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Java笔记+踩坑汇总】Java基础+JavaWeb+SSM+SpringBoot+SpringCloud+瑞吉外卖/谷粒商城/学成在线+设计模式+面试题汇总+性能调优/架构设计+源码解析
推荐视频:
推荐书籍:
《Java编程思想 (第4版)》
《Java核心技术·卷I(原书第12版) : 开发基础》
目录
6.2.2.2 日志规范:不建议使用e.printStackTrace()
7.2.4.4. 迭代器 ListIterator (双向遍历并修改)
7.2.4.5. forEach + Lambda 表达式(只遍历不修改)
7.2.4.6. Stream API 遍历(推荐,并发遍历并修改)
7.5.3.1 equals()和hashcode()的关系
10.5.1 字节缓冲输出流BufferedOutputStream
10.5.2 字节缓冲输入流BufferedInputStream
10.6.3.1 字符输出流OutputStreamWriter
10.6.3.2 字符输入流InputStreamReader
10.6.4 FileWriter和FileReader:简化字符流
10.8.1 标准输入输出流:System.in和System.out
10.8.3.1 Serializable 接口和serialVersionUID变量
10.8.3.2 对象序列化流:ObjectOutputStream
10.8.3.3 对象反序列化流:ObjectInputStream
六、异常
6.1 基本介绍
什么是异常?
在Java中,异常(Exception)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一种情况,它可以中断程序的正常执行。
异常通常是指由于错误、非法操作或意外情况导致的问题,比如文件未找到、数组越界、空指针引用等等。
异常的分类:
- Error:错误类,无法通过代码解决,所以也不能处理。通常是由于系统资源不足或者JVM内部错误等导致的,需要通过修改环境或者配置等方式来解决。例如系统内存不够时抛出的内存溢出错误OutOfMemoryError,递归栈太深时抛出栈溢出错误StackOverflowError,这些通过代码没法解决,需要提升服务器配置,或者完全重构代码,换一种时间、空间复杂度更低的方案。编辑
- Exception:异常类,程序可以处理的问题。它是一个类的实例,用于表示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Java中所有的异常都是Throwable类的子类。Exception分为两种主要类型:运行时异常(RuntimeException及其子类)和非运行时异常。当一段代码有异常风险时应该通过try-catch或者throws进行处理,防止程序出现问题。例如往数据库插入记录时要捕获并打日志,从而对违反主键约束之类等问题进行排查。编辑
-
- RuntimeException:运行时异常,编译不出错,运行出错,要try-catch处理。这类异常通常是由程序错误或者逻辑错误导致的,例如空指针引用、数组越界等。由于RuntimeException在编译时不受检查,所以需要在代码编写阶段考虑如何处理这类异常,以确保程序的健壮性。编辑
- 非RuntimeException:编译时异常,编译时出错使程序不能运行,要try-catch处理或者throws抛出去。它是在编译时必须处理的异常类型,否则程序无法通过编译。这类异常通常表示程序运行环境出现的异常情况,例如IO异常IOException、数据库操作异常等。
- RuntimeException:运行时异常,编译不出错,运行出错,要try-catch处理。这类异常通常是由程序错误或者逻辑错误导致的,例如空指针引用、数组越界等。由于RuntimeException在编译时不受检查,所以需要在代码编写阶段考虑如何处理这类异常,以确保程序的健壮性。编辑
异常继承体系 :
编辑
异常:
编辑
6.2 详细介绍
6.2.1 Throwable类
Throwable:
Throwable 是所有异常和错误(Exception 和 Error)的基类。也就是说,所有的异常、错误都是Throwable类的子类。
编辑
Throwable译为可抛出的。
Throwable类实现了Serializable,定义了serialVersionUID成员变量,这个接口和变量是用于序列化的,具体在后文的I/O流那块会详细讲。
Throwable 最重要的三个方法:
- getMessage():返回此 throwable 的详细信息字符串。
- printStackTrace():控制台打印异常跟踪栈详细信息。它包含 throwable 的类名、消息,以及每个方法的调用序列。
- toString():返回此 Throwable 的简短描述。
程序运行出错,JVM会将异常的名称、原因、位置输出到控制台,并让程序停止运行。
6.2.2 知识加油站
6.2.2.1 异常的追踪栈
程序出现异常后会打印异常的跟踪栈信息,根据跟踪栈信息我们可以找到异常的位置,并跟踪异常一路向上层方法传播的过程。
异常传播的顺序与方法的调用顺序相反,是从发生异常的方法开始,不断向调用它的上层方法传播,最终传到main方法。若依然没有得到处理,则JVM终止程序,打印异常跟踪栈的信息。
代码示例:主方法调用a方法,a方法调用b方法,b方法抛出异常,运行后将在控制台打印异常调用栈:b方法->a方法->main方法,和方法调用顺序正好相反。
/** * @Author: vincewm * @CreateTime: 2024/05/20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Demo { /** * aFun方法调用bFun方法 */ public static void aFun() { bFun(); } /** * bFun方法一定会抛出异常 */ public static void bFun(){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这里一定会抛出一个运行时异常");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main方法调用aFun方法 aFun(); } }
编辑
6.2.2.2 日志规范:不建议使用e.printStackTrace()
在catch块中,不建议用e.printStackTrace(),建议改成log.error("你的程序有异常啦",e);
e.printStackTrace()缺点:
- 日志混乱:e.printStackTrace()打印出的堆栈日志跟业务代码日志是交错混合在一起的,通常排查异常日志不太方便。
- 性能问题:printStackTrace()方法会生成大量的字符串对象,对系统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代码示例:捕获空指针异常并打印错误日志
/** * @Author: vincewm * @CreateTime: 2024/05/20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Demo { /** * 获取 Logger 实例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Demo.class.getNam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 可能会引发空指针异常的代码 String str = null; System.out.println(str.length()); } catch (NullPointerException e) { // 异常处理代码,使用 log.error 记录异常信息 logger.log(Level.SEVERE, "发生空指针异常", e); // 不建议使用System.out.println,因为它无法看出是哪个类的日志 // System.out.println("发生空指针异常"); // 不建议使用e.printStackTrace(),因为它会打印到控制台,不符合日志规范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 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会执行的代码 System.out.println("这一行一定会执行"); } } }
可以看到错误发生的时间、类的全路径名、方法名、具体的异常名、异常错误帧信息、出问题的具体行数,在生产环境将可以更快的排查出问题:
编辑
6.2.3 Error类
Java中的Error类表示严重的错误情况,通常由虚拟机或其他底层自身的失效造成的,例如内存溢出、栈溢出,会导致应用程序终止。
通常程序不应该捕获Error,特定情境下可以捕获OutOfMemoryError处理内存溢出问题。使用try-catch-finally块捕获异常,并在finally块中进行资源清理、销毁、报告错误、终止应用程序等操作。
编辑
常见的错误包括:
- OutOfMemoryError:内存溢出错误,通常是由于应用程序试图分配比可用内存更多的内存而导致。
- StackOverflowError:堆栈溢出错误,发生在方法递归调用所需的堆栈空间已经用完的情况下。
- NoClassDefFoundError:类未找到错误,通常是由于JVM无法找到应用程序尝试使用的某个类而导致。
- UnsatisfiedLinkError:链接未满足错误,通常是由于调用本地方法时出现的链接问题而导致。
模拟栈溢出错误: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 * 逆序打印正整数 * @param i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Number(int i){ if(i==0){ return; } // 下面错误的把i-1,写成i,会导致无限递归 // printNumber(i-1); printNumber(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打印100,99...,1 printNumber(100); } }
编辑
6.2.4 Exception类
Exception的子类包括编译时异常和运行时异常:
- 编译时异常:在编译阶段就能检查出来的异常。例如FileNotFoundException、ClassNotFoundException、NoSuchFieldException、NoSuchMethodException、SQLException、ParseException(解析异常)等。如果程序要去处理这些异常,必须显式地使用try-catch语句块或者在方法定义中使用throws子句声明异常。
- 运行时异常:在运行时才会出现的异常。例如,NullPointerException、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等。这些异常通常是由程序代码中的逻辑错误引起的,在编程时不会提示,运行时才报错。 因此,在编写程序时,通常无法处理这些异常,但是在程序开发完毕后,需要对这些异常进行一些处理,以防程序运行时崩溃。
-
- NullPointerException 空指针异常;出现原因:访问未初始化的对象或不存在的对象。
- ClassNotFoundException 类找不到异常;出现原因:类的名称和路径加载错误;
- NumberFormatException 数字格式化异常;出现原因:转数字的字符型中包含非数字型字符。
-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索引超出边界异常;出现原因:访问数组越界元素
-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不合法参数异常。出现原因:传递了不合法参数
- MethodArgumentNotValidException 方法参数无效异常。出现原因:JSR303校验不通过
- ClassCastException 类转换异常。出现原因:把对象强制转为没继承关系对象时报错。这个异常是在类加载过程的元数据验证阶段验证继承关系时报错。
- ArithmeticException 算术异常。出现原因:除以0时。
6.3 异常的两种处理方式
6.3.1 抛出异常
抛出异常的方式:
- throws:
-
- 位置:在方法签名中使用,其后跟着异常类名。
- 特点:它表示方法可能会抛出异常,但并不保证一定会发生这个异常。
- 数量:可以声明抛出多个异常,多个一场之间用逗号隔开
- 处理异常:异常会传递给该方法的调用者来处理。
- throw:
-
- 位置:在方法体内使用,其后跟着异常对象名。
- 特点:它表示方法内部一定已经发生了某种异常情况,并将这个异常抛出。
- 数量:throw语句抛出的是一个异常实例,不是一个异常类,而且每次只能抛出一个异常实例
- 处理异常:执行该关键字必定会抛出异常。异常由方法体内的语句来处理。
代码示例:
/** * @Author: vincewm * @CreateTime: 2024/05/20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Demo { /** * throws可能会抛出异常 * @throws Exception 抛出异常 */ public void possibleException() throws Exception { // 可能会引发空指针异常的代码 } /** * throw一定会抛出指定的异常 */ public void throwException(){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这里一定会抛出一个运行时异常"); } }
