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线技术人的经验分享|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述职报告

简介: 本文作者从亲身经验阐述了一线技术人为什么述职、怎么述职以及述职的重要性。每年述职都是一大关,作者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通过文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一、为什么要述职?

组织需要:首先阿里是个述职文化比较浓厚的公司,基本上是一年两次述职,述职的形式各种各样:一对一的,一对多的,还见过视频直播的;述职过程一般就是述职人讲20分钟,评委问20分钟,述职效果的好坏每个组织应该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当然大体的评价标准大同小异。

个人成长:述职对于个人来说,官方点的说法就是对自己的阶段总结、总结反思以及阶段规划什么的,不过最实在还是在个人晋升上,晋升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哈,述职好坏直接影响了组织对你的评价,如果你有辛被提名了要去答辩的话,述职文档的编写能力、演讲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这些都非常重要了,直接影响你晋升的结果。

二、述职怎么写?

1、文档结构

所谓的结构化思考能力一定是从一个好的文档结构开始的,优秀的文档结构基本上就已经把内容说清楚了,看内容细节只是想证实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和作者想的一样而已。

当然个人认为这个结构还有一个好处:以终为始的做事方式;如果下图的每一项都是一个填空题,那是不是一年里做的事按照这个图把它填满就可以了。

2、概述

金字塔原理:如果让你1分钟把你今年做的事给你领导汇报下,你怎么组织语言呢?如果给你10分钟呢?如果给你1个小时呢?问题的答案就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其实就是把自己做的事总结抽象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思考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想深入了解的建议看原书,当你把你做的事都用一个金字塔展现出来后,你只需要按照你的金字塔层次来组织语言就可以了。给你1分钟,你把第一层的事情说下;给你10分钟,你把第二层的事情再说一遍;给你1小时,把第三层的事情再说下,再举几个例子。

大道至简:这里的概述其实就是当你要开始长篇大论前,请先用一分钟总结下你都干了些什么,让人有个总体的认知,如果你这个都没说清楚,后面估计别人也没心思继续听了。那概述具体写什么呢,如果是业务的话,业务结果写清楚就可以了,但这里个人认为有两个重点:

  • 归因:也就是这个结果和你个人的关系,因为这里我们说的是个人述职,既然说业务结果如果能很清晰的说出这个结果跟个人的关系,那自然是很好的,不过有的时候做的技术基建本身就是没办法归因的,譬如做了一个系统提升了小二的工作效率,但业务增长是没办法归因的,但有时候优化了接口性能,是可以带来业务效果增长的。
  • 增量:个人认为业务价值一定是要有增量部分的,业务增长有时候也是有自然增长的,如果没有合理的AB实验,那这里的增长有可能是自然增长的,而不是你这个项目带来的,所以合理的AB实验产出的数据效果,更有说服力。

再来就是技术结果了,技术结果是技术人最起码的追求,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最直接的东西,业务要关注归因、增量,那技术也要有关注的点,个人以为也有两点:

  • 不要造轮子:之前内网也出现过造轮子的热帖,很多大佬都有回帖,说的是慷慨激昂,我个人以为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至于是选择做正确的事,还是选择当前的苟且,只有他自己才能权衡;我只能说当天平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会偏向做正确的事,但我也没办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苟且。
  • 带来变化:今天你做了一套新的系统,或者重构了一块代码,到底带来的前后变化点是什么?个人理解变化点大致有三类:作业效率的提升、业务的增量结果以及技术先进性的提升。
  • 作业效率:这块是大部分技术在做的事,譬如把一个原本线下的流程搬到线上来了,本来需要在excel里各种操作,现在只需要在线上点几下就可以了,变化点线下变成线上了,节省了操作时间;或者把一个搜索系统的性能优化了,结果呈现从2s优化到500ms,买家可快速看到搜索结果,这样不仅提升了买家的体验,同时还能带来增量业务效果;
  • 业务增量:这个是大部分技术都想做但做不好的一块,通过技术的手段带来业务增量,这样作为技术就可以证明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了,而不是作为资源工具人去实现PD的需求;算法的千人千面是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技术的模型预测来推算出买家的喜好商品,完全由技术算法驱动。但我还想说的是,有时候有些系统的开发跟业务效果本身真的完全没有关系,真的不要硬上,真的很没有意思,譬如你做一个活动招商系统,这个就是用来活动招商的,产品的自身定位就是为了提升小二的招商工作效率的,非要硬杠业务效果。
  • 技术先进性:这个大概就是面向未来的技术吧,上面说的都是苟且,那远方就是这个了。有可能是所在业务技术团队的缘故,看到很多这样那样的系统,技术都差不多没有太大变化,大部分人都在用最小化的方式完成当前的快速结果,但我们是不是不要那么眼前,是不是可以站的稍远一点,自己感觉下未来三年大概是什么样的,然后留下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呢!

