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绑定CPU内核
计算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在现代计算机中,CPU都是多核心多线程的,也就是说一个CPU内部包含有多个核心,每个核心都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线程,例如i9-12900k有16个内核、24个逻辑处理器。
然而,多核心多线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多个内核上下文切换时,如果线程之间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度和分配,会带来性能损耗,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性能表现。Redis作为一个高性能的内存数据库,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例如在Redis中,主线程处理客户端请求、子进程进行数据持久化、子线程处理RDB/AOF rewrite、后台线程处理异步lazy-free和异步释放fd等,这些线程会在多个逻辑处理器之间切换,从而导致上下文切换的性能损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6.0版本提供了进程绑定CPU的方式,通过将RedisServer和IO线程绑定到CPU内核、将后台子线程绑定到CPU内核、将后台AOF rewrite进程绑定到CPU内核、将后台RDB进程绑定到CPU内核,可以有效降低Redis在多个CPU内核上下文切换带来的性能损耗,从而提高Redis的性能表现。
以将RedisServer和IO线程绑定到CPU内核为例,具体实现方式是在Redis6.0版本的redis.conf文件中进行配置,设置server_cpulist参数即可。例如,如果希望将RedisServer和IO线程绑定到CPU0、CPU1两个内核上,则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添加如下配置:
server_cpulist 0,1
这样,RedisServer和IO线程就会被绑定到CPU0、CPU1两个内核上,从而避免了在不同内核之间频繁切换线程造成的性能损耗。
同理,将后台子线程、后台AOF rewrite进程、后台RDB进程绑定到CPU内核的方式也类似,只需要在redis.conf文件中进行相应的配置即可。例如,如果希望将后台子线程绑定到CPU2、CPU3两个内核上,则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添加如下配置:
bio_cpulist 2,3
这样,后台子线程就会被绑定到CPU2、CPU3两个内核上,从而提高Redis的性能表现。
绑定CPU内核的方式在Redis6.0版本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使Redis能够在多核心多线程的计算机上得到更好的性能表现,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开发高性能的应用程序时,可以考虑采用绑定CPU内核的方式来提高程序的性能表现。
总之,绑定CPU内核是一种提高计算机性能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减少上下文切换的性能损耗,从而提高程序的性能表现。在Redis6.0版本中,绑定CPU内核的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使Redis能够在多核心多线程的计算机上得到更好的性能表现,这对于Redis的性能优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 使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
在使用Redis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些命令的复杂度过高的问题,这些命令对Redis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会详细解析Redis中存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以及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 复杂度过高的命令有哪些?
Redis中存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有很多,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常用的命令:
📝 1. MSET/MSETNX/MGET
这些命令的作用是一次可以设置/获取多个键值对,例如:
MSET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
这些命令的复杂度过高,会消耗大量的CPU资源。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使用多次SET/GET替代一次MSET/MGET的操作,要比一次性处理多个键值对更加高效。
📝 2. LPUSH/RPUSH
这些命令用于在列表的头部/尾部添加一个或多个元素。虽然这些命令非常实用,但是当列表中元素数量较多时,这些命令的复杂度也会变得很高。
例如,我们可以将多次LPUSH/RPUSH替换为一次LPUSHX/RPUSHX操作,使得Redis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操作。
📝 3. LRANGE
这条命令的作用是获取列表中指定范围内的元素,例如:
LRANGE key start end
当列表中元素数量较多时,这些命令的复杂度会变得很高,而且在协议的组装和网络传输中也容易出现延时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对列表进行分片操作,例如每次只获取前100条数据,多次获取以后聚合,从而减少Redis的负载压力。
📝 4. HGETALL
这个命令用于返回哈希表中所有的键值对,例如:
HGETALL key
当哈希表中键值对的数量很多时,这个命令的复杂度也会变得很高。我们可以使用HSCAN命令来分批次获取哈希表中的键值对,从而降低Redis的压力。
📝 5. ZRANGE/ZREVRANGE
这两个命令用于按照分数从小到大/大到小的顺序获取有序集合中的元素,例如:
ZRANGE key start end ZREVRANGE key start end
当有序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很大时,这两个命令的复杂度也会变得很高。我们可以尝试使用ZSCAN命令来分批次获取有序集合中的元素,从而减少Redis的压力。
📝 6. DEL
这个命令用于删除指定的键值对,例如:
DEL key1 key2 ...
当要删除的键值对很多时,这个命令的复杂度也会变得很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多个键值对分批次删除,从而降低Redis的压力。
🎉 为什么使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会影响Redis的性能?
