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数据库,挂掉两台机器会发生什么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数据库 PolarDB MySQL 版,通用型 2核4GB 50GB
云原生数据库 PolarDB PostgreSQL 版,标准版 2核4GB 50GB
简介: 挂一部分机器,不会丢数据、不会不可服务,是对现代数据库的一个比较基本的要求。对于早期的单机数据库,一般使用主备架构。主备架构有很多的缺陷,并且这些缺陷是无解的。我们将探讨几个问题:除了协议本身,还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分布式数据库的可用性?如何计算不同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的可用性?KV层的可用性和关系型数据库的可用性是否等价?数据库的可用性和应用的可用性是否是等价的?

本文作者:梦实

本文是《PolarDB-X 致数据库行内人》专栏系列的第二篇。

本系列其他文章:PolarDB-X:分布式数据库,如何有效评测国产数据库的事务一致性

挂一部分机器,不会丢数据、不会不可服务,是对现代数据库的一个比较基本的要求。

对于早期的单机数据库,一般使用主备架构。主备架构有很多的缺陷,并且这些缺陷是无解的。穿过主备架构里各种“优化”的名词,最后也无非是选择一碗毒药而已,这几个毒药包括:

  1. 脑裂,两个节点同时写入的冲突数据无法合并,只能丢掉一部分。想要不脑裂?那只能牺牲可用性。
  2. 同步复制,备机不可用的情况下,算不算写入成功?算,可能丢数据;不算,备机不可用==集群不可用,牺牲可用性。
  3. 异步复制,这完全躺平了,不考虑一致性。
  4. 所谓semi-sync等方案,也属于主备架构的一种。
  5. 业务自己去容错,做针对自己业务场景的对账、补偿等方案。

其实可以看出,主备架构是CAP理论做取舍的重灾区,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的关系特别矛盾。所谓一致性和可用性“兼顾”的主备方案,实际上是“兼不顾”。

最佳实践:在这个时代,但凡数据有一定的重要性,都不应该选择主备架构的产品。

分布式数据库,除了扩展性之外,解决传统数据库主备结构的容灾问题也是其主要任务。Paxos\Raft(包括其他变种协议)成为了主流选择。其共通点是,每份数据会存在三个副本,并且能够保证在一个副本挂掉的情况下,不影响可用性,并且不会出现任何一致性问题(脑裂、丢数据、丢更新等)。

本文无意去解析Paxos\Raft协议,此类文章已多如牛毛。但有个疑问是,是否一个数据库只要使用了Paxos\Raft协议,那就一定是安全稳定可靠的呢?

我们将探讨几个问题:

  1. 除了协议本身,还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分布式数据库的可用性
  2. 如何计算不同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的可用性
  3. KV层的可用性和关系型数据库的可用性是否等价
  4. 数据库的可用性和应用的可用性是否是等价的

从1+1=2说起

我们先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起。假如有以下的数据库结构:

b1.jpeg

请问,当挂一个节点和两个节点的情况下,可用性分别是? 显而易见,挂一台机器的情况下,可用性是100%;挂两台机器的情况下,可用性是0%,所有数据都不可用,如果这两台机器被彻底的摧毁,那代表所有数据都丢失了。

调度就是一个填图游戏

假如我们有6台机器,我们想将数据库部署在这6台机器上,进一步提升扩展性和容灾性:

  1. 为了提升扩展性,我们会对数据进行分片
  2. 每个分片需要存在三个副本
  3. 为了保证容灾,每个分片的三个副本需要分配在不同的机器上

假如我们把数据切成了12个分片,共有12*3=36份副本:

b2.jpg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填图游戏,将上面的副本填充到下面的6台机器中(需满足上面的约束,并且每台机器分配到6个副本),你能想到多少不同的填充方式:

b4.jpg

模型1,完全的随机调度

b5.jpeg

我们均匀的将12个leader副本分散在集群中,每个节点分配到两个leader副本,除了这两个限定条件,分片与分片之间的调度是无关系的。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使用分布式KV+SQL的分布式数据库,一般使用的都是此类模型。

这种情况下,如果挂两台机器,我们分析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例如,节点1和节点2同时宕机,由于p1、p6均有两个副本在这两个节点上,因此p1和p6处于不可用的状态。 我们枚举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

