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长的秘诀|自我成长的方法有哪些?

简介: 快速成长总共三篇,分别是《完成自我升级》、《自我成长的方法》、《学会自我培养或培养他人》。本文为第二篇,会从9个维度分享自我成长。

image.png

来源|阿里云开发者

作者|聪安


快速成长总共三篇,分别是《完成自我升级》、《自我成长的方法》、《学会自我培养或培养他人》。在成长第一篇《完成自我升级》发布后,有很多同学做了仔细阅读,而且其中一位同学给了我非常好的反馈补充,他的原话:"我看完了,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您把一整套认知思维串起来了。从对大脑的认识到,习以为常,到做事注意力,到执行力,以及后来的跳出舒适区等。就感觉把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正好都串起来。这样的话就是在工作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认知点,自己可以时刻察觉当下在认知上是否又掉到消费者里了。"确实,过去看到很多的认知都是点的,所以经常性把他们当作鸡汤,当作洗脑,但是一旦把一些点的认知集中起来放在一起,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系统,也许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式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2000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给巴菲特打电话,问他:“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别人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没人愿意慢慢地变富。”巴菲特50岁时只有1亿美元的财富,也就是说,现在的800多亿美元,接近99%的财富,都是在50岁以后靠每年20%的复利产生的。天才没有一开始就成功的。这个真实的故事很励志,但真正有多少人从中看到了“因为没人愿意慢慢的变富”这句话背后的智慧,我相信有很多人,我只是其中一个。这句话放在个人成长上,可以这样说,没人愿意慢慢地等待成长,等待被发现,等待被认可。大部人忘记了:成功=意志力*连续,忘记人生是一个操作系统需要持续打补丁,持续升级的过程。自我成长是一生的必修课,而这门必修课需要自己的践行和验证,而我经过这几年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了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实践,当然肯定存在其他更优秀的成长路径,但是我相信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持续走下去,做出质量,肯定能够到达终点。我会从9个维度分享自我成长,下图6层金字塔是成长的阶梯,从认知到方法论,我会一个个谈谈我的看法,同时金字塔两边是从自己的视角和他人的视角如何衡量自己的成长,最后通过利TA让自己成长成大树的同时帮助他人成长,共同长成树林。

1.认知成长:知道何为成长,自己所处角色是平庸者、觉醒者,思行者,还是践行者;

2.善用财富: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有金钱、时间和注意力,应该如何善用财富;

3.懂得分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干扰,懂得区分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识,哪些是贵人,哪些是智慧;

4.成长心态:所谓以终为始,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需要作出的行动,具备的心态;

5.成长方法:套用方法,临摹他人的成长方法,也能获得快速成长,我来告诉大家几个实用方法;

6.成长结果:所有的成长最终还是需要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多维视角慢慢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7.衡量标准:当开始拓展能力圈后,用什么去衡量自己的成长;

8.个人标签:希望给自己打造什么样的个人标签,身上的什么特点吸引了别人;

9.利TA:长10年,成大树的同时帮助他人长成大树,多做利TA的事情;                    

一、认知成长

“平庸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平庸者”打了个双引号,是因为我认为绝大部分人都不平庸,都可以做到非常优秀,只是没有好的信息输入,没有过认知升级,缺少成长的方法,导致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机会,想想自己的孩子,或自己小时候,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总爱问为什么,总爱动手折腾,但是长大后的我们慢慢变懒了,每日再也不是波澜不惊,而是过着流水线似的生活,就像生产线上的一台机器,固定在那个位置,重复着再也熟悉不过的工作和生活。一旦“平庸者”想到,找到一些好的信息输入,有好的成长方法,就可以从平庸进入“觉醒者”,觉醒者会变得不一样,会变年轻,变得和小孩子一样,对知识的渴望,对信息的渴望,渴望时刻都有新的输入,渴望时刻能得到他人的反馈,渴望有更多的时间去接受更多优秀的人、知识和方法,他们想从流水线上下来,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偶尔会做个梦满足下自己,如果能够时光重来,我相信会比现在的我更优秀,但是想想罗胖2019跨年演讲的金句:“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但是时间不会倒流,现在开始种树,“长10年,成大树”。随着信息的输入,觉醒者慢慢开始变成“思行者”,他们会自己找内容学习,或者从大量的信息输入中悟出智慧,通俗点讲,这些智慧像是大家常说的“鸡汤”,不同人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鸡汤”,有人认为是洗脑,也有人保持中立听不听都无所谓,但我对“鸡汤”的观点是智慧,大道至简的智慧,只是很多时候没有成功体会过,或者成功时没有关联上金句,感受不出金句的价值和力量。同时智慧被当做鸡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讲的人多,做到的人少,甚至有些人只讲鸡汤不行动,或者能讲鸡汤但不知道怎么行动,所以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觉得,主管聊天、外部分享等形式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概念化,比如要你提升影响力,提升执行力,但是怎么提升,这才是根本,本来是一个金句,经常被挂在不同人嘴上变成了鸡汤,影响了很多人不再愿意深入思考,如何提升。理清楚这个逻辑后,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去认知这些鸡汤背后思考方式,行动路径,比如提升执行力,就是想明白,然后一步步走下去。“思行者”非常优秀,具备了自我觉醒,自我进化,懂得重新定义金句,强化认知,找到精确的行动路径,好不容易排除万难,一旦行动起来就不应该停下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断优化成长的方法,每个小的时间窗都做成一件事,习得一项能力,成就和鼓励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践行者”,和时间做朋友,做终身学习。

