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分析5: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信息传播 、传染病模型、博弈模型和物理系统模型 、传播动力学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简介: 社交网络分析5: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信息传播 、传染病模型、博弈模型和物理系统模型 、传播动力学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写在最前面

《社交网络分析》课程由鲁宏伟老师授课,其教学方式不仅严谨负责,还充满幽默与个人见解。这个方向对我而言也尤其有吸引力,怀着极大的兴趣选修了这门课程。

五、社交网络链路预测方法

主要结合PPT: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分析

重点介绍一种物理系统模型


欢迎来到探索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的博客。

随着社交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理解信息如何在这些复杂网络中传播变得至关重要。在这篇博客中,我们将深入挖掘信息传播的动力学原理,从基本的研究概述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再到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我们将首先介绍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包括传播、接收、发布和反馈的过程,以及如何预测和控制这些过程。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同模型,包括传染病模型、博弈模型和物理系统模型,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比较。我们还会讨论新的物理学模型的提出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探索深入,将聚焦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分析,从基本特征提取到信息传播运动、受力分析,以及信息传播的演化过程。其中,详细解析信息能量的传递与转换,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能量的衰减和传播终结。

此外,还将探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在社交营销、舆论引导和社交媒体分析中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趟揭示信息传播奥秘的旅程吧!

信息传播动力学

研究概述

在研究信息传播动力学时,我们关注的是信息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过程及其要素。这一过程可以被细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信息传播

  • 传播渠道:信息是通过哪些媒介或平台进行传播的。
  • 传播方式:信息传播采用的方法,例如文字、图像、视频等。
  • 传播速度:信息从源头到达受众所需的时间。
  • 传播范围:信息能够影响的地理区域或人群规模。

信息接收

  • 受众:接收信息的人群。
  • 接收方式:受众如何接收和理解信息。
  • 接收效果:信息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

信息发布

  • 信息源:信息的起始点。
  • 传播者:负责信息传播的个体或组织。
  • 传播渠道:用于信息传播的媒介或平台。
  • 受众:目标接收信息的人群。

信息反馈

  • 反馈渠道:受众向信息源或传播者反馈信息的方式。
  • 反馈方式:反馈的形式,如评论、分享等。
  • 反馈效果:反馈对信息源或传播者产生的影响。

信息传播的预测与控制

  • 实践应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分析在危机管理、舆情监控、营销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信息传播动力学研究的目标

在线社交网络上信息传播过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预测系统的变化。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一般不能用线性系统表述,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来进行建模。为了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我们需要根据系统过去的历史数据和当前的状态信息,了解其在微小时间尺度的性质。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

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研究中,不同的模型被用来模拟和理解信息如何在网络中传播。这些模型通常分为三类:传染病模型、博弈模型和物理系统模型。

传播模型的基本要素

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要素,这些要素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行为。

传播者:发起和传递信息的人或组织

受众: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信息:被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传播渠道:信息传递的途径和媒介

传播模型的数学表达

这一部分将介绍各种模型的数学表达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应用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

传染病模型

传染病模型是信息传播领域公认为比较成熟的模型,它将人群分为易感者(Susceptible)、感染者(Infectious)和治愈者(Recovered),信息从感染者传到易感者,易感者收到信息并成功转发后,自身转变为治愈者,完成个体状态的转换,直至系统达到一种稳定状态。

传统模型有 SI、SIR、SIS,这些模型均无法反映易感者转换为感染者之前有个潜伏期的事实,为此引入潜伏状态(Exposed),产生了 SEIR 模型在该类模型的发展过程中,近几年随着应用场景的不同出现了许多变体,比如具有两个时滞和垂直转移的 SEIRS 模型、基于情感交流的 HIT-SCIR模型和基于用户情绪的 SISa 模型等。

