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学习笔记】23种设计模式——职责链/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原理讲解+应用场景介绍+案例介绍+Java代码实现)

简介: 【设计模式——学习笔记】23种设计模式——职责链/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原理讲解+应用场景介绍+案例介绍+Java代码实现)

案例引入

学校OA系统的采购审批项目: 需求是

  • 采购员采购教学器材
  • 如果金额 小于等于5000(0<x<=5000),由教学主任审批
  • 如果金额 小于等于10000(5000<x<=10000),由院长审批
  • 如果金额 小于等于30000(10000<x<=30000),由副校长审批
  • 如果金额 超过30000以上(30000<x),由校长审批

传统方式实现

创建一个不同的审批人对应的类,在客户端中写 if else 判断程序,符合不同的条件,就让不同的审批人去处理

分析

客户端这里会使用到分支判断(比如switch)来对不同的采购请求处理, 这样就存在如下问题

  • 如果各个级别的人员审批金额发生变化,客户端的代码也需要发生变化
  • 客户端必须明确知道有多少个审批级别及其访问方式,这样对一个采购请求进行处理的类和Approver (审批人) 就存在强合耦合关系,不利于代码的扩展和维护

【改进】

使用职责链模式

介绍

基础介绍

  • 职责链模式又叫责任链模式,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如下方的简单示意图)。这种模式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当发送者发送一个请求之后,接收者会按照职责链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找出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处理这个请求
  • 职责链模式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如果所有人都不能处理,最后就会提示或者报错说不能处理
  • 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登场角色

  • Handler(抽象处理者):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同时设有变量来保存其他的Handler
  •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处理它自己负责的请求,可以访问它的后继者(即下一个处理者),如果可以处理当前请求则处理,否则就将该请求交给后继者去处理,从而形成一个职责链
  • Request(请求对象):含有很多属性,表示一个请求
  • Client(请求者):发送请求

应用场景

  •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时,比如: 多级请求、请假/加薪等审批流程、Java Web中Tomcat对Encoding的处理、拦截器

案例实现

案例一

类图

实现

【采购请求】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
/**
 * 请求类
 */
public class PurchaseRequest {
   /**
    * 请求类型
    */
   private int type = 0;
   /**
    * 请求金额
    */
   private float price = 0.0f;
   private int id = 0;
   /**
    * 构造器
    * @param type
    * @param price
    * @param id
    */
   public PurchaseRequest(int type, float price, int id) {
      this.type = type;
      this.price = price;
      this.id = id;
   }
   public int getType() {
      return type;
   }
   public float getPrice() {
      return price;
   }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id;
   }
}

【抽象请求处理者】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
/**
 * 请求处理者
 */
public abstract class Approver {
   /**
    * 下一个处理者
    */
   Approver approver;
   /**
    * 当前处理者名字
    */
   String name;
   public Approver(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 下一个处理者
    * @param approver
    */
   public void setApprover(Approver approver) {
      this.approver = approver;
   }
   /**
    * 处理审批请求的方法,得到一个请求, 处理是子类完成,因此该方法做成抽象
    * @param purchaseRequest
    */
   public abstract void 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purchaseRequest);
}

【系级处理人】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
public class DepartmentApprover extends Approver {
   public DepartmentApprover(String name) {
      super(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purchaseRequest) {
      if(purchaseRequest.getPrice() <= 5000) {
         System.out.println(" 请求编号 id= " + purchaseRequest.getId() + " 被 " + this.name + " 处理");
      }else {
         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
   }
}

【学院级别处理人】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
public class CollegeApprover extends Approver {
   public CollegeApprover(String name) {
      super(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purchaseRequest) {
      if(purchaseRequest.getPrice() < 5000 && purchaseRequest.getPrice() <= 10000) {
         System.out.println(" 请求编号 id= " + purchaseRequest.getId() + " 被 " + this.name + " 处理");
      }else {
         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
   }
}

【副校长】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
public class ViceSchoolMasterApprover extends Approver {
   public ViceSchoolMasterApprover(String name) {
      super(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purchaseRequest) {
      if(purchaseRequest.getPrice() < 10000 && purchaseRequest.getPrice() <= 30000) {
         System.out.println(" 请求编号 id= " + purchaseRequest.getId() + " 被 " + this.name + " 处理");
      }else {
         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
   }
}

