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List 基本示例及源码解析(一)(下)

简介: LinkedList 基本示例及源码解析

五、LinkedList 内部结构以及基本元素声明

  1. LinkedList内部结构是一个双向链表,具体示意图如下
    5.jpg

每一个链表都是一个Node节点,由三个元素组成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 Node节点的元素
        E item;
        // 指向下一个元素
        Node<E> next;
        // 指向上一个元素
        Node<E> prev;
        // 节点构造函数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first 节点也是头节点, last节点也是尾节点

  1. LinkedList 中有三个元素,分别是
transient int size = 0; // 链表的容量

transient Node<E> first; // 指向第一个节点
transient Node<E> last; // 指向最后一个节点
  1. LinkedList 有两个构造函数,一个是空构造函数,不添加任何元素,一种是创建的时候就接收一个Collection集合。
/**
* 空构造函数
*/
public LinkedList() {}
/**
* 创建一个包含指定元素的构造函数
*/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this();
addAll(c);
}


六、LinkedList 具体源码分析

前言: 此源码是作者根据上面的代码示例一步一步跟进去的,如果有哪些疑问或者讲的不正确的地方,请与作者联系。

添加

添加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6.jpg

包括方法有:

  • add(E e)
  •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addAll(CollectionE> c)
  •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E> c)
  • addFirst(E e)
  • addLast(E e)
  • offer(E e)
  • offerFirst(E e)
  • offerLast(E e)

下面对这些方法逐个分析其源码:

add(E e) :

// 添加指定元素至list末尾
public boolean add(E e) {
linkLast(e);
return true;
}
// 真正添加节点的操作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
// 生成一个Node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 如果l = null,代表的是第一个节点,所以这个节点即是头节点
// 又是尾节点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 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就让该节点的next 指向新的节点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1. 比如第一次添加的是111,此时链表中还没有节点,所以此时的尾节点last 为null, 生成新的节点,所以 此时的尾节点也就是111,所以这个 111 也是头节点,再进行扩容,修改次数对应增加
  2. 第二次添加的是 222, 此时链表中已经有了一个节点,新添加的节点会添加到尾部,刚刚添加的111 就当作头节点来使用,222被添加到111的节点后面。

add(int index,E e) :

/**
*在指定位置插入指定的元素
*/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 下标检查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如果需要插入的位置和链表的长度相同,就在链表的最后添加
linkLast(element);
else
// 否则就链接在此位置的前面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 越界检查
private void checkPositionIndex(int index) {
if (!isPositionIndex(index))
throw new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outOfBoundsMsg(index));
}
// 判断参数是否是有效位置(对于迭代或者添加操作来说)
private boolean isPositionIndex(int index) {
return index >= 0 && index <= size;
}
// linkLast 上面已经介绍过
// 查找索引所在的节点
Node<E> node(int index) {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 在非空节点插入元素
void linkBefore(E e, Node<E> succ) {
// assert succ != null;
// succ 即是插入位置的节点
// 查找该位置处的前面一个节点
final Node<E> pred = succ.prev;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succ.prev = newNode;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pred.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1. 例如在位置为1处添加值为123 的元素,首先对下标进行越界检查,判断这个位置是否等于链表的长度,如果与链表长度相同,就往最后插入,如果不同的话,就在索引的前面插入。
  2. 下标为1 处并不等于索引的长度,所以在索引前面插入,首先对查找 1 这个位置的节点是哪个,并获取这个节点的前面一个节点,在判断这个位置的前一个节点是否为null,如果是null,那么这个此处位置的元素就被当作头节点,如果不是的话,头节点的next 节点就指向123

addFirst(E e) :

// 在头节点插入元素
public void addFirst(E e) {
linkFirst(e);
}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 先找到first 节点
final Node<E> f = fir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first = newNode;
if (f == null)
// f 为null,也就代表着没有头节点
last = newNode;
else
f.prev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例如要添加top 元素至链表的首部,需要先找到first节点,如果first节点为null,也就说明没有头节点,如果不为null,则头节点的prev节点是新插入的节点。

addLast(E e) :

/**
* 在末尾处添加节点
*/
public void addLast(E e) {
linkLast(e);
}
// 链接末尾处的节点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方法逻辑与在头节点插入基本相同

addAll(Collections c) :