使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会对Redis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消耗CPU资源
在Redis中,一些复杂度过高的命令会消耗大量的CPU资源,例如MSET、MGET、LPUSH、RPUSH、LRANGE等命令,因为这些命令需要对内存中的数据进行操作。当并发量变高时,这些命令会消耗更多的CPU资源,这会导致Redis的性能下降,甚至导致Redis崩溃。
📝 2. 数据量过大
当使用一些范围命令时,例如LRANGE、ZRANGE、ZRANGEBYSCORE/ZREVRANGEBYSCORE等命令,一次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会非常多,这会导致数据协议的组装和网络传输的过程变得非常缓慢,容易出现延时的问题。
📝 3. 单线程排队
虽然Redis使用了多路复用技术,但是复用的是同一个线程,这一个线程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IO事件。如果前面某个命令耗时比较长,后面的请求就会排队,对于客户端来说,响应延迟也会变长。如果大量使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将会导致Redis处理请求的速度变慢,响应延迟变长。
🎉 如何解决使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Redis中使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命令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Redis的性能和可靠性。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 1. 分解操作
针对一些复杂度过高的命令,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多个单次操作,例如将MSET/MGET替换为多次SET/GET,将LRANGE/ZRANGE等命令进行分片操作。这样可以降低Redis的负载压力,加快Redis的响应速度。
📝 2. 使用异步方式
针对一些复杂度过高的命令,我们可以使用异步方式来进行操作。例如,在使用LRANGE/ZRANGE等命令时,我们可以使用Lua脚本来实现异步方式的操作,这样可以加快Redis的响应速度。
📝 3. 增加缓存
为了加快Redis的响应速度,我们可以增加缓存,将一些频繁访问的数据缓存在内存中,这样可以避免频繁读取硬盘中的数据,从而提高Redis的响应速度。
📝 4. 数据分片
对于一些数据量较大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片操作,将其划分成多个小的数据块,从而减少Redis的压力。例如,在使用LRANGE/ZRANGE等命令时,我们可以将列表中的元素分块处理,每次只获取前100条数据,多次获取以后再进行聚合。
📝 5. 使用缓存代理
为了提高Redis的性能和可靠性,我们可以使用缓存代理,将Redis的缓存数据缓存在缓存代理中,这样可以加快Redis的响应速度,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Redis被恶意攻击。
📝 6. 使用数据结构
为了降低Redis的负载压力,我们可以使用一些高效的数据结构,例如布隆过滤器、哈希表、Trie树等。这些数据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Redis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使用复杂度过高的命令会对Redis的性能产生很大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来优化和改进Redis的命令,以提高Redis的性能和可靠性。在使用Redis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Redis的负载情况,及时对Redis
🍊 大key的存储和删除
在存储一个很大的键值对时,由于值非常大,导致Redis分配内存的时候就会非常耗时,此外删除这个key也是一样耗时,我们把这种key称之为“大key”。
那么,如何避免“大key”带来的性能问题呢?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些优化方法。
🎉 1. 设置慢日志,记录哪些命令比较耗时
开发者可以通过设置慢日志记录有哪些命令比较耗时,例如命令执行耗时超过10毫秒,记录慢日志,命令如下:
CONFIG SET slowlog-log-slower-than 10000
同时,只保留最近1000条慢日志,命令如下:
CONFIG SET slowlog-max-len 1000
后面可以通过SLOWLOG get [n]
查看慢日志。
🎉 2. 通过命令直接以类型展示出大key
开发者可以通过以下命令直接以类型展示出大key,它只会显示元素最多的key,但并不代表它占用内存最多。命令如下:
#-h:redis主机ip #-p: redis端口号 #-i:隔几秒扫描 redis-cli -h 127.0.0.1 -p 6379 --bigkeys -i 0.01
🎉 3. 在业务实现层就需要避免存储大key
从业务实现层来看,开发者在存储的时候就可以将key简化,变成二进制位进行存储,节约Redis空间,例如存储上海市静安区,可以对城市和区域进行编码,上海市标记为0,静安区标记为1,组合起来就是01,将01最为key存储起来比上海市静安区作为key存储起来内存占比更小。
同时,可以将大key拆分成多个小key,整个大key通过程序控制多个小key。例如初始阶段,业务方只需查询某乡公务员姓名。然而,后续需求拓展至县、市、省。开发者未预见此增长,将数据存储于单个键中,导致键变成大键,影响系统性能。现可将大键拆分成多个小键,如省、市、县、乡,使得每级行政区域的公务员姓名均对应一个键。
🎉 4. 根据Redis版本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根据Redis版本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在Redis 4.0以上版本中,可以用unlink代替del,这样可以把key释放内存的工作交给后台线程去执行。在Redis 6.0以上版本中,开启lazy-free后,执行del命令会自动地在后台线程释放内存。
🎉 5. 使用List集合时,控制列表元素个数
在使用List集合时,可以通过控制列表保存元素个数,使每个元素长度触发压缩列表(ziplist)编码。压缩列表是由顺序并且连续的内存块组成的一种专门节约内存的存储结构。通过在redis.conf(linux系统)或者redis.windows.conf(windows系统)文件里面修改以下配置实现:
list-max-ziplist-entries 512 list-max-ziplist-value 64
通过上述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大key”带来的性能问题,提高Redis的性能和存储效率。
🍊 数据集中过期
数据集中过期是Redis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它会导致Redis的性能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开发者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如设置随机过期时间、使用Lazy Free机制、使用Redis的Info命令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提高Redis的性能和可靠性,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 Redis的数据过期机制
在Redis中,每个key都可以设置一个过期时间,过期时间一到,该key就会被标记为过期。过期的key不会立即被删除,Redis采用惰性删除和定期删除两种策略来管理过期数据。
📝 1、惰性删除策略
惰性删除策略是在获取关键词时检查其是否过期,一旦过期就删除。这意味着大量过期关键词在使用之前并未删除,从而持续占用内存。惰性删除可以减少CPU的使用率,但是会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
📝 2、定期删除策略
定期删除策略是在主线程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删除一批过期关键词。如果出现大量需要删除的过期关键词,客户端访问Redis时必须等待删除完成才能继续访问,导致客户端访问速度变慢。
🎉 数据集中过期的问题
数据集中过期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大量的关键词在短时间内过期。当这些关键词过期时,访问Redis的速度会变慢,因为大量过期数据被惰性删除和定期删除策略共同管理。
这种延迟在慢日志中无法查看,经验不足的开发者可能无法定位问题,因为慢日志记录的是操作内存数据所需时间,而主动删除过期关键词发生在命令执行之前,慢日志并未记录时间消耗。因此,当开发者感知某个关键词访问变慢时,实际上并非该关键词导致,而是Redis在删除大量过期关键词所花费的时间。
例如,现在我们有一个大型电商平台,每天有数百万用户在该平台上下单。为了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我们使用Redis来存储订单信息。为了避免数据存储空间的浪费,我们设置了订单信息在24小时后过期。
然而,在某个时间段内,由于某种原因,有大量的订单在同一时间内过期,这导致Redis在删除过期订单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删除操作发生在主线程中,主线程将会被阻塞,导致其他的请求需要等待,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性能下降。
🎉 解决数据集中过期问题的方法
📝 1、设置随机过期时间
开发者可以检查代码,找到导致集中过期key的逻辑,并设置一个自定义的随机过期时间分散它们,从而避免在短时间内集中删除key。
例如,我们可以在订单存储的时候,对过期时间进行微调,如将过期时间设置在24小时±10分钟的范围内,避免订单在同一时间内集中过期,从而避免Redis在删除时出现性能问题。
📝 2、使用Lazy Free机制
在Redis 4.0及以上版本中,引入了Lazy Free机制,使得删除键的操作可以在后台线程中执行,不会阻塞主线程。这种机制可以大幅度降低主线程的压力,避免系统出现阻塞现象,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
📝 3、使用Redis的Info命令
开发者可以使用Redis的Info命令查看Redis运行的各种指标,重点关注expired_keys指标。这个指标在短时间内激增时,可以设置报警,通过短信、邮件、微信等方式通知运维人员。它的作用是累计删除过期key的数量。当指标突增时,通常表示大量过期key在同一时间被删除。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脚本,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例如晚上12点到早上6点),定时监测Redis的expired_keys指标,当指标激增时,自动触发报警机制,以便及时的处理Redis出现的性能问题。
🍊 内存淘汰策略
内存淘汰策略是Redis重要的功能之一,它可以帮助用户在存储大量数据时腾出空间,提高Redis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淘汰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调整,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Redis提供的强大功能。
内存淘汰策略指的是当Redis的内存达到最大容量限制时,新的数据将先从内存中筛选一部分旧数据以腾出空间,从而导致写操作的延迟。在Redis中,最常用的两种淘汰策略是LFU和LRU。
LFU策略是淘汰最少访问的键。这意味着Redis将删除访问最少的键,而不是最老的键。举个例子,假设你的Redis数据库中存储了一些用户的浏览记录,其中有一些记录已经过时了,但是你不想删除所有的记录,因为你还需要保存最受欢迎的记录。这时,你可以使用LFU策略,Redis会自动删除那些很少被访问的记录,从而释放更多的空间。
另一方面,LRU策略是淘汰最长时间未访问的键。这意味着Redis将删除最久未访问的键,而不是最少访问的键。举个例子,假设你的Redis数据库中存储了一些文章,其中一些文章最近很受欢迎,但是还有一些文章很久没有被访问了。这时,你可以使用LRU策略,Redis会自动删除那些最久未访问的文章,从而释放更多的空间。
当然,选择哪种淘汰策略取决于具体的业务需求。对于那些只有少量数据被频繁访问的场景,LFU策略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比如商品搜索和热门推荐等场景,大部分数据很少被访问。而对于那些用户最近访问的页面数据可能会被二次访问的场景,则适合使用LRU策略。
除了选择淘汰策略,还可以通过拆分多个实例或横向扩展来分散淘汰过期键的压力。这种方法可以提高Redis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降低写入操作的延迟。
