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今天在看Vite的源码时候,发现有个用法很神奇,代码如下:
import path, { resolve } from 'node:path' import { fileURLToPath } from 'node:url' import { readFileSync } from 'node:fs' const { version } = JSON.parse( readFileSync(new URL('../../package.json', import.meta.url)).toString(), ) ...
源码地址在:vite/src/node/cli.ts
因此想要研究一下为什么要用node:path
,而不是直接应用 import path from 'path'
呢?下面就来好好分析一下。
require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先搞清楚require
加载流程:
- 加载核心模块,如:fs、path等,其实在node运行的时候,已经放到内存中了
- 加上对应文件后缀,优先级为:test.js > test.json > test.node
- 搜索路径,如果有指定路径则按照路径去找,如:require(‘./test’) 则在当前目录寻找
- 如果没有指定路径,则从当前目录下往上去找 node_modules文件夹,然后从文件夹里去遍历寻找对应模块名,如果找不到则到上一层node_modules去找,直到最顶层目录
- 首次会加载比较慢,后面node.js 会将缓存相关信息到内存避免二次查询
所以当我们加载内置模块的时候,如:require('fs')
时候,其实是直接用node内存的变量
Node:ModuleName
接下来我们再到官网中去找一下这个定义,node:module API的使用说明:
可以使用
node:前缀
来标识核心模块,在这种情况下,它会绕过所需的缓存。例如,require('node:fs')
将始终返回内置的fs模块,即使存在该名称所需的.cache
条目也是如此。
比较
从上面大概清楚两种用法的实际意义,那么两者分别使用场景呢?或者说Node:ModuleName
有什么意义呢?
- 直接使用
require('fs')
,需要等node.js将所有核心模块加载完成后才可以使用,这个可以通过module.builtinModules
去判断是否加载完成 - 使用
require('node:fs')
,则不需要等待,可以直接调用内置模块,但是却无法使用缓存
因此,如果是对启动速度有要求的功能,建议使用require('node:fs')
模式,其他正常调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