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道编码】1 无线通信发展历程与挑战、信道分类、多径信道、单径信号传输与检测

简介: 【信道编码】1 无线通信发展历程与挑战、信道分类、多径信道、单径信号传输与检测

写在最前面

肖丽霞老师的《信道编码》课程笔记。

部分扩展。

需要签到、课堂随笔作业、考察报告。

无线通信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为现今的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从早期的无线电发射到现代的高速移动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信

信息交流模式。本文将从早期的电磁波发现,到无线电的应用,再到数字化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详细梳理无线通信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电磁波的发现与利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 赫兹的实验与无线电波的发现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首次成功地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通过实验产生并检测到电磁波,这标志着无线电波的发现。赫兹的工作展示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激发了后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开发。
  2. 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1896年,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信号的传输,他被广泛认为是无线电通信的先驱。马可尼的装置通过无线电波发送和接收信息,打开了远距离无线通信的大门。1901年,他首次实现了跨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这是国际通信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无线电技术的广泛应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1. 无线电广播的兴起
    1920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成为大众媒体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无线电广播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音乐和娱乐能够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到各个家庭。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无线电通信的战略角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通信在军事战略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线电被用于战场指挥、部队调度和情报传递,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率和战术灵活性。                    

三、数字化与移动通信的革命(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

  1. 数字化的开始与蜂窝移动网络的发展
    1970年代,数字通信技术开始被引入无线通信领域。1980年代,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1G)网络的部署标志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开始。这些网络最初只支持语音通信。
  2. 2G至4G:高速数据传输与智能手机的普及
    1991年,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2G)首次引入了数字信号,支持了短消息服务(SMS)和低速数据传输。进入21世纪,随着第三代(3G)和第四代(4G)技术的推出,移动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得到了极大的

提升,使得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得以爆炸性增长。

四、5G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5G网络的部署与特点
    从2019年开始,多国开始部署第五代(5G)移动通信网络。5G技术不仅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还支持海量的设备连接,为物联网(IoT)和智能城市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 未来展望:6G与深度网络融合
    科技界已开始研究6G通信技术,预计将在2030年代初期投入使用。6G预期将引入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型网络服务。

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提升,更是对社会结构、人类行为乃至全球化进程的深刻影响。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无疑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政策和市场的相互作用将共同推动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五、从1G到6G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1G到6G,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的缩影。每一代技术的推出都对应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技术需求,同时,每一次迭代都显著优化了无线通信的性能、功能与应用范围。接下来,我们将逐代探讨这些技术的背景、定义以及它们相较于前代技术的优化。

1G:模拟通信时代

背景与定义

第一代无线通信(1G)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这是无线通信商用的初步实现。1G系统完全基于模拟技术,主要用于传输语音。这一代技术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系统。

优化

相较于之前的移动通信尝试(如车载电话和重量巨大的便携式设备),1G的主要优化在于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性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使得用户能够在更广泛的地区内实现移动通话。

2G:数字通信的开端

背景与定义

第二代无线通信(2G)在1990年代初期推出,它标志着无线通信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2G网络使用数字信号传输,引入了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标准。2G网络的推出使得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并首次引入了短信服务。

优化

2G相较于1G的主要优化包括:

  • 安全性和隐私性:数字加密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
  • 更高的数据传输率:虽然数据服务速度有限,但2G网络首次支持数据服务,如短信和低速数据连接。
  • 声音质量和减少干扰:数字信号对噪声和干扰更为不敏感。

3G:高速数据传输

背景与定义

第三代无线通信(3G)在21世纪初期推出,它极大提升了移动数据传输速度,使得移动互联网服务成为可能。3G网络标准包括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和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优化

3G相较于2G的主要优化包括:

  • 更高的数据速率:支持视频通话和数据密集型应用,如流媒体服务。
  • 增强的接入技术:引入了更高效的编码和调制技术,提升了频谱使用效率。

4G:宽带互联网

背景与定义

第四代无线通信(4G),尤其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期开始部署。4G标准化了高速数据传输,提供了接近或等同于宽带互联网的速度。