6.3.2 捕获异常(推荐)
使用 try 和 catch 关键字可以捕获异常,需要将try/catch 包围在异常可能发生的地方。
try/catch语法:
try{ // 可能会引发空指针异常的代码 }catch(Exception e){ // 异常处理代码 }
try/catch/finally语法:
try{ // 可能会引发空指针异常的代码 }catch(Exception e){ // 异常处理代码 }finally{ // 只要程序不崩溃,不管catch里有没有捕获到异常,finally块中的代码都会在最后执行 }
finally块最终执行:
- 只要程序不崩溃,finally块的代码都最终执行:即使try块、catch块中有return或throw语句,程序也会在执行finally块的代码后再return或throw。这里需要注意,禁止在finally块中使用return或throw。因为如果finally块里也使用了return或throw等语句,finally块会终止方法,系统将不会跳回去执行try块、catch块里的任何代码。这将会导致try块、catch块中的return、throw语句失效
- 如果程序终止,finally代码块不执行:
-
- 线程终止:如果一个线程在执行 try 语句块或者catch语句块时被打断interrupted,或者被终止killed,与其相对应的 finally 语句块可能不会执行。
- 退出虚拟机:如果在try块或catch块中使用 `System.exit(1);` 来退出虚拟机,则finally块将失去执行的机会。
代码示例:捕获数组越界异常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ParseException { // 测试数组越界异常 int[] arr = {1, 2, 3}; try { // 访问越界的数组元素 System.out.println(arr[10]); // 捕获数组越界异常 } catch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捕获数组下标越界异常"+e); } System.out.println("异常被捕获、处理后,程序将不再被终止,而是继续执行"); }
运行结果:
编辑
6.4 自定义异常:继承异常类
在一些业务场景中,预定义的异常类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时我们就需要自定义异常,以便于在程序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抛出或处理。
例如电商项目的库存不足异常、商品找不到异常,论坛项目中的“帖子找不到异常”、“无效评论异常”等等。
自定义异常的方法: 可以通过继承异常根类,或者它们的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以达到自定义异常的效果:
- 编译时异常类:需要继承 Exception 类。
- 运行时异常类:需要继承 RuntimeException 类。
代码示例:
自定义分数异常类,如果学生成绩小于0分或大于100分,则抛出此异常。
1.定义分数异常类:
/** * @Author: vincewm * @CreateTime: 2024/05/20 * @Description: 自定义异常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ScoreException extends Exception { public ScoreException(String wrongScore) { //带参构造,异常时控制台输出指定字符串 super(wrongScore); } }
2.定义学生类,其中有个方法判断分数是否合格
/** * @Author: vincewm * @CreateTime: 2024/05/20 * @Description: 学生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Student { /** * 检查分数是否合法 * @param score 分数 * @throws ScoreException:要加throws,声明此方法会抛出异常 */ public void checkScore(int score) throws Score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开始检查分数"); if(score>100||score<0){ throw new ScoreException("分数"+score+"不合法"); } else { System.out.println("分数正常"); } } }
3.测试类:传参分数,校验是否合法:
/** * @Author: vincewm * @CreateTime: 2024/05/20 * @Description: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new Student(); try{ s.checkScore(111); }catch (Score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这里也能输出"); } }
运行结果:
编辑
七、集合
7.1 集合体系
7.1.1 集合和映射
在Java中,集合是一组用于操作和存储数据的接口和类。 它主要包括Collection和Map两种。
- 集合(Collection):一组单独的元素。它通常应用了某种规则,例如 List(列表)必须按特定的顺序容纳元素,而一个Set(集)不可包含任何重复的元素。
- 映射(Map):一系列“键-值”对的集合。它的存储内容是一系列键值对,如果知道了键(key),我们可以直接获取到这个键所对应的值(value),时间复杂度是O(1)。散列表是Map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展现。
编辑
Java中的集合类分为4大类,分别由4个接口来代表,它们是Set、List、Queue、Map。其中,Set、List、Queue接口都继承自Collection接口,Map接口不继承自其他接口。
Set代表无序的、元素不可重复的集合。
List代表有序的、元素可以重复的集合。有序说的是元素顺序直接由插入顺序决定。
Queue代表先进先出(FIFO)的队列。
Map代表具有映射关系(key-value)的集合。
Java提供了众多集合的实现类,它们都是这些接口的直接或间接的实现类,其中比较常用的有:HashSet、TreeSet、ArrayList、LinkedList、ArrayDeque、HashMap、TreeMap等。
7.1.2 思考:Map是不是集合?
对于集合一直有个争议,一些人认为集合是个狭窄的概念,只包括Collection接口下的实现类,毕竟Collection就译为“集合”。因为Map不是Collection接口的实现类,所以Map不属于集合。
另一些人认为,集合是个广泛的概念,这些存储各种数据、对象及其关系的容器都称为集合。所以Map和Collection统称为集合。
事实上,两种说法都可以说是对的,区别仅仅在于“集合”这个概念的理解区别、广义和狭义。
《Java编程思想》原文:
Java 实用类库还提供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容器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基本的类型是List、
Set、Queue和Map。这些对象类型也称为集合类,但由于Java的类库中使用了Collection这个名字来指代该类库的一个特殊子集,所以我使用了范围更广的术语“容器”称呼它们。容器提供了完善的方法来保存对象,你可以使用这些工具来解决数量惊人的问题。
7.1.3 常见集合的底层和性能对比
- ArrayList:
-
- 使用场景:频繁查询但不经常增删元素
- 底层:数组 。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性能:查询(get、contains)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添加(add)和删除(remove)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数组中的元素,导致时间复杂度为O(n)。
- LinkedList:
-
- 使用场景:频繁增删元素但不经常查询
- 底层:链表 。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性能: 查询很慢(需要从头(或尾)遍历链表,查询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n) ),增删很快(只需调整链表的指针,插入(add)和删除(remove)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
- Stack:
-
- 使用场景:需要后进先出(LIFO)访问顺序的数据结构,例如递归、回溯算法等。线程安全,因为它是Vector的实现类
- 底层:数组(因为它是Vector的实现类)。允许存储多个 null 值。
- 性能: 增删改查都是在栈顶操作,所以时间复杂度都是O(1)
- 常用方法:
-
-
- push(E item):将元素压入栈顶
- pop():移除并返回栈顶元素
- peek():返回栈顶元素但不移除
- isEmpty():检查栈是否为空
- search(Object o):返回元素在栈中的位置,以 1 为基准
-
- HashSet:
-
- 使用场景:需要高效去重、快速查找、不考虑内存浪费的场景
- 底层:哈希表(快速查找)和Set(去重)。它自动对元素进行去重(通过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并且无序(存入后顺序会乱),允许存储一个null值。
- 性能:底层是哈希表,所以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代价是浪费一些空间。
- TreeSet:
-
- 使用场景:适用于多读少写、排序的场景。
- 底层:红黑树(快速查找、排序)和Set(去重)。不允许存储null值
- 性能:插入、删除、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因为操作需要维护树的平衡,所以适用于多读少写的场景。
- HashMap:
-
- 使用场景:适用于多读少写、需要快速读的场景。
- 底层:哈希表(快速查找)和Map(键值对)。可以存储一个null键(key)和多个null值(value)。
- 性能:底层是哈希表,所以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代价是浪费一些空间。
红黑树: 近似平衡二叉树,左右子树高差有可能大于 1,查找效率略低于平衡二叉树,但增删效率高于平衡二叉树,适合频繁插入删除。
- 结点非黑即红;
- 根结点是黑色,叶节点是黑色空节点(常省略);
- 任何相邻节点不能同时为红色;
- 从任一结点到其每个叶子的所有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结点;
- 查询性能稳定O(logN),高度最高2log(n+1);
7.1.4 知识加油站:
7.1.4.1 集合的线程安全性
线程不安全的集合:
Java提供了众多集合的实现类,它们都是这些接口的直接或间接的实现类,其中比较常用的有:HashSet、TreeSet、ArrayList、LinkedList、ArrayDeque、HashMap、TreeMap等。这些集合都是线程不安全的。
线程安全的集合:
- Collections工具类:Collections工具类的synchronizedXxx()方法,将ArrayList等集合类包装成线程安全的集合类。例如
List lis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new ArrayList());
- 古老api:java.util包下性能差的古老api,如Vector、Hashtable,它们在JDK1就出现了,不推荐使用,因为线程安全的方案不成熟,性能差。
- 降低锁粒度的并发容器(推荐):JUC包下Concurrent开头的、以降低锁粒度来提高并发性能的容器,如ConcurrentHashMap。适用于读写操作都很频繁的场景。
- 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JUC包下以CopyOnWrite开头的、采用写时写入时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如CopyOnWriteArrayList。写操作时,先将当前数组进行一次复制,对复制后的数组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再将原来的数组引用指向复制后的数组。避免了并发修改同一数组的线程安全问题。适用于读操作比写操作频繁且数据量不大的场景。适用于读操作远多于写操作的场景。
7.1.4.2 思考:什么是线程不安全?
