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astive Learning (对比学习) 是这两年深度学习非常热的话题,可以说是刷新了很多人对无监督学习对认知。最初谷歌写的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Contrastive Predictive Coding (CPC) 公式十分抽象,不好理解。我在做完了一个CPC的项目以后,决定做一张超直观的图帮助大家摆脱公式理解。
在讲CPC之前,我会先在第一部分用脸盲的例子,让大家先理解什么是Contrastive Learning,它为什么有用?它到底是如何学习的。 (笔者始终相信,科研创新都是先有直觉(intuition),再有严密的公式推理。如果不明白intuition,是很难真正理解公式的)
第二部分我会用一张自己做的图来解释CPC。
整篇文章我会围绕着理解contrastive learning的关键思想来讲:
- 构造positive pairs (正样本对) 和 negative pairs (负样本对)
- 在对比 positive pairs 和 negative pairs 的过程里提高辨识能力
一、发现自己脸盲时,你会怎么做?
很多人都有脸盲的体验,对我而言,脸盲是一大难题。不仅看外国电影会脸盲,连内地明星我也会。比如,假如你在不同的电视剧里分别看到李沁和孙怡两个人,深感困惑到底谁是谁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去搜一下孙怡长什么样,李沁长什么样
⬇⬇⬇⬇⬇ 孙怡
⬇⬇⬇⬇⬇ 李沁
接下来,我猜你已经无意识的滑动手机图对比她俩了吧?
我们下意识地,在对比着她俩在不同情景下的图片,通过不断的对比,提升自己**【提取特征】**的能力。这里样本量可能不够大,这两位明星各三张图片,我仍然难以辨认她们。而对于天天见她们的导演,在日积月累的对比下,想必能抓取到更多特征。而阅人无数的导演,大概是不会像我们这么容易脸盲的。
在这个例子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下意识地就会去构建正样本对(孙怡的不同照片,李沁的不同照片),和**负样本对****(**一张孙怡的照片 v.s. 一张李沁的照片)。
对于分辨能力比较弱,没见过多少妆容精致的女明星的我,正样本对和负样本对看起来可能差不多,我可能无法判断正样本对和负样本对,也就是说,从上面六张图里,你挑两张给我,我都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
而对于不脸盲的人来说,你挑两张图,他可能就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
而我们改善自己脸盲问题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去学习,哪对图片是同一个人,哪对是不同人,从而提高分辨能力。
=========================
这就是
对比学习 (Contrastive Learning)
========================
二、现在我们来讲CPC
说好无公式,咱真的就不谈公式
这个图的主要部分是对一个个体的CPC的特征提取过程。请注意脚标 j 代表这是个体 j 。
灰色的长矩阵 代表个体j的时间序列,对于每一个frame,我们对它做 特征提取 (encode) ,也就是图中的箭头 ,然后每个frame会得到对应的黄色矩阵 ,
接下来,CPC原文里提到,它希望学得一些global information, 也称context information。什么是context information呢?举例来说,你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了前面几十集 (对应图里的原时间序列 ),作为一个看片(不对,看剧)无数的人,你从前几十集觉察到了他们的感情逐渐有了罅隙(你作为encoder提取了 )),然后,你可能就开始【预言了】 :xxxx 和 yyyyy肯定会感情越来越糟糕( )。(context information)。但你其实是无法准确预测后来到底会具体发生什么事情,即
跳出电视剧来说,CPC会在样本里随机选一个时间点 , 把 前面提取到的所有的 用一个回归模型来总结前面所有信息(比如用RNN得到图里的 ),然后用线性变换去预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