宕机的节点 不可用的分片 不可用的分片数
1 2 1 6 2
1 3 1 6 2
1 4 2 8 2
1 5 2 11 2
1 6 8 3 11 3
2 3 6 4 1 9 4
2 4 4 12 2
2 5 9 1
2 6 3 12 2
3 4 4 7 2
3 5 5 7 9 3
3 6 5 1
4 5 7 10 2 3
4 6 8 10 12 3
5 6 5 10 11 3

一个比较直观的事实:在此模型下,任意挂两台机器,均会导致部分数据不可用。

设分片数不是12而是M,机器数不是6而是N,我们做几个简单的计算:

b12.jpg

以一个N=50节点的集群为例,我们看一下m的取值与可用性的概率关系:

b13.jpeg

可以直观发现,可用性会随着m的增长,迅速下降。当m=1(每个机器只存一个副本的情况下),可用性最高,达到96%。

什么情况下m会变大?

如果设计数据库时,将单分片的大小限定的比较小,例如单个分片96M,那么m就容易非常大(50个96M大约只有5个G的数据,每个节点只存100G的数据,也有1000个分片了)。

模式1下,各分片(或者说各Paxos协议组)的副本分布缺乏协调,如果单节点分片数略多,只要同时挂两台或者更多机器,几乎一定会有一部分数据不可用或者丢失。

数据可用性!=业务可用性

回到上面的例子中来,12个分片中,有2.4个不可用,好像也可以嘛,毕竟挂了33%的机器嘛,是不是只影响了20%的业务?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20%的不可用,仅仅的指数据层面的。例如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KV数据库,那么确实,对于这个KV数据库来说,“只有”20%的数据不可用。

但!数据的可用性和业务的可用性很多时候是不等价的!

第一个点显而易见,不可用的背后,一种情况是数据丢失,对于有的业务来说(例如存银行的账户余额),无论丢失的比例有多么的低,都是无法接受的。对于此类业务,丢失的概率必须无限趋近于0。

第二个点则更为隐晦。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业务,不会直接访问KV数据库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KV之上构建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比KV数据库多了两层概念,表和索引。从业务角度来看,一次业务请求,会操作多个表的多个索引。

例如,业务接到某个HTTP请求后,会执行这样一段操作:

begin;
## 根据user_id上的索引查询一下用户的余额,并且这个查询还需要对主键进行一个回表(涉及到2个key)
select * from user_info where user_id=xxx; 
## 按照item_id对库存进行扣减(涉及到1个key)
update items set count=count-1 where item_id=xxx
## 向订单表orders中写入一条记录(注意,orders表还有5个二级索引,所以等于要写6个key)
insert into orders xxx;
commit;

这次HTTP请求的处理中,一共涉及了三张表的9个索引(主键或二级索引)的9个key,并且这9个key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是均匀的分布在集群中的。

虽然每个key(也即key所在的分片)的可用性“高达“80%,但指数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会放大你所有的坏运气,9个key运气都很好,全部可用的概率只有

0.89=13%

也即,从业务角度看,HTTP请求的成功率只有13%,失败率 87% 了。87% vs 20%,这就是业务最终看到的不可用性与KV层看到的不可用性。

两个结论:

  1. 关系模型(表、索引)的引入,会指数放大KV层的不可用性
  2. 一般业务会在一次请求内操作多个表、索引、Key,会继续指数放大KV层的不可用性


模型2,分片之间存在一定的绑定关系的调度

在模型1中,m的值上升后,由于指数关系,可用性会迅速下降。如果M仅与节点数N相关,而与单节点副本数m无关,则能将可用性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数字上。

b14.jpeg

在模型2中,我们将节点每三个组成一个组,每个组的每个节点,所包含的副本来自相同的分片,如上图所示。p1-p6、p7-p12各属于一个组。我们枚举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

宕机的节点 不可用的分片 不可用的分片
1 2 1 2 3 4 5 6 6
1 3 1 2 3 4 5 6 6
1 4 0
1 5 0
1 6 0
2 3 1 2 3 4 5 6 6
2 4 0
2 5 0
2 6 0
3 4 0
3 5 0
3 6 0
4 5 7 8 9 10 11 12 6
4 6 7 8 9 10 11 12 6
5 6 7 8 9 10 11 12 6

计算下,任意挂两台机器,完全可用或者不丢数据(不存在不可用或者丢数据的分片)的概率为:

20230506103914.jpg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机器数的增加,可用性会迅速增加,20个节点的时候便能超过90%。