优化

4G相较于3G的主要优化包括:

  • 极高的数据速率:理论上,速率可达到数百Mbps。
  • 改进的网络结构:更高效的网络架构减少了延迟,改善了网络响应时间。
  • 更佳的频谱利用率:通过高级的天线技术如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实现。

5G:超高速与物联网

背景与定义

第五代无线通信(5G)是最新的通信技术,从2019年开始部署。5G旨在进一步提高速度,减少延迟,并支持大规模的物联网(IoT)部署。

优化

5G相较于4G的主要优化包括:

  • 极低的延迟:为实时应用如远程手术和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支持。
  • 巨量设备连接:能同时支持更多设备连接网络,关键于物联网的实现。
  • 灵活的网络功能:引入网络切片等技术,根据需求提供定制化网络服务。

6G:未来的愿景

背景与定义

第六代无线通信(6G)预计将在2030年代初期推出。虽然目前6G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它预计将引入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集成改善网络自主性和效率。

优化

6G预期的优化将包括:

  • 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其他未来技术的实用化。
  • 全新的应用场景:支持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全新的交互技术。

从1G到6G,无线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跃进都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对社会功能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未来的发展无疑将继续推动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

信道分类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信道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将信道按照其特性分类。

常见的信道类型:有限信道与无线信道,以及变参信道与恒参信道。

提供了对不同信道类型的基本理解,从物理实体到信道参数的变化,这些分类帮助更好地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

信道类型 元素 定义 分类
有限信道 导线、光缆、其他物理媒介 使用物理连接(如电缆、光纤)传输数据的信道。通常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率和较低的误码率。 有线信道
无线信道 电磁波、无线电频谱 通过空气或真空使用电磁波传播数据的信道。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传输方式。 无线信道
变参信道 信道参数随时间变化的信道 信道的特性(如衰减、延迟、干扰等)会随时间、位置或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信道。 信道参数变化的信道
恒参信道 信道参数稳定不变的信道 信道的特性在通信过程中保持不变,或变化极小,提供相对稳定的通信条件。 信道参数恒定的信道
  1. 有限信道(有线信道):
  • 元素: 包括但不限于铜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 定义: 这类信道使用实体媒介如电线或光缆进行信号传输,因其物理隔离的特性,通常能提供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分类: 归类于有线通信技术。

无线信道:

  • 元素: 主要依赖无线电波,如射频、微波、红外线等。
  • 定义: 无需物理连接,信号通过空气或其他非物理媒介传播。这类信道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气候和障碍物等。
  • 分类: 归类于无线通信技术
  1. 变参信道:
  • 元素: 信道的物理或电磁参数在通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
  • 定义: 变参信道的传输特性不固定,可能因为多种因素如移动速度、周围环境等而改变。
  • 分类: 通常见于无线通信系统,尤其是移动通信中。
  1. 恒参信道:
  • 元素: 在通信期间,信道的传输特性如衰减、相位变化等保持恒定。
  • 定义: 恒参信道提供稳定的传输特性,使得通信过程中信号质量保持一致。
  • 分类: 常见于有线通信系统如固定电话网络和一些稳定的无线传输环境。

多径信道是无线通信中常见的一种信道类型,其中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传播会经历多个路径。这种现象导致接收信号中的多个副本叠加,从而产生多径效应。在多径信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模型是瑞利信道。以下是关于瑞利信道的详细介绍,包括其数学表达和特性。

多径信道:瑞利信道

瑞利信道是一种统计模型,用于描述在没有视线(Line of Sight, LOS)路径的情况下,信号经过多个散射而到达接收器的情况。瑞利信道模型假设多个反射和散射信号的振幅遵循瑞利分布,这是一种连续的概率分布,适用于描述具有相似大小的非视线传播条件下的信号振幅。