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满足需求,开发者可以通过编写淘汰过期键功能来主动触发淘汰操作,删除过期键。这种方法可以定期在凌晨不繁忙的时段执行,以避免影响Redis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 碎片整理
Redis的碎片整理是提高Redis性能的关键之一,通过将内存碎片重新排列组合,减少空闲内存块的浪费,提高Redis的内存使用率和性能。我们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参数,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就好比在家里堆放的书籍、衣物、杂物等等,如果不整理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空隙,这些空隙可能导致浪费,影响家庭的整洁。而如果我们定期对这些杂物进行整理、优化,将它们合理地归纳分类、整齐地摆放,就可以利用好全部的空间,提高了家庭的利用率。
Redis的碎片整理就是在Redis内部定期对散乱的内存块进行整理、优化,从而提高Redis的内存利用率和性能。
通常情况下,在4.0以下版本的Redis只能通过重启解决内存碎片,而4.0及以上版本可以开启碎片自动整理解决,只不过碎片整理是在主线程中完成的,为了避免影响客户端请求,需要先对延时范围和时间进行评估,然后在机器负载不高同时业务不繁忙时开启内存碎片整理。
如果要开启内存自动碎片整理,需要配置一些参数,下面来逐一介绍:
- activedefrag:是否启用活动碎片整理。设置为yes表示开启,no表示关闭。
- active-defrag-ignore-bytes:启动活动碎片整理所需的最小碎片浪费量。只有当Redis中的内存碎片达到该阀值时,才会启动活动碎片整理。
- active-defrag-threshold-lower:启动活动碎片整理的最小碎片百分比。只有当Redis中的内存碎片占总内存的百分比超过该阀值时,才会启动活动碎片整理。
- active-defrag-threshold-upper:使用最大努力的最大碎片百分比。即最大碎片百分比是多少时,Redis中的内存会达到最大努力整理状态。如果设置为100,表示Redis会尽力整理全部内存碎片。
- active-defrag-cycle-min:以CPU百分比表示的碎片整理工作量最小。即活动碎片整理所占用的CPU百分比的最小值。活动碎片整理过程中,Redis会占用一定的CPU资源,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最小值。
- active-defrag-cycle-max:以CPU百分比表示的碎片整理最大工作量。即活动碎片整理所占用的CPU百分比的最大值。活动碎片整理过程中,Redis会占用一定的CPU资源,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最大值。
- active-defrag-max-scan-fields:将从主字典扫描中处理的集合/哈希/zset/列表字段的最大数目。如果设置得太小,可能会漏掉碎片块,设置得太大,可能会占用太多内存和CPU资源,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设置好上述参数后,就可以开启Redis的碎片整理机制了,通过定期对散乱的内存块进行整理、优化,提高Redis的内存利用率和性能。
示例代码如下:
# 已启用活动碎片整理 activedefrag yes # 启动活动碎片整理所需的最小碎片浪费量 active-defrag-ignore-bytes 100mb # 启动活动碎片整理的最小碎片百分比 active-defrag-threshold-lower 10 # 使用最大努力的最大碎片百分比 active-defrag-threshold-upper 100 # 以CPU百分比表示的碎片整理工作量最小 active-defrag-cycle-min 5 # 以CPU百分比表示的碎片整理最大工作量 active-defrag-cycle-max 75 # 将从主字典扫描中处理的集合/哈希/zset/列表字段的最大数目 active-defrag-max-scan-fields 1000
🍊 内存大页
内存大页是指在计算机中分配内存时,将一定数量的普通页组合成更大的内存页,从而减少页表的数量,提高内存访问的效率。它可以减少内存分配和释放时发生的系统调用次数,从而提高内存申请的效率。这项技术在Redis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Redis的内存管理变得更加高效。
Redis是一个高性能的键值存储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快速、稳定和可靠。Redis为了提高内存申请的效率,采用了内存大页技术。在Linux内核2.6.38版本及以上,Redis可以申请以2MB为单位的内存,这样就可以减少内存分配和释放时的系统调用次数,提高内存访问的效率。
内存大页的使用可以提高Redis的性能,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每次分配的内存单位增大,处理时间也相应增加。在进行RDB和AOF持久化时,Redis主进程先创建子进程,子进程将内存快照写入磁盘,而主进程继续处理写请求。数据变动时,主进程将新数据复制到一块新内存,并修改该内存块。这个过程中,大key可能导致申请更大的内存和更长的处理时间,影响Redis的性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读写分离的设计。这样可以允许并发写入,无需加锁,但在主进程上进行内存复制和申请新内存会增加处理时间,影响Redis的性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关闭Redis部署机器上的内存大页机制以提高性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一个Redis实例需要处理大量写请求,同时还需要进行RDB和AOF持久化,如果使用内存大页技术,可能会导致内存分配和释放的系统调用次数增多,进而影响性能。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读写分离的设计,将写请求和持久化请求分别处理,从而提高Redis的性能。
内存大页技术使得Redis的内存管理更加高效,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为了保证Redis的性能,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来调整内存大页的使用。如果需要处理大量的写请求,可以采用读写分离的设计;如果需要进行持久化操作,可以将持久化请求和写请求分别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内存分配和释放的系统调用次数增多,从而提高Redis的性能。
🍊 数据持久化与AOF刷盘