感染率:表示每个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给多少个易感者。

潜伏期:指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时间,这段时间内感染者可以传染给其他人。

免疫率:指人群中能够抵抗病毒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

康复率:指从发病到康复的时间比例。

  1. SI(Susceptible-Infected)模型:这是最基本的传染病模型,它假设个体只有两种状态:易感染(Susceptible)和已感染(Infected)。在这个模型中,易感个体与感染者接触后,就会变成感染者。
  2. 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模型:在SI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恢复(Recovered)状态。感染者在一段时间后会变成恢复者,恢复者不会再次感染。
  3. SIS(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模型:与SIR模型不同,SIS模型中的个体在感染后并不会获得免疫,而是会再次变成易感状态。
  4. SEI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ed-Recovered)模型:在SI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暴露(Exposed)状态,即个体已经接触病原体但还没有表现出感染。
  5. SEIR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ed-Recovered-Susceptible)模型:在SEI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从恢复状态回到易感状态的过程。
  6. SISa(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 with Awareness)模型:是SIS模型的扩展,增加了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考虑,例如预防措施的影响。
  7. SCIR(Susceptible-Connected-Infected-Recovered)模型:在SIR模型基础上,考虑了网络中个体的连接性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博弈模型

  1. 局部相互作用博弈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个体的决策是基于其邻居的行为,强调社交网络中的局部交互。
  2. 网络演化博弈模型:此模型融合了网络理论和博弈理论,考虑了网络结构对策略演化的影响。
  3. 社交演化博弈模型:侧重于社交行为在时间上的演化过程,考虑了网络动态变化。
  4. 进化博弈模型:强调策略的演化过程,考虑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行为。

物理系统模型

物理系统模型是分析在线社交网络用户特征和网络属性,借用物理学中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模拟在线社交网络中社交力量对信息传播的推动过程。

社会粒子寻求社会普适有序理论认为,信息传播具有社会普朗克现象和量子化特性,个体社会行为可以揭示在线社交网络空间中信息不断复制、感染、扩散、传播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和实证分析预测信息传播的趋势。

这类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有人类社会动力学模型、社交影响力模型、引力势模型和 Lotka-Volterra 模型。

  1. 人类社会动力学模型:使用物理学的原理来模拟人类社会行为的动态变化。
  2. 社交影响力模型:侧重于社交网络中影响力的传播和动态。
  3. 引力势模型:借鉴了天体物理学中的引力理论来解释社交网络中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4. Lotka-Volterra模型:通常用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猎物的动态,但也被应用于模拟信息或行为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

提出新的物理学模型

三类模型的比较

传染病模型在宏观层面运用平均场理论建模,忽略用户个体特征,不关注具体用户的行为,只能反映信息传播的大致趋势,模型精度并不高。

博弈模型重视个体间的交互行为,注重用户在互动中的动机,具体采用的策略简单划分为背叛与合作,相应带来不同的收益,这种划分过于武断,而且人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模型较难准确模拟真实传播过程。

物理系统模型在深入研究社会物理现象后,借鉴经典物理论和方法,构建出信息传播模型,能从某个方面较为真实地反映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和作用机制。

然而,目前基于物理运行系统对信息传播问题的研究,在提取特征时过于简单,忽略了很多比较重要的因素,并未系统地、深层次地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模型精度较低。

因此,对于在线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问题,还需要从人、物和环境角度和系统观点,分析更加客观、更加深层次的物理过程,从而诠释信息传播作用机制。

提出新的物理学模型

在深入分析在线社交网络上信息传播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首先从时间、空间、行为人和信息 4 个维度上提取特征参量,进行形式化定义和归一化处理,全方位多视角地剖析传播活动;

然后借鉴运动学、动力学和系统论知识,从信息传播速度及加速度、内外受力和信息能量守恒方面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研究,构建出一种基于时变阻尼运动(Time-Varying Damped Motion,TVDM) 的信息传播动力学模型;

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与真实数据进行对比,检验本章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分析

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不同维度分析信息传播的特性和动力学原理。

信息传播动力学分析

基本特征的提取

  • 时间维度: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传播的时间模式,如周期性、间歇性等。
  • 空间维度:信息传播的地理或网络空间范围。
  • 行为人维度:信息传播者的行为特征和动机。
  • 信息维度:信息的内容、类型和形式。

传播的特性

  • 间歇性传播:信息在网络中往往呈现间歇性、阵发性的传播特点。
  • 传播距离概念:引入“信息传播距离”的概念,用于分析传播速度和传播加速度。
  • 多重力作用:信息的传播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共同决定信息的传播方向和速度。

