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Linux性能优化实战学习笔记-如何利用系统缓存优化程序的运行效率?

简介: Buffer 和Cache 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升系统的 I/O 性能。它们利用内存,充当起慢速磁盘与快速CPU 之间的桥梁,可以加速 I/O 的访问速度。

一、从读写角度看buffer 和cache的好处

Buffer 和Cache 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升系统的 I/O 性能。它们利用内存,充当起慢速磁盘与快速CPU 之间的桥梁,可以加速 I/O 的访问速度。

Buffer 和 Cache 分别缓存的是对磁盘文件系统读写数据

  • 从写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优化磁盘和文件的写入,对应用程序也有好处,应用程序可以在数据真正落盘前,就返回去做其他工作。
  • 从读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提高那些频繁访问数据的读取速度,也降低了频繁 I/O 对磁盘的压力

二、案例:读同一文件的缓存命中情况

dd 作为一个磁盘和文件的拷贝工具,经常被拿来测试磁盘或者文件系统的读写性能。不过,既然缓存会影响到性能,如果用 dd 对同一个文件进行多次读取测试,测试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1、使用 dd 命令生成一个临时文件,用于后面的文件读取测试

生成一个 512MB 的临时文件
$ dd if=/dev/sda1 of=file bs=1M count=512
# 清理缓存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2、 pcstat 查看缓存

确认刚刚生成的文件不在缓存中。如果一切正常,你会看到 Cached 和 Percent 都是 0

pcstat file
+-------+----------------+------------+-----------+---------+
| Name | Size (bytes) | Pages | Cached | Percent |
|-------+----------------+------------+-----------+---------|
| file | 536870912 | 131072 | 0 | 000.000 |
+-------+----------------+------------+-----------+---------+

3、读取文件&&cachetop 查看缓存

终端1


每隔 5 秒刷新一次数据

$ cachetop 5


2

21:05 Buffers MB: 2 / Cached MB: 109 / Sort: HITS / Order: ascending
PID      UID      CMD              HITS     MISSES   DIRTIES  READ_HIT%  WRITE_HIT%
   12125 root     dd                 127305   127822        0      49.9%      50.1%

读缓存 命中50%


终端2

root@ubuntu:/home/ninesun# dd if=file of=/dev/null bs=1M
512+0 records in
512+0 records out
536870912 bytes (537 MB, 512 MiB) copied, 1.7833 s, 301 MB/s

301MB/s。速度咋这么快呢?和老师的测试结果不一样? 可能是SSD的缘故吧,缓存清理了好几次测试都一样。


由于在 dd 命令运行前我们已经清理了缓存,所以 dd 命令读取数据时,肯定要通过文件系统从磁盘中读取。


不过,这是不是意味着, dd 所有的读请求都能直接发送到磁盘呢

cachetop 界面的缓存命中

PID UID CMD HITS MISSES DIRTIES READ_HIT% WRITE_HIT%
\.\.\.
3264 root dd 37077 37330 0 49.8% 50.2%

cachetop 的结果可以发现,清空缓存后首次读取该文件并不是所有的读都落到了磁盘上,事实上读请求的缓存命中率只有 50%


这是什么原因呢?


看到老师的回答是: 预读


还是有些不太理解????


继续尝试相同的dd 读取命令磁盘的读写一直保持在300MB/S 啥原因呢?


和老师给的例子不一样。



在老师的案例中,cachetop 的读的缓存命中率是 100.0%,也就是说这次的 dd 命令全部命中了缓存,所以才会看到那么高的性能。


pcstat 查看文件 file 的缓存

pcstat file
+-------+----------------+------------+-----------+---------+
| Name | Size (bytes) | Pages | Cached | Percent |
|-------+----------------+------------+-----------+---------|
| file | 536870912 | 131072 | 131072 | 100.000 |
+-------+----------------+------------+-----------+---------+

从 pcstat 的结果你可以发现,测试文件 file 已经被全部缓存了起来,这跟刚才观察到的缓存命中率 100% 是一致的。

这两次结果说明,系统缓存对第二次 dd 操作有明显的加速效果,可以大大提高文件读取的性能。<对SSD 也是如此吗?>


注意: dd 当成测试文件系统性能的工具,由于缓存的存在,就会导致测试结果严重失真

三、案例: 缓存对文件读的影响。

每秒从磁盘分区 /dev/sda1 中读取 32MB 的数据,并打印出读取数据花费的时间


案例场景为进程以固定间隔时间读取磁盘导致以下两种现象:

  • 直接 I/O 导致文件读取缓慢的问题
  • 缓存命中次数与 I/O 大小不匹配的问题

shell1

cachetop 5

shell2

docker run --privileged --name=app -itd feisky/app:io-direct /app -d /dev/sdb -s 33554432
-itd -t :指定要创建的目标镜像名;-i: 交互式操作;
-d 设置要读取的磁盘,默认前缀为 /dev/sd 或者 /dev/xvd 的磁盘
-s 设置每次读取的数据量大小,单位为字节,默认为 33554432(也就是 32MB)
root@ubuntu:/home/wx# docker run --privileged --name=app -itd feisky/app:io-direct
Unable to find image 'feisky/app:io-direct' locally
io-direct: Pulling from feisky/app
32802c0cfa4d: Pull complete 
da1315cffa03: Pull complete 
fa83472a3562: Pull complete 
f85999a86bef: Pull complete 
e450b6f99bbe: Pull complete 
a374aef23781: Pull complete 
Digest: sha256:76bbf2b6356c73a133cba26792827216bf1d9661e6050f6a29c9f17d943bd3c2
Status: Downloaded newer image for feisky/app:io-direct
6fdb4b4ff82322cceda29a69aab5e57bfe4465f373665e3b07e286b582b00fc7


查看耗费时间

root@ubuntu:/home/wx# docker logs app
Reading data from disk /dev/sda1 with buffer size 33554432
Time used: 0.034711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1213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2117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1257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2507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1167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8163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每读取 32 MB 的数据,就需要花 0.9 秒,这个速度显然太慢了。


老师的cachetop的结果

16:39:18 Buffers MB: 73 / Cached MB: 281 / Sort: HITS / Order: ascending
PID UID CMD HITS MISSES DIRTIES READ_HIT% WRITE_HIT%
21881 root app 1024 0 0 100.0% 0.0%

1024 次缓存全部命中,读的命中率是 100%,看起来全部的读请求都经过了系统缓存。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真的都是缓存 I/O,读取速度不应该这么慢。


我的cachetop结果

20200820173608602.png

注意:

  • cachetop 工具并不把直接 I/O 算进来
  • hits 的次数是1024,单位是。 page大小是4 *1024Kb =4096KB=4MB 。

cachetop 每5秒刷新一次 4MB /5s 大约是0.8MB。


缓存命中次数与 I/O 大小不匹配的,显然没有充分利用缓存,

1、如何发现是否绕过系统缓存?

要判断应用程序是否用了直接 I/O,观察它的系统调用,查找应用程序在调用它们时的选项

root@ubuntu:/home/wx# strace -p $(pgrep app)
strace: Process 14369 attached
restart_syscall(<... resuming interrupted nanosleep ...>) = 0
openat(AT_FDCWD, "/dev/sda1", O_RDONLY|O_DIRECT) = 4
mmap(NULL, 33558528, PROT_READ|PROT_WRITE, MAP_PRIVATE|MAP_ANONYMOUS, -1, 0) = 0x7f5cca94e000
read(4,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3554432) = 33554432
write(1, "Time used: 0.026830 s to read 33"..., 45) = 45
close(4)                                = 0
munmap(0x7f5cca94e000, 33558528)        = 0
nanosleep({tv_sec=1, tv_nsec=0}, 0x7ffe65fd76b0) = 0
openat(AT_FDCWD, "/dev/sda1", O_RDONLY|O_DIRECT) = 4
mmap(NULL, 33558528, PROT_READ|PROT_WRITE, MAP_PRIVATE|MAP_ANONYMOUS, -1, 0) = 0x7f5cca94e000
read(4,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3554432) = 33554432
write(1, "Time used: 0.021222 s to read 33"..., 45) = 45
close(4)                                = 0

openat(AT_FDCWD, "/dev/sda1", O_RDONLY|O_DIRECT) = 4


openat 来打开磁盘分区 /dev/sda1,并且传入的参数为 O_RDONLY|O_DIRECT(中间的竖线表示或)