线程不安全是指在多线程环境下,当多个线程并发地访问和修改共享数据时,由于缺乏适当的同步机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一致、错误或者程序行为不可预测的现象。
以HashMap为例:
在JDK8中,HashMap底层是采用“数组+单向链表+红黑树”来实现的。数组用作哈希查找,链表用作链地址法处理冲突,红黑树替换长度为8的链表。
JDK7扩容时死循环问题:
单线程扩容流程:JDK7中,HashMap链地址法处理冲突时采用头插法,在扩容时依然头插法,所以链表里结点顺序会反过来。
假如有T1、T2两个线程同时对某链表扩容,他们都标记头结点和第二个结点,此时T2阻塞,T1执行完扩容后链表结点顺序反过来,此时T2恢复运行再进行翻转就会产生环形链表,即B.next=A; A.next=B,从而死循环。
编辑
JDK8 尾插法:JDK8中,HashMap采用尾插法,扩容时链表节点位置不会翻转,解决了扩容死循环问题,但是性能差了一点,因为要遍历链表再查到尾部。
JDK8 put时数据覆盖问题:
HashMap非线程安全,如果两个并发线程插入的数据hash取余后相等,就可能出现数据覆盖。
线程A刚找到链表null位置准备插入时就阻塞了,然后线程B找到这个null位置插入成功。借着线程A恢复,因为已经判过null,所以直接覆盖插入这个位置,把线程B插入的数据覆盖了。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 如果没有 hash 碰撞,则直接插入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线程安全解决方案:
- 使用Hashtable(古老api不推荐)
- 使用Collections工具类,将HashMap包装成线程安全的HashMap。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map);
- 使用更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推荐),ConcurrentHashMap通过对槽(链表头结点)加锁,以较小的性能来保证线程安全。
- 使用synchronized或Lock加锁HashMap之后,再进行操作,相当于多线程排队执行(比较麻烦,也不建议使用)。
7.1.2 常用API
7.1.2.1 Collection:
- add():向集合中添加一个元素。
- 获取元素:没有直接提供获取指定位置元素的方法,因为它的实现类元素不一定有序。若需访问,需要通过迭代器iterator()
- remove():从集合中移除一个指定的元素。
- contains(Object o): 检查集合中是否包含指定元素。
- size(): 返回集合中的元素数量。
- isEmpty(): 检查集合是否为空。
- clear(): 移除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代码示例: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5/13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集合 Collection<String> collection = new ArrayList<>(); // 使用 add() 方法向集合中添加元素 collection.add("苹果"); collection.add("香蕉"); collection.add("樱桃"); System.out.println("添加元素后: " + collection); // 遍历集合 System.out.println("开始遍历集合...");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collection.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tring element = 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element); } System.out.println("遍历集合完毕..."); // 使用 contains() 方法检查集合中是否包含指定元素 boolean containsBanana = collection.contains("香蕉"); System.out.println("包含 '香蕉': " + containsBanana); // 使用 size() 方法返回集合中的元素数量 int size = collection.size(); System.out.println("集合的大小: " + size); // 使用 isEmpty() 方法检查集合是否为空 boolean isEmpty = collection.isEmpty(); System.out.println("集合是否为空: " + isEmpty); // 使用 remove() 方法从集合中移除一个指定的元素 collection.remove("香蕉"); System.out.println("移除 '香蕉' 后: " + collection); // 再次使用 size() 方法返回集合中的元素数量 size = collection.size(); System.out.println("移除后集合的大小: " + size); // 使用 clear() 方法移除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collection.clear(); System.out.println("清空集合后: " + collection); // 使用 isEmpty() 方法检查集合是否为空 isEmpty = collection.isEmpty(); System.out.println("清空后集合是否为空: " + isEmpty); } }
编辑
7.1.2.2 Map
- put():向映射中添加一个键值对。如果键已经存在,则更新其对应的值。
- get():根据键获取对应的值。
- remove(Object key): 根据键移除键值对。
- containsKey(Object key): 检查是否包含指定键。
-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检查是否包含指定值。
- size(): 返回映射中的键值对数量。
- isEmpty(): 检查映射是否为空。
- clear(): 移除映射中的所有键值对。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 HashMap 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 使用 put() 方法向映射中添加键值对 map.put(1, "苹果"); map.put(2, "香蕉"); map.put(3, "樱桃"); System.out.println("添加键值对后: " + map); // 使用 get() 方法根据键获取对应的值 String value = map.get(2); System.out.println("键 2 对应的值: " + value); // 使用 containsKey() 方法检查是否包含指定键 boolean containsKey2 = map.containsKey(2); System.out.println("包含键 2: " + containsKey2); // 使用 containsValue() 方法检查是否包含指定值 boolean containsValueBanana = map.containsValue("香蕉"); System.out.println("包含值 '香蕉': " + containsValueBanana); // 使用 size() 方法返回映射中的键值对数量 int size = map.size(); System.out.println("映射的大小: " + size); // 使用 isEmpty() 方法检查映射是否为空 boolean isEmpty = map.isEmpty(); System.out.println("映射是否为空: " + isEmpty); // 使用 remove() 方法根据键移除键值对 map.remove(2); System.out.println("移除键 2 后: " + map); // 再次使用 size() 方法返回映射中的键值对数量 size = map.size(); System.out.println("移除后映射的大小: " + size); // 使用 clear() 方法移除映射中的所有键值对 map.clear(); System.out.println("清空映射后: " + map); // 使用 isEmpty() 方法检查映射是否为空 isEmpty = map.isEmpty(); System.out.println("清空后映射是否为空: " + isEmpty); } }
编辑
7.1.3 常用工具类
Java 的集合框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类,用于简化集合的操作。最常见的工具类是 java.util.Collections 和 java.util.Arrays。这些工具类提供了许多静态方法,可以对集合进行排序、搜索、填充、反转等操作。
7.1.3.1 集合工具类Collections
Collections工具类常用方法:
- sort(List<T> list):对指定的列表按自然顺序进行升序排序。
- sort(List<T> list, Comparator<? super T> c):使用指定的比较器对指定的列表进行排序。
- reverse(List<?> list):反转指定列表中元素的顺序。
- max(Collection<? extends T> coll):返回给定集合的最大元素,按自然顺序比较。
- max(Collection<? extends T> coll, Comparator<? super T> comp):返回给定集合的最大元素,使用指定的比较器比较。
- binarySearch(List<? extends T> list, T key):使用二分法搜索指定列表以查找指定对象。
- copy(List<? super T> dest, List<? extends T> src):将源列表的所有元素复制到目标列表中。
- fill(List<? super T> list, T obj):用指定的元素替换指定列表中的所有元素。
- frequency(Collection<?> c, Object o):返回指定集合中等于指定对象的元素数。
- indexOfSubList(List<?> source, List<?> target):返回指定源列表中首次出现指定目标列表的起始位置。
- swap(List<?> list, int i, int j):交换指定列表中指定位置的元素。
代码示例: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Collections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ArrayList并添加元素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5); list.add(3); list.add(8); list.add(1); list.add(6); // 输出原始列表 System.out.println("原始列表: " + list); // 使用sort方法按自然顺序排序 Collections.sort(list);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的列表: " + list); // 使用reverse方法反转列表 Collections.reverse(list); System.out.println("反转后的列表: " + list); // 使用binarySearch方法查找元素 int index = Collections.binarySearch(list, 3); System.out.println("元素3的索引: " + index); // 创建一个目标列表并使用copy方法复制元素 List<Integer> destList = new ArrayList<>(Collections.nCopies(list.size(), 0)); Collections.copy(destList, list); System.out.println("复制后的目标列表: " + destList); // 使用fill方法填充列表 Collections.fill(list, 7); System.out.println("填充后的列表: " + list); // 使用swap方法交换元素 Collections.swap(destList, 0, destList.size() - 1); System.out.println("交换后的目标列表: " + destList); } }
编辑
7.1.3.2 数组工具类Arrays
Arrays工具类常用方法:
- asList(T... a):将数组转换为列表。
- sort(T[] a):对指定数组按自然顺序进行升序排序。
- sort(T[] a, Comparator<? super T> c):使用指定的比较器对数组进行排序。
- binarySearch(T[] a, T key):使用二分法搜索指定数组以查找指定对象。
- binarySearch(T[] a, T key, Comparator<? super T> c):使用二分法搜索指定数组以查找指定对象,使用指定的比较器。
- copyOf(T[] original, int newLength):复制指定的数组,截取或填充 null 以使副本具有指定的长度。
- copyOfRange(T[] original, int from, int to):复制指定的数组,从指定的起始位置开始到终止位置结束。
- equals(Object[] a, Object[] a2):如果两个指定数组彼此相等,则返回 true。一维数组时比较内容是否一致,多维数组时只比较最外层数组对象的内容。
- deepEquals(Object[] a1, Object[] a2):如果两个指定数组彼此深度相等,则返回 true。一维和多维数组比较内容是否一致。
- fill(T[] a, T val):用指定的值填充指定数组。
- toString(T[] a):返回指定数组内容的字符串表示形式。
- deepToString(Object[] a):返回指定数组内容的深层字符串表示形式。
代码示例: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5/13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使用asList方法将数组转换为列表 String[] stringArray = {"apple", "banana", "cherry"}; List<String> stringList = Arrays.asList(stringArray); System.out.println("数组转换为列表: " + stringList); // 使用sort方法对数组进行排序 int[] intArray = {5, 3, 8, 1, 6}; System.out.println("原数组(直接打印): " + intArray); System.out.println("原数组(用Arrays.toString()打印):" + Arrays.toString(intArray)); Arrays.sort(intArray);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的数组: " + Arrays.toString(intArray)); // 使用binarySearch方法查找元素 int index = Arrays.binarySearch(intArray, 3); System.out.println("元素3的索引: " + index); // 使用copyOf方法复制数组 int[] copiedArray = Arrays.copyOf(intArray, intArray.length); System.out.println("复制后的数组: " + Arrays.toString(copiedArray)); // 使用deepEquals方法比较多维数组 Integer[][] deepArray1 = { {1, 2}, {3, 4}}; Integer[][] deepArray2 = { {1, 2}, {3, 4}}; boolean deepEqual = Arrays.deepEquals(deepArray1, deepArray2); System.out.println("多维数组是否深度相等: " + deepEqual); // 使用fill方法填充数组 int[] fillArray = new int[5]; Arrays.fill(fillArray, 7); System.out.println("填充后的数组: " + Arrays.toString(fillArray)); // 使用toString方法将数组转换为字符串 String arrayString = Arrays.toString(intArray); System.out.println("数组的字符串表示: " + arrayString); } }