【校长】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
public class SchoolMasterApprover extends Approver {
   public SchoolMasterApprover(String name) {
      super(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purchaseRequest) {
      if(purchaseRequest.getPrice() > 30000) {
         System.out.println(" 请求编号 id= " + purchaseRequest.getId() + " 被 " + this.name + " 处理");
      }else {
         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
   }
}

【客户端】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一个请求
      PurchaseRequest purchaseRequest = new PurchaseRequest(1, 31000, 1);
      //创建相关的审批人
      DepartmentApprover departmentApprover = new DepartmentApprover("张主任");
      CollegeApprover collegeApprover = new CollegeApprover("李院长");
      ViceSchoolMasterApprover viceSchoolMasterApprover = new ViceSchoolMasterApprover("王副校");
      SchoolMasterApprover schoolMasterApprover = new SchoolMasterApprover("佟校长");
      //需要将各个审批级别的下一个设置好 (处理人构成环形)
      departmentApprover.setApprover(collegeApprover);
      collegeApprover.setApprover(viceSchoolMasterApprover);
      viceSchoolMasterApprover.setApprover(schoolMasterApprover);
      //防止一千块钱也来找校长处理,找校长的话,校长就去找手下处理
      schoolMasterApprover.setApprover(departmentApprover);
      //找谁开始调用都可以实现功能
      department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viceSchoolMaster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
}

【主类】

 请求编号 id= 1 被 佟校长 处理
 请求编号 id= 1 被 佟校长 处理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案例二

类图

实现

【问题类】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Sample;
public class Trouble {
    /**
     * 问题编号
     */
    private int number;
    /**
     * 根据编号生成问题
     * @param number
     */
    public Trouble(int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
     * 获取问题编号
     * @return
     */
    public int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
     * 代表问题的字符串
     * @return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Trouble " + number + "]";
    }
}

【用来解决问题的抽象类】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Sample;
public abstract class Support {
    /**
     * 解决问题的实例的名字
     */
    private String name;
    /**
     * 要推卸给的对象
     */
    private Support next;
    /**
     * 生成解决问题的实例
     *
     * @param name
     */
    public Support(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 设置要推卸给的对象
     *
     * @param next
     * @return
     */
    public Support setNext(Support next) {
        this.next = next;
        return next;
    }
    /**
     * 解决问题的步骤
     * 调用了抽象方法resolve,这里属于模板方法模式
     * @param trouble
     */
    public void support(Trouble trouble) {
        if (resolve(trouble)) {
            done(trouble);
        } else if (next != null) {
            // 问题还没有解决,让下一个对象来尝试解决
            next.support(trouble);
        } else {
            // 所有对象都没有办法解决该问题,提示用户 问题没办法解决
            fail(trouble);
        }
    }
    /**
     * 显示字符串
     *
     * @return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 + name + "]";
    }
    /**
     * 解决问题的方法
     * 需要子类去具体实现,如果解决了问题,就返回true
     *
     * @param trouble
     * @return
     */
    protected abstract boolean resolve(Trouble trouble);
    /**
     * 解决
     *
     * @param trouble
     */
    protected void done(Trouble trouble) {
        System.out.println(trouble + " is resolved by " + this + ".");
    }
    /**
     * 未解决
     *
     * @param trouble
     */
    protected void fail(Trouble trouble) {
        System.out.println(trouble + " cannot be resolved.");
    }
}

【不解决问题的类】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Sample;
public class NoSupport extends Support {
    public NoSupport(String name) {
        super(name);
    }
    /**
     * 解决问题的方法 
     * 什么都解决不了,直接返回false
     * @param trouble
     * @return
     */
    protected boolean resolve(Trouble trouble) {     
        return false; 
    }
}

【具体解决问题的类:只要问题的编号小于limit,就可以解决】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Sample;
/**
 * 可以解决编号小于limit的问题
 */
public class LimitSupport extends Support {
    private int limit;
    /**
     * 构造函数
     *
     * @param name
     * @param limit
     */
    public LimitSupport(String name, int limit) {
        super(name);
        this.limit = limit;
    }
    protected boolean resolve(Trouble trouble) {
        if (trouble.getNumber() < limit) {
            /*
            解决了什么什么问题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 

【具体解决问题的类:只要问题的编号是奇数,就可以解决】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Sample;
public class OddSupport extends Support {
    /**
     * 构造函数
     * @param name
     */
    public OddSupport(String name) {                
        super(name);
    }
    protected boolean resolve(Trouble trouble) {    
        if (trouble.getNumber() % 2 == 1)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