O_RDONLY 表示以只读方式打开,而 O_DIRECT 则表示以直接读取的方式打开,这会绕过系统的缓存

从结果看到是读请求直接打到磁盘了,这也可以看出磁盘和内存的速度差异是很大的。


本地的环境是虚拟机且宿主机的硬盘是环境是SSD,直接读取的速度也很快的。

2、如何避免直接I/O

删除O_DIRECT 选项,让应用程序使用缓存 I/O ,而不是直接 I/O

  int flags = O_RDONLY | O_LARGEFILE | O_DIRECT;
  int fd = open(disk, flags, 0755);
  if (fd < 0)
  {
    perror("failed to open disk");
    _exit(1);
  }

删除后重新运行

# 删除上述案例应用
root@ubuntu:/home/wx# docker rm -f app
app
# 运行修复后的应用
$ docker run --privileged --name=app -itd feisky/app:io-cached
root@ubuntu:/home/wx/linux-perf-examples/io-cached# docker run --privileged --name=app -itd feisky/app:io-cached
487fb08e3d190107cff745d0ee0f622d70bb89ba41959f763ed622550f83afc1
该容器第一次已经被构建了,第二使用该容器只会打印出容器id

查看日志

root@ubuntu:/home/wx# docker logs app
Reading data from disk /dev/sda1 with buffer size 33554432
Time used: 0.033302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18244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32391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2899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5170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Time used: 0.024780 s to read 33554432 bytes

每次只需要 0.03 秒,就可以读取 32MB 数据,明显比之前的 0.9 秒快多了。所以,这次应该用了系统缓存


已经没有了O_DIRECT 则表示以直接读取这个参数

root@ubuntu:/home/wx/linux-perf-examples/io-cached# strace -p $(pgrep app)
strace: Process 16054 attached
restart_syscall(<... resuming interrupted clock_nanosleep ...>) = 0
openat(AT_FDCWD, "/dev/sda1", O_RDONLY) = 4
mmap(NULL, 33558528, PROT_READ|PROT_WRITE, MAP_PRIVATE|MAP_ANONYMOUS, -1, 0) = 0x7ff8f90a0000
read(4,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3554432) = 33554432
write(1, "Time used: 0.023739 s to read 33"..., 45) = 45
close(4)                                = 0
munmap(0x7ff8f90a0000, 33558528)        = 0
clock_nanosleep(CLOCK_REALTIME, 0, {tv_sec=1, tv_nsec=0}, 0x7fff275a0160) = 0
openat(AT_FDCWD, "/dev/sda1", O_RDONLY) = 4

查看 cachetop 的输出

20200820172911647.png

读的命中率还是 100%,HITS (即命中数)却变成了 40960(对于我的环境不管是否直接I/O还是走系统缓存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方法计算一下,换算成每秒字节数正好是 32 MB(即 40960*4k/5/1024=32M)。

四、缓存命中率 && 缓存查看命令

什么是缓存命中率?


直接通过缓存获取数据的请求次数,占所有数据请求次数的百分比


命中率越高,表示使用缓存带来的收益越高,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就越好

缓存是现在所有高并发系统必需的核心模块,主要作用就是把经常访问的数据(也就是热点数据),提前读入到内存中。这样,下次访问时就可以直接从内存读取数据,而不需要经过硬盘,从而加快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这些独立的缓存模块通常会提供查询接口,方便我们随时查看缓存的命中情况。不过Linux 系统中并没有直接提供这些接口,所以这里我要介绍一下,cachestat 和 cachetop,它们正是查看系统缓存命中情况的工具

这两个工具都是 bcc 软件包的一部分,它们基于 Linux 内核的 eBPF(extendedBerkeley Packet Filters)机制,来跟踪内核中管理的缓存,并输出缓存的使用和命中情况。


cachestat 提供了整个操作系统缓存的读写命中情况

cachetop 提供了每个进程的缓存命中情况


在 Ubuntu 系统中,你可以运行下面的命令来安装:

sudo apt-key adv --keyserver keyserver.ubuntu.com --recv-keys 4052245BD4284CDD
echo "deb https://repo.iovisor.org/apt/xenial xenial main" | sudo tee /etc/apt/sources.l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bcc-tools libbcc-examples linux-headers-$(uname -r)