编辑
7.2 ArrayList
7.2.1 基本介绍
- 基本介绍:可以动态修改的数组,没有固定大小的限制。
- 使用场景:频繁查询但不经常增删元素
- 底层:数组 。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性能:查询(get、contains)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添加(add)和删除(remove)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数组中的元素,导致时间复杂度为O(n)。
- 常用API:
-
- Collection接口的add()、remove()等方法
- get():获取一个指定下标的元素
-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返回从 fromIndex(包括)到 toIndex(不包括)之间的部分列表。
- trimToSize():将 ArrayList 的容量调整为当前元素的数量,以节省内存。
排序方法:
- Collections工具类的sort()方法:Collections.sort(list);
- stream流:list.stream().sort();
- 比较器:list.sort(new Comparator<Integer>() {})
- 手写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二分法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
代码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 ArrayList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 使用 add() 方法向集合中添加元素 arrayList.add(10); arrayList.add(20); arrayList.add(30); arrayList.add(40); arrayList.add(50); System.out.println("添加元素后: " + arrayList); // 使用 get() 方法获取指定索引的元素 int elementAtIndex2 = arrayList.get(2); System.out.println("索引 2 处的元素: " + elementAtIndex2); // 使用 set() 方法修改指定索引的元素 arrayList.set(2, 35); System.out.println("修改索引 2 后: " + arrayList); // 使用 remove() 方法移除指定索引的元素 arrayList.remove(1); System.out.println("移除索引 1 后: " + arrayList); // 使用 size() 方法获取集合的大小 int size = arrayList.size(); System.out.println("集合的大小: " + size); // 使用 contains() 方法检查集合中是否包含某个元素 boolean contains30 = arrayList.contains(30); System.out.println("集合中是否包含 30: " + contains30); // 使用 isEmpty() 方法检查集合是否为空 boolean isEmpty = arrayList.isEmpty(); System.out.println("集合是否为空: " + isEmpty); }
编辑
7.2.2 底层源码和扩容机制
数组实现:
ArrayList是基于数组实现的,它的内部封装了一个Object[]数组。
编辑
transient Object[] elementData; // non-private to simplify nested class access
通过默认构造器创建容器时,该数组先被初始化为空数组,之后在首次添加数据时再将其初始化成长度为10的数组。我们也可以使用有参构造器来创建容器,并通过参数来显式指定数组的容量,届时该数组被初始化为指定容量的数组。
编辑
/** * Default initial capacity.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 10;
每次扩容1.5倍:
如果向ArrayList中添加数据会造成超出数组长度限制,则会触发自动扩容,然后再添加数据。扩容就是数组拷贝,将旧数组中的数据拷贝到新数组里,而新数组的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5倍。
// minCapacity 代表着最小扩容量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 elementData 是 ArrayList 存储数据的数组,这里是获取当前数组的长度 int old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 计算扩容后的数组长度 = 当前数组长度 + (当前数组长度 * 0.5);也就是扩容到当前的 1.5 倍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 判断新的数组是否满足最小扩容量,如果不满足就将新数组的扩容长度赋值为最小扩容量 if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 0)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 如果扩容后的长度超过了最大数组大小,则将其设置为合适的容量 if (newCapacity - MAX_ARRAY_SIZE > 0) newCapacity = hugeCapacity(minCapacity); // minCapacity 通常接近于 size,因此这是一个有效的优化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手动缩容:
ArrayList支持缩容,但不会自动缩容,即便是ArrayList中只剩下少量数据时也不会主动缩容。如果我们希望缩减ArrayList的容量,则需要自己调用它的trimToSize()方法,届时数组将按照元素的实际个数进行缩减,底层也是通过创建新数组拷贝实现的。
public void trimToSize() { // 增加modCount,modCount是ArrayList的属性,用于记录集合被修改的次数。 // 除了ArrayList,LinkedList、HashSet、TreeSet、HashMap、TreeMap等集合都有modCount属性 modCount++; // 如果当前大小小于数组的长度,则进行缩容操作 if (size < elementData.length) { // 如果 size 为 0,则将 elementData 置为 EMPTY_ELEMENTDATA // 否则将 elementData 缩容到 size 大小 elementData = (size == 0) ? EMPTY_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size); } }
7.2.3 线程不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
添加元素add()方法的源码:
public boolean add(E e) { // 1.扩容:判断列表的capacity容量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扩容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 2.添加:真正将元素放在列表的元素数组里面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1.某线程刚扩容后就失去调度
在JVM中,CPU在多个线程中通过程序计数器来回调度,同一时刻一个CPU只能运行一个线程,所以就存在add()时,某个线程在刚刚ensureCapacityInternal()扩容后、还没往数组存元素时被暂停,等待被调度,然后其他线程add()成功把数组存满了,此时原线程恢复运行,执行elementData[size++] = e,因为数组容量已经满了,就会报错数组越界异常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例如:
表大小为9,线程A新增一个元素,判断容量是不是足够,同时线程B也新增一个元素,判断容量是不是足够,线程A开始进行设置值操作, elementData[size++] = e 操作。此时size变为10,线程B也开始进行设置值操作,它尝试设置elementData[10] = e,而elementData没有进行过扩容,它的下标最大为9。于是此时会报出一个数组越界的异常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2.数组存值时不是原子操作
另外第二步 elementData[size++] = e 设置值的操作同样会导致线程不安全。从这儿可以看出,这步操作也不是一个原子操作。
解决方案:
- 原子类
- volatile
- 锁
- 线程安全的集合:
-
- Collections工具类:Collections工具类的synchronizedXxx()方法,将ArrayList等集合类包装成线程安全的集合类。例如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new ArrayList<>());
-
- 古老api:java.util包下性能差的古老api,如Vector、Hashtable
- 降低锁粒度的并发容器:JUC包下Concurrent开头的、以降低锁粒度来提高并发性能的容器,如ConcurrentHashMap。
- 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JUC包下以CopyOnWrite开头的、采用写时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如CopyOnWriteArrayList。
7.2.4 六种遍历方法
7.2.4.1. 常规 for 循环
普通 for 循环适用于遍历数组和实现了 List 接口的集合。它通过索引访问元素,性能通常较好。
优点:
- 性能高:性能通常优于增强 for 循环和迭代器,尤其是对于数组和 ArrayList。
- 复杂操作:允许在遍历过程中进行复杂的控制操作。
缺点:
- 可读性差:代码相对冗长,需要手动管理循环变量。
- 只能通过索引访问:仅适用于可以通过索引下标访问元素的集合。
通过for循环,用get(下标) 的方法遍历: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public class ForLoop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10); arrayList.add(20); arrayList.add(30); arrayList.add(40); arrayList.add(50); // 使用 for 循环遍历 System.out.println("使用 for 循环遍历:"); for (int i = 0; i < arrayList.size(); i++) { System.out.print(arrayList.get(i) + " "); } System.out.println(); } }
7.2.4.2. 增强 for 循环(只遍历不修改)
在某些情况下,常规的遍历方式容易显得代码臃肿,增强for可以简化数组和Collection集合的遍历,增强代码的可读性。
增强 for 循环:一种简洁的遍历集合的方法,它适用于遍历数组和实现了 Iterable 接口的所有集合。
Collection实现类都实现了Iterable 接口:
在标准的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中,所有主要的集合实现类都实现了 Iterable 接口。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类实现了 Collection 接口,那么它也会实现 Iterable 接口,因为这是 Collection 接口的一个基本要求。
tip:Map集合没有实现Iterable 接口,因为它也没有实现Collection接口。
格式:
// 数据类型:即遍历对象中元素的数据类型。 // 变量名:遍历时声明的变量,每次遍历得到的元素都会赋值给这个变量。 // 数组或者集合对象:需要遍历的对象。 for (数据类型 变量名 : 数组或者Collection集合对象) { //循环体 System.out.println(变量名); }
IDEA快捷键:输入iter然后回车:
编辑
编辑
优点:
- 简洁易读:增强 for 循环语法简洁,代码更容易阅读。
- 避免错误:相比传统的 for 循环,不需要手动管理循环变量,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缺点:
- 性能略差:性能略差于普通for循环,以略微的性能代价,提高了可读性
- 不允许修改;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EnhancedForLoop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10); arrayList.add(20); arrayList.add(30); arrayList.add(40); arrayList.add(50); // 使用增强 for 循环遍历 System.out.println("使用增强 for 循环遍历:"); for (Integer num : arrayList) { System.out.print(num + " "); } System.out.println(); } }
7.2.4.3. 迭代器 Iterator(遍历并修改)
迭代器是遍历Collection集合的通用方式,它不需要关注集合和集合内元素的类型,对集合内的元素进行读取、添加、修改操作。
基本方法:
- hasNext():返回 true 如果还有未遍历的元素。
- next():返回下一个元素。
- remove():从集合中移除 next() 返回的最后一个元素。
优点:
- 各类型集合统一迭代器:不需要了解集合的内部实现,通过 Iterator 可以统一遍历不同类型的集合。
- 安全:在遍历过程中,如果其他线程修改了集合,Iterator 可以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以防止不一致性。
缺点:
- 性能略差:性能略差于普通for循环,以略微的性能代价,提高了可读性
- 复杂:相比增强for,需要next()、hasNext(),麻烦了一些
- 不能双向遍历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public class IteratorRemov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 ArrayList 并添加一些元素 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10); arrayList.add(20); arrayList.add(30); arrayList.add(40); arrayList.add(50); // 获取 ArrayList 的迭代器 Iterator<Integer> iterator = arrayList.iterator(); // 使用迭代器遍历 ArrayList 并移除元素 System.out.println("使用迭代器遍历 ArrayList 并移除元素:"); while (iterator.hasNext()) { Integer num = iterator.next(); if (num > 30) { iterator.remove(); // 移除大于 30 的元素 } } // 打印修改后的 ArrayList System.out.println("修改后的 ArrayList:"); for (Integer num : arrayList) { System.out.print(num + " "); } System.out.println(); } }