Redis提供了三种持久化方式:RDB快照、AOF日志和混合持久化。默认使用RDB快照。RDB快照是周期性生成dump.rdb文件,主线程fork子线程,子线程处理磁盘IO,处理RDB快照。相较于AOF日志,RDB快照恢复速度较快,但是可能会丢失部分数据,不够可靠。AOF日志是每条写入命令追加,回放日志重建数据。文件过大时,会去除没用的指令,定期根据内存最新数据重新生成aof文件。默认1秒执行一次fsync操作,最多丢失1秒数据。在AOF刷盘时,如果磁盘IO负载过高,fsync可能会阻塞主线程,主线程继续接收写请求,把数据写到文件内存里面,写操作需要等fsync执行完才可以继续执行。混合持久化是将两种持久化模式混合使用,AOF保证数据不丢失,RDB快速数据恢复,混合持久化重写时,将内存数据转换为RESP命令写入AOF文件,结合RDB快照和增量AOF修改。新文件一开始不叫appendonly.aof,重写完成后改名,覆盖原有AOF文件。先加载RDB,再重放AOF。
三种持久化方式都存在问题:fork操作可能阻塞主线程;磁盘IO负载过大时,fork阻塞影响AOF写入文件内存。原因是fork创建的子进程复制父进程的空间内存页表,fork耗时跟进程总内存量有关,OPS越高耗时越明显。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可以通过info stats命令查看latest_fork_usec指标观察最近一次fork操作耗时进行问题辅助定位。其次,可以减少fork频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AOF触发条件。此外,Linux内存分配策略默认配置是vm.overcommit_memory=0,表示内存不足时,不会分配,导致fork阻塞。改成1,允许过量使用,直到内存用完为止。然后,评估Redis最大可用内存,让机器至少有20%的闲置内存。如果发现某个应用程序占用了磁盘IO较大,可以将该应用程序移到其他机器上去,减少对Redis的影响。最后,如果资金充足,可以更换高性能的SSD磁盘,从硬件层面提高磁盘IO处理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调整方式,那就是配置no-appendfsync-on-rewrite none表示AOF写入文件内存时,不触发fsync,不执行刷盘。这种调整有一定风险,如果Redis在AOF写入文件内存时刚好挂了,存在数据丢失情况。因此,应该在评估风险后再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方式。
🍊 丢包/中断/CPU亲和性
网络因素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丢包、中断和CPU亲和性是常见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丢包:你是否有过在网络传输大量数据时,发现有的数据丢失了?这很可能是由于网络丢包引起的。丢包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网络设备和内核资源出现竞争和冲突,导致无法有效地处理和转发数据包。举个例子,你打算通过互联网上传一份重要的文件,但是在传输过程中,由于网络不稳定,数据包遭遇了各种问题,如数据传输延迟、数据包遗失等,最终导致文件传输不完整,甚至丢失了一部分内容。
解决方案:升级网络设备,或增加网络设备的数量,以提高网络处理能力和带宽。同时,适当调整Linux内核缓冲区的大小,以平衡网络处理能力和数据包丢失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添加网络流量阈值预警,超限时通知运维人员,及时扩容。此外,编写监控脚本,正确配置和使用监控组件,使用长连接收集Redis状态信息,避免短连接。最后,为Redis机器分配专用资源,避免其他程序占用,以确保Redis正常工作。
中断:中断是指在CPU正在执行某个任务时,突然出现一个需要优先处理的事件,比如网络设备接收到了新的数据包,或者硬盘需要读取新的数据。当CPU需要处理这些中断时,当前的任务必须暂时停止,CPU转而去处理中断请求。这会导致当前任务的执行流程被打断,等待中断请求处理完毕后才能继续运行。在高压力情况下,Redis的响应速度会受到影响,因为在等待中断处理的过程中,Redis无法响应其他请求。
解决方案:将中断都分配到同一NUMA Node中,中断处理函数和Redis利用同NUMA下的L2、L3缓存、同节点下的内存,降低延迟。还可以结合Linux的CPU亲和性特性,将任务或进程固定到同一CPU内核上运行,提高系统性能和效率,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CPU亲和性:Linux的CPU亲和性特性也会影响进程的调度。当一个进程唤醒另一个的时候,被唤醒的进程可能会被放到相同的CPU core或者相同的NUMA节点上。当多个NUMA node处理中断时,可能导致Redis进程在CPU core之间频繁迁移,造成性能损失。
解决方案:在Linux系统中NUMA亲和性可以指定在哪个NUMA节点上运行,Redis在默认情况下并不会自动将NUMA亲和性配置应用于实例部署,通常情况下通过使用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工具,调整节点亲和性策略或使用pod亲和性和节点亲和性规则来控制Redis实例在特定NUMA节点上运行。或者在手动部署Redis实例时,使用Linux系统中的numactl命令来查看和配置NUMA节点信息,将Redis实例部署在某个NUMA节点上。如果是在虚拟化环境中,使用NUMA aware虚拟机来部署Redis实例,让它在指定的NUMA节点上运行。
总之,在计算机系统中,网络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丢包、中断和CPU亲和性都是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增加硬件资源、调整系统配置、优化代码等。同时,使用监控工具来监控系统的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
🍊 操作系统Swap与主从同步
为了提高Redis的性能和吞吐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包括增加内存、优化内存管理、及时通知运维人员和合理设计主从同步策略。这将确保Redis实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能够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
Redis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内存不足,这可能是由于Redis服务器所承载的数据量过大,或者某些Redis实例过于频繁地重复使用。如果Redis的内存不足,那么就可能会使用操作系统的Swap,将部分内存数据存储到磁盘上,以缓解内存不足的影响。但是,访问磁盘的速度比访问内存要慢得多,这会导致Redis的延迟变得非常高,影响Redis的性能和吞吐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以提高Redis的性能和吞吐量。以下是我们可以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案:
🎉 1. 适当增加Redis服务器的内存
内存是Redis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运行Redis实例时,我们需要确保服务器拥有足够的内存,从而避免Swap的使用。如果Redis服务器的内存不足,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内存容量,以满足Redis实例的需求。这可能需要考虑到服务器的成本、内存条的类型和价格,以及Redis实例所使用的数据量和操作类型等因素。
🎉 2. 对Redis的内存碎片进行整理
另一个影响Redis性能的因素是内存碎片。当Redis实例长时间运行时,内存会变得非常分散且难以管理。这可能会导致Redis实例变得缓慢,甚至停止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定期对Redis实例的内存碎片进行整理,以提高内存的使用效率和Redis实例的性能。
🎉 3. 及时通知运维人员
在Redis内存不足或者使用了Swap时,我们需要及时通知运维人员,以便他们可以及时处理问题。可以使用邮件、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通知,以确保Redis实例能够始终处于优良的运行状态。
🎉 4. 主从架构下的同步策略
Redis支持主从架构,可以使用主节点进行数据写入,而从节点则负责数据读取。在主从架构下,如果Redis的内存不足或使用Swap,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避免影响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
在释放操作系统的Swap之前,需要先将主节点切换至新主节点,然后再释放旧主节点的Swap空间。在同步从库数据之前,旧主节点需要重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当从库数据完全同步后,再进行主从切换,并确定新的主节点。
在主从架构下,我们需要注意数据同步的过程。网络中断或IO异常可能会导致连接中断,从而使得数据同步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支持数据断点续传的Redis版本,以降低性能浪费和数据复制的延迟。
🍊 监控
Redis是一款开源的内存键值数据库,常用于缓存、消息队列、计数器等应用场景。由于Redis的高性能和可扩展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Redis作为其存储方案。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大,Redis集群的监控和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监控Redis集群的运行状况,快速发现问题,并进行故障定位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Redis的监控,目前主要有两种推荐的体系:ELK和Fluent + Prometheus + Grafana。
ELK体系和Fluent + Prometheus + Grafana体系都是针对Redis集群监控而设计的监控体系,在监控Redis集群的性能和状态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它们都可以获取Redis的各项指标,并对数据进行持续化存储和对比,可视化工具使得开发者和运维人员能够更清晰地观察Redis集群的运行状况。此外,它们都支持预警机制,例如设置慢查询日志阈值来监控慢日志个数和最长耗时,超出阈值则通过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进行报警通知。
Redis监控体系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资源状况进行权衡。如果数据量较大、监控需求较复杂,可以选择ELK体系;如果需要轻量级、易于部署和使用,可以选择Fluent + Prometheus + Grafana体系。无论采用哪一种体系,Redis监控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现问题、定位故障,并协助运维人员进行资源规划、性能观察等操作。
🎉 ELK体系
ELK体系是由三个开源工具Elasticsearch、Logstash和Kibana组成的,可以将日志数据进行高效的采集、聚合、存储和可视化。ELK体系通常使用metricbeat作为指标采集,logstash作为收集管道,并通过可视化工具kibana来呈现数据。ElasticSearch用于存储监控数据。
具体来说,metricbeat可以采集Redis集群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存消耗、集群信息、请求键命中率、客户端连接数、网络指标、内存监控等。metricbeat采集到的指标可以通过logstash进行处理,logstash可以对指标数据进行格式化、过滤和解析,并将其发送到ElasticSearch中进行存储。最后,通过可视化工具kibana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例如绘制时序图、饼状图、柱状图等,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
ELK体系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可视化能力,可以对Redis集群的运行情况进行细致全面的监控,同时也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但是,ELK体系的缺点也很明显,它需要大量的配置和部署工作,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使用。
🎉 Fluent + Prometheus + Grafana体系
Fluent + Prometheus + Grafana体系则使用redis-eport作为指标采集,fluentd作为采集管道,并通过可视化工具Grafana来展示数据。Prometheus用于存储监控数据。
具体来说,redis-export是一款专门用于采集Redis指标的开源工具,它通过Redis提供的信息接口来获取Redis集群的状态信息和指标数据。采集到的指标数据可以通过fluentd进行聚合和过滤,并将数据发送到Prometheus中进行存储。最后,通过可视化工具Grafana展示监控数据,Grafana可以绘制各种形式的图表,并支持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
