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DB-X 全局Binlog解读之性能篇(下)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数据库 PolarDB PostgreSQL 版,标准版 2核4GB 50GB
云原生数据库 PolarDB MySQL 版,通用型 2核4GB 50GB
简介: 本篇为《PolarDB-X 全局Binlog解读之性能篇(上)》的姊妹篇,将从技术原理角度聊一聊PolarDB-X CDC的一些性能优化手段。

作者:自扬

本篇为《PolarDB-X 全局Binlog解读之性能篇(上)》的姊妹篇,将从技术原理角度聊一聊PolarDB-X CDC的一些性能优化手段。

多级多路归并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测试,针对全局binlog的同步能力,得出了几个核心结论 BPS可以达到500M+/s EPS可以达到220w+/s * TPS可以达到35w+/s

测试实例的的规格为:8CN + 8DN + 2CDC 单CN节点规格:32核128GB 单DN节点规格:32核128GB * 单CDC节点规格:16核32GB

此处我们将DN节点的数量由8个调整为16个,进行复测,看看性能是否依然可以达到如上标准。以TPS为例,使用上篇中的48张表的sysbench数据导入进行测试

sysbench --config-file='sysb.conf' --create-table-options='dbpartition by hash(`id`) tbpartition by hash(id) tbpartitions 8'  --tables='48' --threads='48' --table-size='10000000' oltp_point_select prepare

测试结论

TPS只能达到19w+/s的水平,链路出现比较高的延迟,如下图所示:

s1.jpg

并且此时多路归并线程已经满负荷运转,如下图所示:

a8.jpg
并且此时多路归并线程已经满负荷运转,如下图所示:
a9.jpg
这是因为系统默认只开启了单级归并,如下图所示:

a10.jpg

随着DN数量的增多,参与归并排序的队列长度也会随之增大,性能则相应出现衰减(另附多路归并核心代码:LogEventMerger.java),解决办法是开启多级归并,通过“分治”和“并发”来解决性能瓶颈,如下所示:

a12.jpg
开启多级归并后,吞吐能力恢复至正常水平,如下所示:

a13.jpg
a14.jpg
如上是多级归并的逻辑示意图,反映到实际的运行时拓扑,多级归并可以是线程级的,如下所示:
a15.jpg
也可以是进程级的,如下所示:
a16.jpg

前者用来解决较小规模集群(<=64DN)的性能瓶颈,后者用来解决更大规模集群(>64DN)的性能瓶颈。当DN数量不太多时(如32个),优先考虑通过提升单个节点的配置,采用线程级别的多级归并来提升性能,避免不必要的网络传输开销;当DN数量非常多时(如256个),很难靠单个节点承担计算、内存或网络资源的压力,此时可以通过进程级别的多级归并来提升性能。当然,多级归并也不是“银弹”,全局Binlog会有一个Global Merge Point,当DN数量足够多时,仍然会有单点瓶颈问题(尤其是网络瓶颈),可以通过多流Binlog进行解决,我们的后续文章会对PolarDB-X的多流Binlog进行介绍。

下面表格是oltp_insert场景下的测试数据,分隔行以上的部分是单级归并可支撑的压力范围,当QPS高于20w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延迟,开启多级归并后,QPS达到35w时,延迟时间仍然保持在1s以内

a17.jpg

流水线&并行

a18.jpg

全局Binlog数据流生产线,采用了类似SEDA(Staged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的架构,共划分为6个Stage,相邻的Stage之间以及Stage内部组件之间,通过队列进行串联,每个Stage内部通过异步或多线程并行技术对数据处理进行加速。

Extract Stage Extract Stage用于完成一级排序,涉及binlog解析、数据整形、元数据维护、ddl处理等,每个DN对应一个处理线程,单个DN最大可支持的EPS吞吐为25w/s,采用的性能优化手段主要在内存管理和缓存管理层面,见下文的内存使用优化章节。

Merge Stage Merge Stage用于完成全局排序,保证全局Binlog中数据操作的线性一致,采用的性能优化手段主要是多级归并,上文已经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Collect Stage Collect Stage用于实现事务的合并,将分布式事务的分散到各个DN的binlog数据进行排序和合并,采用的性能优化手段主要有: 通过RingBuffer,进行并行处理,大大提升合并速度 支持“预序列化”,某个事务合并完成之后,如果事务大小小于设定阈值(如果太大,预序列化可能会占用大量内存),会直接构建Transmit Message并序列化,为Transmit Stage减轻压力(Transmit Stage序列化操作是单线程处理)