数学描述

在瑞利信道模型中,信号的振幅 A AA 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按瑞利分布给出:

f A ( a ) = a σ 2 e − a 2 / ( 2 σ 2 ) , a ≥ 0 f_A(a) = \frac{a}{\sigma^2} e^{-a^2 / (2\sigma^2)}, \quad a \geq 0f A (a)= σ 2a e −a 2 /(2σ 2 ) ,a≥0

其中,σ \sigmaσ 是信号振幅的标度参数,这个参数与信道中散射组件的数量和能量密切相关。

符号和含义

A AA:接收信号的振幅。

σ \sigmaσ:瑞利分布的尺度参数,它决定了分布的宽度,与散射的平均强度相关。f A ( a ) f_A(a)

f A (a):信号振幅 A AA 的概率密度函数。

这些表达式和符号用于描述信号在瑞利信道中的统计特性,特别是在没有直接视线(Line of Sight, LOS)路径的情况下的信号衰落行为。

介绍

在无线通信中,瑞利信道经常用于模拟城市环境中的无线传播,特别是在没有直接视线传输路径的情况下。例如,在城市环境中,建筑物的存在导致信号频繁反射和散射,从而没有明显的直接视线路径。这种环境下的信号传播可以通过瑞利模型进行有效的描述和分析。

瑞利信道模型对于设计和评估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例如,它可以用来评估在特定的传播条件下,系统的覆盖范围、信号的衰落特性以及通信质量。通过理解瑞利信道的行为,工程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抗衰落策略,如多天线技术(MIMO)和多径分集接收技术,以改善无线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小结

瑞利信道模型是无线通信中一个核心的概念,特别适用于描述复杂的多径传播环境。通过对瑞利信道特性的研究,可以提高无线网络设计的效率和信号传输的质量,特别是在充满挑战的城市环境中。

多径信道:莱斯信道

莱斯信道是无线通信中另一种重要的多径传播模型,用于描述存在直视(Line of Sight, LOS)路径和多个非直视(Non-Line of Sight, NLOS)散射路径的场景。相较于瑞利信道,莱斯信道在模型中包含一个直接路径,这使其在信号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城市和郊区环境中。

数学描述

在莱斯信道模型中,接收信号的振幅由直视路径和多个非直视路径组合形成。振幅的概率密度函数(PDF)遵循莱斯分布,可以表示为:

其中:

K KK 是直视路径与散射路径功率之比,表示直视路径的强度。

Ω \OmegaΩ 是信号的总平均功率。

I 0 ( ⋅ ) I_0(\cdot)

I 0 (⋅) 是第一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符号和含义

r rr:接收信号的振幅。

K KK:直视和非直视成分的功率比。

Ω \OmegaΩ:信号的总平均功率。

I 0 I_0I 0 :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用于处理Bessel函数的计算,这在描述直视路径与多个散射路径的相互作用时是必需的。

f R ( r ) f_R(r)f R (r):信号振幅 r rr 的概率密度函数。

MATLAB 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个MATLAB脚本示例,用于生成并绘制莱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DF):

% 参数设定
K = 2.5; % 直视与散射的功率比
Omega = 1; % 总平均功率
r = 0:0.01:5; % 信号振幅的范围

% 莱斯分布的PDF计算
f_R = (2 * (K + 1) / Omega) * r .* exp(-K - (K + 1) / Omega * r.^2) .* besseli(0, 2 * sqrt(K * (K + 1) / Omega) * r);

% 绘制PDF
figure;
plot(r, f_R, 'LineWidth', 2);
xlabel('Signal Amplitude r');
ylabel('Probability Density f_R(r)');
title('Ricean Distribution PDF');
grid on;

该代码定义了莱斯分布的参数 K KK 和 Ω \OmegaΩ,并计算了从0到5范围内信号振幅 r rr 的概率密度函数。最后,它使用MATLAB的绘图功能来可视化这个分布。

小结

莱斯信道模型是理解和设计直视路径存在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通过对莱斯信道参数的精确控制,可以有效预测和优化无线系统的性能,尤其是在直视路径对通信质量有显著影响的环境中。