模型2相对于模型1,不同分片(或者说不同Paxos协议组)之间的调度有了一定的绑定关系,使其变成了仅与节点数成线性关系的量,显著的提升了可用性。

b14.jpg

注意,这里说的“组”,不是平时说的Paxos组、Raft组之类的概念,它是一种调度上的概念。一个直观的描述,节点、“组”、Paxos\Raft组、分片之间的关系:

  • 节点与“组”:3对N,N>=1,也即1个“组”包含3个节点,一个节点可能属于多个“组”
  • “组”与Paxos\Raft组:1对N,N>=1
  • Paxos\Raft组与分片:通常情况下是1对N,很多数据库实现是1对1

在有“组”概念的数据库里,它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对于PolarDB-X来说,他对应的是“DN”这个名字,每个DN拥有三个节点(三个进程),每个DN有一个Paxos组,每个DN(Paxos组)有若干分片。

表组&本地索引

模型2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分片故障的风险,但是,上文中我们说过,业务请求中的多个事务、多个表、多个索引,都会放大这个不可用性。对于稳定性要求特别高的业务,分布式数据库需要提供更多能力来进一步降低此类风险。

PolarDB-X使用表组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

PolarDB-X:PolarDB-X 数据分布解读(四) :透明 vs 手动

其核心思路是,将同一次业务请求中涉及到的数据,尽量绑定在一起,调度到相似的位置上,这样其可用性不会受涉及到的数据量指数影响。

例如,某业务有用户这个概念,那么在PolarDB-X中,可以使用分区表、表组、本地索引等工具,将一个用户涉及的多个表(例如用户详情、操作日志、地址列表等)、多个记录、多个索引绑定在同一个DN上。

如我们《PolarDB-X 数据分布解读(四)》中所说,这实际上是数据库手动模式的一个应用。数据库需要提供更多的工具来达成核心业务对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自建 vs 云服务

在云上,自建的分布式数据库会存在一些额外的问题。

云上自建,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购买一批的ECS,在ECS上部署分布式数据库。

这里一个很大的风险点是,ECS都是虚拟化的(除非购买独享物理机的那种超大规格),一台物理机上会虚拟化出多台ECS,而作为普通的云用户,是无法感知到ECS的调度策略的。

例如,多个节点,甚至同一份数据的多个副本所在的ECS会在一台物理机上:

b15.jpg

这种节点的物理分布,自建数据库是无法感知,也无法控制的。

此外,自建还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1. 同一个物理机上,多个数据库节点的IO、网络带宽争抢等问题
  2. 买到的同CPU内存规格的ECS,可能对应不同的CPU型号,性能之间存在差异

以上问题,会极大的增加云上自建分布式数据库的故障风险和概率。

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

  1. 三可用区部署。由于不同可用区的ECS肯定在不同的物理机上,通过数据库内部的locality等能力,可以确保对于同一个分片的三个副本不在同一台物理机上。缺点是:
  • 依然无法控制同可用区内的物理分布情况
  • 多可用区带来的响应时间的变化

2. 购买独立的物理机规格的ECS。完全自己运维物理机内部的虚拟化、隔离、节点分布等。缺点是:

  • 运维要求很高
  • 对于机架、交换机等依然无法控制

云厂商提供的分布式数据库服务则能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例如云上的PolarDB-X服务会做到以下几点:

  1. 同一个集群的所有节点一定都在不同的物理机上、不同的机架上
  2. 同一个集群的所有节点使用的物理机的CPU等型号都是一致的

云上自建数据库,会面临更多的稳定性风险。云上自建分布式数据库,此类风险会指数上升。

最后

模型1由于看起来非常的干净、很容易做到分层清晰(每个分片可以自由调度,也不用考虑索引之间的位置关系),特别适合做一些数据库领域的玩具级项目。但用在关系型数据库(因为大量的表、二级索引会急剧放大这种效应)中,是一种典型的“驴粪蛋,表面光”。在面临多机故障的情况下,其不出问题的概率会随着数据量和节点数的增长迅速降到0(趁着没出事,快跑路吧!)。

模型2则更适合生产级的数据库使用。如果读者要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建议仔细甄别其是否有类似模型2的调度策略。

表组、本地索引等能力也是生产级数据库不可或缺的。这些能力的合理使用, 会避免指数级放大不可用性。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的应用,需要选择有这些能力的数据库。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几个问题了。