二、善用财富

看到金钱,会和财富关联上,这是本能,影响财富的因素很多,但是离不开时间这个因子,财富会伴随着时间的脚步逐步减少或增加。而人身上最重要的3种财富金钱、时间、注意力,除了金钱会减少或增多外,时间和注意力会逐步变少,过一天少一天,过一年少一年。从这个角度来看,金钱在三者之中不是最重要的财富,但可以用来服务自身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提高注意力的专注度。比如通过花钱购买付费知识,将他人系统性的专业化知识快速内化成自己,提升时间的利用率;还可以通过花钱请教练,让自己的注意力直接专注到更专业的训练上。看到时间,会想到10000小时定律,10000小时定律的背后指平凡人做非凡事,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可以在5年内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发达,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方便,这其中尤其是各个领域体系化的知识,出现了得到、极客时间、凯叔讲故事、樊登读书、社群圈子等,打破了10000小时定律,知识的共享利用金钱的货币属性,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快速快乐地传播着,使得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可能只需1年,甚至半年。也就是说精英人数的规模化扩大会越来越快,跨界人才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突然某一天你身边会多出很多既懂架构又懂金融还懂商业的人,而且都挺资深,就像我们发现身边的大学生一样普遍,虽然有些夸张,但这是趋势。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每个人一样多,很公平。24小时又可以平分为3个8小时,分别用于睡觉、工作、自由支配,仍然很公平,但是每个人在使用长短上存在差别。比如不同人之间的睡眠时长会不一样,有睡6个小时,有睡8个小时,当然也有睡10个小时还睡不够的。工作时长也会不一样,大部分工作8小时(比如公务员),互联网行业因为加班会工作10~12个小时。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由支配时间,也因为自由支配时间的差异性,造成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别,有人将自由支配时间用于消费刷微信、刷抖音,有人将自由支配时间用于交易,比如兼职赚外快,也有人将自由支配时间用于投资自己,用于学习,锻炼。人生的不同,是由第三个8小时的使用造成的,把第三个8小时用于投资自己成长才是善用时间这个财富,不会造成浪费。看到注意力会想到看书和看电影的差异,会想到微信抖音是注意力的收割工具。每个人都心存疑惑,为什么看电影的时候注意力能够非常集中,2个小时里忘记上厕所也能集中注意力看完电影,但是看书时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个现象可以这么解释:看书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画面,一页书可能需要至少停留1分钟以上才翻页,但是电影的画面按秒一帧一帧不断播放,不断给大脑新鲜的视觉和影像,让我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自然能够集中跟着画面走动。看书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医学上称为“注意力缺失症”,说几句宽心的话治不好,需要通过行动来治疗,准备纸张笔记本或Evernote网络记事本,边看书边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或者看完一段后在脑中回访下该段内容核心观点,只要让大脑的思考像放电影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一帧一帧地思考不同的内容,让自己的大脑和看的内容产生画面感,达到善用注意力这个最宝贵的财富,同时在3个8小时投资自己的成长,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会产生复利效应。

三、学会分辨

信息爆炸在我们这个时代来的太快,导致我们每天很忙,忙着刷朋友圈,刷微博,刷抖音,无目标地泛读公众号和书籍。这种高频地阅读,低质量地吸收,背后是辨别信息,还是知识的能力非常匮乏。我常常在想,人的本性是不是存在贪婪的一面,我们的身体内是否存在一个贪婪的自我,因为太贪婪导致我们忘记了去辨别,或者曾经辨别过但因为太贪婪最后放弃了。    贪婪者,内心恐惧,缺乏安全感,对知识有焦虑,从早上睁开第一眼开始,因为贪婪的习惯,熟练地切换不同的APP,看各种动态更新的内容,刷朋友圈,看公众号,因为缺乏规划性,被各种文章、资讯吸引,认为多看就是好,从不知道Say No。但是阅读的信息因为碎片化,很难形成体系的知识和认知。这个习惯性动作在一天之中会持续很多遍,甚至可能5分钟一个频率,自由支配的时间消费的很严重。「对于信息」,大部分人其实都知道怎么区分,我们每天看的文章,资讯,娱乐圈,影视作品等可以认为都是信息,但是不凡有些文章,资讯还是有用的知识,但如果当下正在学习的领域与这些文章中的知识无关,哪怕文章写的再好,应该果断暂时放下,不要打开阅读。因为花了时间,不见得有时间或能力把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过了几天可能这篇文章的内容基本忘光了,前期投入的时间等于浪费了,而且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内心的贪婪者会驱使自己不断阅读新的信息,来寻求心理上的所谓安全感。「对于知识」 ,最关键的能力在于区分知识载体,比如对于读纸质书,还是读体系的付费课程存在不同的观点。从我实际阅读经验来看,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还是付费课程,都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没必要纠结知识的载体是什么。相比来说,体系的付费课程性价比最高,虽然花钱,但那是为节省宝贵的时间而付的钱,时间比金钱贵多了,不应该犹豫。同时付费课程经过作者大量的实践,系统的学习抽象总结而来,相比厚厚的书本,花更少的时间可以学到更系统的知识,个人成长的学习效率更高!「对于智慧」,一直出现在我们身边,比如经常被人说的那些鸡汤,只是我们一直不知道如何使用,而且任何人都可以说,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因为智慧成长收益,相反大部人并没有因为这些智慧收益,导致慢慢地这些智慧不再被人相信。比如「勤能补拙」,从小到大老师都是这么教的,但是越长大越不相信,越不相信越不勤奋。但勤奋真的能够弥补能力不足,智商的不足,关键在于勤能补拙背后的行动差异,如果采用合适的成长方法,有时间换空间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未来长成大树,勤能补拙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智慧。其实对于我的认知升级系列,都是智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信仰他,信仰之后是否执行他。「对于贵人」,可遇不可求。生活节奏加快,关注自己的成长会胜于关注他人的成长,再加上现在社会不再是经验的农耕时代,知识的工业时代,经验和知识的传承比较简单。现在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比拼,很多时候不是说具备一技之长,而是要具备多项技能,对能力,对性格,对创造力都有更多的要求。所以肯真心付出,把经验和观点进行传授,进行分享,给你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且还用心帮你分析问题,找到根源,有脾气的时候偶尔骂你一句,开心的时候找你聊上一会,那是真爱,碰到这种贵人真心应该珍惜,幸运的是,自己真的遇到贵人,非常珍惜,真希望每个人一生中有那么几个贵人助你,同时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的贵人。