Transmit Stage Transmit Stage用于实现Task和Dumper之间的网络传输,使用Grpc构建Data Stream,采用的性能优化手段主要有: Batch模式,多个事务的event封装为一个数据包,提升吞吐率 Single模式,自动检测大事务,单个事务独立封装数据包,避免内存溢出 异步处理,耗时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操作放到独立线程 动态反压控制,避免内存溢出

Write Stage Write Stage处于数据流的末端,用来构建终态的全局Binlog文件,主要采用了3种优化手段: 并行构建 使用RingBuffer构建缓冲区,将构建binlog event的操作(创建event、更新event内容、计算CRC32校验值等)并行化处理,解决单线程瓶颈。 直接内存 采用直接内存进行IO操作,减小用户态和内核态上下文切换 * Write Cache 引入写缓存,并保证缓存大小为page页的整数倍,降低IO频率和提升page命中率

Backup Stage Backup Stage用于实现全局Binlog文件的备份,支持Dumper之间的主备复制,和到中心化存储(如OSS)的冷备份,主要的性能优化手段是多线程上传和下载。

内存使用优化

全局Binlog系统是一个数据密集型的系统,对内存资源的管理是一个核心关键问题,下面介绍全局Binlog在内存优化层面的优化手段。

事务数据持久化 排序是全局Binlog系统最核心的功能,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将某个事务的binlog数据全部接收完之后,才能进行排序操作,当遇到大事务或者超长事务空洞时,如果没有数据的持久化机制,很容易把内存撑爆,导致full gc或内存溢出,影响链路的正常运行。对此系统设计了支持内存和磁盘混合存储的Hybrid KV Store,用来解决内存不足的问题,数据链路的几个核心Stage深度依赖该Store,如下所示

a19.jpg

KV Store的主要特点有: 支持大事务swap到磁盘,动态监测事务大小,超过指定阈值后,该事务数据swap到磁盘 支持大事件swap到磁盘,遇到超过指定阈值的binlog event,直接保存到磁盘 支持动态监测内存使用率,超过指定阈值后,自动将存量数据和新增数据swap到磁盘 全磁盘存储相比纯内存存储,性能大概有20%的降低

元数据持久化 元数据是全局Binlog系统的核心命脉,在库表非常多的情况下,元数据会消耗大量内存,可以多达10几GB,影响数据链路的正常运行。举例来说,48w张数据表占用了接近8G的内存,如下所示:

q1.jpg
q2.jpg

系统提供了针对元数据的持久化机制,开启持久化能力之后,元数据会被序列化并保存至RocksDB,并支持在内存和磁盘之间的动态Swap,涉及元数据持久化的参数为: meta.persist.basePath : 配置元数据持久化目录 meta.persist.schemaObject.switch : 是否开启元数据持久化

接上面例子,当开启元数据持久化之后,内存占用大幅降低到只有240M,如下所示:
q4.jpg

优化内存分配 虽然KV Store提供了swap机制,保证了内存不够用时数据可以转储到磁盘,但毕竟会对性能造成影响,最优的策略还是尽量减少内存的占用,系统提供的主要优化手段有: 不同stage对内存的要求不一样,合理控制队列缓冲区的大小,规避不必要的数据堆积 规避不必要的数据复制,如针对ByteString的使用 ByteString.copyFrom方法可以替换为UnsafeByteOperations.unsafeWrap方法,免去字节数组copy操作 ByteString.toByteArray方法可以替换为DirectByteOutput.unsafeFetch方法,免去字节数组copy操作

总结

本篇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对全局Binlog的一些核心的性能优化手段做了简要的介绍,通过SEDA流水线架构实现了异步和并行处理,通过多级归并解决了集群规模扩张时的性能衰减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内存优化手段保证了数据链路的高效运行,这些优化措施,保证了全局Binlog在TPCC 150w tpmC的压力下,延迟仍可以控制在1s以内(参见:性能白皮书)

当然,全局Binlog在架构上也有天然的劣势,其在应对超大规模集群时存在单点瓶颈,PolarDB-X的多流Binlog通过牺牲事务的完整性解决了单点问题,在应对超大规模集群时,能够保证性能的线性提升,敬请关注我们的系列文章。

