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方法是研究和数据分析中的关键步骤,以便从大规模总体中选择代表性的样本。不同的抽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抽样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和原因:
- 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 方法:从总体中随机选择样本,每个单位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中。
- 为什么要这样抽样:确保每个单位都有公平的机会被包括在样本中,有助于避免样本偏差。
- 应用场景:政治民意调查,随机电话调查,商品质量抽检。
- 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 方法:从总体中以固定间隔选取样本单位。
- 为什么要这样抽样:可以提高效率,比完全随机抽样更容易实施。
- 应用场景:生产线上的产品检验,顾客满意度调查。
-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 原因:受试者母体间
- 方法:将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或群体,然后从每个层次中随机选择样本。
- 为什么要这样抽样:允许根据关键特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样本,减小误差。
- 应用场景:教育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表现),市场调查(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
-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 方法:将总体分为群组(cluster),然后随机选择一些群组,对所选的群组中的所有单位进行抽样。
- 为什么要这样抽样:在大规模研究中降低成本,特别是当总体分散时。
- 应用场景:流行病学研究(抽取几个城市的样本进行流行病调查)。
- 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
- 方法:选择最容易获取的个体或单位。
- 为什么要这样抽样:通常是出于便利和成本考虑,但可能导致样本偏差。
- 应用场景:在线调查,街头访谈,小规模初步研究。
- 配对抽样(Matched Sampling):
- 方法:在研究中创建成对的样本,其中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是对照组,以减小混杂因素的影响。
- 为什么要这样抽样: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某些关键特征上匹配,以便比较干预效果。
- 应用场景:医学研究(比较新药的效果),教育研究(比较不同教育方法的效果)。
每种抽样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优势,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可用资源和总体特征。在实际研究中,需要仔细考虑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并能够支持所做的推断和结论。
取样样本取多少才算比较大?
- 初学者进行与前人相类似的研究时,可参考别人样本数,作为自己取样的参考
- 如果是地区性的研究,平均样本人数在 500 至 1000 人之间较为适合:而如果是全国性研究,平均样木人数约在1500人至2500人之间较为适宜
- 描述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时,样本数最少占母样体的10%,如果母群体较小则最小的样本数最好为母群体的 20%。
-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studies)的目的在于探究变量间的有无关系存在,受试者至少须在30人以上。
- 因果比较研究(causal-comparative studies)与许多实验研究,各组的人数至少要有3.
30位。 - 如果实验研究设计得宜,有严密的实验控制,每组受试者至少在 15 人以上,但权4.
威学者还是认为每组受试者最少应有 30 人,最为适宜。 - 编制之测量工具的“信度”(可靠性)较低时
- 研究进行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
- 母群体的同构型很低时。
- 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须再细分为较小的各群组来分析比较时。
- 实验设计时,预期会有较多受试者中途退出时。
"母群体的同构型很低" 意味着母群体中的个体或单位在某些特征或属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是多样性、异质性或变化性的体现。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和挑战,具体取决于研究或分析的背景。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 抽样问题:在研究或调查中,如果母群体的同构型很低,那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可能会更具挑战性。因为群体中的差异性很大,需要确保样本能够反映这种差异。
- 数据分析问题:在数据分析中,如果数据集的同构型很低,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通常,分析方法会因数据的异质性而有所不同。
- 一般化问题:如果母群体的同构型很低,那么从研究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可能会更具挑战性。因为差异性较大,得出适用于整个群体的结论可能会有问题。
- 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低同构型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分析方法,以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这可能涉及到在研究中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或进行分层分析。
- 政策制定问题:如果政策制定者试图制定适用于多样性群体的政策,低同构型可能导致政策的制定更加复杂,因为不同子群体的需求和情况可能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