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新突破:块状注意力机制实现超低延迟检索增强

简介: 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结合检索和生成模型,有效提升大型语言模型的知识获取能力。然而,高推理延迟限制了其在实时场景的应用。论文《Block-Attention for Low-Latency RAG》提出块状注意力机制,通过将输入序列划分为独立块并预先计算缓存KV状态,显著降低推理延迟。实验结果显示,该机制在保持模型准确性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推理效率。

在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通过结合检索和生成模型,为大型语言模型(LLM)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途径。然而,RAG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其较高的推理延迟,这限制了其在实时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最近,一篇名为"Block-Attention for Low-Latency RAG"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即块状注意力机制,旨在显著降低RAG的推理延迟。该论文由East Sun、Yan Wang和Tian Lan共同撰写,并已发表在arXiv上。

块状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将输入序列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块,每个块独立计算其键值(KV)状态,而无需考虑其他块。只有最后一个块能够整合来自先前块的信息。在RAG场景中,通过将每个段落定义为一个块,并预先计算和缓存所有段落的KV状态,可以实现高效的推理。

具体而言,块状注意力机制的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1. 块划分:将输入序列划分为多个块,每个块代表一个独立的语义单元。在RAG场景中,每个段落通常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块。
  2. 位置编码:为每个块计算其位置编码,以反映其在输入序列中的位置。这对于确保模型能够正确理解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至关重要。
  3. 块微调:对LLM进行微调,以适应块状注意力机制。这涉及修改传统的下三角注意力掩码矩阵,以限制每个块只能关注其自身的信息。

为了评估块状注意力机制的性能,作者在四个RAG基准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包括Natural Questions(NQ)、TriviaQA(TQA)、HotpotQA(HQA)和2WikiMultiHopQA(2Wiki)。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块微调后,块状注意力模型能够实现与自注意力模型相当或更好的性能。

在准确性方面,块状注意力模型在Llama3基准上实现了68.4%的平均准确率,与自注意力模型的67.9%相当。在Mistral基准上,块状注意力模型甚至实现了62.8%的平均准确率,略高于自注意力模型的59.6%。这些结果表明,块状注意力机制在保持模型准确性方面具有潜力。

在效率方面,块状注意力机制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当输入序列长度为32K时,块状注意力模型仅需45毫秒即可输出第一个标记,相比之下,自注意力模型的耗时减少了98.7%。此外,块状注意力模型还能够将第一个标记的计算量减少99.8%。这些结果表明,块状注意力机制在提高模型推理效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块状注意力机制的提出为解决RAG中的推理延迟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的简洁性和有效性令人印象深刻,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其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的潜力。以下是对该机制的正反两方面评价:

正面评价:

  • 高效性:块状注意力机制通过预先计算和缓存块的KV状态,避免了在推理过程中对相同段落的重复计算,从而显著降低了推理延迟。
  • 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块微调后,块状注意力模型能够实现与自注意力模型相当或更好的准确性,表明该机制在保持模型性能方面具有潜力。
  • 灵活性:块状注意力机制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包括代码生成、多轮对话等,而不仅仅是RAG。这为该机制在更广泛的应用中的潜力提供了支持。

反面评价:

  • 复杂性:虽然块状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思想相对简单,但其实现涉及多个步骤,包括块划分、位置编码和块微调。这可能增加了该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
  • 适用性:块状注意力机制在RAG场景中表现出色,但在其他类型的任务中的表现尚不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该机制在不同任务中的适用性。
  • 微调需求:为了适应块状注意力机制,LLM需要进行块微调。这可能增加了该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开销和时间成本。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9.15355