7.2.4.4. 迭代器 ListIterator (双向遍历并修改)
Set、List、Queue都是Collection的子接口,它们都继承了父接口的iterator()方法,从而具备了迭代的能力。Map使用迭代器必须通过先entrySet()转为Set,然后再使用迭代器或for遍历。
但是,相比于另外两个接口,List还单独提供了listIterator()方法,增强了迭代能力。iterator()方法返回Iterator迭代器,listIterator()方法返回ListIterator迭代器,并且ListIterator是Iterator的子接口。
ListIterator在Iterator的基础上,增加了listIterator.previous()向前遍历的支持,增加了listIterator.set()在迭代过程中修改数据的支持。与 Iterator 相比,ListIterator 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但只适用于实现了 List 接口的集合(如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常用方法:
- hasNext():如果列表中有下一个元素,则返回 true。
- next():返回列表中的下一个元素。
- hasPrevious():如果列表中有上一个元素,则返回 true。
- previous():返回列表中的上一个元素。
- nextIndex():返回下一元素的索引。
- previousIndex():返回上一元素的索引。
- remove():移除上一个通过 next() 或 previous() 返回的元素。
- set(E e):替换上一个通过 next() 或 previous() 返回的元素。
- add(E e):在列表中插入指定元素。
优点:
- 可读性高;
- 安全:在遍历过程中,如果其他线程修改了集合,迭代器可以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以防止不一致性。
- 双向遍历;
缺点:
- 只支持List:只适用于实现了 List 接口的集合(如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 性能略差:性能略差于普通for循环,以略微的性能代价,提高了可读性
public class ListIterato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10); arrayList.add(20); arrayList.add(30); arrayList.add(40); arrayList.add(50); // 使用 ListIterator 遍历(正向) System.out.println("使用 ListIterator 正向遍历:"); ListIterator<Integer> listIterator = arrayList.listIterator(); while (list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istIterator.next() + " "); } System.out.println(); // 使用 ListIterator 反向遍历 System.out.println("使用 ListIterator 反向遍历:"); while (listIterator.hasPrevious()) { System.out.print(listIterator.previous() + " "); } System.out.println(); } }
7.2.4.5. forEach + Lambda 表达式(只遍历不修改)
在 Java 8 及以上版本中,forEach 方法与 Lambda 表达式的结合提供了一种简洁、功能强大的方式来遍历集合。forEach 方法属于 Iterable 接口,允许对集合中的每个元素执行指定的操作。
优点:
- 简洁:相比于传统的 for 循环和迭代器,代码更简洁,减少样板代码。
- 可读性强:使用 Lambda 表达式和方法引用,使代码更加易读和表达意图明确。
缺点:
- 性能略差:性能略差于普通for循环,以略微的性能代价,提高了代码的优雅性可读性 ;同时各个元素之间的遍历是顺序执行的,不像Stream流的forEach是并发执行的,性能略差。
- 不允许修改元素:因为 Lambda 表达式的参数是 final 或等效于 final 的,所以不允许修改集合中的元素。想修改的话,只能创建另一个集合,然后在遍历时将处理后的元素add进另一个集合。
- 版本限制:只适用JDK8及以上;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public class ForEachLambda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10); arrayList.add(20); arrayList.add(30); arrayList.add(40); arrayList.add(50); // 使用 forEach 方法和 Lambda 表达式遍历 System.out.println("使用 forEach 方法和 Lambda 表达式遍历:"); arrayList.forEach(num -> System.out.print(num + " ")); System.out.println(); } }
7.2.4.6. Stream API 遍历(推荐,并发遍历并修改)
Stream 流是 Java 8 引入的一项新特性,用于对集合进行函数式编程风格的操作。它允许我们以声明性方式对数据进行过滤、加工、遍历、排序等操作,而不是以命令式方式逐个操作元素。
优点:
- 简洁:相比于传统的 for 循环和迭代器,代码更简洁,减少样板代码。
- 生成修改后的新集合:允许通过map()、filter()等方法修改元素,然后收集成一个新集合。
- 性能高:因为是并发的,所以性能高。
缺点:
- 版本限制:只适用JDK8及以上;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public class Stream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10); arrayList.add(20); arrayList.add(30); arrayList.add(40); arrayList.add(50); // 使用 Stream API 遍历 System.out.println("使用 Stream API 遍历:"); arrayList.stream().forEach(num -> System.out.print(num + " ")); System.out.println(); } }
7.2.4.7 小结:六种遍历方法的适用场景
- 需要根据索引下标遍历:普通for
- 只需要顺序读取元素:建议增强for,也可以用其他所有遍历方法
- 需要修改元素:普通for、迭代器、Stream流
- 需要双向遍历:ListIterator
- 需要过滤、加工、排序等高级操作:Stream流
7.3 List接口
7.3.1 主要实现类
Collection将集合划分为两大类,即List和Set。
常见的 List 实现类包括 ArrayList、LinkedList、Vector(JDK1的上古集合,虽然线程安全但性能差,已经基本不用) 和 Stack。
主要实现类
- ArrayList:
-
- 使用场景:频繁查询但不经常增删元素
- 底层:数组 。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性能:查询(get、contains)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添加(add)和删除(remove)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数组中的元素,导致时间复杂度为O(n)。
- LinkedList:
-
- 使用场景:频繁增删元素但不经常查询
- 底层:链表 。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性能: 查询很慢(需要从头(或尾)遍历链表,查询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n) ),增删很快(只需调整链表的指针,插入(add)和删除(remove)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
- Vector:
-
- 使用场景:需要线程安全且频繁查询的场景(JDK1的上古集合,虽然线程安全但性能差,已经基本不用。线程安全集合:
-
-
- Collections工具类:Collections工具类的synchronizedXxx()方法,将ArrayList等集合类包装成线程安全的集合类。
- 古老api:java.util包下性能差的古老api,如Vector、Hashtable
- 无序列表降低锁粒度的并发容器:JUC包下Concurrent开头的、以降低锁粒度来提高并发性能的容器,如ConcurrentHashMap。
- 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JUC包下以CopyOnWrite开头的、采用写时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如CopyOnWriteArrayList。
-
-
- 底层:数组。允许存储多个 null 值。
- 性能: 查询(get、contains)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添加(add)和删除(remove)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数组中的元素,导致时间复杂度为O(n)。
- Stack:
-
- 使用场景:需要后进先出(LIFO)访问顺序的数据结构,例如递归、回溯算法等。线程安全,因为它是Vector的实现类
- 底层:数组(因为它是Vector的实现类)。允许存储多个 null 值。
- 性能: 增删改查都是在栈顶操作,所以时间复杂度都是O(1)
- 常用方法:
-
-
- push(E item):将元素压入栈顶
- pop():移除并返回栈顶元素
- peek():返回栈顶元素但不移除
- isEmpty():检查栈是否为空
- search(Object o):返回元素在栈中的位置,以 1 为基准
-
7.3.2 特点
主要特点:
- 有序【存储有序】
- 可重复
- 可以存储 null值
- 部分子集合线程安全,部分不安全 例如 ArrayList 和 Vector
7.3.3 常用方法
- 增:
-
-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在指定索引 index 处插入元素 element。
-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在指定索引 index 处插入集合 c 中的所有元素。
- 删:
-
- E remove(int index):删除指定索引 index 处的元素。
- 改:
-
-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修改指定索引 index 处的元素为 element。
- 遍历:
-
- E get(int index) + int size():使用 for 循环遍历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
- ListIterator listIterator():通过列表迭代器遍历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
- ListIterator listIterator(int index):通过列表迭代器从指定索引处开始正向或者逆向遍历集合中的元素。
- 获取:
-
- E get(int index):获取指定索引处的元素。
- int indexOf(Object o):从左往右查找,获取指定元素在集合中的索引,如果元素不存在返回 -1。
- int lastIndexOf(Object o):从右往左查找,获取指定元素在集合中的索引,如果元素不存在返回 -1
- List<E>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 截取从 fromIndex 开始到 toIndex-1 处的元素
7.3.4 代码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 ArrayList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 增加元素 list.add("元素1"); list.add("元素2"); list.add("元素3"); System.out.println("增加元素后:" + list); // 在指定索引插入元素 list.add(1, "元素4"); System.out.println("在索引1插入元素4后:" + list); // 删除指定索引的元素 list.remove(2); System.out.println("删除索引2的元素后:" + list); // 修改指定索引的元素 list.set(1, "元素5"); System.out.println("修改索引1的元素为元素5后:" + list); // 获取指定索引的元素 String element = list.get(2); System.out.println("获取索引2的元素:" + element); // 获取元素的索引 int index = list.indexOf("元素5"); System.out.println("元素5的索引:" + index); // 遍历集合 System.out.println("使用for循环遍历集合:"); 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 System.out.println("索引" + i + "的元素:" + list.get(i)); } // 使用 ListIterator 迭代器遍历集合 System.out.println("使用ListIterator遍历集合:"); ListIterator<String> listIterator = list.listIterator(); while (list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元素:" + listIterator.next()); } // 获取子列表 List<String> subList = list.subList(1, 3); System.out.println("子列表(从索引1到索引2): " + subList); }
编辑
7.3.5 面向接口编程
面向接口编程:
面向接口编程(Programming to an Interface)是一种编程原则,它强调使用接口(Interface)而不是具体实现类(Concrete Class)来编写代码。
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声明一个接口的变量(接口的引用)可以指向一个实现类(实现该接口的类)的实例。
注意:因为是接口的引用,所以该引用的变量不能使用实现类中有、但接口中没有的方法(实现类中没有重写的方法,自添加的方法)。
以面向接口编程为原则,以多态的形式创建集合对象:
以下两种方法都可以创建ArrayList,但是更推荐第一种方法:
// 推荐,面向接口编程,多态形式,对象实例指向接口引用 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 不推荐,常规创建对象形式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因为前者符合设计模式中的依赖倒置原则。即程序要尽量依赖于抽象,不依赖于具体。
在Java语法中,这种方式符合Java三大特性中的多态,即使用接口引用指向具体实现。
依赖倒转的好处是,后期扩展方便。比如,你若希望用LinkedList的实现来替代ArrayList的话,只需改动一行即可,其他的所有的都不需要改动:
List<Integer> list=new LinkedList<>();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模式,符合面向接口编程原则.一个接口有多种实现,当你想换一种实现方式时,你需要做的改动很小.
