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智慧光网络:关键技术、应用实践和未来演进》——2.8.3 确定性网络技术

简介: 带你读《智慧光网络:关键技术、应用实践和未来演进》——2.8.3 确定性网络技术

2.8.3 确定性网络技术


确定性网络是近几年来产业界研究的热点,是一项实现IP 网络从“尽力而为(best-ffort)”到“准时、准确、快速”,并有效控制抖动、降低端到端时延的技术。2015 年,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成立确定性网络工作组,在第二层桥接和第三层IP 上实现确定的传输路径,这些路径可以提供时延、丢包和抖动的最差界限,以此提供确定的传送服务。确定性网络是通过二、三层协同完成的。二层是通过时间敏感型网络(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来实现确定性的,而三层则由确定性网络进行保障,从而在广域网上(如IP/MPLS)实现确定性的传输。


1.确定性网络的基本特征

确定性网络主要需要具备高精度时钟同步、零拥塞丢失、超可靠的数据包交付等基本特性。


(1)高精度时钟同步:所有网络设备和主机都可以使用IEEE 1588 精确网络时间协议将其内部时钟同步到1μs ~ 10 ns 的精度。大多数确定性网络应用程序都要求终端支持同步,一些队列算法也要求网络节点实现同步。


(2)零拥塞丢失:拥塞丢失是网络节点中输出缓冲区的分组溢出,是“尽力而为”网络中丢包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数据包的传送并为需要提供确定性转发的业务流(也被称为关键业务流)分配足够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消除拥塞。


(3)超可靠的数据包交付:确定性网络可以通过多个路径发送序列数据流的多个副本,

并在接收端删除多余的副本,规避因设备故障引起的丢包风险。这种方式通常也被称为“双发选收”,是一种利用路径冗余实现业务可靠性传送的技术,如图2-48 所示。

image.png

图2-48 预防丢包风险的双发选收机制


(4)与尽力而为的服务共存:虽然关键业务流会消耗更多的特定资源(如链路的宽),

但在确定性网络中,“尽力而为”的业务也可以采用一定的规则进行正常传送,如采用优先级调度、分层QoS、加权公平队列等方式进行队列的调度,只是关键业务流降低了这些传统业务的可用带宽。因此,确定性网络可以被看作是在“尽力而为”网络上提供的一种QoS 确定性保障服务。


2.二层确定性网络

IEEE 802.1 于2007 年创建了音频视频桥接任务组。其目标是用以太网取代家庭中的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扬声器和同轴电缆。2012 年,该任务组在时间同步、时延保证等确定性的功能方面进行了扩充,并正式更名为TSN 任务组,制订了以以太网为基础的新一代网络标准,在工业互联网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应用。


为了支持确定性,802.1 TSN 任务组又诞生了多个标准,主要有四大类:时间同步、有界低时延、超高可靠性和资源管理,如图2-49 所示。IEEE 802.1 标准大部分都局限于二层确定性网络,因此被称为二层确定性网络技术,只支持桥接网络,不支持端到端需要路由器的数据流。

image.png

图2-49 TSN 的标准体系


3.三层确定性网络

2015 年,IETF 成立了确定性网络工作组,致力于将TSN 中开发的技术扩展到路由器,让这些技术可以扩展到跨域的WAN 中,从而支持更大规模的确定性网络,以满足未来5G/6G 的各种垂直行业应用。同IEEE 802.1cb 类似的是,当要保障业务的可靠性时,确定性网络也定义了双发选收机制,如图2-50 所示。

image.png

图2-50 确定性网络中的双发选收机制


尽管图2-50 是确定性网络中的可靠性保障,但是也体现了IETF 在低时延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3 方面的内容:通过显式路由(Explicit Route)确保转发路径上

的低时延;通过资源预留(Resource Allocation)防止丢包并进行拥塞控制;通过业务保护(Service Protection)防止线路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丢包。


目前,IETF 关注确定性网络的整体架构、数据平面规范、数据流量信息模型、YANG模型等;IEEE 802.1 TSN 工作组关注具体的技术及其算法。当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保障域内和跨域业务的确定性传送。