四、成长心态

刚工作头几年,没有对象,没有孩子, 时间一大把,工作也没现在这么忙,成长速度却不及现在十分之一。1-2年换一次工作,回想当初换工作的原因,主要2个方面:一是想急于证明自己,二是急于获得更多收入,把宝贵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年末加薪上,因为见识不够没有给自己设置成长目标,然后专注在自己的成长上。回想好后悔,大把的自由支配时间浪费了。可惜时光不能重来,所以有时候非常羡慕现在的90后,00后,好年轻可以拼。羡慕和自己有过深入接触的人,如果用心和认真,可以从自己长期积累下来的认知、成长方法论,人才培养上面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输入。这些有价值的输入中,部分是站在未来看现在需要具备的良好心态。「强者心态」:不是说要与他人争强好胜,而是说在职场上,要具备成为强者的勇气,成为强者的行动,成为强者的心胸。挨骂了不气馁,失败了站起来,委屈了自舔伤口,错了勇于承担,所有这些挨骂、失败、委屈都是让自己成为强者必须要走的路,没走过不可能成为强者,所以经历的越早,越积极面对是经验优势,更是机会。    「专家思维」:有段时间负责网站安全,当时安全水位不容乐观,老板非常重视,但自己不太懂,负责这么重要的事情,不专业如何能够构建网站的安全水位,提升研发同学的安全意识?在一个陌生的领域自乱阵脚之后,想了一个问题,网站要安全除了求菩萨保佑灰黑产不要来搞我们之外,我为什么会负责安全,自己的价值如何体现?在阿里常说借事修人,事情成功了人要成长起来,事情失败了人也要成长起来,突然间明白了,所有的事情理论上都应该先具备能力再去负责事情,但因为一个组织中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允许试错。想到这里,瞬间秒懂了,借事修人,就是通过做事情把自己修炼成专家,未来才可能因人成事。所以专家思维就被自己提炼出来了,作为自己的一个心态关键词影响着自己每一天。因此一段时间内自己反复读道哥的《白帽子讲Web安全》,整理了100多页安全基础知识的PPT,同时跟各个大牛请教,做汇报,做规划,推事情,把自己往专家的目标去推,从人员意识、攻防演练、安全布防等维度提升安全系统知识。虽然现在不负责安全,但是非常感谢这段经历,虽然算不上一个安全专家,但却有机会成为其他更多领域的专家。「不急于证明自己」:强者心态和专家思维是把自己往前推,不断提升能力的力量;不急于证明自己是把自己往回拉,厚积薄发的力量。两股相反的力量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把自己从混沌状态训练成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有时候自己做的很优秀,但是没得到认可,会委屈、会觉得不公平和不客观,但不管怎么样,学会放下,让自己宁静下来;有时候自己负责的工作还没产生结果,会焦虑,会烦躁,但不管怎么样,学会放下,让自己宁静下来。不急于证明自己,需要围绕着“自己是否真的成长了”,如果没有成长,去证明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这次侥幸证明了,下次呢?不急于证明自己,是为了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成长的积累上,当自己达到一定的积累时再去证明自己。不要过早显示出自己的睿智和锋芒。当你的想法让大多数人说你疯了的时候,那你一定要大胆的做。成长的路上,千万不要理会别人的冷嘲热讽,要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信心笃信自己的选择。请相信,绝大部分喷子都是现实中的loser。在资本市场中,只有没赚到钱的人才会对你的投资冷嘲热讽;而在写作中,只有永远无法迈开脚步的人才会对你的成长感到恐惧。每一次被嘲笑都代表了我们的成长。而对于被嘲笑这件事情而言,它根本无法证明到底谁对谁错。它只能证明,你和他们不一样。因此,千万不要惧怕尝试,不要惧怕失败。很多事情,无论好坏,真的都只是为了给我们一些启发。「不抱怨,与人为善」:抱怨最大的坏处是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被浪费掉。但是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很开心,很顺利,不受委屈,不挨批评,实在受不了就吐槽下吧。虽然抱怨和吐槽都是想把说的话说出来,但是抱怨有种抱着怨恨不肯放手,越抱怨可能越不好受,越不好受越情绪处理。而吐槽是把想要表达的给表达了,释怀了,能理性处理了。当能理性处理,具备自我释怀时,再进一步与人为善,善意帮助他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未来必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因为我相信人天生具备感恩之心,感恩曾经真心帮助过我们的人。「放得下,拿得起」:环顾四周,会发现很多人都做到了“放不下,拿不起”,但这里又分两类人:一是消费时间为主,放不下朋友圈和抖音、放不下影视作品、放不下毫无目的地浏览海量信息的瘾,拿不起书本、拿不起执行力、拿不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投资自己为主,但是放不下学习所有知识的欲望,希望能够同时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导致没有什么东西都需要拿起,阶段性重点不清晰,感觉很忙,但都不深。需要申明一点,“放下”不等于全部放下,“拿起”不等于拿起全部,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放下大部分跟投资自身无关的行为,拿起和自身成长相关的行动,比如适当放下朋友圈抖音的消费次数,拿起高质量阅读的行为,拿起做规划的行动,拿起写作的行动,拿起做PPT的行动。「拥抱变化,看到新输入」:以前很讨厌变化,是因为在自己认知没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变化意味着难受,意味着挑战自己的舒适区。现在不讨厌变化,但也谈不上喜欢,毕竟挑战舒适区还是很难受的。既然变化不可能避免,与其在喜欢与不喜欢间做选择题,不如把选择题改成填空题:变化真的有必要时,需要从变化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输入。比如拿项目管理来说,团队采用瀑布项目管理时,存在项目流程问题和项目PM经验不足问题,流程可以重新定义,但是PM经验不足很难保证项目流程中的规章制度,搞不好因为流程的加重带来额外的负担,最后适得其反。拥抱了敏捷之后,发现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团队自我组织的形成,是风险的提前暴露与解决,是团队间协同效率的提升。不管是瀑布还是敏捷,各有优劣,最重要的是在变化来临时,找到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输入才是最好的拥抱变化。