优点:
- 解耦合:声明的变量与具体实现类解耦。变量只依赖于接口,而不是具体实现,这样可以很容易地替换具体实现类,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代码。
- 可扩展性:当需要添加新功能时,只需实现新的接口,让原引用指向新的实现类,而不需要修改现有代码。例如SpringBoot项目中,我们经常用XxxService接口和XxxServiceImpl1、XxxServiceImpl2等业务实现类,在使用时,通常将这个接口引用通过@Autowired等注解注入XxxService,然后通过@Primary、@Qualifier等注解指定具体注入XxxServiceImpl1还是XxxServiceImpl2,方便扩展。
- 可测试性:在单元测试中,可以轻松地使用接口的模拟实现来替换真实的实现,从而进行隔离测试。
符合设计原则:
- 开闭原则OCP(Open-Close Principle): 对拓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 依赖倒置原则DIP(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例如我们开发中要用Service接口和ServiceImpl实现类,而不是直接一个ServiceImpl类中写业务。
设计原则详细参考:
7.4 LinkedList
7.4.1 基本介绍
LinkedList:
- 使用场景:频繁增删元素但不经常查询
- 底层:链表 。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性能: 查询很慢(需要从头(或尾)遍历链表,查询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n) ),增删很快(只需调整链表的指针,插入(add)和删除(remove)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
常用方法:
方法 | 描述 |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向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
public void addFirst(E e) | 元素添加到头部。 |
public void addLast(E e) | 元素添加到尾部。 |
public void clear() | 清空链表。 |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 |
public E removeFirst() | 删除并返回第一个元素。 |
public E removeLast() | 删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判断是否含有某一元素。 |
public E getFirst() | 返回第一个元素。 |
public E getLast() | 返回最后一个元素。 |
代码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nkedList<String> link=new LinkedList<String>(); link.addLast("hello"); link.addLast("world"); for(String s:link) System.out.println(s); System.out.println(link); }
7.4.2 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区别
特性 | ArrayList | LinkedList |
使用场景 | 频繁查询但不经常增删元素 | 频繁增删元素但不经常查询 |
底层 | 数组 | 链表 |
允许存储 null 值 | 是。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是。允许存储多个null值 |
查询性能 | 快。根据索引查询(get、contains)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1) | 慢。根据索引查询很慢(需要从头(或尾)遍历链表,查询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n)) |
添加性能 | 慢。添加(add)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数组中的元素,导致时间复杂度为 O(n) | 快。插入(add)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1),插入后不需要移动元素 |
删除性能 | 慢。删除(remove)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数组中的元素,导致时间复杂度为 O(n) | 快。删除(remove)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1),删除后不需要移动元素 |
7.5 Hashset
7.5.1 基本介绍
HashSet:
- 使用场景:需要高效去重、快速查找、不考虑内存浪费的场景
- 底层:哈希表(快速查找)和Set(去重)。它自动对元素进行去重(通过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并且无序(存入后顺序会乱),允许存储一个null值。
- 性能:底层是哈希表,所以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代价是浪费一些空间。
哈希表是元素为链表的数组,默认容量16,负载因子0.75,处理冲突方法是链地址法。
import java.util.HashSet;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shSet<String > h=new HashSet<String>(); h.add("nihao"); String s1=new String("nihao"); h.add(s1); System.out.println(s1=="nihao"); //false for(String s:h) System.out.println(s); //不含重复元素 } }
编辑
如果Hashset里的元素是对象,若想将成员变量相同视为对象相同,要重写hashCode():
import java.util.HashSet;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输出23 Dog dog1=new Dog(23); Dog dog2=new Dog(23); HashSet<Dog> h=new HashSet<Dog>(); h.add(dog1);h.add(dog2); for(Dog dog:h) System.out.println(dog.weight); } }
package package1; public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int weight=4; public Dog(){ // System.out.println("doggouzaao"); } public Dog(int weight){ this.weight=weigh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ow() { name="dogname"; System.out.println("dog");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alt+insert生成equals()和hashCode()方法。这里其实只需要重写hashCode方法就能保证自动去重,equals方法用于元素间的比较 if (this == o) return true;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return false; Dog dog = (Dog) o; return weight == dog.weight;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weigh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Dog{" + "weight=" + weight + '}'; } }
7.5.2 去重原理:hashCode值
HashSet自动去重的原理:hashCode值。
所有Java的类或接口都直接或间接继承了Object类,Object类是一切类的根类。Object类有一个clone(),HashCode(),equals(),toString(),wait(),notify()等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重写这些方法,对类的特性进行设置。
例如我们给测试类新加一个hashCode()方法,而不加@Override注解(用于声明一个方法为重写的方法),编译器将进行警告: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编辑
HashSet通过hashCode值来判断重复元素的,hashCode值是通过HashCode()方法返回的。
默认情况下,哈希值是根据对象的地址计算出的一个整数值,所以同一对象的哈希值一定相同(因为地址是同一地址),不同对象的哈希值默认不同(因为地址不同)。
重写hashCode()后哈希值可以相同,例如我们给Student类重写hashCode(),返回学生的学号,那么学号相同的学生,哈希值就一定相等。
代码示例: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 @Version: 1.0 */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id;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id) { this.name = name; this.id = id; } /** * 重写 hashCode() 方法,返回学号作为哈希值 * @return int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id; } /** * 重写 equals() 方法,判断学号是否相同 * @param obj * @return boolea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 (this == obj) { return true; } if (obj == null || getClass() != obj.getClass()) { return false; }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 obj; return id == student.id; } /** * 重写 toString() 方法,返回学生姓名和学号 * @return {@link String }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Student{name='" + name + "', id=" + id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dent1 = new Student("Tom", 1); Student student2 = new Student("Tom", 1); // 根据重写的 equals() 方法输出 // true System.out.println(student1.equals(student2)); // 1 System.out.println(student1.hashCode()); // 1 System.out.println(student2.hashCode()); // 根据重写的 toString() 方法输出 // Student{name='Tom', id=1} System.out.println(student1.toString()); } }
运行main方法后,结果:
编辑
7.5.3 知识加油站
7.5.3.1 equals()和hashcode()的关系
两者在用途上的区别:
- hashCode()方法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哈希码;
- equals()主要用来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
为什么重写equals()就要重写hashcode()?
因为二者之间有两个约定,相等对象的哈希码也要相等。
所以equals()方法重写时,通常也要将hashCode()进行重写,使得这两个方法始终满足相关的约定。 例如HashSet排序机制底层就是通过计算哈希码进行排序的,如果只重写equals()将达不到根据哈希码排序的效果。
如果两个对象相等,它们必须有相同的哈希码;但如果两个对象的哈希码相同,他们却不一定相等。
7.5.3.2 ==与equals()的区别
- == 比较基本数据类型时,比较的是两个数值是否相等; 比较引用类型是,比较的是对象的内存地址是否相等。
- equals() 没有重写时,Object类默认以==来实现,即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存地址是否相等; 重写以后,按照重写的逻辑进行比较。
编辑
7.6 HashMap
7.6.1 基本介绍
使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基于键值对快速查找数据的场景。“键”可以理解为钥匙,通过这个钥匙,可以找到它唯一对应的“值”。
底层: 哈希表(数组+链表/红黑树)。
性能:
- 查询性能: 快,时间复杂度为 O(1)。
- 添加性能: 快,时间复杂度为 O(1)。
- 删除性能: 快,时间复杂度为 O(1)。
是否允许 null:
- 键可以为 null(但最多一个键为 null)。
- 值可以为 null。
常用方法:
- put():向映射中添加一个键值对。如果键已经存在,则更新其对应的值。
- get():根据键获取对应的值。
- getOrDefault():获取指定 key 对应对 value,如果找不到 key ,则返回设置的默认值
- keySet():返回所有key的Set集合。
- remove(Object key): 根据键移除键值对。
- containsKey(Object key): 检查是否包含指定键。
-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检查是否包含指定值。
- size(): 返回映射中的键值对数量。
- isEmpty(): 检查映射是否为空。
- clear(): 移除映射中的所有键值对。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 HashMap Map<String, String> fruitColor = new HashMap<>(); // 使用 put() 方法向映射中添加键值对 fruitColor.put("苹果", "红色"); fruitColor.put("香蕉", "黄色"); fruitColor.put("樱桃", "红色"); System.out.println("添加键值对后: " + fruitColor); // 使用 get() 方法根据键获取对应的值 String value = fruitColor.get("香蕉"); System.out.println("键 '香蕉' 对应的值: " + value); // 遍历 keySet Set<String> keys = fruitColor.keySet(); System.out.println("遍历 keySet:"); for (String key : keys) { System.out.println("水果: " + key + " 颜色: " + fruitColor.get(key)); } // 使用 containsKey() 方法检查是否包含指定键 boolean containsKeyBanana = fruitColor.containsKey("香蕉"); System.out.println("包含键 '香蕉': " + containsKeyBanana); // 使用 containsValue() 方法检查是否包含指定值 boolean containsValueYellow = fruitColor.containsValue("黄色"); System.out.println("包含值 '黄色': " + containsValueYellow); // 使用 size() 方法返回映射中的键值对数量 int size = fruitColor.size(); System.out.println("映射的大小: " + size); // 使用 isEmpty() 方法检查映射是否为空 boolean isEmpty = fruitColor.isEmpty(); System.out.println("映射是否为空: " + isEmpty); // 使用 remove() 方法根据键移除键值对 fruitColor.remove("香蕉"); System.out.println("移除键 '香蕉' 后: " + fruitColor); // 再次使用 size() 方法返回映射中的键值对数量 size = fruitColor.size(); System.out.println("移除后映射的大小: " + size); // 使用 clear() 方法移除映射中的所有键值对 fruitColor.clear(); System.out.println("清空映射后: " + fruitColor); // 使用 isEmpty() 方法检查映射是否为空 isEmpty = fruitColor.isEmpty(); System.out.println("清空后映射是否为空: " + isEmpty); } }
