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老板之外,我想大多数人是讨厌规则的,因为它束缚了我们的自由。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规则却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我们很难看出规则的直接价值。
研发类任务,更是一类严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需要一个完善的研发规范流程。对于程序员的我们,其实我们心里是比较讨厌规则的,在我们心里,只要把需求完成,上线就ok了,其他都是浮云,其实,这样的心里,我以前也是有过。
那么,一个标准的合理的研发规范,应该是怎样的?
这篇文章,我将与大家分享自己认为的研发规范化应该是怎样的, 若有任何问题,请大家及时在评论区提出与交流。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技术部-各组】所有关联的相关人员,如产品、开发、测试、运维等,技术部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并执行。
2 目的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文档和文档管理是项目或产品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能有效地解决项目开发中的极大部分问题,如业务规范,开发人员职责划分,技术规范,项目管控、项目测试、项目上线、项目运营、bug追踪等问题。
无论是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敏捷开发,devops,还是多种方式结合的开发模式,标准流程万变不离其宗,均可抽象成标准流程。
3 需求如何流转
需求如何流转?这是个标准化流程问题。根据我多年的研发、架构、团队管理等经验,与大家分享我的见解。
我个人认为,一个正常的需求流程应具备如下关键环节。
在实际研发中,不必完全按照该流程流转,我的建议是模块及模块以上的需求,按照该标准流程,模块及以下的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流程的局部流程即可。
3.1 需求维度
关于需求,应包含如下五大阶段:
3.1.1 需求提出
需求提出为需求整个阶段的首要环节。对需求的后续环节影响非常大,因此良好的需求提出至关重要,为此,需求提出人员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
(一)明确需求
明确需求,提供如下参考意见:
1.该需求背景是什么?
2.该需求主要解决什么业务问题?
3.决定该需求成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4.该需求涉及到哪些业务领域?
5.该需求涉及到公司哪些相关部门?
6.该需求的的调研方式有哪些?
7.该需求的成本,如开发成本,人力成本等
(二)需求应具备相关要素
3.1.2 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为需求五大阶段的第二环节。采用的调研方式,调研结果直接影响需求的准确性,因此需求调研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
需求调研必须要解决需求提出阶段(一)明确需求的几个重要问题。
当调研结束后,要对调研的结果,获取的资料进行提取,加工,转换和分析,然后将分析的结果形成文档,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后期需求评审等一系列工作。
3.1.3 需求定义
需求定义为需求五大阶段的第三环节。当完成需求调研后,需求攥写人要对需求五大阶段第二环节认真分析,并在需求调研人的协助下完成需求文档的编写,当完成需求的定义及分析后,需要将此过程书面化,要遵循既定的规范将需求形成书面的文档,我们通常称之为《需求分析说明书》。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晦涩的业务需求点,需求攥写人应借必要工具进行建模分析,展示,以方便技术开发人员理解交流,除此之外,需求定义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的问题有内容失实、遗漏、含糊不清和前后描述不一致,需求攥写人也着重标注类似业务需求点,以尽量减少或防止造成业务需求的二义性
3.1.4 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为需求五大阶段的第四环节。关于需求评审,应着重关注如下几个因素:
(一) 评审参与人员
原则上,需求评审应确保如下至少五方人员参与:
1.需求方:该需求提出人
2.开发方:该需求开发负责人
3.测试方:该需求测试人员
4.DBA方:相关DBA人员
5.运维方:相关运维人员
(二) 评审内容
评审内容,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需求方案可行性
应从需求业务价值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运维可行性和成本可行性等诸多因素考虑
2.业务需求准确性
应从需求是否可行,需求是否遗漏,需求是否准确等方面评估
(三)评审记录
需求评审阶段,必须对评审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记录,并归档
(四)评审修订
评审过程,势必会造成偏差,应对偏差进行纠正,并反复校验,从而形成最终需求文档
3.1.5 需求定稿
需求定稿为需求五大阶段的最后环节。该环节将前四环节进行归档,并最终形成定稿《需求说明书》并归档,需求名建议格式:【需求负责人-类别-需求名称-八位日期--版本-已评审】+文件格式,如【wangjm-需求文档-支付系统设计一期-20211117-v1.0-已评审】.doc
3.2 架构维度
3.2.1 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作为技术方案的首要环节,若公司有业务架构师,应由业务架构师设计,否则由技术架构师设计。业务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技术架构和技术选型的设计,因此在设计业务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但不限于如下因素:
1.该业务的价值是什么?直接利润、间接利润、流量、or其他?
2.定义业务类别,即该业务属于0到1创新型业务,还是1.1到1复制型业务,或局部创新型业务?
3.该业务是属于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还是公共业务?
4.该业务的领域边界是什么,该业务领域与其他业务领域的关联关系是怎样的,以及该业务对其他业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该业务的纵/横向是怎样的?
6.当前的业务现状是怎样的,深入挖掘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的业务发展。
7.深入分析当前的业务痛点、业务瓶颈等。
3.2.2 业务架构评审
评估业务架构时,应重点考虑但不限于如下因素:
1.业务架构是否能准确描述《需求说明书》上的业务需求点?