五、成长方法

前面讲了很多“有价值的鸡汤”,终于回归到方法论上了,这节内容偏长,我会分享自己亲身实践中影响自己,陪伴自己成长的6套方法,分别是“只字不差阅读、只字不差听”、“模仿”、“自问”、“写作”、“写PPT”、“以战养兵”,每套方法都很有用,只要用好,肯定能有满满的收获。但是每套方法都很难坚持,难坚持往往是因为开始困难,或者坚持不下去,但不管哪种原因,本质上是因为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无法立竿见影,立马感受到成就感,给大脑一个愉悦的感受,从而驱动自己的行为,往往成长一开始就给大脑一个不爽的信号,自律不够的情况下,放弃就自然而然了。


1.只字不差阅读、只字不差听

只字不差阅读是我在李笑来文章中看到的,看到的那一刹那,我就兴奋了,这跟以往浏览式的阅读习惯差别太大了,只字不差阅读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我反复琢磨,突然我悟到了,只字不差阅读不是让我们放慢阅读的速度,而是在放慢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的逻辑,提取阅读后的观点,这是思考力的训练,思考力的表达,至此,我不在以阅读数量取胜,而是在阅读结束后,是否掌握核心信息,并且是否能够在心中默念出来,这真的是思考力的一次飞跃。只字不差阅读太棒了,随着知识的迁移和关联,我把只字不差阅读用在了交流,会议上,只是把只字不差阅读变成了只字不差听,这次的概念升华又让我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通过只字不差听,我在大脑中迅速处理会议上的语言,分析语言背后的逻辑,尽力给出自己的逻辑,就这样思考力再次被训练,而且是在互动中被训练的。“只字不差阅读、只字不差听”是对提升思考力最好的抽象和总结。到今天为此,团队周会上很少有同学边听分享边低头看电脑,除非有紧急事情处理,大家都在认真听他人的表达。同时团队同学在参加其他会议时,哪怕不能发表观点,也是在认真地只字不差听,他们都在为未来蓄能。试想一下,会议是一个信息量巨大的信息输入场景,你一边听着,一边看着电脑,你的大脑能帮助你同时做好2件事情吗?思考力真的能被训练吗?在职场上经常被提要提升思考力,却忽略了这么重要的场景训练。