/**
* 在链表中批量添加数据
*/
public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
return addAll(size, c);
}
public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
// 越界检查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 把集合转换为数组
Object[] a = c.toArray();
int numNew = a.length;
if (numNew == 0)
return false;
Node<E> pred, succ;
// 直接在末尾添加,所以index = size
if (index == size) {
succ = null;
pred = last;
} else {
succ = node(index);
pred = succ.prev;
}
// 遍历每个数组
for (Object o : a)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e = (E) o;
// 先对应生成节点,再进行节点的链接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null);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pred.next = newNode;
pred = newNode;
}
if (succ == null) {
last = pred;
} else {
pred.next = succ;
succ.prev = pred;
}
size += numNew;
modCount++;
return true;
}
Collection<String> collec = Arrays.asList("123","213","321");
list.addAll(collec);
  1. 例如要插入一个Collection为123,213,321 的集合,没有指定插入元素的位置,默认是向链表的尾部进行链接,首先会进行数组越界检查,然后会把集合转换为数组,在判断数组的大小是否为0,为0返回,不为0,继续下面操作
  2. 因为是直接向链尾插入,所以index = size,然后遍历每个数组,首先生成对应的节点,在对节点进行链接,因为succ 是null,此时last 节点 = pred,这个时候的pred节点就是遍历数组完成后的最后一个节点
  3. 然后再扩容数组,增加修改次数

addAll(Collections c) : 这个方法的源码同上

offer也是对元素进行添加操作,源码和add方法相同

offerFirst(E e)和addFirst(E e) 源码相同

offerLast(E e)和addLast(E e) 源码相同)

push(E e) 和addFirst(E e) 源码相同

后记 : 笔者才疏学浅,如果有哪处错误产生误导,请及时与笔者联系更正,一起共建积极向上的it氛围

            </div>
目录
相关文章
|
6月前
|
算法 测试技术 C语言
深入理解HTTP/2:nghttp2库源码解析及客户端实现示例
通过解析nghttp2库的源码和实现一个简单的HTTP/2客户端示例,本文详细介绍了HTTP/2的关键特性和nghttp2的核心实现。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HTTP/2协议,提高Web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对于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扩展代码,以满足具体需求。
631 29
|
6月前
|
前端开发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CDN
二次元聚合短视频解析去水印系统源码
二次元聚合短视频解析去水印系统源码
183 4
|
6月前
|
JavaScript 算法 前端开发
JS数组操作方法全景图,全网最全构建完整知识网络!js数组操作方法全集(实现筛选转换、随机排序洗牌算法、复杂数据处理统计等情景详解,附大量源码和易错点解析)
这些方法提供了对数组的全面操作,包括搜索、遍历、转换和聚合等。通过分为原地操作方法、非原地操作方法和其他方法便于您理解和记忆,并熟悉他们各自的使用方法与使用范围。详细的案例与进阶使用,方便您理解数组操作的底层原理。链式调用的几个案例,让您玩转数组操作。 只有锻炼思维才能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核心要素。如果这篇博客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麻烦您点个赞支持一下,还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疑问和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
6月前
|
存储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在线教育网课系统源码开发指南:功能设计与技术实现深度解析
在线教育网课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教育形式的核心载体,具备用户管理、课程管理、教学互动、学习评估等功能。本文从功能和技术两方面解析其源码开发,涵盖前端(HTML5、CSS3、JavaScript等)、后端(Java、Python等)、流媒体及云计算技术,并强调安全性、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
6月前
|
负载均衡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分片上传技术全解析:原理、优势与应用(含简单实现源码)
分片上传通过将大文件分割成多个小的片段或块,然后并行或顺序地上传这些片段,从而提高上传效率和可靠性,特别适用于大文件的上传场景,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不佳时,分片上传能有效提高上传体验。 博客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解决方案,重点应该在于给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分享思维模式,只有思维才能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核心要素。如果这篇博客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麻烦您点个赞支持一下,还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疑问和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
10月前
|
监控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高级java面试---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11月更文挑战第20天】Spring Boot是一个用于快速构建基于Spring框架的应用程序的开源框架。它通过自动配置、起步依赖和内嵌服务器等特性,极大地简化了Spring应用的开发和部署过程。本文将深入探讨Spring Boot的背景历史、业务场景、功能点以及底层原理,并通过Java代码手写模拟Spring Boot的启动过程,特别是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265 2
|
6月前
|
移动开发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从入门到精通:H5游戏源码开发技术全解析与未来趋势洞察
H5游戏凭借其跨平台、易传播和开发成本低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猛。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 H5 游戏源码开发的技术教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9月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创建型模式的主要关注点是“怎样创建对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分离”。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使用者不需要关注对象的创建细节。创建型模式分为5种: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式、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9月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算法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行为型模式用于描述程序在运行时复杂的流程控制,即描述多个类或对象之间怎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单个对象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它涉及算法与对象间职责的分配。行为型模式分为类行为模式和对象行为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在类间分派行为,后者采用组合或聚合在对象间分配行为。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行为模式比类行为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行为型模式分为: • 模板方法模式 • 策略模式 • 命令模式 • 职责链模式 • 状态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访问者模式 • 备忘录模式 • 解释器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9月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结构型模式描述如何将类或对象按某种布局组成更大的结构。它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后者釆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结构型模式分为以下 7 种: • 代理模式 • 适配器模式 • 装饰者模式 • 桥接模式 • 外观模式 • 组合模式 • 享元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推荐镜像

更多
  • D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