无线通信面临挑战(技术角度)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带来了许多突破性的应用,但同时也面临多项技术挑战。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挑战关键影响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优化和部署。以下详细探讨无线通信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

1. 高频谱利用率

随着移动设备和数据需求的激增,有效的频谱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无线频谱是一种有限资源,需要通过先进的频谱共享技术、动态频谱分配策略和更高效的调制方法来优化其使用。技术如认知无线电和频谱聚合已被提出来改善频谱利用效率,但实际部署仍需克服技术和实现上的难题。

2. 信道容量和数据速率

用户对高数据速率和低延迟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向更高的信道容量发展。5G和预计的6G网络需要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连接密度,这要求使用更高频的波段、更密集的基站网络和更复杂的多天线技术(如MIMO和Massive MIMO)。

3. 信号干扰管理

在高密度部署和多用户环境中,信号干扰尤其成为问题。有效的干扰管理技术,如干扰对齐、干扰消除和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是确保服务质量(QoS)和网络性能的关键。随着用户数目增加和服务类型变得更加多样化,设计能够自适应和动态优化的干扰管理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4. 多径和衰落问题

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导致多径效应。这可以引起信号衰落和时间延迟扩展,影响通信质量。采用高效的信道编码、自适应调制技术和均衡器设计,以及利用空间多样性和时间多样性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途径。

5. 能源效率

尤其是在物联网(IoT)和移动设备领域,能源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设计低功耗的通信协议、节能的硬件和优化的信号处理算法是提高整个无线通信系统能效的关键。例如,无线传感网络(WSN)中的能源收集技术和低功耗操作模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6. 移动性管理

随着移动通信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管理高速移动中的无线连接,确保服务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一个技术挑战。这涉及到复杂的路由算法、快速的切换技术和精准的位置管理技术。

7. 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虚拟化

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为无线网络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然而,将这些技术有效地集成到无线通信网络中,尤其是在保证性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仍然是技术上的挑战。

这些技术挑战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研究来克服,以实现更高效、更可靠和更广泛的无线通信网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无线通信的未来将持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无线通信单径信号传输和检测

无线通信中的单径信号传输和检测涉及到在无线通信环境中,信号通过单一路径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情形。在理想的单径环境中,信号不会遭遇多径衰落或反射、折射和散射造成的影响,这使得信号分析和处理相对简单。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无线通信中单径信号传输和检测的技术细节。

无线通信单径信号传输

定义和特点

单径信号传输指的是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只存在一个传播路径,通常是直视(Line of Sight, LOS)路径。这种情况在开阔地带或距离较短且无障碍的环境中更为常见。

技术要点
  1. 信号设计:在单径环境中,信号设计要考虑到信号的带宽和调制方式,以最大化传输效率和减少干扰。
  2. 功率控制:由于传输路径固定,可以精确控制发射功率以满足接收端的信噪比要求,同时减少对其他系统的干扰。
  3. 天线技术:使用定向天线可以增强信号传输的方向性,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

无线通信单径信号检测

定义和过程

单径信号检测涉及在接收端对单一路径传输的信号进行识别和处理。在单径环境中,由于不存在多径效应,信号检测通常更为简单和直接。

技术要点
  1. 匹配滤波器:使用匹配滤波器是单径信号检测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它可以最大化接收信号的信噪比。
  1. 阈值判决:基于信号的统计特性,设定一个适当的阈值来区分信号和噪声,实现有效的信号检测。
  2. 自适应等化:尽管单径信号传输较为简单,但在某些环境下仍可能存在信号畸变。使用自适应等化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接收信号的质量。

实例应用

在无线传感网络和卫星通信中,单径信号传输和检测技术尤为重要。例如,卫星通信通常在相对开阔的空间进行,信号传输路径清晰,因此通过精确的功率控制和高性能的定向天线,可以有效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技术挑战