【具体解决问题的类:只能解决指定编号的问题】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Sample;
public class SpecialSupport extends Support {
    private int number;
    /**
     * 构造函数
     *
     * @param name
     * @param number
     */
    public SpecialSupport(String name, int number) {
        super(name);
        this.number = number;
    }
    /**
     * 解决问题的方法
     *
     * @param trouble
     * @return
     */
    protected boolean resolve(Trouble trouble) {
        if (trouble.getNumber() == number)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

【主类】

package com.atguigu.responsibilitychain.Sample;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生成六个解决问题的实例
        Support alice = new NoSupport("Alice");
        Support bob = new LimitSupport("Bob", 100);
        Support charlie = new SpecialSupport("Charlie", 429);
        Support diana = new LimitSupport("Diana", 200);
        Support elmo = new OddSupport("Elmo");
        Support fred = new LimitSupport("Fred", 300);
        // 连接对象,形成职责链
        alice.setNext(bob).setNext(charlie).setNext(diana).setNext(elmo).setNext(fred);
        // 制造各种问题,增长步长大一点,让问题的编号更加的分散
        for (int i = 0; i < 500; i += 33) {
            alice.support(new Trouble(i));
        }
    }
}

【运行】

[Trouble 0] is resolved by [Bob].
[Trouble 33] is resolved by [Bob].
[Trouble 66] is resolved by [Bob].
[Trouble 99] is resolved by [Bob].
[Trouble 132] is resolved by [Diana].
[Trouble 165] is resolved by [Diana].
[Trouble 198] is resolved by [Diana].
[Trouble 231] is resolved by [Elmo].
[Trouble 264] is resolved by [Fred].
[Trouble 297] is resolved by [Elmo].
[Trouble 330] cannot be resolved.
[Trouble 363] is resolved by [Elmo].
[Trouble 396] cannot be resolved.
[Trouble 429] is resolved by [Charlie].
[Trouble 462] cannot be resolved.
[Trouble 495] is resolved by [Elmo].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职责链模式在Spring中的应用

  • springmvc请求的流程图中,执行了拦截器相关方法interceptor.preHandler等等,在处理SpringMvc请求时,使用到职责链模式,还使用到适配器模式
  • HandlerExecutionChain主要负责的是请求拦截器的执行和请求处理,但是他本身不处理请求,只是将请求分配给链上注册处理器执行,这是职责链实现方式,减少职责链本身与处理逻辑之间的耦合,规范了处理流程
  • HandlerExecutionChain维护了Handlerlnterceptor的集合, 可以向其中注册相应的拦截器

总结

【优点】

  • 将请求和处理分开,实现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 简化了对象,使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 可以动态地调整链的结构
  • 让每一个ConcreteHandler更加专注于己的工作,程序的逻辑更加清晰

【缺点】

  • 性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链比较长的时候。因此需控制链中最大节点数量,一般通过在Handler中设置一个最大节点数量,在setNext()方法中判断是否已经超过阀值超过则不允许该链建立,避免出现超长链破坏系统性能
  • 调试不方便,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调试时逻辑可能比较复杂

【问答】

在视窗系统中,经常使用职责链模式。在视窗系统的窗口中,有按钮和文本输入框、勾选框等组件(也称为部件或控件)。当点击鼠标时,鼠标点击事件的处理是如何传播的呢? 职责链模式中的next(要推卸给的对象)是哪个组件呢?


答:一般next字段中保存的多是控件的父窗口


如下图中的小对话框。当焦点移动至“字体”列表框上时,按下键盘上的↑↓键可以选择相应的字体。但是,当焦点移动至“显示均衡字体”勾选框上时如果按下↑键,焦点会移动至“字体”列表框,之后,即使按下↓键,焦点也不会返回到勾选框上。请运用Chain ofResponsibility模式的思考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焦点在列表框中,列表框会自己处理↑↓键被按下的事件,不会将请求推卸给next,但如果焦点在勾选框中,它则不会自己处理↑↓小键被按下的事件,而是将请求推卸给next所对应的父对话框。当父对话框接收到↑↓键被按下的事件时,会将焦点移动至列表框中