编辑
7.6.2 HashMap和HashSet区别
相同点:
- 他们的前缀的是HashXxx,代表他们底层都是哈希表,用hashCode()判断元素是否重复。
哈希表增删改查的时间复杂度是O(1),缺点是可能出现冲突。
编辑
HashXxx都使用哈希算法来确定元素的存储位置,因此插入元素的速度通常比较快。哈希表插入时主要看是否发生冲突,如果key通过哈希算法计算后的值所处位置已有元素,则需要根据链地址法或开放地址法处理冲突。
不同点:
特性 | HashMap | HashSet |
接口 | 实现了 Map 接口 | 实现了 Set 接口 |
存储结构 | 存储键值对(Key-Value pairs) | 仅存储对象(Unique elements) |
存储方式 | 使用 put() 方法将元素放入 Map 中 | 使用 add() 方法将元素放入 Set 中 |
底层实现 | 基于哈希表,使用数组和链表(或红黑树) | 基于 HashMap 实现,每个元素作为 HashMap 的键,值为一个常量对象 |
存储内容 | 键和值都可以为 null,键最多只能有一个 null | 仅允许一个 null 元素 |
是否允许重复 | 键不允许重复,值可以重复 | 不允许重复元素 |
时间复杂度 | 插入、删除、查找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O(1) | 插入、删除、查找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O(1),但 contains() 时间复杂度可能更高 |
插入速度 | 比较快,因为底层是哈希表 | 比较快,因为底层是哈希表 |
使用场景 | 需要键值对映射的场景 | 需要存储唯一元素的场景 |
7.6.3 知识加油站:HashMap的底层原理
7.6.3.1 线程不安全
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多线程环境下建议使用Collections工具类和JUC包的ConcurrentHashMap。
- 线程安全:程序在多线程环境下可以持续进行正确的处理,不会产生数据竞争(例如死锁)和不一致的问题。
线程安全的解决方案:原子类、volatile、锁、线程安全的集合
线程安全的集合:
- Collections工具类:Collections工具类的synchronizedXxx()方法,将ArrayList等集合类包装成线程安全的集合类。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map);
- 古老api:java.util包下性能差的古老api,如Vector、Hashtable
- 降低锁粒度的并发容器:JUC包下Concurrent开头的、以降低锁粒度来提高并发性能的容器,如ConcurrentHashMap。
- 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JUC包下以CopyOnWrite开头的、采用写时复制技术实现的并发容器,如CopyOnWriteArrayList。
7.6.3.2 底层数据结构
在JDK8中,HashMap底层是采用“数组+单向链表+红黑树”来实现的。数组用作哈希查找,链表用作链地址法处理冲突,红黑树替换长度为8的链表。
编辑
7.6.3.3 扩容机制
HashMap中,数组的默认初始容量为16,这个容量会以2的指数进行扩容。具体来说,当数组中的元素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HashMap就会扩容,这个比例叫做负载因子,默认为0.75。
自动扩容机制,是为了保证HashMap初始时不必占据太大的内存,而在使用期间又可以实时保证有足够大的空间。采用2的指数进行扩容,是为了利用位运算,提高扩容运算的效率。
数组每个元素存的是链表头结点地址,链地址法处理冲突,若链表的长度达到了8,红黑树代替链表。
7.6.3.4 put()流程
put()方法的执行过程中,主要包含四个步骤:
- 计算key存取位置,与运算hash&(2^n-1),实际就是哈希值取余,位运算效率更高。
- 判断数组,若发现数组为空,则进行首次扩容为初始容量16。
- 判断数组存取位置的头节点,若发现头节点为空,则新建链表节点,存入数组。
- 判断数组存取位置的头节点,若发现头节点非空,则看情况将元素覆盖或插入链表(JDK7头插法,JDK8尾插法)、红黑树。
- 插入元素后,判断元素的个数,若发现超过阈值则以2的指数再次扩容。
其中,第3步又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小步骤:
1. 若元素的key与头节点的key一致,则直接覆盖头节点。
2. 若元素为树型节点,则将元素追加到树中。
3. 若元素为链表节点,则将元素追加到链表中。追加后,需要判断链表长度以决定是否转为红黑树。若链表长度达到8、数组容量未达到64,则扩容。若链表长度达到8、数组容量达到64,则转为红黑树。
哈希表处理冲突:开放地址法(线性探测、二次探测、再哈希法)、链地址法
7.6.3.5 HashMap容量为什么是2的n次方?
2^n-1和2^(n+1)-1的二进制除了第一位,后几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可以使得添加的元素均匀分布在HashMap的每个位置上,防止哈希碰撞。
例如15的二进制为1111,31的二进制为11111,63的二进制为111111,127的二进制为1111111。
扩容均匀散列演示:从2^4扩容成2^5
0&(2^4-1)=0;0&(2^5-1)=0
16&(2^4-1)=0;16&(2^5-1)=16。所以扩容后,key为0的一部分value位置没变,一部分value迁移到扩容后的新位置。
1&(2^4-1)=1;1&(2^5-1)=1
17&(2^4-1)=1;17&(2^5-1)=17。所以扩容后,key为1的一部分value位置没变,一部分value迁移到扩容后的新位置。
7.6.3.6 JDK7扩容时死循环问题
单线程扩容流程:JDK7中,HashMap链地址法处理冲突时采用头插法,在扩容时依然头插法,所以链表里结点顺序会反过来。
假如有T1、T2两个线程同时对某链表扩容,他们都标记头结点和第二个结点,此时T2阻塞,T1执行完扩容后链表结点顺序反过来,此时T2恢复运行再进行翻转就会产生环形链表,即B.next=A; A.next=B,从而死循环。
编辑
JDK8 尾插法:JDK8中,HashMap采用尾插法,扩容时链表节点位置不会翻转,解决了扩容死循环问题,但是性能差了一点,因为要遍历链表再查到尾部。
7.6.3.7 JDK8 put时数据覆盖问题:
HashMap非线程安全,如果两个并发线程插入的数据hash取余后相等,就可能出现数据覆盖。
线程A刚找到链表null位置准备插入时就阻塞了,然后线程B找到这个null位置插入成功。借着线程A恢复,因为已经判过null,所以直接覆盖插入这个位置,把线程B插入的数据覆盖了。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 如果没有 hash 碰撞,则直接插入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7.6.3.8 modCount非原子性自增问题
put会执行modCount++操作(modCount是HashMap的成员变量,用于记录HashMap被修改次数),这步操作分为读取、增加、保存,不是一个原子性操作,也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
7.7 TreeSet
7.7.1 基本介绍
TreeSet:
- 特点:有序(自然顺序或自定义排序器),去重复。
-
- 元素为基本类型时自然有序:new TreeSet<int>()。如果TreeSet内元素是基本数据类型,它会自动去重有序。
- 元素为类时自然或比较器排序:new TreeSet<类>(Comperable c)。如果TreeSet内元素是类,要实现去重有序,有两种方法。
- 元素为基本类型时自然有序:new TreeSet<int>()。如果TreeSet内元素是基本数据类型,它会自动去重有序。
-
-
- 自然排序:类要实现Comparable<>接口,并重写compareTo(T)方法;
- 比较器排序:以比较器作为构造参数,创建TreeSet对象。如果即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又指定了比较器,则使用比较器排序。
- 自然排序:类要实现Comparable<>接口,并重写compareTo(T)方法;
-
- 使用场景:适用于多读少写、排序的场景。
- 底层:红黑树(快速查找、排序)和Set(去重)。不允许存储null值
- 性能:插入、删除、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因为操作需要维护树的平衡,所以适用于多读少写的场景。
方法一:自然排序
实现Comparable<>重写compareTo()方法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7/02 * @Description: 狗类:按自然排序时要实现Comperable<>并重写compareTo()方法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Dog implements Comparable<Dog>{ int weight; String name; public Dog(int weight, String name) { this.weight = weight;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Dog{" + "weight=" + weight + ", name='" + name + '\'' + '}';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Dog dog){ //实参是上一只狗,本狗与上狗做比较 //返回正数,即本狗比上只狗大,按存取顺序排序 return 1; //return -1;存储逆序排序 //return 0;视为相等,后插入的重复元素会被删除。 //return this.weight-dog.weight;按体重从小到大排序,后狗-前狗。 } }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两个小狗对象,让他们按自己compareTo()逻辑排序,即按存取顺序排序 Dog dog1=new Dog(23,"abc"); Dog dog2=new Dog(45,"abc"); Dog dog3=new Dog(45,"abc"); TreeSet<Dog> dogs=new TreeSet<>(); dogs.add(dog1);dogs.add(dog2);dogs.add(dog3); // 因为第三只狗和第二只狗存取顺序不同,所以他们被认为是两只狗 // [Dog{weight=26, name='abc'}, Dog{weight=26, name='abcd'}, Dog{weight=34, name='abc'}] System.out.println(dogs); } }
编辑
方法二:比较器排序
无需Dog类再实现Comparable接口,直接TreeSet类带参构造方式创建对象即可,参数为比较器Comparator<>。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7/02 * @Description: 狗类:按比较器排序时不需要再实现Comperable<>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Dog { int weight; String name; public Dog(int weight, String name) { this.weight = weight;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Dog{" + "weight=" + weight + ", name='" + name + '\'' + '}';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 return true; }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 return false; } Dog dog = (Dog) o; return weight == dog.weight && Objects.equals(name, dog.nam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weight, name); } }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下面比较器也可以用Lambda表达式形式,即TreeSet<>((a,b)->{..}) TreeSet<Dog> dogs=new TreeSet<>(new Comparator<Dog>()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Dog a, Dog b){ if(a.weight!=b.weight) { return a.weight-b.weight; } else { return a.name.compareTo(b.name); } } }); dogs.add(new Dog(34,"abc")); dogs.add(new Dog(26,"abc")); dogs.add(new Dog(26,"abcd")); dogs.add(new Dog(26,"abcd")); // 可以看见,前三只狗按体重、名称排序,第四只狗被去重了 // [Dog{weight=26, name='abc'}, Dog{weight=26, name='abcd'}, Dog{weight=34, name='abc'}] System.out.println(dogs); } }
编辑
7.7.2 HashSet和TreeSet的区别
相同点:元素都可以自动去重
不同点:
HashSet | TreeSet | |
实现 | 基于哈希表 实现 | 基于红黑树 (Red-Black Tree) 实现 |
排序 | 不保证顺序 | 按自然顺序或指定的比较器排序 |
性能 | 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 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 n) |
是否允许 null 元素 | 允许存储一个 null 元素 | 不允许存储 null 元素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对顺序无要求、自动去重、快速查找和插入的场景 | 适用于需要自动有序、去重存储的场景 |
去重原理 | 通过复写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来保证的 | Treeset是通过Compareable接口的compareto方法来保证的。 |
八、泛型
8.1 基本介绍
泛型本质是将类、接口和方法中具体的类型参数化,并且提供了编译时类型安全检测机制。通过使用泛型,可以避免使用Object类导致的类型转换错误和减少了代码的冗余。
尖括号“<>”是泛型的标志,例如ArrayList<E>就是一个泛型,“<E>”将实际的集合元素类型参数化了,这样我们使用时可以指定new ArrayList<String>,将它指定: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ArrayList<E>是标准的类泛型,在使用时指定这个“E”具体是什么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ArrayList<E> extends AbstractList<E> implements List<E>, RandomAccess,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 }
我们在使用ArrayList时,尖括号指定<String>,这样它就只能存String类型的元素了:
// 我们在使用ArrayList时,尖括号指定<String>,这样它就只能存String类型的元素了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
这样,如果给它存String类型参数,就是正常的,一旦存其他类型,就会在代码下面出现红色波浪线,编译期间就报错:
编辑
这也是泛型的优点,如果我们不用泛型,而用public class ArrayList<Object>{}方式声明ArrayList,就可以往集合里存所有类型的参数,编译是也不报错,但是可读性很差,你不知道它具体应该存哪些类型,存的类型不是业务中需要类型时,编译期间也不报错,直到生产环境运行时报错,就会出现不好的影响了。
详细介绍:
泛型:将具体的类型参数化,是一种编程范式,提供了编译时类型安全检测机制。
通过使用泛型,我们可以将数据类型作为参数传递给类、接口或方法,可以在编译时期进行类型检查,避免在运行时期出现类型转换错误。
泛型的范围:泛型接口,泛型类(创建对象时再指定具体类型),泛型方法。
实现方式:以泛型类举例。我们只需要在类名后面使用尖括号<>将一个符号或多个符号包裹起来,这样在类里面就可以使用该符号代替具体类型了。使用泛型类时,调用者实际传进来什么类型,编译时就会将泛型符号擦除,替换成这个实际类型。泛型符号可以是任意符号,但我们约定使用T、E、K、V等符号。
为什么要有泛型,而不是使用Object类?