本文来源:PolarDB-X知乎机构号

相关实践学习
快速体验PolarDB开源数据库
本实验环境已内置PostgreSQL数据库以及PolarDB开源数据库:PolarDB PostgreSQL版和PolarDB分布式版,支持一键拉起使用,方便各位开发者学习使用。
相关文章
|
2月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Serverless
探索PolarDB MySQL版:Serverless数据库的灵活性与性能
本文介绍了个人开发者对阿里云PolarDB MySQL版,特别是其Serverless特性的详细评测体验。评测涵盖了产品初体验、性能观测、Serverless特性深度评测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尽管试用过程中遇到一些小问题,但总体而言,PolarDB MySQL版表现出色,提供了高性能、高可用性和灵活的资源管理,是个人开发者和企业用户的优秀选择。
|
3月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 与传统数据库的性能对比分析
【8月更文第27天】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数据管理和存储迁移到云端。阿里云的 PolarDB 作为一款兼容 MySQL 和 PostgreSQL 的关系型数据库服务,提供了高性能、高可用和弹性伸缩的能力。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比 PolarDB 与本地部署的传统数据库(如 MySQL、PostgreSQL)在性能上的差异。
233 1
|
4月前
|
运维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产品使用问题之将部分表设置为压缩表,是否会对节点的整体性能影响
PolarDB产品使用合集涵盖了从创建与管理、数据管理、性能优化与诊断、安全与合规到生态与集成、运维与支持等全方位的功能和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轻松构建高可用、高性能且易于管理的数据库环境,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用户可以通过阿里云控制台、API、SDK等方式便捷地使用这些功能,实现数据库的高效运维与持续优化。
|
4月前
|
SQL Oracle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Oracle性能问题
【7月更文挑战第15天】
44 4
|
4月前
|
SQL 缓存 Oracle
关系型数据库Oracle性能问题
【7月更文挑战第16天】
62 2
|
5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产品使用问题之在处理超过5000万条记录的查询时,性能表现如何
PolarDB产品使用合集涵盖了从创建与管理、数据管理、性能优化与诊断、安全与合规到生态与集成、运维与支持等全方位的功能和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轻松构建高可用、高性能且易于管理的数据库环境,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用户可以通过阿里云控制台、API、SDK等方式便捷地使用这些功能,实现数据库的高效运维与持续优化。
|
5月前
|
存储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PolarDB产品使用问题之如何充分利用好产品的性能,提升并发处理能力
PolarDB产品使用合集涵盖了从创建与管理、数据管理、性能优化与诊断、安全与合规到生态与集成、运维与支持等全方位的功能和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轻松构建高可用、高性能且易于管理的数据库环境,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用户可以通过阿里云控制台、API、SDK等方式便捷地使用这些功能,实现数据库的高效运维与持续优化。
|
5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操作报错合集之修改了binlog的存储时间为1小时,但在重启后发现仍有90GB的binlog文件未被删除,是什么原因
在使用阿里云的PolarDB(包括PolarDB-X)时,用户可能会遇到各种操作报错。下面汇总了一些常见的报错情况及其可能的原因和解决办法:1.安装PolarDB-X报错、2.PolarDB安装后无法连接、3.PolarDB-X 使用rpm安装启动卡顿、4.PolarDB执行UPDATE/INSERT报错、5.DDL操作提示“Lock conflict”、6.数据集成时联通PolarDB报错、7.编译DN报错(RockyLinux)、8.CheckStorage报错(源数据库实例被删除)、9.嵌套事务错误(TDDL-4604)。
|
5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产品使用问题之可以通过什么操作来监听从库的binlog
PolarDB产品使用合集涵盖了从创建与管理、数据管理、性能优化与诊断、安全与合规到生态与集成、运维与支持等全方位的功能和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轻松构建高可用、高性能且易于管理的数据库环境,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用户可以通过阿里云控制台、API、SDK等方式便捷地使用这些功能,实现数据库的高效运维与持续优化。
|
5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Serverless
PolarDB产品使用问题之要获取并解析Binlog,该如何操作
PolarDB产品使用合集涵盖了从创建与管理、数据管理、性能优化与诊断、安全与合规到生态与集成、运维与支持等全方位的功能和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轻松构建高可用、高性能且易于管理的数据库环境,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用户可以通过阿里云控制台、API、SDK等方式便捷地使用这些功能,实现数据库的高效运维与持续优化。

相关产品

  • 云原生数据库 Polar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