文章说明

  • 本文章为本人学习尚硅谷的学习笔记,文章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尚硅谷视频(点击学习尚硅谷相关课程),也有部分内容来自于自己的思考,发布文章是想帮助其他学习的人更方便地整理自己的笔记或者直接通过文章学习相关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后对尚硅谷的优质课程表示感谢。
  • 本人还同步阅读《图解设计模式》书籍(图解设计模式/(日)结城浩著;杨文轩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1),进而综合两者的内容,让知识点更加全面
目录
相关文章
|
14天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缓存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旨在减少大量相似对象的内存消耗。通过分离对象的内部状态(可共享、不变)和外部状态(依赖环境、变化),它有效减少了内存使用。适用于存在大量相似对象且需节省内存的场景。模式优点包括节省内存和提高性能,但会增加系统复杂性。实现时需将对象成员变量拆分为内在和外在状态,并通过工厂类管理享元对象。
147 83
|
10天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算法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将请求封装成独立对象,从而解耦请求方与接收方。其核心结构包括:Command(命令接口)、ConcreteCommand(具体命令)、Receiver(接收者)和Invoker(调用者)。通过这种方式,命令的执行、撤销、排队等操作更易扩展和灵活。 适用场景: 1. 参数化对象以操作。 2. 操作放入队列或远程执行。 3. 实现回滚功能。 4. 解耦调用者与接收者。 优点: - 遵循单一职责和开闭原则。 - 支持命令组合和延迟执行。 - 可实现撤销、恢复功能。 缺点: - 增加复杂性和类数量。
48 14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命令模式
|
10天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Java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链进行发送。每个处理者可以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从而实现解耦和灵活性。其结构包括抽象处理者(Handler)、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和客户端(Client)。适用于不同方式处理不同种类请求、按顺序执行多个处理者、以及运行时改变处理者及其顺序的场景。典型应用包括日志处理、Java Web过滤器、权限认证等。
47 13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
1月前
|
设计模式 缓存 应用服务中间件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旨在为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且简化的接口。通过封装多个子系统的复杂性,外观模式使外部调用更加简单、易用。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外观类可以同时控制空调、灯光和电视的开关,而用户只需发出一个指令即可。
140 69
|
12天前
|
设计模式 算法 开发者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用于定义一系列可替换的算法或行为,并将它们封装成独立的类。通过上下文持有策略对象,在运行时动态切换算法,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适用于需要动态切换算法、避免条件语句、经常扩展算法或保持算法独立性的场景。优点包括符合开闭原则、运行时切换算法、解耦上下文与策略实现、减少条件判断;缺点是增加类数量和策略切换成本。示例中通过定义抽象策略接口和具体策略类,结合上下文类实现动态算法选择。
47 8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策略模式
|
12天前
|
设计模式 SQL 算法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定义了算法的骨架并在父类中实现不变部分,将可变部分延迟到子类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它避免了代码重复,提高了复用性和扩展性。具体步骤由抽象类定义,子类实现特定逻辑。适用于框架设计、工作流和相似算法结构的场景。优点包括代码复用和符合开闭原则,缺点是可能违反里氏替换原则且灵活性较低。
60 7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
24天前
|
设计模式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模式扩展(配置工厂)
该设计通过配置文件和反射机制动态选择具体工厂,减少硬编码依赖,提升系统灵活性和扩展性。配置文件解耦、反射创建对象,新增产品族无需修改客户端代码。示例中,`CoffeeFactory`类加载配置文件并使用反射生成咖啡对象,客户端调用时只需指定名称即可获取对应产品实例。
86 40
|
18天前
|
设计模式 Java 开发者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通过引入适配器类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为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原本因接口不兼容而无法协作的类能够协同工作。适配器模式分为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两种,前者通过多重继承实现,后者通过组合方式实现,更常用。该模式适用于遗留系统改造、接口转换和第三方库集成等场景,能提高代码复用性和灵活性,但也可能增加代码复杂性和性能开销。
67 28
|
14天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用于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它允许客户端以一致的方式对待单个对象和对象集合,简化了复杂结构的处理。组合模式包含三个主要组件:抽象组件(Component)、叶子节点(Leaf)和组合节点(Composite)。通过这种模式,客户端可以统一处理简单元素和复杂元素,而无需关心其内部结构。适用于需要实现树状对象结构或希望以相同方式处理简单和复杂元素的场景。优点包括支持树形结构、透明性和遵循开闭原则;缺点是可能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和过度抽象。
72 22
|
18天前
|
设计模式 缓存 Java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通过代理对象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并添加额外功能。它分为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后者包括JDK动态代理和CGLIB动态代理。JDK动态代理基于接口反射生成代理类,而CGLIB通过继承目标类生成子类。代理模式适用于延迟初始化、访问控制、远程服务、日志记录和缓存等场景,优点是职责分离、符合开闭原则和提高安全性,缺点是增加系统复杂性。
69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