2.模仿

有了孩子之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孩子成长速度太惊人了,不需要刻意去教,某天发现他突然具备了某个能力,背后是孩子一直在模仿大人的言谈举止,孩子学会某个能力可能要经历好长时间,但是孩子很少会放弃。也许会有疑问,孩子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天生对任何事物感到好奇,模仿基本的生活能力,对话能力,太简单了也是刚需。确实如此,但是并不值得去否定模仿的价值和意义,而是从孩子模仿成长这个事情上,带给我们的输入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在用别人成功的方法论来论证同样适合自己,然后变成自己的成长方法论。对于我们而言,长大后可能因为自恋的心理,总觉得模仿别人丢人,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又或者意识问题很少关注和发现别人优秀的行为,模仿的能力逐渐退去。相反,在工作和生活上给自己一双欣赏的眼光,会让自己看到更多优秀的方法,给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去模仿这些优秀的方法,给自己一颗简单的心,相信模仿能够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成就。我从12年开始懂得了模仿,这些年没有停过,比如模仿用业务建模工具建模,模仿老板写周报的结构和逻辑,模仿别人做笔记,模仿别人看《得到》,逐渐地衍生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可能又会被别人模仿。


3.自问

自问是一种随时随地随心都可以进行的心理活动,他没有约束,没有负担,可以像CEO一样问自己,比如阿里下一波增长点在哪里?腾讯遇上头条的威胁,他会怎么做?可以像父母一样问自己,有没有在学习,应该怎么安排学习?可以像老板一样问自己,当下正在负责的工作重心和方向是否对了,下一阶段的重点是什么?也可以像评委一样问自己,当完成PPT时,从各种角度问自己PPT里可能会被提及的问题?但是凭空给自己提问,非常有挑战,挑战在于首先要造一个话题,跟自己聊天,而聊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现在要变成跟自己对话,不习惯啊。其次人之间的互动是表达,反馈的过程闭环,而自问不一定有答案,不知道是否正确,缺乏判断依据。基于此,有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提升自问的效果,就是在一些自问上做笔记,把问题和答案通过文字写出来,书写是整理思考,塑造逻辑非常好的办法。自问的训练自己做的还比较少,还需要继续努力。


4.写作

写什么?互联网的信息爆炸,资讯的泛滥,将导致内心失去次序,而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次序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为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我们需要利用这个便捷性把信息转变成知识写清楚,或者通过写作把知识想清楚。我不写感受、不写点评、不写碎片化的文章,只按领域来写文章,比如我会把如何自我成长的体系文章写出来、把人才培养的体系文章写出来、把认知升级的体系文章写出来、把某位老师课程的内容内化成我可以温故的知识结构写出来,我为自己的体系化知识而写,也许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适合部分人,但是至少让我自己觉得我在这个领域比较精通,这是心态中的专家思维在起作用,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具备未来再次迭代优化的基石。    遇到放弃怎么办?我从2017年开始写,每周坚持写一篇,写了2年,从一开始写感受,写思考,到现在按领域去写,慢慢地找到了写作的乐趣和写作的门道,就是按系统去写,为沉淀自己的体系化知识而写,但是这个过程很难,不是因为难在坚持,而是难在有内容可输出,所以当我坚持到200多天的时候,我发现我坚持不下去了,我中断了1个月,中断的那一个月是很难受的,都已经坚持200多天了,放弃意味着不想再来,说好的坚持7年,还需要继续吗?满脑子都在想这个事情,开心的是坚持下来了,也许未来还会有有放弃的想法,但是我相信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比如你学会了幸福,你会重复幸福;你学会了信任,你会重复信任;放在写作上,你获得了写作的价值,你会重复写作。放弃只是个很小的小情绪,调整就好了。写作带来的变化?写作带给我2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阅读目的的变化,从浏览信息变成了提取知识的目的去阅读,以前看书,看文章看完就好了,不会有多余的思考和理解,现在看书,看付费课程时总是在想自己有没有真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能不能把作者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写下来,以便定期温故时能够快速重温核心观点。然后是思考力的变化,写作过程需要运用大量的脑力活动来抽象知识,归类知识,在这种高专注的情况下训练自己的思考力,会把之前自    认为想清楚的知识和概念再次升华,知识会变得更加体系化。对于写作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特别是在写抽象派的东西,比如认知升级、人才培养、自我成长方面,每次在写都是强化自己的概念,强化这些正确的概念,让自己更加坚信。


5.写PPT

5个成长方法中,最锻炼人的是写PPT。PPT的思路,PPT的格局就是你的思路、你的格局。写文章有时候为了写的通俗易懂或字句优美,会把内容写多,但是PPT要把内容写少,经常说能用30分钟讲清楚,不要用1个小时,所以我们团队周会分享都是按30分钟颗粒度组织分享,同时我每周10分钟开场,目标是锻炼用更短的时间去讲清楚一件事,PPT就是这个用处,用抽象,概括,精炼的内容把要讲的内容全部讲清楚,不讲螺旋话,给听众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内容写少了,但是不代表背后的思考少了,反而是基于大量的思考总结概括出来的。写什么?从自我成长维度来讲,写两类PPT,一是写规划PPT、二是写知识PPT。规划PPT是用在工作上,通过规划让你努力去看清未来,当你有负责的具体业务或技术时,应该动手写规划PPT,在写的过程中,让自己想清楚目标是什么,应该用什么策略落地,最优方案是什么,只有这样不断接受训练,才能训练出一套推事拿结果的能力,没有目标怎么拿结果,没有策略怎么落地,每一次的规划都是验证知识积累的速度和深度。知识PPT是用在学习上,作为长期投资自己成长的我们,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提炼,让自己能够掌握核心概念,这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比如我的自我成长PPT里都是核心概念,比如专家思维、知识载体等、不被打扰时间,这些概念被提炼出来后,将直接影响我的思维方式和决策判断,意味着的思考路径变短了,决策效率变高了、正确性也变高了。比如时间管理,我就不用纠结去管理24小时了,我只需要每天找到2个固定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在自己的学习上就解决了80%没时间学习的问题了。