2.业务架构是否存在遗漏《需求说明书》上的业务需求点?
3.业务架构是否结合公司技术栈,开发团队、运维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4.业务架构是否准确体现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
5.业务架构是否对业务进行类别的高度抽象与剥离?
6.业务架构是否考虑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等诸多因素?
7.业务架构师在设计前和设计时,应反复与需求方,产品经理和相关开发小组leader充分沟通,缩小偏差
8.评审结束后,必须形成业务架构方案,业务架构方案评估通过后,形成业务《业务架构方案》并归档,业务架构方案名格式参考:【业务架构师-类别-需求名称-八位日期--版本-已评审】+文件格式,如【wangjm-业务架构-支付系统设计一期-20211117-v1.0-已评审】.doc
3.2.3 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作为技术方案的第二环节。作为技术架构师,在进行技术架构前,必须深入研究《需求说明书》和《业务架构方案》,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需求说明书》和《业务架构方案》后,方可进行架构设计。
技术架构师在设计技术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但不限于如下因素:
(一)掌握《需求说明书》和《业务架构方案》
作为技术架构师,必须深入研究《需求说明书》和《业务架构方案》,在研究中,遇到任何相关业务问题,应及时寻求相关业务人员、业务架构师等的帮助,避免对业务需求理解造成偏差,必须深入理解并掌握《需求说明书》和《业务架构方案》之后,方可设计《技术架构方案》。
(二)了解项目预算和项目周期
项目预算和项目周期,技术架构师在设计项目架构时,要充分考虑
(三)了解技术团队素质
应充分考虑技术团队素质,应着重考虑但不限于如下因素:
1.团队技术栈
2.团队技术人员梯队
应充分考虑当前技术团队梯队,如高级专家、技术专家、高级技术和初中级技术等。
3.规划参与项目开发的技术人员
充分了解《需求说明书》,《业务架构方案》,当前团队技术栈和团队技术人员梯队后,就可以规划实现需求的相关人员了,包括人数数量和人员级别,预计投入工作量等。
(四)确定技术方案
对(一)(二)(三)考虑充分后,即可进行技术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技术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但不限于如下因素:
(1)开发语言选型
选择什么语言(或是混合语言,如java+php),应考虑诸多因素,如技术圈生态,团队技术栈,成本,开发周期等,然后综合权衡决定。
(2)前端框架
(3)后端框架
(4)缓存技术
(5)数据库技术
(6)中间件技术
(7)分布式技术
3.2.4 技术架构评审
作为技术架构师,在技术架构评审时,应重点评估如下要素。
1.当前公司技术现状、瓶颈、以及未来发展
2.技术框架的成熟度、稳定性、可伸缩性、风险性等
3.所选型的技术生态,国内外现状是怎样的?
4.无论是servlet,ssh,ssm,microservice还是domain designer,逻辑架构要清晰,提供如下两种架构模式参考:
模式一:servlet,ssh,ssm和microservice
说明:关于调用远程服务问题,可在controller层,也可在service层,具体放在哪层呢?提供一个标准:若业务逻辑复杂,则放在service层;若业务逻辑简单或基本没任何业务逻辑,则可放在controller。当然,也可单独将remote独立成一个模块。
如下是我在支付宝总部工作时,SofaStack逻辑架构,供参考:
模式二:领域化
关于领域和微服务建设,可采参考六边形模式:
六边形模型:
逻辑架构:
3.2.5 方案评审参与人员
无论是《业务架构方案》还是《技术架构方案》,均需要评估,如下相关人员应参与方案的评估:
1.业务需求方
2.业务架构师、技术架构师
3.开发leader和开发相关人员
4.测试leader和测试相关人员
5.数据库Leader和数据库相关人员
6.运维leader和运维相关人员
3.2.6 技术选型参考
一、后端技术选型
对于新项目,技术选型应以如下技术选型为准;对于旧项目,迭代时,也应以如下技术选型为准。
1.后端框架:Spring,SpringBoot,SpringCloud
2.数据库访问技术:mybatis,hibernate(非特殊情况不用)
3.缓存技术:redis
4.存储技术:OSS
5.DB技术:MySql5.7
6.注册中心:Eureaka,Zookeeper,Nacos(建议用)
7.配置中心:apollo
8.分布式技术:hmily,seata
9.链路追踪:slueth
10.监控:cat
11.日志:ELK,log4j2
12.管理框架:springadmin
13.权限框架:OAuth2
14.分库分表:MyCat(暂定)
15.开发工具:Idea 2018+,Navicat,RedisClient,VisualVM2.0.7,FinalShell
16.容器:Tomcat9+
17.jdk:1.8
18.mq:Rocketmq,Rabbitmq(非特殊情况不用)
19.压测:jmeter
二、前端技术选型
1.基本前端技术:H5,CSS,JavaScript
2.框架:vue js(优先考虑),Angular JS
三、运维技术选型
1.自动化发布:Jenkins
2.jar包管理:Nexus
3.镜像管理:Harbor
4.编译工具:maven
5.压力测试:jmeter
6.容器:docker,k8s
7.代码管理工具:git
7.负载均衡:F5(优先考虑),Ngnix
3.3 开发维度
关于开发维度流程,对开发人员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多论述,补充一点:
在很多公司,其实是没有自测和自测报环节的,开发人员开发结束后,就直接发给测试人员测试,关于是否建立该环节,不同公司,有不同取舍,根即实际情况来定,但一般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原则上需要有的,
3.4 测试维度
严格来说,测试人员应包括:自动化测试、黑/白盒测试。
当前,行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IT文化不是很浓厚,或者从Donet转型到java的一些公司,测试人员一般仅仅测试业务功能的准确性,而不深入到实际的代码、代码日志、sql、数据准去性等,且公司的测试人员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测试就不好,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我的观点是,但凡涉及到核心业务、涉及到金额的,测试人员必须要深入到代码、代码日志、sql、验证数据准确性等,不能单纯的点点页面校验业务逻辑。
无论公司测试类别是怎样的,测试人员应准备测试用例,测试结束后,要有测试报告。
3.5 线前评审
所谓线前评审,指上线前的代码评审,评审内容大致如下:
3.5.1 代码规范性
Java后端开发规范,目前暂时参考阿里Java后端开发手册,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逐步整合成属于公司自己的规范。具体可参考如下网站:
https://github.com/alibaba/p3c
- 中文版: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
- English Version: Alibaba Java Coding Guidelines
MySQL数据库设计规范,目前暂时参考阿里MySQL设计规范,后期整合成属于公司自己的规范。
3.5.2 源码管理规范
统一采用gitlab和git来管理代码,在进行迭代开发时,统一采用如下标准流程:
迭代分支和开发分支命名规则:
(1)迭代分支命名规则:项目名_feature_八位日期时间格式_需求编号
eg:order_feature_20210616_需求编号
(2)开发分支命名规则;项目名_开发人员姓名拼音_八位日期时间格式
eg:order_wangjm_20210616 _需求编号
说明:关于开发分支,要灵活,若是多人协作开发,则按照master=>featrue=>dev 流程;若只是个人开发,则可直接在迭代分支上开发,即master=>featrue
3.5.3 代码评审
对于核心业务,核心模块,尤其是涉及到用户资产的功能,必须进行代码评审,架构师,项目leader,功能实际开发者和产品经理(需求方)参与代码评审,代码评审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代码业务逻辑评估,主要包括是否存在功能缺失,业务准确性等
2.数据逻辑评估(SQL业务逻辑,Redis业务逻辑,Hubble业务逻辑,mq业务逻辑)
3.代码覆盖率评估
4.日志评估
5.try...catch... 评估
6.三板斧评估(可监控、可回滚和可灰度)。关于这点,是我之前在支付宝总部工作时,上线前的必须条件,一些公司资源可能还达不到该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3.6 运维维度
原则来说,发布的职责应该由运维来做,但一般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规模的壮大,运维人手严重不够,因此企业运维就推出了自动化发布平台,推出该平台后,运维将发布职责转交给具体的业务开发部门,不再肩负发布的职责,只为业务开发部门提供发布过程中,遇到的平台问题咨询服务。
作为业务部门,在发布时,注意几个点:
1.发布的顺序。dev=>test=>uat=>gray=>prod
2.发布的窗口,这个运维平台统一控制的
3.回退机制
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公司,一般具备标准的dev=>test=>uat=>gray=>prod流程,但中间环境存在很多不规范,如可直接跳过uat发prod。支付宝的发布流程是系统控制的,并且是一环扣一环的,只有前面环节过了,才能进入下一步环节,一般不能跨环节发布,如dev不能直接到uat,必须dev=>test=>uat。
3.7 线上追踪维度
1.发布后的1小时内,需要验证线上环境的正常性,如业务流准确性、数据准确性
2.验证人员包括:开发、测试、产品经理、架构
3.若出现异常,及时回退,立刻止血。具有一定流量的系统,一般是禁止线上排查和线上修复问题的。
4.做好线上问题记录,提供记录格式,仅供参考:
4 资源管理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资源管理可选方案还是蛮多的,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资源管理工具主要为语雀和wiki。
提供如下资源类别划分,仅供参考:
具体包括五大类别:技术文档,技术书籍,工具包,项目文档和产品文档。每个文档类别定义如下:
(1)技术文档:存放技术相关文档,如核心技术文档,技术攻关文档,团队技术分享文档等
(2)技术书籍:存放技术类相关书籍
(3)工具包:存放IT公用的工具,分为mac和windows两个版本
(4)项目文档:存放项目相关文档,具体项目又包含三类别文档:需求文档,开发文档和测试文档
(5)产品文档:存放产品相关文档, 此存储空间使用对象为产品
大致目录结构如下:
---资源管理
|--技术文档
|--技术书籍
|--工具包
|--mac工具包
|--win工具包
|--项目文档
|--项目名称
|--需求文档
|--开发文档
|--测试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