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简介: Python: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三类模式

1、创建型模式:基于对象的创建机制。隔离了对象的创建细节,使得代码能够与要创建的对象的类型相互独立

2、结构型模式:用于设计对象和类的结构,从而使他们可以相互协作以获得更大的结构,

重点关注的是简化结构和识别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3、行为型模式:主要关注对象的责任。用来处理对象之间交互,以实现更大的功能

行为型模式建议:对象之间应该能够彼此交互,同时还应该是松耦合的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设计模式中,对象(主题)维护了一个依赖(观察者)列表,

以便主题可以使用观察者定义的任何方法通知所有观察者,它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

广播或发布/订阅系统


观察者模式的主要目标

1、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得一个对象中的任何更改都将自动通知给其他依赖对象

2、封装了主题的核心组件


观察者模式的应用场景

1、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事件服务

2、用作新闻机构的框架

3、股票市场也是观察者模式的一个大型场景


代码实现

# -*- coding: utf-8 -*-
# 主题
class Subjec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__observers = []
    def register(self, observer):
        self.__observers.append(observer)
    def notify_all(self, message):
        for observer in self.__observers:
            observer.notify(self, message)
from abc import ABC, abstractmethod
# 观察者
class IObserver(ABC):
    @abstractmethod
    def notify(self, subject, message):
        pass
# 具体观察者
class Observer1(IObserver):
    def notify(self, subject, message):
        print("Observer1 收到{}主题消息: {}".format(type(subject).__name__, message))
class Observer2(IObserver):
    def notify(self, subject, message):
        print("Observer2 收到{}主题消息: {}".format(type(subject).__name__, message))
if __name__ == '__main__':
    observer1 = Observer1()
    observer2 = Observer2()
    subject = Subject()
    subject.register(observer1)
    subject.register(observer2)
    subject.notify_all("通知:3:00开会")
    """
    Observer1 收到Subject主题消息: 通知:3:00开会
    Observer2 收到Subject主题消息: 通知:3:00开会
    """

观察者模式有3个主要角色:

1、主题:主题需要了解观察者,提供注册方法,一个主题可以处理多个观察者

2、观察者:为关注主题的对象定义一个接口,定义了观察者需要实现的各个方法,

以便在主题发生时能够活着相应通知

3、具体观察者:实现了观察者接口以保持其状态与主题中的变化相一致


具体流程:

具体观察者通过实现观察者提供的接口向主题注册自己,

每当状态发生变化时,该主题都会使用观察者提供的通知方法来通告所有具体观察者


观察者模式的通知方式

1、拉模式:观察者扮演积极角色,主题变化->广播给已注册的观察者->观察者获取相应的变化情况

2、推模式:主题起主导作用,变化由主题推送到观察者


耦合:一个对象对于与其交互的其他对象的了解程度

松耦合:降低多个对象之间的依赖性


观察者模式的优点

1、使得彼此交互对象之间保持松耦合

2、我们可以在无需对主题或者观察者进行任何修改的情况下高效地发送数据到其他对象

3、随时添加/删除观察者


观察者模式的缺点

1、观察者接口必须由具体观察者实现,而涉及继承,无法进行组合,因为观察者接口可以实例化

2、如果实现不当,观察者可能回增加复杂性,并且导致性能降低

3、在软件应用程序中,通知有时可能不可靠,并导致竞争条件或不一致性

相关文章
|
设计模式 监控 Java
Kotlin - 改良设计模式 - 观察者模式
Kotlin - 改良设计模式 - 观察者模式
164 3
|
3月前
|
设计模式 缓存 Java
Java设计模式(二):观察者模式与装饰器模式
本文深入讲解观察者模式与装饰器模式的核心概念及实现方式,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实战应用的全面内容。观察者模式实现对象间松耦合通信,适用于事件通知机制;装饰器模式通过组合方式动态扩展对象功能,避免子类爆炸。文章通过Java示例展示两者在GUI、IO流、Web中间件等场景的应用,并提供常见陷阱与面试高频问题解析,助你写出灵活、可维护的代码。
|
4月前
|
设计模式 SQL 人工智能
Python设计模式:从代码复用到系统架构的实践指南
本文以Python为实现语言,深入解析23种经典设计模式的核心思想与实战技巧。通过真实项目案例,展示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的结构化思维价值,涵盖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三大类别,并结合Python动态语言特性,探讨模式的最佳应用场景与实现方式,帮助开发者写出更清晰、易维护的高质量代码。
199 1
|
4月前
|
设计模式 人工智能 算法
Python设计模式:从代码复用到系统架构的实践指南
本文探讨了电商系统中因支付方式扩展导致代码臃肿的问题,引出设计模式作为解决方案。通过工厂模式、策略模式、单例模式等经典设计,实现代码解耦与系统扩展性提升。结合Python语言特性,展示了模块化、装饰器、适配器等模式的实战应用,并延伸至AI时代的设计创新,帮助开发者构建高内聚、低耦合、易维护的软件系统。
318 0
|
1月前
|
设计模式 消息中间件 传感器
Java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构建松耦合的事件响应系统
观察者模式是Java中常用的行为型设计模式,用于构建松耦合的事件响应系统。当一个对象状态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观察者将自动收到通知并更新。该模式通过抽象耦合实现发布-订阅机制,广泛应用于GUI事件处理、消息通知、数据监控等场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
218 8
|
4月前
|
设计模式 人工智能 算法
python 设计模式
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通过定义创建对象的接口,将实例化延迟到子类,实现对象创建与使用的分离。它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适用于不同复杂度的对象创建场景,提高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11月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供应链
前端必须掌握的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实现了一种订阅机制。它包含两个角色:**观察者**(订阅消息、接收通知并执行操作)和**被观察者**(维护观察者列表、发送通知)。两者通过一对多的关系实现解耦,当被观察者状态改变时,会通知所有订阅的观察者。例如,商店老板作为被观察者,记录客户的需求并在商品到货时通知他们。前端应用中,如DOM事件注册、MutationObserver等也体现了这一模式。
|
设计模式 监控 Java
Kotlin教程笔记(52) - 改良设计模式 - 观察者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2) - 改良设计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6月前
|
设计模式 消息中间件 存储
【设计模式】【行为型模式】观察者模式(Observer)
一、入门 什么是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339 9
|
8月前
|
设计模式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前端开发
Python 高级编程与实战:深入理解设计模式与软件架构
本文深入探讨了Python中的设计模式与软件架构,涵盖单例、工厂、观察者模式及MVC、微服务架构,并通过实战项目如插件系统和Web应用帮助读者掌握这些技术。文章提供了代码示例,便于理解和实践。最后推荐了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助力提升Python编程技能。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镜像

更多
下一篇
oss云网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