3、工作总结

业务背景

一切从why开始:一件事如果可以把问题定义清楚的话,那这件事已经成功一半了,看到很多新人甚至是来了好几年的同学,开始了一件事情,为啥做真的说不清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或者知道的只是很表层的原因。5W2H模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why了,why搞不清楚请不要开始。

怎么搞清楚why:如果你遇到一个很靠谱的pd,她会把为什么做说的很清楚,恭喜你,你遇到了一个超级好的pd,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遇到的pd,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或者说的逻辑完全不通。这时候我觉得你需要自己调研清楚,否则下一步的巨坑将等着你跳。那怎么调研呢,个人理解有几个地方可以切入,第一:数据分析,尽可能多的拿到一些业务数据,分析这里面的逻辑,找数据的关联性,不过这块工作对一个后端同学来说还是挑战不小的。第二:找资料看,ata上、各个搜索引擎、买书,最大化的扩大自己的领域知识,这样起码可以快速了解这个领域内的小白知识,不至于犯低级错误;第三:找专家问,在各个渠道找到领域的专家,谦虚的请教咨询,把自己遇到的问题都准备好问他们,看看这些高手之前遇到的坑是什么,作为自己的思考输入,起码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失败再来一次(不要说你比他聪明,你不会犯那样的错,no!你跟他差不多聪明)。

三个why:通过以上各种输入调研素材,表事实讲道理,把问题都列出来,如果问题太多的话,建议抽象归纳成三个问题,当然三个不是绝对的。

解题思考

不要省略思考过程:同样看到很多人的述职文档,业务背景描述结束了,后面紧跟着就是一个系统架构设计,这就很奇怪,我并不是说大家没有思考,但是的确是没有看到,只是也许你的思考被你省略了,我想说高考作文你不思考就直接下笔吗?起码有个审题和解题路径吧。

资源的权衡过程:我只想说很大一部分问题,只要能定义清楚出问题来,都是能解决的,只是在解决问题之前,需要盘一盘当前的形式以及手上的资源情况,然后给出一个最适合的ROI解决方案;这个权衡的过程其实就是解题思考,需要思考人力资源、机器资源、资金情况以及组织情况等等,这些所有的权衡过程都贯穿成一个解题路径,把这些所有的思考和权衡过程写出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做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事情,那么目标就出来了。

最近看到一些大项目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官方的文档里并没有这些业务背后的思考,直接一个目标,然后产品应该这样做那样做,然后结束了;也许是思考没有写,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没有附上,但如果执行的人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背后的思考是什么,他们怎么会有信心呢,只能自己把自己当工具人了,大概率政治项目都是要失败的。

目标制定

环境决定决策:业务目标有业务增长率的测算来完成,这里重点说下技术目标的设定。一句话:技术目标是围绕着业务在当前的阶段或形态来设定的。对于任何一个系统,它都有发展阶段,按照历史经验,一般的系统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产品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在不同的阶段技术目标一定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对于一个营销平台,产品化阶段一定是把这个营销平台做出来,对外需要提供营销费用的计算能力、营销氛围的统一管控、权益的传播&核销等等能力,对内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后台营销配置平台,让活动小二可以快速配置上线一个营销活动玩法,做成这样产品化阶段应该就差不多了;数据化那就要把全链路打点、AB实验能力、各种维度的数据效果看板做出来,甚至要做出一个自动化的效果数据分析能力了;智能化大多是要通过历史的营销数据做迭代反哺了,通过历史数据加业务结构化的规则建设ROI模型,在营销前期给出最佳营销费用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收益,说句简单的,就是算法模型告诉你营销应该怎么玩ROI最大化。

切勿为了情怀:之前听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同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一个页面接口的性能从500ms提升到100ms,页面出来的速度更快了,本来想在周会上show下自己的成果,结果反而被领导批了,领导说:对于一个网页的浏览者来说500ms打开一个网页和100ms打开一个网页有什么区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追求高可用、高性能、高扩展,所谓的三高一定是在有被需要的情况下才有意义的。

