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 290千字,本文预计 14千字,拆解比 20:1,预计阅读时长 15分钟
第 4 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文章的序言(前言、引言、导言)概述读者已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文章将要回答的疑问建立联系,然后作者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提供回答疑问的答案上。如果是写文章,就是“序言”;如果是演讲,就是“开场白”。
文章的序言必须用讲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序言必须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对于组织读者已知的信息非常有用。你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迅速构思出较短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序言通常只有很少的几种模式。
4.1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文章开头的序言可以用位于金字塔顶端、文章思想结构以外的一个圆圈表示。序言总体向读者说明其已知的信息,其意义是:序言说明某种”背景“,这种”背景“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该“疑问”。
序言要用讲故事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悬念、与读者本人有关。
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进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促使读者提出“疑问”。比如:
背景 = 需要从多种资本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
冲突 = 不知道如何评估不确定性风险
疑问 = 是否有可以计算相关风险的使用方法
答案 = 有
背景 = 希望员工才气期望的行为
冲突 = 需要应用激励心理学
疑问 = 如何做到
答案 = 应用本文的观点
背景 = 需求主要产业易经停止发展或受到衰退的的威胁
冲突 = 有人认为产业发展收到威胁是由于市场饱和
疑问 = 这种看法正确吗?
答案 = 不正确,原因是由于管理失误
什么是“冲突”:“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问题的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序言的基本结构“背景、冲突、疑问、答案”,结构顺序的不同代表不同的文章风格。
标准式:背景-冲突-答案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焦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息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关键句要点(要点、核心观点、一级结论、一级论点、重要结论)不仅要回答由文章主题思想引起的受众的新疑问,还要呈现文章的框架结构。列出关键点可以让读者在开始阅读的最初 30秒内就能了解你的全部思路。
一般情况下,序言需要 2~3 段,无须过分使用图表,能够确保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思考之前,读者和你站在同一个位置上即可。
关键句的每一个要点,都应该按照与全文序言相似(但简单得多)的背景-冲突-疑问的结构逐个引出。也就是说,当读者对任何一个关键句要点提出疑问时,你应该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以确保读者和你站在同一个位置上。(看上去就是结构嵌套哦~)
编写序言的 3 大原则:
1.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2. 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 3 个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3. 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求
4.2 序言的常见模式
我们写文章的目的通常是回答以下 4 类问题之一:
1. 我们应该做什么?
2. 我们应该如何做?
3. 我们是否应该做?
4. 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本文的目的是回答读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在商务文章中常见的 4 种模式:
1. 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2. 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做”等问句)
3. 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4. 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4.2.1 发出指示式
这种模式的目的式要求或告诉某人做某事:
背景(S) = 我们打算在会议上叫你们管理货架的新方法
冲突(C)= 为了收到效果,需要你们提供你们所在地区一家存在问题的连锁店的相关信息
疑问(Q)= 我们如何想你提供信息
即:
背景(S) = 我们打算做X
冲突(C)= 需要你们做 Y
疑问(Q)= 我们如何做Y
另一个例子可以简化为:
背景(S) = 你做X
冲突(C)= 必须按 Y 方式进行
疑问(Q)= 什么是 Y 方式
4.2.2 请求支持式
背景 = 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冲突 = 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经费支持
疑问 = 我该批准吗?
答案 = 应该批准此申请,因为
解决该问题刻不容缓
此方案能够解决该问题
采用该方案后节约的成本
我们还可以得出其他好处
4.2.3 解释做法式
经常的,尤其在提供咨询时,你的写作目的时因为某人遇到了问题而你要告诉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向读者解释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释方法式文章的关键句要点结构式有关“步骤”。
背景(S) = 必须做 X
冲突(C)= 还未做好做 X 的准备
疑问(Q)= 如何做好准备
或
背景(S) = 我们目前的市场预测系统是 X
冲突(C)= 该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疑问(Q)= 如何改进,使其正常工作
此例中我们应该分析目前的流程是什么,然后确认正确的流程。通常我们会以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问题在哪而,但是如果不将这两个流程做对比,你会遗漏某个重要因素。
这里举了一个市场预测流程的对比,表明了过早的预测导致的问题。
4.2.4 比较选择式
管理者们经常让下属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还要求提供替代方法。通常,替代方案值的是在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提出的几种供选择的替代方案,这样的序言类似:
背景(S) = 我们希望做 X
冲突(C)= 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做 X 的方案
疑问(Q)= 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一旦选择了某种方案就可以围绕评估标准来写关键句要点,进一步的说明选择一种方案以及放弃其他方案的原因。
第 5 章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金字塔结构中,存在向上、向下、横向关系,横向同一组中的思想存在着逻辑顺序,具体的顺序取决于该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演绎推理关系,还是归纳推理关系。
位于演绎推理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演绎过程的概括,重点是在演绎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上一层思想是下层一组思想的推演结果)
5.1 演绎推理
作者通常喜欢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
演绎推理通常具有三段论的形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种推理过程更适合人们的逻辑思维,但是在写作时却显得比较笨拙、繁琐。
举例:
人都会死(第一点) ->柏拉图是人(第二点)->柏拉图会死(推论)
如何判断一个推理是否是演绎推理呢?
第二点是对第一点主语或谓语的论述:柏拉图是人是对第一点主语“人”的论述
5.2 归纳推理
读者通常喜欢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
用归纳法时,必须具有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所有思想共同的的名词
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不相称(不属同类、不具有共同点)的思想
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可以超越本组思想,比如 A 是人、B 是人、C 是人 -> ABC 都是人,不能推出 ABC 都会说话。
如何判断一个推理是否是归纳推理呢?
同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上面例子谓语“是人”是类似的。
第 2 篇 思考的逻辑
第 6 章 应用逻辑顺序
6.1 时间顺序
6.2 结构顺序
6.3 程度顺序
第 7 章 概况各组思想
7.1 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7.2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7.3 找出各结论的共性
第 3 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 8 章 界定问题
8.1 界定问题的框架
8.2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8.3 发掘读者的疑问
8.4 开始写序言
8.5 实战案例
第 9 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9.1 从信息资料入手
9.2 设计诊断框架
9.3 使用诊断框架
9.4 建立逻辑树
9.5 是非问题分析
第 4 篇 演示的逻辑
第 10 章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10.1 突出显示文章的框架结构
10.2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
第 11 章 在 PPT 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11.1 设计文字 PPT 幻灯片
11.2 设计图标 PPT 幻灯片
11.3 故事概要
第 12 章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12.1 画脑图
12.2 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总结
金字塔原理就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 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分类归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金字塔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利益点、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想清内容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金字塔帮助达到沟通效果: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能接受、记得住。
搭建金字塔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疑问回答/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演绎归纳,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指出,赞美、赞同能够产生奇迹,越具体,效果越好~
“收藏夹吃灰”是学“器”练“术”非常聪明的方法,帮助我们避免日常低效的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