因为泛型是在编译时泛型擦除和替换实际类型的,而使用Object类会很麻烦,需要经常强制转换。
例如List集合里,如果直接声明存Object类的话,存的时候还好,可以通过多态机制直接向上转型,而取的时候就麻烦了,要强转Object类为String等对象,然后才能访问该对象的成员;而且你不知道实际元素到底是String类型还是Integer等其他类型,还要通过i instanceof String判断类型,就更麻烦了。
这也是泛型的优点:
- 防止运行时报错:可以在编译时检查类型安全,防止在程序运行期间出现BUG。
- 隐式转换:所有的强制转换都是自动和隐式的,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率。
8.2 格式
8.2.1 泛型参数类型
我们可以看见,前面 ArrayList<E>,尖括号内是“E”,然后我们可能看见其他泛型尖括号内是“T”,具体是哪个大写字母,其实并没有特定的要求,只是遵循了某些约定俗成的惯例。
泛型参数类型的惯例:
- <E>:表示元素(Element),通常在集合类中使用。例如,List<E>,Set<E>。
- <T>:表示类型(Type),通常在一般类型中使用。例如,Box<T>,Comparable<T>。
- <K> 和 <V>:分别表示键(Key)和值(Value),通常在映射(Map)类中使用。例如,Map<K, V>,Entry<K, V>。
- <N>:表示数字(Number),在需要表示数字的泛型中使用。
8.2.2 泛型类
泛型类定义了一个泛型参数,创建对象时给它传入这个参数的实际类型。
格式: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类泛型 * @Version: 1.0 */ class ClassName<T> { // 成员变量、构造方法和方法可以使用类型参数T }
代码示例:
模拟ArrayList增、查、扩容: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7/04 * @Description: ArrayList简化版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MyList<E> { // 初始容量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ITIAL_CAPACITY = 10; // 存储元素的数组 private Object[] elementData; // 当前元素数量 private int size; // 构造方法,初始化数组和大小 public MyList() { elementData = new Object[INITIAL_CAPACITY]; size = 0; } /** * 添加元素到列表中 * @param e * @return boolean */ public boolean add(E e) { // 如果当前数组容量不足,则扩容 if (size == elementData.length) { grow(); } // 将元素添加到数组中,并增加元素数量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 * 获取指定位置的元素 * @param index * @return {@link E }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E get(int index) { // 检查索引是否有效 if (index < 0 || index >= size) { throw new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Index: " + index + ", Size: " + size); } // 返回元素,强制转换为泛型类型 return (E) elementData[index]; } /** * 返回当前元素数量 * @return int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size; } /** * 扩容方法,将数组容量扩大 1.5 倍 */ private void grow() { int new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 (elementData.length >> 1);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List<String> myList = new MyList<>(); myList.add("Hello"); myList.add("World"); myList.add("!"); System.out.println("元素数量: " + myList.size()); // 输出: 第一个元素: Hello System.out.println("第一个元素: " + myList.get(0)); // 输出: 第二个元素: World System.out.println("第二个元素: " + myList.get(1)); // 输出: 第三个元素: ! System.out.println("第三个元素: " + myList.get(2)); // 尝试获取索引越界的元素,抛出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myList.get(3)); } }
编辑
8.2.3 泛型接口
泛型接口和泛型类类似,也是定义了一个泛型参数。不同的点是,泛型接口在被实现或者被继承时需要指定具体类型。
如果泛型接口的实现类不是泛型:
- 实现泛型接口时,如果没有省略尖括号“<>”,则必须在接口“<>”中指定类型
- 实现泛型接口时,如果省略了尖括号“<>”,则默认“<>”内是Object类
如果泛型接口的实现类是泛型:
- 实现泛型接口时,实现类也必须是泛型类,并且类型与泛型接口保持一致
格式: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接口泛型 * @Version: 1.0 */ interface InterfaceName<T> { // 接口中的方法可以使用类型参数T }
代码示例:
泛型接口: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7/04 * @Description: 泛型接口 * @Version: 1.0 */ public interface IGen<E> { public void fun(E e); }
如果泛型接口的实现类不是泛型,实现泛型接口时,如果没有省略尖括号“<>”,则必须在接口“<>”中指定类型: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7/04 * @Description: 泛型接口实现类必须指定具体类型,否则会报错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Gen implements IGen<Integer>{ @Override public void fun(Integer integer) { System.out.println(integer); } }
如果泛型接口的实现类不是泛型,实现泛型接口时,如果省略了尖括号“<>”,则默认“<>”内是Object类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7/04 * @Description: 泛型接口实现类:如果接口省略<>,则默认是Object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Gen implements IGen{ /** * 如果参数不是Object,就报错。因为接口了省略<>,默认是IGen<Object> * @param 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fun(Object integer) { System.out.println(integer); } }
如果泛型接口的实现类是泛型,实现泛型接口时,实现类也必须是泛型类,并且类型与泛型接口保持一致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7/04 * @Description: 泛型接口实现类也是泛型类时,泛型参数类型必须与泛型接口保持一致,用<E>,而不是<T>等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Gen<E> implements IGen<E>{ @Override public void fun(E e) { System.out.println(e); } }
8.2.4 泛型方法
当在一个方法签名中的返回值前面声明了一个 < T > 时,该方法就被声明为一个泛型方法。
然后返回类型、参数类型都可以用这个<T>,当然也可以不用。
格式: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方法泛型 * @Version: 1.0 */ public <T> 返回类型 方法名(参数类型 parameter) { // 方法体 }
示例: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 * 泛型方法1:返回值和参数可以T * @param t * @return {@link T } */ public <T> T fun1(T t){ return t; } /** * 泛型方法1:参数可以是多个,但类型必须都是T * * @param a * @param b * @return {@link T } */ public <T> T fun2(T a,T b){ return a; } /** * 泛型方法2:返回值和参数并不一定是T,也可以是具体类型 * @param integer * @return {@link Integer } */ public <T> void fun3(Integer integer){ System.out.println(integ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est = new Test(); // 实参传入String类型 System.out.println(test.fun1("Hello")); // 实参传入int类型 System.out.println(test.fun1(1111)); // 实参传入多个String类型 System.out.println(test.fun2("Hello", "World")); test.fun3(2222); } }
编辑
8.3 类型通配符
类型通配符跟泛型参数<T>、<E>等类似,用于表示不确定的类型,不同的点在于:
- 类型参数:用于声明泛型类、泛型接口或泛型方法。声明时是未知类型,使用时擦除成具体的类型(在编译时泛型擦除)。
- 类型通配符:用于使用泛型时,表示一种未知的类型。
类型通配符有三种:
- <?> :无限定的通配符。可以用来表示任何类型。无限定通配符只能读Object类型的值,只能写null类型的值,其他类型都不能读写。
- <? extends T> :有上界的通配符。表示继承自T的任何类型,这里上界指的就是T。它通常用于生产者,即返回T。上界通配符只允许读值,不允许写null以外值。
- <? super T> :有下界的通配符。表示子类是T的任何类型,这里下界指的就是T。它通常用于消费者,即写入T。下界类型通配符只允许写值,不允许读Object以外的值。
无限定类型通配符:<?>
例如List<?>:表示元素类型未知的List,它的元素可以匹配任何类型。无限定通配符只能读Object类型的值,只能写null类型的值,其他类型都不能读写。
/** * @Author: vince * @CreateTime: 2024/06/27 * @Description: 测试类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strings = new ArrayList<>(); List<Integer> integers = new ArrayList<>(); strings.add("he"); integers.add(23); // 1.无界通配符用作形参,实参可以是任意元素 // 打印集合:List<?>可以接受所有List元素类型的实参 printList(strings); printList(integers); List<?> anyList=new ArrayList<>(); // 正确,因为无限定通配符可以写null类型的值。 anyList.add(null); // 下面代码会报错,因为无限定通配符只能读Object类型的值,只能写null类型的值,其他类型都不能读写。 // anyList.add(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