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业务上融合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技术上,融合了制造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软件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为止,工业互联网已经逐渐在制造业各行业以不同形式落地。
工业互联网分为网络、平台和安全三大体系,其中核心是平台。理论上,最终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平台经济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双边用户,形成网络效应。具备以下特征:1.高效智能的匹配供需双方;2.创造交易平台,促进供需双方交互,提供信息反馈路径,提高交互效率;3.扩大业务边界,打破传统行业边界,将非行业供需方介入平台。
但从实际来看,工业互联网是个庞大的体系,没有标准的路径,允许不同商业模式的存在。
从工业互联网供应方和需求方来看,存在几种模式:
定位在产业供应链、全价值链打通,新商业模式构建,形成真正的网络效应。这些厂商一般都是工业、互联网行业的顶级企业,凭借自身优势,联合政府等资源,高举高打,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或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如阿里、西门子、海尔等。
定位在企业内部价值链打通,助力企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于信息化良好的企业,通过进行系统集成,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企业运营平台,打通企业产品链、价值链和资产连,优化企业运营,帮助企业达成智能化决策;对于信息化较差的企业,通过平台+应用的模式,逐步将企业各个业务链条打通,持续为企业服务。如用友、金蝶等。
定位在企业设备层数据采集和连接,实现设备的全面运维保障。通过设备联网,将关键设备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提供远程运维、故障诊断。如三一、研华等。
定位在为工业互联网提供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解决方案和产品的“新产业”企业,如三大运营商、东方国信、寄云科技、奇安信等;
还有一些,概念上应该不属于工业互联网范畴,,但也可以归为一种模式,如工业软件云化。借助云计算技术,传统软件上云,变为SAAS化应用,即归类于工业APP。这些厂家如果没有特别强的行业属性,定位到通用软件,也具备变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可能。如黑湖等。
因此,工业互联网在政府加持下,在各种类型的企业推动下,呈现出繁荣的场景,处于该技术的膨胀期。预计未来几年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低谷期,之后才是真正的成熟期。虽然短期会有波折,但长期看,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不可阻挡。
2 工业互联网职业教育看法
首先从宏观分析,简单分析整体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然后根据网上资料和上次交流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结合一些资料,得出该行业公司的产品整体规划和路径:
2.1 外部环境分析
政治:国家持积极推动的态度
a) 国家对工业互联网的强调和支持,并有不断细化的政策出台;
b) 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工业互联网人才政策;
c) 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持续进行行业研究,发布《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等行业研究资料;
经济:市场空间足够巨大,市场集中度弱
a)工业互联网经济规模
b)职业教育经济规模
可以看到,两个行业都呈现较好增长趋势,工业互联网的增长会提高对相关职业教育的需求,而职业教育的普及会不断为工业互联网输送人才,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
- 社会:工业互联网人才短缺,需要人才支撑。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人才支持。人口红利减少,人才竞争加剧,需要职业教育发挥更大价值
- 技术:各类技术较成熟,新技术在不断验证和测试,使用门槛降低。
2.2 行业环境分析
买家议价能力:买家主要是各类职业院校(供应方)、企业从业人员(需求方)等;职业院校议价能力较弱。按照政策规定和经费,选择课程、教材或建立实训基地。企业从业人员选择较多,但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可能会有职业资格要求,发展潜力巨大。
卖家议价能力:目前,卖家主要产品集中在各种形式的课程、教材或协助搭建实训基地。能够提供系统性培训的机构不多,议价能力较强。
新进入者威胁:如果要成规模,工业互联网职业教育行业进入者要有政府或教育资源。目前掌握资源的大多为各类相关院校、研究院、有政府关系的企业等。如果这些参与者进入,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威胁较大。但目前行业还处于起步期,对于新入者发展空间较大。
替代品威胁:职业教育替代品可能会存在于各个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开设的教育大学等。但目前各类头部企业正集中精力在空间更为广阔的直接用户(工业企业),并以此为商业目的进行生态建设。因此,替代品威胁较小。
现有竞争者威胁:目前行业竞争者主要有政府、企业和高校等机构,有和工业互联网企业“产教融合”出身,有传统IT培训、企业培训出身,也有研究院下属独立公司出身,都具备一定的特点。已知的主要竞参与者为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云科聚匠、中培教育、宽东方、工联科技公司等。其中云科聚匠已经和多家院校、企业合作,正在构建自己的专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培训平台和生态。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出现行业巨头,行业企业都处于初期。所以,对于行业内企业而言,掌握核心竞争力,提高差异化服务,找准产品定位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