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ID标准说明
UUID的标准形式包含32个16进制数字,以连字号分为五段,形式为8-4-4-4-12的36个字符,示例:550e8400-e29b-41d4-a716-446655440000,到目前为止业界一共有5种方式生成UUID。
UUID Version 1:基于时间的UUID
基于时间的UUID通过计算当前时间戳、随机数和机器MAC地址得到。由于在算法中使用了MAC地址,这个版本的UUID可以保证在全球范围的唯一性。
UUID Version 2:DCE安全的UUID
DCE(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安全的UUID和基于时间的UUID算法相同,但会把时间戳的前4位置换为POSIX的UID或GID。
UUID Version 3:基于名字的UUID(MD5)
基于名字的UUID通过计算名字和名字空间的MD5散列值得到。
UUID Version 4:随机UUID。
根据随机数,或者伪随机数生成UUID。
UUID Version 5:基于名字的UUID(SHA1)
和Version 3的UUID算法类似,只是散列值计算使用SHA1(Secure Hash Algorithm 1)算法。
【优点】
非常简单,本地生成,代码方便,API调用方便。
性能非高。生成的id性能非常好,没有网络消耗,基本不会有性能问题。
全球唯一。在数据库迁移、系统数据合并、或者数据库变更的情况下,可以 从容应对。(单机多进程会造成重复)
【缺点】
存储成本高。UUID太长,16字节128位,通常以36长度的字符串表示,很多场景不适用。如果是海量数据库,就需要考虑存储量的问题。
信息不安全。基于MAC地址生成UUID的算法可能会造成MAC地址泄露,这个漏洞曾被用于寻找梅丽莎病毒的制作者位置。
不适用作为主键。ID作为主键时在特定的环境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做DB主键的场景下,UUID就非常不适用。UUID往往是使用字符串存储,查询的效率比较低。
UUID是无序的。不是单调递增的,而现阶段主流的数据库主键索引都是选用的B+树索引,对于无序长度过长的主键插入效率比较低。
传输数据量大。
不可读。
需要更换雪花算法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