信息能量

  • 能量转换与传递: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实质是信息能量在不同节点间的传递与转换。
  • 能量守恒原理:遵循能量守恒原理,信息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以动能和势能的形式在网络节点间转换。

个体特征分析

  • 特征提取:对个体用户的特征进行分析,如在线频率、上线时差、亲密程度、分享意愿、社会声誉和信息能量。
  • 汇总:将上述特征综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在线频率

在线频率表征用户登录在线社交网络的时间行为习惯。我们用在线角频率 ω \omegaω 来定量刻画。例如,如果用户每天有 n nn 小时在线,那么在线角频率可以表示为:ω = 2 π 24 \omega = \frac{2\pi}{24}ω=242π

上线时差

上线时差表征用户登录社交网络的时间先后关系,用初相位 ϕ \phiϕ 表示。它反映了用户接收和转发信息的时延。例如,正在西方国家传播的信息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在东方国家流传开来。

在下图中,用户 A 和 B 都向用户 C 转发一条相同的信息,但是从时间序列上 看,

用户 C 与用户 A 同相,与用户 B 反相,以至于用户 C 能及时收到用户 A 发 来的信息,而用户 B 的信息被忽略。

亲密程度

亲密程度表示用户在社交关系网中的局部重要性,通常用亲密度权重 w ww 来刻画。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倾向于相信亲朋好友的信息,而对陌生人的信息往往持观

望态度或质疑态度。在社交网络上,亲密度权重 w ww 通常服从参数为 λ \lambdaλ 的指数分布,即:w ∼ exp ⁡ ( λ ) w \sim \exp(\lambda)wexp(λ)

分享意愿

分享意愿描述用户向其他用户发布或转发信息的主观能动性,用分享系数 S SS 来刻画。它表示用户间一对多的群体交互信息行为,具有方向性。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用户的性格、状态等,总体服从正态分布:S ∼ N ( μ , σ 2 ) S \sim N(\mu, \sigma^2)SN(μ,σ2)

社会声誉

社会声誉是指其他用户对某用户的综合评价。在社交网络中,声誉系数 R RR 通常服从正态分布:R ∼ N ( μ , σ 2 ) R \sim N(\mu, \sigma^2)RN(μ,σ2)

信息能量

信息之所以能在网络中传播,是因为它具有能量 E EE,包括信息势能 U UU 和信息动能 K KK 两种。信息能量等于信息势能和信息动能之和,即:E = U + K E = U + KE=U+K

信息传播运动分析

  • 分析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过程,如何通过不同的路径和节点传播。
  • 考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信息的最终传播效果。

例如,在图中,用户 A 发布的信息经用户 B 、 C 传播到用户 D 后终止。

其物理过程为:

① 用户 A 在T1 周期内上线,向邻居节点传播扩散一条信息;

② 用户B在T2周期内上线,阅读并向自己的邻居节点转发该信息;

③ 类似地,用户 C 在T3 周期内上线,阅读并转发该信息;

④ 用户D在T4周期内上线阅读该信息,但不再转发,于是传播链上的信息传播活动结束。

为了简化问题,下面先考察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忽略受众对信息的排斥作用和媒体的宏观引导作用。此时,传播距离仅与传播者个体属性、网络结构和信息本身有关,结合前面的定义,可将传播距离表示为

式中, x 为传播距离, E 为传播能量, S 为分享系数, R 为声誉系数, ω 为在线角频率, t 为信息传播时间, n 为每天在线小时数, φ 为上线时差。函数 r(t)为斜坡函数,表示节点在一个周期内解读信息的时间越长,对信息理解越深刻,之后评论和转发的信息就越权威,信息传播距离也就越远。

信息传播受力分析

  • 探讨社交网络中影响信息传播的各种力量,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影响力、网络结构、信息内容的吸引力等。
  • 分析这些力量如何共同作用于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传播演化过程

  • 通过案例分析具体的信息传播演化过程。
  • 以时间为轴,详细描述信息从发布到最终传播终止的整个过程。
  • 例如,在t0时刻,信息从1号节点发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同节点的传播和转发,最终在t3时刻由于信息能量衰减而停止传播,覆盖率达到83%。