CentOS需要升级内核到4.1 或更新的版本。


加载环境变量

export PATH=$PATH:/usr/share/bcc/tools

1、cachestata

root@ubuntu:/opt# cachestat 1 3
    HITS   MISSES  DIRTIES HITRATIO   BUFFERS_MB  CACHED_MB
       0     1152        0    0.00%            0         64
       0      422        0    0.00%            0         65
       0       40        0    0.00%            0         67

MISSES ,表示缓存未命中的次数;

HITS ,表示缓存命中的次数;

DIRTIES, 表示新增到缓存中的脏页数

BUFFERS_MB 表示 Buffers 的大小,以 MB 为单位;

CACHED_MB 表示 Cache 的大小,以 MB 为单位

2、cachetop

06:21:44 Buffers MB: 2 / Cached MB: 74 / Sort: HITS / Order: ascending
PID      UID      CMD              HITS     MISSES   DIRTIES  READ_HIT%  WRITE_HIT%
       1 root     systemd                 0      267        0       0.0%     100.0%
    1599 ninesun  Xorg                    0      117        0       0.0%     100.0%
    1605 ninesun  InputThread             0      126        0       0.0%     100.0%
    1725 ninesun  dbus-daemon             0       57        0       0.0%     100.0%
    1728 ninesun  at-spi2-registr         0      154        0       0.0%     100.0%
    1743 ninesun  gnome-shell             0     3956        0       0.0%     100.0%
    1762 ninesun  gdbus                   0       32        0       0.0%     100.0%
    2081 ninesun  gnome-terminal-         0     1017        0       0.0%     100.0%
    2083 ninesun  gdbus                   0       59        0       0.0%     100.0%
     422 root     systemd-udevd           0      100        0       0.0%     100.0%
     539 systemd- systemd-resolve         0       55        0       0.0%     100.0%
     656 root     wpa_supplicant          0       59        0       0.0%     100.0%
    6573 root     containerd              0      532        0       0.0%     100.0%
    6586 root     containerd              0      109        0       0.0%     100.0%
     661 root     gmain                   1        1        0      50.0%      50.0%
     699 root     gmain                   8        1        0      88.9%      11.1%
    1117 root     vmtoolsd               11      515        0       2.1%      97.9%
    2112 ninesun  gmain                  19        4        0      82.6%      17.4%
    4437 root     gmain                  36       26        0      58.1%      41.9%
    1939 ninesun  vmtoolsd               37      381        0       8.9%      91.1%
    2131 root     gmain                  39       19        0      67.2%      32.8%
     541 systemd- systemd-timesyn       107      139        0      43.5%      56.5%
    2114 ninesun  gmain                 137      109        0      55.7%      44.3%
    1484 gdm      gsd-color             144      232        0      38.3%      61.7%
   12629 root     cachetop              272     1284        0      17.5%      82.5%
   12347 root     unattended-upgr      1536     7487        0      17.0%      83.0%