6.以战养兵

以战养兵是我在人才培养上需要重点去讲的内容,当然也适合自我成长。战指的是工作结果,可以是技术结果、业务结果、团队结果。兵是个人结果,个人通过战获得的成长,这个成长要放大来看,不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下次负责类似的任务,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一个人抗起来,而且负责的时候有规划、有策略,非常有系统性。但现状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把业务或技术做完了,也取得了业务或技术结果,但是个人的结果却是零碎的,没形成体系,如果拿分享去检测,发现讲的东西还是无法成体系,会出现只讲项目过程、业务逻辑,感觉像是没做过一样。把以战养兵放在自我成长里讲,是因为我觉得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如果通过主管以战养兵,首先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其次不见得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训练你,毕竟主管的精力也有限,你的见识和思考力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做长期自我训练,如何训练呢?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去独立负责一件事情,要以终为始,然后定义清楚这件事需要沉淀的能力项,最后奔着这个能力目标不断学习,通过推动事情的落地反馈学习的知识的有效性,最好形成PPT给人分享检验自己的个人结果。如果没有事先定义清楚需要的能力,那么意味着只是完成任务,获得技术或业务结果,个人结果不会明显,不信的话,可以自问下自己这些年做了这么多的事,有没有能够拿出来分享的,而且让人感受到专家的(专家思维),很多人会恐慌,会琢磨很久也不知道该分享什么,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再放眼未来,运用好这些方法论对未来,对家庭,对孩子,对后代产生的影响很难评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6套方法沉淀出来的思考力、结构化知识,抽象化的知识将有机会被传承下去。

六、成长结果  

经过1年,2年,更长时间的努力,需要问自己沉淀了什么,沉淀的东西是否是具备专家的水平,在我的成长结果中,我首先沉淀的是认知升级,对我来说,认知就是连接,就是最短路径,认知升级了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改变,意味着遇到困难时最优解,意味着生活和工作效率的提升。通过认知的变化,让自己完成蜕变,完成突破,沉淀最佳实践,沉淀了自我成长最佳实践、人才培养最佳实践等,往上锻炼出能力,这些领域是工作和生活所需,帮助自己在工作上取得结果,获得认可,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比如商业能力、演讲能力、产品思维等。

1)认知升级

是连接的能力,是连接解决问题,连接思考方式,连接处世态度的最短路径,因为认知的升级很多问题的解决,思考的方式变得快速,简单,而且有效。比如怎么理解执行力?怎么分辨信息和智慧?习惯怎么改变而且有效?什么是职业规划?这些对我而言已经变得非常清晰明了,认知升级背后是对一个名词的深入思考后给出的最短路径解决方案。因为认知的升级,“解决问题的路径”变短了,比如时间管理只用15个字「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就解决了长期以往时间管理上的困惑,效果非常好,个人成长因此收获很大,而且还在持续发挥价值。因为认知的升级,产出了一份认知升级的PPT,可以做到一份时间“卖”出很多份的效果,可以在多种场合反复分享,受益自己的同时让更多人受益。因为认知的升级,在带人育人上意义非凡,无所谓的人看它是鸡汤,欣赏的人视为宝藏,珍惜的不得了,有人无感,有人欣赏,保持帮助欣赏之人的初心。

2)最佳实践

自我成长最佳实践、时间管理最佳实践、人才培养最佳实践,每一项实践都是自己亲身经历总结提炼出来,适合自己的同时,也肯定适合很大部分人。「自我成长最佳实践」:2018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沉淀了成长最佳实践:写作和写PPT,精确地讲是在一个固定周期(一般3个月)持续学习一个领域,做笔记,写文章,写PPT,做分享,直到自己真的悟透,然后启动下一个领域。写作和写PPT属于输出,要输出的前提要有输入。“写作和写PPT”第一层含义是输出倒逼自己输入,通过倒逼输入可以驱动自己不断学习、思考,概括抽象,做到知识迁移和连接;第二层含义是输出带入更好的外部输入,当给他人分享的时候,别人的提问,别人的反馈有时候自己想3个月,1年,甚至更久都不一定能想明白,但是在短短的1-2个小时竟然全通了。「时间管理最佳实践」:虽然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程,书籍,但实行起来总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心太大,想把每天24小时都管理,规划好,结果往往是坚持不下去,成为心理负担。索性把范围缩小点,在一天当中找到固定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只要有2个小时的时间保障用于投资学习,减少时间的消费,结合自我成长最佳实践的方法论,必能取得小成就,每次的小成就会驱动下一个小成就的到来。「人才培养最佳实践」:人才培养对组织的意义是搭建人才梯队适应未来业务发展下的人才需求,而各层梯队中的人才成长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激发自我驱动能力,这是内驱力,是自我掌舵自己的力量。人才培养最佳实践源自于自己的成长反思、对周边人的观察,对一些概念的深入思考得出适合一线同学的辅导方案,采用1+4模式,1是激励系统的设计,包含激励点和激励能力项,激励点在于合适的时机做好及时性的激励,激励的能力项是通过事情定义出能力,然后在做的过程中围绕能力去锻炼,俗称因事成人,至于能否成人在于事情需要的能力有没有被清晰的定义出来并做好学习和实战训练。4是以战养兵、对话平台、塑造工作性格和主管教练之术,这4项后续单独写篇文章继续总结。