信息能量的传递与转换

在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核心是信息能量在不同节点间的传递与转换。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不会无故产生或消失,只会在网络节点间传递,并且能量的形式可以相互转换,通常以信息动能和信息势能的形式存在。

信息能量的状态

  • 运动状态下的信息能量:当信息在两节点间处于传播运动状态时,信息势能 U = 0 U = 0U=0,此时信息能量表示为:
    E = K + U = K E = K + U = KE=K+U=K
  • 静止状态下的信息能量:当信息在节点上处于静止状态时,信息动能 K = 0 K = 0K=0,此时信息能量表示为:
    E = U + K = U E = U + K = UE=U+K=U

势能转换和信息传播

当某个节点拥有势能差的信息时,信息将向邻居节点传播,进入运动状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能量全部转换为信息动能。

能量衰减与信息传播终结

在两节点间的传递过程中,信息需要克服受众理性排斥力和社会舆论场力的作用,因此能量逐渐衰减。传播路径越长,信息能量衰减越严重。当信息能量过小,不足以继续传播时,信息传播过程自然终结。

信息传递算法

对于整个网络系统,信息传递算法类似于在线社交网络图上的广度优先遍历算法。从发布信息的初始节点(种子节点)开始,信息被向各个方向传播,形成信息覆盖面。在传播过程中,信息能量 E EE 逐渐减小,当所有传播路径上的信息能量都衰减到足够小时,传播活动停止。

两个用户之间信息传递和信息能量转换的关系如图所示。

两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算法,算法流程图为:

信息传递算法的应用

在社交网络系统中,信息传播可以被视为执行一种广度优先遍历(Breadth-First Search, BFS)算法。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
  • 种子节点:信息传播从初始节点(种子节点)开始,初始信息能量定义为 E 0 E_0E0
  • 首轮传播:执行节点信息传递算法,将信息从种子节点传播到其直接后继节点。
迭代传播
  • 后续传播:选择种子节点的后继节点,再次执行信息传递算法,将信息进一步传播到这些节点的后继节点。
  • 迭代过程:信息不断地向外扩散,依次迭代,形成广泛的信息覆盖面。

信息能量的衰减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能量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能量消耗主要是为了克服两种力量:

  • 受众理性排斥力: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理性分析。
  • 社会舆论场力:社会舆论对信息的影响和反作用力。

随着信息传播链的延长,信息能量 E EE 会逐渐减小。当传播路径上的信息能量衰减到一个足够小的程度(趋近于零),信息传播活动自然而然地终止。

结果分析

模型验证
  • 描述了如何通过收集实际在线社交媒体传播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 进行了模型仿真结果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比对分析,以进行实证对比实验。
数值模拟
  • 描述了在无标度网络上应用TVDM模型的仿真实验过程。
  • 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用户在线时长的方差与信息传播概率之间的关系。
  • 发现信息传播与用户上线时长的具体值无关,而是与平均时长相关。
仿真分析
  • 对模型中的关键函数f 3 ( i , t ) f_3(i,t)f3(i,t)进行了复合函数分解,并分析了各分量的变化规律。
  • 揭示了信息传播行为的间歇性和阵发性特点,即用户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能有效地接收和传播信息。
  • 分析了信息时效性对信息传播成功率的影响。

实证对比分析

  • 通过与真实数据的比较,证实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仿真结果与真实数据的吻合度高,余弦相似性和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
  • 误差峰值控制在±0.2范围内,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反映信息传播过程客观规律的能力。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应用

信息传播在社交营销中的应用

  • 扩大品牌影响力:社交网络的广泛性使品牌信息能够迅速扩散,提高品牌认知度。
  • 增强客户参与:互动性质的社交网络鼓励用户参与讨论,增强品牌与客户之间的互动。

信息传播在舆论引导中的应用

  • 扩大舆论影响力:社交网络能够迅速扩散信息,影响广泛的群体。
  • 促进公众参与:社交网络的互动性质鼓励公众参与讨论,形成多元化的意见交流。
  • 快速引导舆论:社交网络的高效性使信息迅速传播,有效引导公众观点。
  • 实时反映事件进展: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允许快速更新事件动态,提供最新信息。