Fluent + Prometheus + Grafana体系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易用性,比ELK体系更加轻量级和易于部署,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可视化和数据分析能力。但相对于ELK体系,Fluent + Prometheus + Grafana体系的集成和使用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高可用
上述提到的主从同步和哨兵机制可以保证Redis服务的高可用,还有多级缓存、冷热分离可以保证高可用。
电商平台的秒杀场景一直都是个非常火热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场景中,商品详情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商品详情页的动态展示和高并发访问,是需要一系列手段来保证系统的高并发和高可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Nginx+Lua架构、CDN缓存、本地应用缓存和分布式缓存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技术手段的实现过程和效果。
首先,我们通过采用Nginx+Lua架构,来实现商品详情页的动态化。在Nginx+Lua架构中,Nginx负责处理HTTP请求,并且可以通过Lua脚本来进行动态处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实时获取商品的相关信息,并且将其展示给用户。比如,用户在访问商品详情页时,可以实时获取商品的价格、库存、销量等信息。
另外,在高并发访问时,我们也需要通过CDN缓存来减轻后端服务器的压力。CDN缓存是指将静态资源存储在离用户更近的CDN节点上,从而加速用户访问速度。在商品详情页中,CDN缓存可以缓存商品的图片、CSS、JS等静态资源,从而减轻后端服务器的压力,提高用户访问速度。
除了CDN缓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本地应用缓存和分布式缓存来优化商品详情页。本地应用缓存是指将一些常用的资源缓存在客户端浏览器上,从而在用户再次访问时可以直接从浏览器缓存中读取,减轻后端服务器的压力。而分布式缓存是指将一些常用的资源缓存在分布式的缓存服务器上,从而提高读取速度,并且可以有效地减轻后端服务器的压力。
通过使用这些技术手段,我们不仅优化了商品详情页的性能,提高了用户访问速度和体验,还减轻了后端数据库的访问压力,从而保证了系统的高并发和高可用。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采用开关前置化和缓存过期机制来确保缓存数据的有效性。开关前置化是指在上线前,我们需要将新功能开关置为关闭状态,等待测试人员进行测试。而缓存过期机制是指在缓存的过期时间内,若数据发生了变化,需要及时更新缓存,从而保证缓存数据的有效性。
总之,通过采用Nginx+Lua架构、CDN缓存、本地应用缓存和分布式缓存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及开关前置化和缓存过期机制等措施,我们成功实现了商品详情页的动态化和缓存优化,提高了用户访问商品详情页的速度和体验,降低了对后端数据库的访问压力,保证了系统的高并发和高可用。
🎉 主从同步和哨兵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让多个设备之间同步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比如,在玩游戏时,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同样的游戏画面,而在做团队项目时,我们需要确保所有人都在同一进度上。在计算机领域,也有类似的需求。
主从同步是一种常见的同步方式,它通常由一个主节点和多个从节点组成。主节点负责处理和存储数据,而从节点负责从主节点复制数据。这种方式非常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读请求的场景。例如,当有用户登陆网站时,通常需要读取他们的个人信息。为了提高读取速度,主节点通常负责处理这些读请求,而从节点则负责从主节点复制数据,以便更快地响应新的读请求。
然而,在主从同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主节点宕机时,如果从节点还没有复制完所有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这时,我们需要引入哨兵机制来控制复制数据的时长和ACK延迟,以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哨兵机制通常用于监控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当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时,哨兵将启动选举,将某从节点升级为主节点,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然而,有时候哨兵会误判主节点已经故障,从而错误地启动选举,导致集群出现两个主节点,这就是脑裂。这会导致自身数据丢失,并需要从新主节点复制数据。同时,新主节点并没有包含后续客户端写入的数据,这些数据也会丢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设置连接主节点最少的从节点数量和从节点连接主节点最大的延迟时间。如果主节点与从节点的连接中断,并且从节点超过阈值时间未收到ACK消息,则拒绝客户端的写请求,以控制数据丢失在可控范围。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总之,主从同步和哨兵机制对于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通过控制复制数据的时长和ACK延迟以及设置连接主节点最少的从节点数量和从节点连接主节点最大的延迟时间,我们可以避免数据丢失和脑裂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 多级缓存
Java多级缓存是指在开发Java应用中,采用多级缓存策略,将数据存储在本地、远程、内存等多个层次上,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响应速度的优化策略。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Java多级缓存,包括浏览器缓存、服务端应用本地缓存、一致性哈希、MGET优化、服务端缓存、商品详情页数据获取、以及Nginx+Lua架构。