3)扩展能力圈

2018年在领域能力突破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认知升级和最佳实践花费的时间和思考很多,以致于在领域方面看了很多的内容,也做了很多的笔记,但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总结,写的PPT还不够。不过对自己而言,有了解决问题最短路径的认知升级,有了自我成长最佳实践、时间管理最佳实践等,2019年在领域能力的构建速度上会比以往快很多,对此自己非常有信心。领域能力的数量多,而且跨界,需要具备时间换空间的思维,要等得起,既然现在抓不住,就在未来等他。

七、衡量标准

业务和技术每年都会设定KPI,而且会奔着KPI努力完成,但是很少有人会为自己的成长设置KPI,大部分情况是年初立Flag,但是年尾未能实现,因为那不是KPI,只是自己的想法或期望,如果把想法,把期望看成奋斗或成长的目标,意味着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要用工作态度去对待成长,每天在工作之外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学习,持续投资自己。对于自己是否在快速成长的路上,我会从5个方面来看衡量自己:1.认知升级:有没有持续在认知升级,有没有把认知升级整理成PPT以便能够让自己悟的更透,分享的更精炼,有没有对新接触的概念进入深入的思考,并用一句可指引自己行动的话解释。2.持续投资自己:每天是否有在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然后适当放弃一些获得及时享乐的消费行为,即便偶尔放松下,但是立马能够回到投资自己这条路上。3.PPT数量和品质:把自己的知识整理成PPT,并且敢于给不同人的分享,说明自己对PPT的质量还是有自信的,那么在这方面是个专家人物,至少身边的人认为你还是比较专业的。4.领域文章数量:没有持续在一些不被打扰的时间里输出领域内的文章,让自己对文章中的某些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这是检测自己是否自己投资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持续输出内容的很好检测项。5.走路在思考:以前我不能很好地理解思考力是什么,慢慢经过认证升级、写文章,写PPT后,我发现我走路也常常在思考一些概念,一些没有想过的问题,渐渐地我才明白,检测自己是否成长,是否有足够的思考力,可以用走路是否思考来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八、个人标签

个人标签很重要,是因为这些标签是通过自己成长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能力项,是让别人记住你的关键词,我偶尔会问同学,今年下来,你能够让人记住你的什么?成长快的人能够立马举出,但是很多时候回顾一下,发现很难有一些亮点让人记住。这种情况就比较尴尬了,因为所有表现出来的标签都是别人记住你的索引,意味着当有一些机会来临时,会根据机会需要的特点、能力项去匹配相关的目标人选,但是若自己1年,2年,甚至更长时间无法锻炼这些个人标签,身上的亮点怎么被人发现,怎么被人索引。有些个人标签是一些模糊的概念,有些标签是很有力量感的,比如思考力不错就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究竟思考力不错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输出多大的贡献,没有被发现,导致即便有机会,也许也不敢冒险启用你。但若是个人表现出拿结果强、破局能力、创新力好,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解决问题,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被索引到的机会将大大降低。但是这两种类型的标签都很重要,而对于我们来说,在工作之后,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去逐渐修炼自己的这种能力,为的是在未来某天能够厚积薄发。

九、利TA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其次是现在,现在把树种下去,“长10年,成大树,变树林”。这是我对利TA的理解,自己的成长太孤单,有共同认知的人一起成长会更有意义。我一直在努力帮助团队的同学去成长,我相信公司给我的不是一个团队,而是一份资产,资产需要增值,资产在未来需要产生复利,在近距离一起共事的时光里,需要在他们身上种上一颗种子,并发出嫩芽来。但是我对利TA新的理解:“不是帮助他如何成为一名架构师,成为一名Leader,而是帮助他激发自己,这是由内向外打破的力量”,但是在帮助TA突破的时候,需要通过事情去训练。除了帮助团队的同学,也帮助和我有过接触,产生共同认知的同学,我愿意输出我想到的任何有观点的概念、认知,方法论,只要有帮助。具体到利TA上面,需要有实际行动,一直以来我的观点是控制欲不能太强,松紧需要有个平衡。同时实际帮助的方式不能太多,在时间机器上,做关键几件事情即可。