信息传播在社交媒体分析中的应用

  • 行为分析: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模式,了解用户偏好。
  • 趋势预测:监控社交媒体上的趋势变化,预测未来发展。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挑战

隐私与安全问题

  • 用户隐私泄露: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共享可能导致个人数据泄露。
  • 信息真实性:社交网络的信息来源多样性使得真实性难以保障。
  • 信息安全风险: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输和存储可能面临安全威胁。

真实性与可信度问题

  • 虚假信息的传播:社交网络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
  • 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限制用户接触到多样化信息。
  • 用户评估能力缺乏:用户可能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有效评估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 更精准、个性化: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将更加注重个体用户的需求和偏好。
  • 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技术进步将增强社交网络的安全性和用户隐私保护。
  • 高效、快速的信息传播:社交网络将继续优化信息传播的效率。
  • 注重内容质量和价值:社交网络将更加关注传播内容的深度和价值。

提纲问题

五、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分析

1. 信息传播动力学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信息传播动力学研究的目标是预测系统的变化,尤其是在线社交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情况。这种研究通常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来模拟信息传播过程,因为这些过程通常不能用线性系统来描述。它涉及使用历史数据和系统当前状态信息来预测其未来,需要理解系统在小时间尺度上的属性,并制定动态方程来描述这些变化。

2. 传播模型的基本要素。

传播模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发布:这涉及信息源、传播者、传播渠道以及受众。
  2. 信息接收:涉及受众、接收方式以及接收效果。
  3. 信息反馈:这包括反馈渠道、反馈方式以及反馈效果。
  4. 信息传播:包括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

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范围。

3. 主要的社交网络传播模型有哪几类?简要说明几类方法的特点。

社交网络传播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并各有其特点:

  1. 传染病模型:如SI、SIR、SIS、SEIR、SEIRS、SISa、SCIR模型。这些模型通过模拟疾病的传播过程来理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适用于预测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
  2. 博弈模型:包括局部相互作用博弈模型、网络演化博弈模型、社交演化博弈模型和进化博弈模型。这类模型侧重于分析个体间的互动和决策过程,适用于研究信息传播中的人际互动和影响。
  3. 物理系统模型:如人类社会动力学模型、社交影响力模型、引力势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这些模型采用物理学原理来分析社交网络的结构和动态,适合研究网络结构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4. TVDM 模型是从哪几个维度提取影响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的?

TVDM模型从以下四个维度提取影响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

  1. 时间:考察信息传播的时间性质,如持续时间、传播速度等。
  2. 空间:分析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如传播距离、传播区域等。
  3. 行为人:研究信息传播者的特征,如社交网络位置、影响力等。
  4. 信息:关注信息本身的特性,如内容、形式、吸引力等。

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TVDM模型的分析框架,用以深入理解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动力学过程。

5. 在建立 TVDM 模型过程中,应用到了哪些领域的知识,简要地进行说明。

在建立TVDM模型的过程中,应用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

  1. 社交网络分析:用于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和动态,如节点之间的关系、网络的形态等。
  2. 信息理论:用于分析和量化信息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的熵、传播速度等。
  3. 动力学系统:用于模拟和预测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4. 统计学和概率论:用于数据分析,预测信息传播的概率和趋势。
  5. 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用于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社交网络数据。

这些领域的知识共同构成了TVDM模型的理论基础,使其能够准确地模拟和预测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过程。

6. 在对 TVDM 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时,需要预先给定模型涉及的许多超参数。根据你的理解和分析,模型建立者是如何确定这些参数的。

在对TVDM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时,模型建立者通常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模型中的超参数:

  1. 先验知识:基于社交网络和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设定一些符合逻辑和经验的初步参数。
  2. 历史数据分析: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估计和调整参数。
  3. 实验和测试:通过实际的模拟和测试,观察不同参数设置下模型的表现,以优化参数选择。
  4. 迭代调整:在模型运行和验证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参数。