相关文章
|
3月前
|
编解码 异构计算
RT-DETR改进策略【Neck】| BiFPN: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跨尺度连接和加权特征融合
RT-DETR改进策略【Neck】| BiFPN: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跨尺度连接和加权特征融合
157 9
RT-DETR改进策略【Neck】| BiFPN: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跨尺度连接和加权特征融合
|
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orch
Perforated 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优化的创新技术及PyTorch使用指南
深度学习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核心组件——人工神经元和反向传播算法自提出以来鲜有根本性突破。穿孔反向传播(Perforated Backpropagation)技术通过引入“树突”机制,模仿生物神经元的计算能力,实现了对传统神经元的增强。该技术利用基于协方差的损失函数训练树突节点,使其能够识别神经元分类中的异常模式,从而提升整体网络性能。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可提高模型精度(如BERT模型准确率提升3%-17%),还能实现高效模型压缩(参数减少44%而无性能损失)。这一革新为深度学习的基础构建模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边缘设备和大规模模型优化场景。
32 16
Perforated 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优化的创新技术及PyTorch使用指南
|
4月前
|
边缘计算 容灾 网络性能优化
算力流动的基石:边缘网络产品技术升级与实践探索
本文介绍了边缘网络产品技术的升级与实践探索,由阿里云专家分享。内容涵盖三大方面:1) 云编一体的混合组网方案,通过边缘节点实现广泛覆盖和高效连接;2) 基于边缘基础设施特点构建一网多态的边缘网络平台,提供多种业务形态的统一技术支持;3) 以软硬一体的边缘网关技术实现多类型业务网络平面统一,确保不同网络间的互联互通。边缘网络已实现全球覆盖、差异化连接及云边互联,支持即开即用和云网一体,满足各行业需求。
109 4
|
10天前
|
存储 双11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技术发明一等奖!
近日,阿里云联合清华大学与中国移动申报的“性能可预期的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目通过端网融合架构,实现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的可预期性,在带宽保障、时延控制和故障恢复速度上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升服务质量。成果已应用于阿里云多项产品及重大社会活动中,如巴黎奥运会直播、“双十一”购物节等,展现出国际领先水平。
|
5月前
|
负载均衡 网络协议 网络性能优化
动态IP代理技术详解及网络性能优化
动态IP代理技术通过灵活更换IP地址,广泛应用于数据采集、网络安全测试等领域。本文详细解析其工作原理,涵盖HTTP、SOCKS代理及代理池的实现方法,并提供代码示例。同时探讨配置动态代理IP后如何通过智能调度、负载均衡、优化协议选择等方式提升网络性能,确保高效稳定的网络访问。
610 2
|
1月前
|
安全 网络安全 定位技术
网络通讯技术:HTTP POST协议用于发送本地压缩数据到服务器的方案。
总的来说,无论你是一名网络开发者,还是普通的IT工作人员,理解并掌握POST方法的运用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就像一艘快速,稳定,安全的大船,始终为我们在网络海洋中的冒险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69 22
|
18天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基于 Python 哈希表算法的局域网网络监控工具:实现高效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
在当下数字化办公的环境中,局域网网络监控工具已成为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确保其高效运行的核心手段。此类工具通过对网络数据的收集、分析与管理,赋予企业实时洞察网络活动的能力。而在其运行机制背后,数据结构与算法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聚焦于 PHP 语言中的哈希表算法,深入探究其在局域网网络监控工具中的应用方式及所具备的优势。
53 7
|
26天前
|
域名解析 API PHP
VM虚拟机全版本网盘+免费本地网络穿透端口映射实时同步动态家庭IP教程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网络穿透技术让公网直接访问家庭电脑,充分发挥本地硬件性能。相比第三方服务受限于转发带宽,此方法利用自家宽带实现更高效率。文章详细讲解了端口映射教程,包括不同网络环境(仅光猫、光猫+路由器)下的设置步骤,并提供实时同步动态IP的两种方案:自建服务器或使用三方API接口。最后附上VM虚拟机全版本下载链接,便于用户在穿透后将服务运行于虚拟环境中,提升安全性与适用性。
|
2月前
|
缓存 网络协议 API
掌握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开发者指南
本文探讨了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如HTTP、SSE、GraphQL、TCP、WebSocket和Socket.IO,分析了它们的功能、优劣势及适用场景。开发者需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以构建高效、可扩展的应用程序。同时,测试与调试工具(如Apipost)能助力开发者在不同网络环境下优化性能,提升用户体验。掌握这些协议是现代软件开发者的必备技能,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
|
3月前
|
计算机视觉
RT-DETR改进策略【Neck】| GFPN 超越BiFPN 通过跳层连接和跨尺度连接改进RT-DETR颈部网络
RT-DETR改进策略【Neck】| GFPN 超越BiFPN 通过跳层连接和跨尺度连接改进RT-DETR颈部网络
86 12
RT-DETR改进策略【Neck】| GFPN 超越BiFPN 通过跳层连接和跨尺度连接改进RT-DETR颈部网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