HITS、MISSES 和 DIRTIES ,跟 cachestat 里的含义一样,分别代表间隔时间内的缓存命中次数、未命中次数以及新增到缓存中的脏页数

READ_HIT 和 WRITE_HIT ,分别表示读和写的缓存命中率

3、指定文件的缓存大小

pcstat 查看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以及缓存比例。


pcstat 是一个基于 Go 语言开发的工具,所以安装它之前,你首先应该安装 Go 语言。


go环境搭建完后,安装pcstat

export GOPATH=~/go
export PATH=~/go/bin:$PATH
 go get golang.org/x/sys/unix

/bin/ls  文件的缓存情况

pcstat /bin/ls
+---------+----------------+------------+-----------+---------+
| Name | Size (bytes) | Pages | Cached | Percent |
|---------+----------------+------------+-----------+---------|
| /bin/ls | 133792 | 33 | 0 | 000.000 |
+---------+----------------+------------+-----------+---------+
相关实践学习
CentOS 7迁移Anolis OS 7
龙蜥操作系统Anolis OS的体验。Anolis OS 7生态上和依赖管理上保持跟CentOS 7.x兼容,一键式迁移脚本centos2anolis.py。本文为您介绍如何通过AOMS迁移工具实现CentOS 7.x到Anolis OS 7的迁移。
目录
相关文章
|
15天前
|
Linux
在 Linux 系统中,“cd”命令用于切换当前工作目录
在 Linux 系统中,“cd”命令用于切换当前工作目录。本文详细介绍了“cd”命令的基本用法和常见技巧,包括使用“.”、“..”、“~”、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以及快速切换到上一次工作目录等。此外,还探讨了高级技巧,如使用通配符、结合其他命令、在脚本中使用,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提高工作效率。
57 3
|
15天前
|
监控 安全 Linux
在 Linux 系统中,网络管理是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常用的网络命令及其适用场景
在 Linux 系统中,网络管理是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常用的网络命令及其适用场景,包括 ping(测试连通性)、traceroute(跟踪路由路径)、netstat(显示网络连接信息)、nmap(网络扫描)、ifconfig 和 ip(网络接口配置)。掌握这些命令有助于高效诊断和解决网络问题,保障网络稳定运行。
46 2
|
9天前
|
Ubuntu Linux 网络安全
linux系统ubuntu中在命令行中打开图形界面的文件夹
在Ubuntu系统中,通过命令行打开图形界面的文件夹是一个高效且实用的操作。无论是使用Nautilus、Dolphin还是Thunar,都可以根据具体桌面环境选择合适的文件管理器。通过上述命令和方法,可以简化日常工作,提高效率。同时,解决权限问题和图形界面问题也能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掌握这些技巧,可以使Linux操作更加便捷和灵活。
15 3
|
15天前
|
安全 网络协议 Linux
本文详细介绍了 Linux 系统中 ping 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涵盖基本用法、高级用法、实际应用案例及注意事项。
本文详细介绍了 Linux 系统中 ping 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涵盖基本用法、高级用法、实际应用案例及注意事项。通过掌握 ping 命令,读者可以轻松测试网络连通性、诊断网络问题并提升网络管理能力。
52 3
|
2月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数据的存储--Redis缓存存储(一)
数据的存储--Redis缓存存储(一)
|
2月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数据的存储--Redis缓存存储(二)
数据的存储--Redis缓存存储(二)
数据的存储--Redis缓存存储(二)
|
2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缓存 NoSQL
Redis 是一个高性能的键值对存储系统,常用于缓存、消息队列和会话管理等场景。
【10月更文挑战第4天】Redis 是一个高性能的键值对存储系统,常用于缓存、消息队列和会话管理等场景。随着数据增长,有时需要将 Redis 数据导出以进行分析、备份或迁移。本文详细介绍几种导出方法:1)使用 Redis 命令与重定向;2)利用 Redis 的 RDB 和 AOF 持久化功能;3)借助第三方工具如 `redis-dump`。每种方法均附有示例代码,帮助你轻松完成数据导出任务。无论数据量大小,总有一款适合你。
78 6
|
18天前
|
缓存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大厂面试高频:如何解决Redis缓存雪崩、缓存穿透、缓存并发等5大难题
本文详解缓存雪崩、缓存穿透、缓存并发及缓存预热等问题,提供高可用解决方案,帮助你在大厂面试和实际工作中应对这些常见并发场景。关注【mikechen的互联网架构】,10年+BAT架构经验倾囊相授。
大厂面试高频:如何解决Redis缓存雪崩、缓存穿透、缓存并发等5大难题
|
19天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赵渝强老师】基于Redis的旁路缓存架构
本文介绍了引入缓存后的系统架构,通过缓存可以提升访问性能、降低网络拥堵、减轻服务负载和增强可扩展性。文中提供了相关图片和视频讲解,并讨论了数据库读写分离、分库分表等方法来减轻数据库压力。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缓存可能带来的复杂度增加、成本提高和数据一致性问题。
【赵渝强老师】基于Redis的旁路缓存架构
|
27天前
|
缓存 NoSQL Redis
Redis 缓存使用的实践
《Redis缓存最佳实践指南》涵盖缓存更新策略、缓存击穿防护、大key处理和性能优化。包括Cache Aside Pattern、Write Through、分布式锁、大key拆分和批量操作等技术,帮助你在项目中高效使用Redis缓存。
15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