尽管单径传输和检测在理论上较为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

  • 信号衰减:即使是单一路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仍可能因距离增加而衰减。
  • 频率选择性衰落:特定频段的信号可能因环境因素(如大气条件)而受到影响。
  • 干扰管理:在频繁使用的频段中,如何有效管理来自其他源的干扰依然是个问题。

无线通信中的单径信号传输和检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通信过程,但要确保高效可靠的通信仍需要综合考虑设计和实施策略。

相关实践学习
钉钉群中如何接收IoT温控器数据告警通知
本实验主要介绍如何将温控器设备以MQTT协议接入IoT物联网平台,通过云产品流转到函数计算FC,调用钉钉群机器人API,实时推送温湿度消息到钉钉群。
阿里云AIoT物联网开发实战
本课程将由物联网专家带你熟悉阿里云AIoT物联网领域全套云产品,7天轻松搭建基于Arduino的端到端物联网场景应用。 开始学习前,请先开通下方两个云产品,让学习更流畅: IoT物联网平台:https://iot.console.aliyun.com/ LinkWAN物联网络管理平台:https://linkwan.console.aliyun.com/service-open
目录
相关文章
|
18天前
无线通信中,Ack信号通常如何使用?
无线通信中,Ack信号通常如何使用?
77 0
|
12月前
|
算法
基于瑞丽多径信道的无线通信信道均衡算法matlab仿真,对比MMSE,ZF-DFE,MMSE-DFE
基于瑞丽多径信道的无线通信信道均衡算法matlab仿真,对比MMSE,ZF-DFE,MMSE-DFE
197 6
|
算法
m无线通信信道matlab仿真,包括自由空间损耗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Hata模型,SUI信道模型
m无线通信信道matlab仿真,包括自由空间损耗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Hata模型,SUI信道模型
243 0
m无线通信信道matlab仿真,包括自由空间损耗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Hata模型,SUI信道模型
|
算法
m无线通信的信道建模matlab仿真,仿真分析了6种不同的无线通信信道模型
m无线通信的信道建模matlab仿真,仿真分析了6种不同的无线通信信道模型
315 0
m无线通信的信道建模matlab仿真,仿真分析了6种不同的无线通信信道模型
|
18天前
|
物联网 5G 智能硬件
【专栏】无线通信的基础术语,如频段、带宽、调制与解调,以及Wi-Fi、蓝牙、ZigBee等无线技术
【4月更文挑战第28天】本文介绍了无线通信的基础术语,如频段、带宽、调制与解调,以及Wi-Fi、蓝牙、ZigBee等无线技术。还涉及无线信号传播、信道容量、信噪比等概念。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深入理解无线通信原理,便于设计和优化无线系统。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持续学习是关键。开始你的无线通信探索之旅吧!
|
18天前
|
物联网 5G SDN
|
18天前
|
网络协议 物联网 调度
【技术探讨】如何选择一款距离远的无线通信模块?
LoRa的通信距离远是业界认可的,但是为了充分发给LoRa的技术特点,它的调制速率通常设定在0.3K bps-1K bps这个范围的,这个通信速率是很低的,它适用于发送速率慢周期长的业务,如一个月发送一次的抄水表的业务。
|
18天前
|
调度
【技术探讨】无线通信模块拉距测试,是否一定要带笔记本电脑?
对于Sub-G的无线模块通常通信距离较远可以达到公里级甚至数公里之远,而笔记本的续航时间通常是2-3个小时,很多用户测试到一半,不得不提前终止测试,回去给笔记本电脑充电
|
18天前
|
物联网 定位技术
【技术探讨】一种多节点5Km(1.2M bps速率)实时Sub-G无线通信的物联网通讯解决方案
针对在高速公路上货车行驶过程中收集5公里范围内的GPS定位数据,上报云服务器端,最终实时显示每一辆货车的运行轨迹,用户的项目需求如下:200辆货车(无线从站节点),要求很高的实时性,每秒发5包,每个GPS定位数据报文30个字节,这样200辆车同时上报每秒需要发送30K的字节(200 x 5 x 3 0 =30K字节),30K字节 x 8bit=240 k bps速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