技术方案

面向未来的架构设计:技术目标说白了就是着眼眼前,根据眼前的情况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但在设计系统的时候绝对不是着眼当前,设计系统要面向未来。系统架构图应该怎么画,听到过一个靠谱的回答,包括四个部分:系统和外部的边界、内部组件的上下左右关系、系统的非功能性设计以及面向未来的设计,所谓的面向未来的设计,个人理解起码看到未来三年的发展形态,是抽象总结业务表层问题,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然后把本质抽象归纳成领域模型概念,通过对领域的分析思考,产出一个面向未来的总体架构设计,其实就是多想三步,把未来的可能性都放进去。

落地再次贴近现实:总体的架构设计完成后,到具体的落地环节,还是要回归到阶段目标设计里去,根据当前的资源情况产出一套落地的具体技术方案出来,这时候类似时序图、服务类图、流程图、应用关系图等等就派上用处了。这里对于这些图的详细程度标准,个人理解最好是拿到这些设计就可以直接编码的程度,千万不要等要写代码的时候,还要重新思考一遍,那就太浪费时间了。后续多次的迭代其实就是对最初那个大图的不断完善和扩展了。

谈一谈技术深度:之前有一段时间,有个问题一直困惑了我很久,就是:你这个设计技术深度不够!当听到这个问题,瞬间蒙了,什么叫深度不够,多深才是深呢?10米还是100米?关于这个深度有一个衡量标准吗?当然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也没解释清楚什么叫深度,我当时真有点感觉他在pua我,但是我还是带着这个问题日思夜想,终于得到了一个自己觉得稍微有点满意的答案。技术深度其实可以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壁垒来解释,说到深度是在某个精细化的领域下,通过长时间的沉淀积累或者遇到特殊场景下的复杂问题,总结出一些专属在这个领域场景下的技术方案,我觉得这可以称作为技术深度。至于复杂问题我说明下,多复杂叫复杂?这其实也不好量化,说的简单点,当你提出一个领域问题时,对于大部分的普通技术专家来说,他无法在短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复杂问题(当然不排除天才级别的瞬间能想出办法来)。当然我再重申一句,千万不要为了技术深度而过度设计,只是当我们遇到了有技术深度特点的事,我们知道怎么去判断并很好的表达出来。

结果说明

这里的结果逻辑思考路径跟概述里是差不多的,但区别是这里的表达可以更细致一些。譬如业务数据可以把具体的计算公式列出来、AB实验对比的时间维度列出来等等;技术结果可以把概述里面沉淀的平台扩展开来,详细说明下里面的核心模块、扩展性,甚至是横向方面的一些内容都可以,譬如性能、稳定性、安全方面等等。

总结反思

总结思考本质上和解题思考是前后呼应的,一件事情在一个阶段结束后,一定是有做的好的和做的不好的地方,做的好的大大方方的写出来,特别优秀的数字和战绩完全可以标红加粗,做的不好的也大大方方的写出来,千万不要说今天只有Highlight没有Lowlight,这个是绝不可能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下总有问题,只是组织在权衡了利弊后,选择是否要去解决它而已。其实Highlight在前面的概述和结果说明里大体都提到了,这里重点还是要说下Lowlight,说句比较实际的话,没有这里的Lowlight,下个阶段的规划怎么写呢?

4、个人成长&团队贡献

灵魂拷问的启蒙:之前有一次分享,整个过程中的我滔滔不绝,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感觉,结束后到了Q&A环节,有个前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这个系统挺厉害了,但现在假如由于组织调整,必须要把你这个系统交给别人来做,你怎么看?”,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我做了这么长时间,付出了这么多,马上就要收割了,你让我交给别人,肯定不干啊,强行拿走,我就辞职。”,当然那种场子肯定是场面话应付过去了,譬如尊重组织选择啊、拥抱变化啊什么的,但没等我说话,前辈紧接着又是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做的这套系统承接的业务没了,业务被砍了,你怎么办?”,说实话当时脑袋瓜嗡嗡的,脸很烫,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种问题,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后面只能说会后再思考下这个问题。

可迁移的个人能力: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就是个人成长问题,如果你的系统交给了别人,或者你的业务没有了,那就给呗,没有就没有了,互联网产品的变化本来就是这样瞬息万变的,重点是你在做这个系统的过程中,自己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成长,是架构设计能力、数据洞察能力还是结构化思考能力,这样的能力提升是伴随着你一生的,是刻在你脑袋里的,没有人可以拿走,这个才是属于你自己真正的财富。前段时间有个同学问我,个人成长都有哪些呢,我大概写几个大家参考下:组织协调能力、数据洞察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复杂系统架构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结构化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等等,大家可以拿这些能力对照下自己,哪些方面比较弱,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财年目标,今年重点训练哪几个。之前听过一个人,把这种能力定义成叫可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分行业不分工种,每个人在职场都应该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这种底层基础能力,假如哪一天互联网落寞了,换个行业你也可以快速适应下来。