  1. Paxos\Raft协议是根本,协议上有问题基本跟数据安全就没啥关系了。
  2. 只有协议也是万万不行的,如果缺少有绑定关系的调度策略、表组、本地索引等能力,都会极大的影响最终业务层看到的可用性。
  3. 关系模型、业务对数据库的使用逻辑等,都会成指数的放大KV层的不可用性。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里,带来更多生产级数据库在设计与方案选择上的一些思考。


本文来源:PolarDB-X知乎号

相关实践学习
函数计算X RDS PostgreSQL,基于LLM大语言模型构建AI知识库
基于ChatGLM6B 大语言模型构建AI知识库问答应用。答疑群17125058181
相关文章
|
13天前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乐观锁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如何与事务隔离级别结合使用
乐观锁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如何与事务隔离级别结合使用
|
12天前
|
存储 SQL 分布式数据库
OceanBase 入门:分布式数据库的基础概念
【8月更文第31天】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单机数据库已经难以满足高并发、大数据量的应用需求。分布式数据库应运而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本文将介绍一款由阿里巴巴集团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并通过一些基础概念和实际代码示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其工作原理。
59 0
|
18天前
|
存储 缓存 负载均衡
【PolarDB-X 技术揭秘】Lizard B+tree:揭秘分布式数据库索引优化的终极奥秘!
【8月更文挑战第25天】PolarDB-X是阿里云的一款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其核心组件Lizard B+tree针对分布式环境优化,解决了传统B+tree面临的数据分片与跨节点查询等问题。Lizard B+tree通过一致性哈希实现数据分片,确保分布式一致性;智能分区实现了负载均衡;高效的搜索算法与缓存机制降低了查询延迟;副本机制确保了系统的高可用性。此外,PolarDB-X通过自适应分支因子、缓存优化、异步写入、数据压缩和智能分片等策略进一步提升了Lizard B+tree的性能,使其能够在分布式环境下提供高性能的索引服务。这些优化不仅提高了查询速度,还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4 5
|
18天前
|
运维 安全 Cloud Native
核心系统转型问题之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件协作如何解决
核心系统转型问题之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件协作如何解决
|
11天前
|
C# UED 定位技术
WPF控件大全:初学者必读,掌握控件使用技巧,让你的应用程序更上一层楼!
【8月更文挑战第31天】在WPF应用程序开发中,控件是实现用户界面交互的关键元素。WPF提供了丰富的控件库,包括基础控件(如`Button`、`TextBox`)、布局控件(如`StackPanel`、`Grid`)、数据绑定控件(如`ListBox`、`DataGrid`)等。本文将介绍这些控件的基本分类及使用技巧,并通过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在项目中应用。合理选择控件并利用布局控件和数据绑定功能,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和程序性能。
26 0
|
1月前
|
存储 SQL 运维
“震撼发布!PolarDB-X: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巨擘,超高并发、海量存储、复杂查询,一网打尽!错过等哭!”
【8月更文挑战第7天】PolarDB-X 是面向超高并发、海量存储和复杂查询场景设计的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85 1
|
2月前
|
Cloud Native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中国金融分布式数据库,双料冠军!
中国金融分布式数据库同比增长12.1%,阿里云绝对优势夺得公有云市场冠军
|
1月前
|
存储 负载均衡 中间件
构建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策略与实践
【8月更文挑战第3天】构建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库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采用数据分片、复制与一致性模型、分布式事务管理和负载均衡与自动扩展等关键技术策略,并合理设计节点、架构模式和网络拓扑等关键组件,可以构建出高可用性、高性能和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解决数据一致性、故障恢复与容错性以及分布式事务的复杂性等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1月前
|
Cloud Native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中国金融分布式数据库,阿里云双料冠军!
中国金融分布式数据库,阿里云双料冠军!
46 1
|
2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深度评测:PolarDB-X 开源分布式数据库的优势与实践
本文对阿里云开源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X 进行了详细评测。PolarDB-X 以其高性能、强可用性和出色的扩展能力在云原生数据库市场中脱颖而出。文章首先介绍了 PolarDB-X 的核心产品优势,包括金融级高可靠性、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高效的混合负载处理能力。随后,分析了其分布式架构设计,包括计算节点、存储节点、元数据服务和日志节点的功能分工。评测还涵盖了在 Windows 平台通过 WSL 环境部署 PolarDB-X 的过程,强调了环境准备和工具安装的关键步骤。使用体验方面,PolarDB-X 在处理分布式事务和实时分析时表现稳定,但在网络问题和性能瓶颈上仍需优化。最后,提出了改进建
669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