这些方法结合使用,能够帮助模型建立者科学合理地确定模型中的超参数,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边缘计算 物联网
蜂窝网络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蜂窝网络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89 2
|
18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GeneralDyG:南洋理工推出通用动态图异常检测方法,支持社交网络、电商和网络安全
GeneralDyG 是南洋理工大学推出的通用动态图异常检测方法,通过时间 ego-graph 采样、图神经网络和时间感知 Transformer 模块,有效应对数据多样性、动态特征捕捉和计算成本高等挑战。
58 18
GeneralDyG:南洋理工推出通用动态图异常检测方法,支持社交网络、电商和网络安全
|
30天前
|
存储 安全 物联网
浅析Kismet:无线网络监测与分析工具
Kismet是一款开源的无线网络监测和入侵检测系统(IDS),支持Wi-Fi、Bluetooth、ZigBee等协议,具备被动监听、实时数据分析、地理定位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安全审计、网络优化和频谱管理。本文介绍其安装配置、基本操作及高级应用技巧,帮助用户掌握这一强大的无线网络安全工具。
68 9
浅析Kismet:无线网络监测与分析工具
|
1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基于AI的网络流量分析: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
基于AI的网络流量分析: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
124 13
|
1月前
|
网络协议 安全 网络安全
探索网络模型与协议:从OSI到HTTPs的原理解析
OSI七层网络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是理解和设计计算机网络的框架。OSI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模型则简化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 HTTPS协议基于HTTP并通过TLS/SSL加密数据,确保安全传输。其连接过程涉及TCP三次握手、SSL证书验证、对称密钥交换等步骤,以保障通信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字信封技术使用非对称加密和数字证书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身份认证。 浏览器通过Https访问网站的过程包括输入网址、DNS解析、建立TCP连接、发送HTTPS请求、接收响应、验证证书和解析网页内容等步骤,确保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通信。
117 3
|
1月前
|
监控 安全 BI
什么是零信任模型?如何实施以保证网络安全?
随着数字化转型,网络边界不断变化,组织需采用新的安全方法。零信任基于“永不信任,永远验证”原则,强调无论内外部,任何用户、设备或网络都不可信任。该模型包括微分段、多因素身份验证、单点登录、最小特权原则、持续监控和审核用户活动、监控设备等核心准则,以实现强大的网络安全态势。
141 2
|
2月前
|
SQL 运维 安全
网络安全的盾牌与矛:漏洞、加密与意识的博弈
在数字世界的棋盘上,网络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本文将带你穿梭于网络的缝隙之间,探索那些被黑客利用的安全漏洞,了解如何通过加密技术来加固我们的防御墙。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讨论如何在个人和组织层面提升安全意识,因为正如甘地所言:“你必须成为你希望在世界上看到的改变。”让我们一起步入这场保护数据宝藏的冒险旅程。
|
2月前
|
存储 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的盾牌与矛:漏洞、加密与意识的博弈
在数字时代的战场上,网络安全成了保护数据不受侵犯的关键防线。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安全的三大支柱——漏洞挖掘、加密技术以及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分享相关技术和策略。我们将从网络攻击者常用的漏洞入侵方式讲起,介绍如何通过有效的加密措施来加固防御,同时强调培养良好安全意识的必要性。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网络安全知识,帮助他们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既能铸造坚不可摧的盾牌,又能磨砺锋利的矛。
|
1月前
|
安全 网络协议 网络安全
网络不稳定导致HTTP代理频繁掉线的分析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加速发展,网络安全、隐私保护及内容访问自由成为用户核心需求。HTTP代理服务器因其独特技术优势受到青睐,但其掉线问题频发。本文分析了HTTP代理服务器不稳定导致掉线的主要原因,包括网络问题、服务器质量、用户配置错误及IP资源问题等方面。
106 0
|
2月前
|
安全 网络协议 网络安全
【Azure 环境】从网络包中分析出TLS加密套件信息
An TLS 1.2 connection request was received from a remote client application, but non of the cipher suites supported by the client application are supported by the server. The connection request has failed. 从远程客户端应用程序收到 TLS 1.2 连接请求,但服务器不支持客户端应用程序支持的任何密码套件。连接请求失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