1.帮TA完成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是最难的,难是因为要突破舒适区、会和当下利益产生部分冲突、和自己惯常的性格,行为产生冲突,但也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只有突破了认知升级,才能把注意力,时间用在最重要的成长上,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事情,好好训练自己,用一句话总结:借事修己,因己成事。首先自己需要不断进行认知升级,提升认知水平,认知升级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大道理背后的行为指导。举个例子,之前和同学聊成长的事情,聊到以前主管跟TA聊天的时候概念化太严重了,主管跟TA聊天,会聊一些道理,比如要提升思考力,要提升执行力,但是如何提升思考力,如何提升执行力,没有具体的建议方案,或者自己也觉得好有道理,没有意识到具体去问如何提升,导致几个月再次聊天的时候,还是聊同样的概念问题。这是现状,不一定是问题,但是现状可以去改变,要想帮助别人,自己得有能力帮助别人,要想帮助TA完成认知升级,自己得先完成认知升级,并且清楚地知道认知背后的行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告知行动方向。自己是幸运的,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完成很多概念的认知升级,而且日常工作,学习上能看到我的行动,因为我相信榜样行动后的话更有力量。其次教TA完成认知升级,这个是最难的动作,大部分时候只能完成部分认知升级或部分人的认知升级,总有那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只要有变化,半年或一年后看到微妙的变化就应该窃喜,完成认知升级最好的办法有2种,第1种是告诉他写自己的认知升级文章或PPT,写可以帮助自己把零碎的概念变成体系化的知识,同时强化自己对认知的理解,产生确认信号;第2种是通过事情的验证间接告诉TA。

2.关注TA的个人结果

自己刚工作头几年,只有业务结果或技术结果,哪怕在阿里这么好的公司,也是一样。原来,我过去的工作中把只要做好工作当成个人结果,或者干脆当成结果,没有进一步区分,这是认知的匮乏。现在想想,实际工作的产出应该包括个人结果和业务结果或技术结果,个人结果是个人能力的沉淀,怪不得现在经常说,工作5年跟别人工作2年没分别,这背后是个人结果在弱化,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个人结果逐渐减少,都在依靠经验在工作。利TA就需要关注TA的个人结果,可以告诉TA学会放弃,放弃TA已经非常熟练的事情找个不那么熟悉的事情锻炼新的能力;也可以告诉TA负责的事情个人结果不明显,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需要写篇文章,或写个PPT,来验证自己的沉淀。

总结

自我成长的好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但你持续地坚持,用「意志力*连续」做出质量,这个方法肯定适合你,这就是内化成自己的方法的道理。

相关文章
|
程序员 项目管理
程序员如何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彻底摆脱焦虑?
程序员如何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彻底摆脱焦虑?
151 0
|
2月前
|
开发者
技术与人生:一段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
【10月更文挑战第22天】 在技术的海洋中,每一次点击、每一行代码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文将分享我的技术感悟,包括如何从大学毕业时的迷茫中找到方向,通过大胆尝试新领域和不断学习提升,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正如乔布斯所说:“人生中的每一个点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连接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在技术的旅途中不断前行。
43 2
|
3月前
|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数据挖掘
技术之旅:从迷茫到明晰的自我探索
在技术的海洋中航行,每个人都是一名探险者。本文通过个人成长的视角,探讨了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找到自我价值和方向。文章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勇敢面对未知,拥抱变化。
|
3月前
|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技术感悟:从迷茫到坚定的旅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技术感悟,从大学毕业时的迷茫,到大胆尝试新领域,再到不断学习和提升,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通过这段旅程,我深刻体会到了“你必须成为你希望在世界上看到的改变”这句话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吧!
|
3月前
|
算法
技术探索中的自我成长与突破
在技术的海洋中航行,每一次代码的敲击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本文将分享作者在技术领域的学习经历、实践心得和成长感悟,展现如何在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我超越。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技术探索中的自我成长与思考
【10月更文挑战第3天】 本文通过作者个人在技术领域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探讨了技术能力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持续学习、勇于尝试新技术和不断反思总结的必要性,并分享了作者在面对技术挑战时的心得体会。最终,文章得出结论,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作者的专业能力,也促进了个人思维模式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47 2
|
4月前
|
前端开发 数据挖掘
技术探索中的自我成长与突破##
这篇文章探讨了作者在技术领域的成长历程,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从初入职场的迷茫到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文章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解决难题的经验和技术提升的方法,最终得出“坚持与努力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这一结论。希望这篇文章能启发更多技术人员在职业道路上勇往直前。 ##
32 4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开发者
技术之道:从迷茫到明晰的自我探索
在技术的海洋里,每位开发者都是在不断试错和成长的旅程中。本文通过个人经历,探讨了如何从初入职场的迷茫中找到自己的技术方向,并分享了持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52 4
|
7月前
技术成长中的反思与启发
在技术领域工作多年,我深刻体会到技术成长不仅仅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的转变。本文将从技术成长的角度出发,探讨个人成长中的反思和启发,以及在技术领域中的应对策略。
62 2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架构师 项目管理
快速成长的秘诀|学会自我培养和培养他人
本文是快速成长系列第三篇《自我培养和培养他人》,会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缺失、系统、实施几个方面介绍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125346 45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下一篇
开通oss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