关于团队贡献:我认为其实本质上还是在于个人成长上,只是在你成长的某个阶段你需要把你的成长外化出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通过ATA文章的形式写出来,通过在各个地方(团队内、bu内、bu外、集团外)分享告诉更多的人,也可以针对创造性的技术点写专利、论文,这些都是不同的渠道而已,重点是要输出,成长其实就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费曼学习法也是这样的逻辑,输入后一定要有输出,你把不明白的人说明白了,你才是真正的明白了。当然通过这些外化的形式也可以带来个人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至于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大家自行yy。

5、财年规划

看一个人对一块业务的理解程度,只要问他对这块业务的下一年规划是什么就够了,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话,就问三年规划。要回答这问题其实非常难,首先要知道业务的定位是什么,整个组织给这块业务的位置在哪,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核心的衡量指标是什么,核心的领域问题本质是什么,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核心的业务&技术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的优先级是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别人是怎么解决的,别人&自己的优势&劣势有哪些,当前的资源怎么组织可以最大化的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有需要哪些资源的配置,落地的节奏是什么,需要哪些团队配合,有哪些风险等等这样的问题,当然如果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那真的是想的很明白了。

其实在上面一些小节中已经说了同样的一些内容了,当前的形式环境下一定是有新的问题,透过问题找本质,面向未来做设计,把其中的逻辑说的足够自洽其实就已经超过80%的人了,后面只需要一些文字功底、画图能力以及演讲技巧,把问题表达清楚其实就可以了。

写在最后

最近一年自己组织了一个新人学习小组,看到了很多新人遇到的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候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在成长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人的努力也得到一些同学的正反馈,属实有点欣慰,原来帮助别人得到反馈是这么幸福的,所以把自己的一些算经验教训吧通过文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这也许就是稻盛和夫「心」这本书里说到的「利他」的辛福感吧,感恩。

相关文章
|
开发框架 Java .NET
工作这么多年了,我为什么还在考证
毕业以来参加工作后,一直以来认为考证没有啥用处。一方面,因为找工作太过顺利,那会儿找工作也没有看到别人拿什么证去找工作,也没有看到那家公司的招聘广告上写需要什么什么证书。另一方面,由于才从学校出来对于学习考试有种天然的排斥。想想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在学习考试。好不容易毕业了那还不好好放松一下。现在回想起来真是too young,too simple!
241 1
|
6月前
|
负载均衡 Kubernetes 数据库
【鹅厂摸鱼日记(一)】(工作篇)认识八大技术架构
【鹅厂摸鱼日记(一)】(工作篇)认识八大技术架构
|
搜索推荐 Java 程序员
只有一个程序员开发和运营,BuiltWith网站年入1400万美元是怎么做到的?
国外有一位程序员叫 Gary Brewer,他一人撑起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还年入 1400 万美元,约人民币 1 亿元。对此,你是啥想法?
178 0
|
Java 测试技术 项目管理
15 年经验资深测试经理的经验分享:测试人职场晋升“潜规则”
本文整理自霍格沃兹测试学院「测试开发在线沙龙」主题分享《测试人晋升指南:如何做好个人绩效管理》,略有删减。文末链接进阶学习。
15 年经验资深测试经理的经验分享:测试人职场晋升“潜规则”
经验分享:5个可以轻松实践的高效工作秘诀
工作产出 = 单位时间产能 × 有效工作时间,本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之路。
1124 0
经验分享:5个可以轻松实践的高效工作秘诀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
这几天在写一个商业计划书,发现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是有技巧的,这是从网上收录的一些商业计划书要点:   1) 你的眼光是什么?     * 你的远见是什么?     * 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对象是谁?     * 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 你的市场机会是什么?市场有多大? ...
640 0
|
前端开发
想换工作?阿里技术战略部招人啦!
在技术战场上狂奔的你,是否也在期待加入这样一个团队:和一群有情有义的人,用有价值的数据和内容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阿里巴巴技术战略部(嘿嘿,你猜得没错,就是阿里妹所在的团队)。
2990 0
下一篇
无影云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