?用什么指标来描述……
2.销售运营的动作是啥?用什么指标来描述……
3.哪些销售运营的动作结果可以被考核?用什么指标来描述……
正常销售流程的指标体系
销售运营工作指标体系(之一)
销售运营工作指标体系(之二)
销售运营工作指标体系(之三)
举个🌰,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是叠加在正常销售流程上,通过给予用户奖励,额外提升效果
梳理指标体系的时候,就得注意
1.正常用户节奏是啥:购买人数,购买数量,购买金额
2.活动动作是啥:针对什么人,投放多少券,实际领券,实际用券
3.活动结果是啥:VS 无领券人群;VS 无活动时间;购买金额、数量
举个🌰,新媒体运营
新媒体运营(公众号、抖音、微博),包含三部分
1.媒体 平台本身:粉丝数、新关注数、取关数、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
2.媒体运营动作:发布XX类型的 文章/视频,发文频率,
3.运营效果:发文后带来的新增的(粉丝数、播放数、链接转化率)
注意,很有可能结果部分,会有争议
只要是:叠加 效果的,都会有争论
✓要不要剃自然增长率
✓怎么证明是你叠加上的,不是其他因素
✓同时叠加了好几个,是谁的功劳
如果实在争议太大,就先把描述现状、描述过程的做好,这部分留着慢慢吵
Saas类指标体系
举个🌰,Saas类产品
在SaaS领域,数据分析可以用在多个方面,比如测算SaaS公司的经营数据,评估健康度;分析用户的各种行为偏好,改进产品;分析公司投入产出比,用于评估业务方向;数据分析本身也可以成为SaaS产品的一部分,为SaaS产品的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数据分析在SaaS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是不断修正产品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也是评估公司业务健康度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公司积累下来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我们就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科学的客观情况反映,从而协助我们制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和计划,以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促进管理、参与决策的重要作用。
Saas类产品,难在售后部分
Saas类产品售后指标搭建难点
难点1:角色多(saas运营者、saas使用者、saas开发者 三个角色)
难点2:没目标(我知道它点击了很多次,so what?)
难点3:没结果(他用,不代表他喜欢;他不用,不代表他不喜欢……)
破局关键
清晰目标是第一位的,给自己拟定几个小目标
1.站在运营者角度,如果运营的都不积极,那么后续取消订阅是必然的
2.站在使用者角度,如果使用流程体验不好,会促使运营者取消预定
3.站在开发者角度,问题功能是否被优化/是否看到优化后数据变化(叠加型)紧密围绕以上两个小目标,指标体系就有灵魂,就能说明问题
衡量运营者积极性指标
1.运营者本身活跃情况:登录天数/次数/ID使用比例
2.运营者对功能使用:所有功能点/使用比例,使用数量,使用数量
衡量使用者活跃度指标
1.累计使用人数/活跃人数/支付金额数,使用者增长速度/活跃人数增长速度
2.使用者使用功能次数/完成流程次数/投诉次数
3.运营者发布的任务里,使用者响应数
衡量开发效果
1.描述现状:当前功能使用人数,使用时长,使用效果
2.描述过程:改进功能点,有多少运营者知道/受影响
3.描述结果:改进之后,运营者使用情况/使用者使用情况
内容类指标体系
内容类产品,指标体系梳理难点
① 指标多,但目标感弱:用户活跃、转化、点击、播放、转发、评论、完播……翻来覆去的看这几个指标,意义是????
② 角色多(用户、内容创作者、内容本身、平台功能、平台产品五个角色)
破局关键:理解背后的业务逻辑
对内容类产品而言,即使用户不付费,我也能通过CPM广告的形式,收广告主的钱。把广告展示给用户即可(当然,有点击更好)。所以用户付费不是第一位的考虑,用户活跃本身更重要。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被播放、被关注、被点赞本身就是吸引力,能持续获得正反馈,就有动力更下去(当然,有收入更好)
对平台而言,不同类型内容变现能力不同,需要持续寻找可变现的内容
内容类产品,四类角色
① 内容创作者:生产内容 → 发布内容 → 获得转发/评论/点赞/收益 → 继续创作
② 内容消费者(用户):登录 → 看到喜欢的内容 → 持续的登录
③ 内容本身:平台有多少内容,是什么内容,质量好坏(并列关系)
④ 平台产品:为了提升创作者/用户/内容,做了XX事情,激励的对象是XX,
内容类产品,用户视角指标梳理
描述清楚用户群体的活跃情况,本身就很有价值:
1.整体活跃情况:DAU、MAU、启动次数、每周/每月登录频次,累计在线时长、
2.活跃行为:点赞、完播、转发、评论次数
3.留存&流失情况:次日/3/7/30天留存,最后登录时间,最后登录距今时间
4.兴趣偏好:高频活跃的内容类型(可以按点赞、完播、转发单独计算,也能给每个行为打分,之后加权综合计算)
内容类产品,创作者视角
描述清楚创作者的活跃情况
1.创作者动作:发文频率、发文类型、直播/视频/图文/后台功能使用
2.创作者结果:账号粉丝数、新增粉丝数;直播/视频/图文/播放、点赞数、评论数、
3.创作者特征:创作类型,粉丝群特征
内容类产品,内容视角
描述清楚内容本身的情况
1.内容类型(娱乐/搞笑/美女/体育/知识……)
2. 内容数量(每日新发布数量、总数量、优质内容数量)
3. 内容质量(播放量、转发/评论/点赞数量)
内容类产品,业务动作
描述清楚产品对 用户/创作者/内容进行了什么动作,以及达成效果(叠加效果)
1.描述现状:当前功能使用人数,使用时长,使用效果
2.描述过程:改进功能点,有多少用户受影响,用户对改进点的使用
3.描述结果:改进之后,短期表现(活跃/付费/转化)、长期表现(活跃/付费/转化)
生产类指标体系
生产流程很复杂,但流程各环节很清晰
生产流程四大环节
- 计划:需求数量、排期、工艺/物料要求
- 投入:原料数量、价格(同零售行业采购)、人工、车间运作成本
- 产出:生产过程(具体过程很复杂,但作为指标,关注进度+数量+质量即可)
- 配送:仓储、物流(同零售行业分析)
每个环节内,指标都是很清晰的。
计划指标
投入指标
生产指标
更复杂的综合型场景
更复杂的场景,举个🌰
“用户增长”的指标体系
错误做法:用户增长一句话,AARRR够啦!!!
正确做法:这个用户增长,到底做的是啥???
以“是否有交易”为核心,区分业务场景
遇到复杂场景的梳理思路
1.场景里有没有交易路径, 如果有,先拉出来,梳理清楚。
2.场景里,有没有多重角色,特别是,有没有类似运营角色,内容创作角色。如果有,就区分清楚。把用户路径、运营者/内容创作者路径分来梳理。
3.场景里,用户活跃行为是否有重要意义,如果有,单独梳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