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们已经习惯了基于纯打包的开发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实现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首先,打包就意味着整个应用需要先打包好,浏览器和服务器才能启动,然后才能看到效果;其次,当应用中有很多的依赖时,初始化打包过程就会变得异常缓慢。
Vite基于此现状了一些改变,首先,它把整个应用拆分成了源代码层和依赖层,只要版本锁定,依赖里的代码就不会变,也就没有必要做热更新、保留细粒度的模块,Vite完全舍弃了对依赖的频繁处理过程。如果依赖很大,使用第三方打包器耗时会很久,而采用原生代码写的JS打包器,比如 esbuild,就可以快几十倍;其次,对于源代码,则是通过原生 ES modules 来做热更新,确保热更新的速度跟项目大小解耦(当然初次启动的速度还是会跟项目大小挂钩)。
回头看去年的时候,Vite势头正足,尤大曾多次在各个社区论坛表示过这个新的打包神器将会成为趋势,从谷歌搜索指数上来看在去年也确实非常活跃:
使用体验
我从 Vite2.0 开始使用在实际项目当中,由于当时负责的项目是saas系统中的一个新板块,可以允许我使用新技术来开发,于是就上了vite,不得不说开发体验是真的好,但由于项目本身是比较新的,依赖少,所以效率提升也不好说。
Vite 设计的初衷是改善开发时的反馈速度,虽然目标是改善体验,而不是干掉 webpack,但 vite 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如何让 webpack 用户很好的转移到 vite 的怀抱中来,对于旧项目我尝试过很多改造成 vite 的方法,社区的一些所谓一键 webpack 转 vite 的工具也尝试过,始终没办法很顺利地完全改造。由于 webpack 存在了多年,也处理过很多奇怪的特殊问题,对于特别复杂、深度定制的场景都自成一套体系,而 vite 没有任何办法去解决每一个 webpack 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一个项目经历的时间越长,改造工程就越大,vite 只是把大部分用户要面对的问题,做得更简单更快而已,它不是不想取代 webpack ,而是不可能取代,至少现在还不能。
既然无法完全迁移到 vite 体系,能不能用 vite 改变开发体验,打包则还是使用 webpack 呢?我认为可以但没必要,如果人人都这么做,也势必会阻碍 vite 生态的发展,目前 vite 跟 webpack 一样依赖插件来处理复杂问题与场景,只不过 webpack 存在时间更长久,所以相对插件支持才更加丰富。一开始我在项目中打算兼容两种模式,在保留 webpack 的情况下使用 vite 进行开发,但开发过程中就要需要费力地去考虑两头是否存在差异,比如说资源打包两边的写法就不一样,webpack 支持使用 require
导入资源而 vite 需要用 import
的写法,还有比如 node 环境的 process.env
变量在 vite 中无法轻易获取到,需要做些兼容处理等等,最终还是放弃了 webpack,怕使用 vite 开发自测完没问题的功能,等下用 webpack 打包却出了问题,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
在webpack中一般使用require('@/assets/xxx.png')来引用资源,在vite中可以用await import('@/assets/xxx.png')来引用图片或资源。
至于打包的话,vite 打包工具使用的是 rollup,打包速度上与 webpack 相比没有什么优势,但也没有劣势,顺带提一嘴,如果公司不是技术驱动型的,领导会更优先考虑生产的效率,而不是开发的效率,vite 提升的是开发体验,但对项目部署上线并无提升,回归到标题,我觉得尤大只说对了一半,确实有很多人开始用 vite,但很多人其实还是抛弃不了 webpack。
一些常用的 vite 配置:
import viteCompression from 'vite-plugin-compression' // 打包优化 gzip 压缩
// 全局样式: css: { preprocessorOptions: { less: { modifyVars: { color: `true; @import "./src/assets/styles/color.less";`, }, }, }, },
// 配置node进程变量 define: { 'process.env': process.env, },
总结
- 新项目,vue3体系则首选vite。
- 旧项目,且依赖包很多,还是建议不要迁移到vite,成本太高。
- 大型项目,如果有采用微前端架构,可以在子系统使用vite构建项目提升开发体验,无论子系统是不是vue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