目录
打赏
0
9
9
1
396
分享
相关文章
TurboAttention:基于多项式近似和渐进式量化的高效注意力机制优化方案,降低LLM计算成本70%
**TurboAttentio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LLM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一系列优化手段替代了传统的二次复杂度注意力机制,包括稀疏多项式软最大值近似和高效量化技术。
130 5
TurboAttention:基于多项式近似和渐进式量化的高效注意力机制优化方案,降低LLM计算成本70%
DAPO: 面向开源大语言模型的解耦裁剪与动态采样策略优化系统
DAPO(Decoupled Clip and Dynamic Sampling Policy Optimization)是由字节跳动提出的一种突破性的开源大语言模型强化学习系统。基于Qwen2.5-32B基础模型,DAPO在AIME 2024测试中以50分的优异成绩超越了现有最佳模型,
31 6
DAPO: 面向开源大语言模型的解耦裁剪与动态采样策略优化系统
LLM高效推理:KV缓存与分页注意力机制深度解析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规模和复杂性的增长,高效推理变得至关重要。KV缓存和分页注意力是优化LLM推理的两项关键技术。KV缓存通过存储键值对减少重复计算,而分页注意力则通过将序列分割成小块来降低内存消耗,从而有效处理长序列。本文深入剖析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仅解码器模型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与挑战,并展示其实现示例。
96 16
LLM高效推理:KV缓存与分页注意力机制深度解析
STAR: 利用时空注意力机制和动态频率损失的视频超分辨率增强框架
STAR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视频超分辨率解决方案,基于文本到视频(T2V)扩散模型架构,解决现有模型过度平滑和时间一致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入局部信息增强模块(LIEM)和动态频率(DF)损失函数,STAR有效提升了空间细节重建能力和保真度。实验表明,STAR在合成数据集和真实场景数据集上均优于现有最先进的方法,展现出优秀的细节重建、时间和空间一致性。
60 9
STAR: 利用时空注意力机制和动态频率损失的视频超分辨率增强框架
记忆层增强的 Transformer 架构:通过可训练键值存储提升 LLM 性能的创新方法
Meta研究团队开发的记忆层技术通过替换Transformer中的前馈网络(FFN),显著提升了大语言模型的性能。记忆层使用可训练的固定键值对,规模达百万级别,仅计算最相似的前k个键值,优化了计算效率。实验显示,记忆层使模型在事实准确性上提升超100%,且在代码生成和通用知识领域表现优异,媲美4倍计算资源训练的传统模型。这一创新对下一代AI架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0 11
记忆层增强的 Transformer 架构:通过可训练键值存储提升 LLM 性能的创新方法
线性化注意力综述:突破Softmax二次复杂度瓶颈的高效计算方案
大型语言模型虽在各领域表现出色,但其核心的softmax注意力机制存在显著的计算资源消耗问题。本文探讨通过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替代方案突破这一瓶颈,介绍线性注意力机制、门控线性注意力及状态空间模型(SSM)等创新方法,旨在优化计算效率与内存容量之间的权衡,提升模型性能。
227 9
线性化注意力综述:突破Softmax二次复杂度瓶颈的高效计算方案
无问芯穹提出混合稀疏注意力方案MoA,加速长文本生成,实现最高8倍吞吐率提升
无问芯穹团队提出Mixture of Attention(MoA)方案,通过自动调整不同注意力头和层的稀疏注意力配置,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处理长文本时的内存和吞吐量需求问题。MoA能够显著增加有效上下文长度,提升检索准确性和解码吞吐量,减少GPU内存使用。实验结果表明,MoA在多个模型上表现出色,但构建和探索搜索空间仍需大量计算资源。
100 14
优化注意力层提升 Transformer 模型效率:通过改进注意力机制降低机器学习成本
Transformer架构自2017年被Vaswani等人提出以来,凭借其核心的注意力机制,已成为AI领域的重大突破。该机制允许模型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聚焦于输入的不同部分,极大地增强了对复杂语言和结构的理解能力。起初主要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Transformer迅速扩展至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跨学科应用潜力。然而,随着模型规模的增长,注意力层的高计算复杂度成为发展瓶颈。为此,本文探讨了在PyTorch生态系统中优化注意力层的各种技术,
239 6
优化注意力层提升 Transformer 模型效率:通过改进注意力机制降低机器学习成本
MoH:融合混合专家机制的高效多头注意力模型及其在视觉语言任务中的应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混合头注意力(MoH)的新架构,旨在提高Transformer模型中注意力机制的效率。MoH通过动态注意力头路由机制,使每个token能够自适应选择合适的注意力头,从而在减少激活头数量的同时保持或提升模型性能。实验结果显示,MoH在图像分类、类条件图像生成和大语言模型等多个任务中均表现出色,尤其在减少计算资源消耗方面有显著优势。
141 1
谷歌通过数据增强、对比调优,减少多模态模型幻觉
【9月更文挑战第16天】谷歌研究人员针对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中的幻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数据增强与对比调优的新方法,旨在减少模型生成错误信息的情况。该方法通过生成式数据增强制造幻觉标记并与真实标记对比,利用对比损失优化模型参数,从而提升模型对真实信息的辨识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此方法能显著降低对象幻觉现象,但在模拟复杂现实场景及计算需求方面仍面临挑战。相关研究已发布在论文《通过数据增强的对比调优减轻对象幻觉》中。
9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