📝 1.浏览器缓存
浏览器缓存是指在页面间跳转时,从本地缓存获取数据;或在打开新页面时,根据Last-Modified头来CDN验证数据是否过期,减少数据传输量。浏览器缓存在电商场景中广泛使用,可以大幅减少数据传输,提高访问速度。例如,在用户访问电商网站的时候,如果能够从浏览器缓存中获取数据,就不用再次从服务器上获取数据,从而提高了访问速度。
同时,CDN缓存也是很常用的一种缓存策略。当用户点击商品图片或链接时,从最近的CDN节点获取数据,而非回源到北京机房,提升访问性能。
📝 2.服务端应用本地缓存
服务端应用本地缓存是指采用Nginx+Lua架构,通过HttpLuaModule模块的shared dict或内存级Proxy Cache来减少带宽。这种方式可以将数据存储在本地,减少了网络传输,提高了访问速度。在电商场景中,采用服务端应用本地缓存可以大大提高性能和访问速度。
📝 3.一致性哈希
一致性哈希是一种计算数据的存储方式。在电商场景中,可以使用商品编号/分类作为哈希键,提高URL命中率。这种方式对于数据量较大的电商网站来说,可以大幅提高性能和访问速度。
📝 4.MGET优化
MGET优化是指根据商品的其他维度数据(如分类、面包屑、商家等),先从本地缓存读取,如不命中则从远程缓存获取。这个优化减少了一半以上的远程缓存流量。在电商场景中,采用MGET优化可以大幅提高性能和访问速度。
📝 5.服务端缓存
服务端缓存是指将缓存存储在内存、SSD和JIMDB中,实现读写性能和持久化的平衡。在电商场景中,服务端缓存有很多应用,比如对热门商品和访问量较大的页面进行缓存,降低数据库压力。使用Nginx缓存,存储数据量少但访问量高的热点数据,例如双11或者618活动。使用JVM本地缓存,存储数据量适中访问量高的热点数据,例如网站首页数据。使用Redis缓存,存储数据量很大,访问量较高的普通数据,例如商品信息。
📝 6.商品详情页数据获取
商品详情页数据获取是指当用户打开商品详情页时,先从本地缓存获取基本数据,如商品ID、商品名称和价格等。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搜索记录,动态加载其他维度数据,如分类、商家信息和评论等。这个优化可以大大提高性能和访问速度,让用户更加流畅地访问电商网站。
📝 7.Nginx+Lua架构
Nginx+Lua架构是指使用Nginx作为反向代理和负载均衡器,将请求转发给后端应用。使用Lua脚本实现动态页面渲染,并对商品详情页数据进行缓存。重启应用秒级化,重启速度快,且不会丢失共享字典缓存数据。需求上线速度化,可以快速上线和重启应用,减少抖动。在Nginx上做开关,设置缓存过期时间,当缓存数据过期时,强制从后端应用获取最新数据,并更新缓存。采用Nginx+Lua架构可以大大提高性能和访问速度。
🎉 冷热分离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的很热,需要实时访问和响应,而有的则很冷,需要长期的存储和备份。如果我们把这些数据混杂在一起存放,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还会浪费大量的存储空间和成本。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数据,我们需要将热数据和冷数据分开存放,这就是冷热分离技术。
那么,冷热分离具体的步骤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逐一解析:
第一步:分析数据类型和访问模式
在进行冷热分离前,我们需要对现有系统的数据类型和访问模式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了解各类数据的热度程度,方便后续针对性地进行分离。
比如,在一个电商平台的订单管理系统中,用户最常见的操作是查询订单状态、查看订单详情、取消订单等,这些数据就是热数据。而订单的历史记录、已完成的订单等则是冷数据。
第二步:确定冷热分离策略和方案
在了解各类数据的热度程度后,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冷热分离策略和方案,以优化数据存储和管理。
比如,在上述的电商平台订单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将热数据存储在高速缓存中,以确保实时响应和低延迟;而将冷数据存储在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中,以节省成本并存储大量历史数据。
第三步:设计冷热分离架构
在确定了冷热分离的策略和方案后,我们需要设计冷热分离架构。在架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为热数据和冷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存储策略以及数据同步机制。
对于热数据,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高速缓存(如Redis、Memcached)或者SSD硬盘等存储介质;对于冷数据,我们可以选择使用HDFS、Ceph、S3等低成本大容量存储介质。
同时,我们还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同步机制,确保热数据和冷数据的同步更新,以防止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第四步:迁移冷数据
在确定了冷热分离架构后,我们需要将冷数据从热存储介质迁移到冷存储介质中。在迁移冷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全量迁移和增量迁移两种方式。
比如,在电商平台的订单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将历史订单记录从高速缓存中迁移到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中。在迁移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增量迁移的方式,逐渐将历史订单记录迁移到冷存储介质中,以避免对系统的影响。
第五步:管理热数据
在冷热分离后,我们需要对热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安全、性能监控等。这样可以确保热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比如,在电商平台订单管理系统中,我们需要对用户可以访问的订单数据进行访问控制,以避免数据泄露的风险;对订单数据进行加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对高并发的订单访问进行性能监控等等。
第六步:持久化冷数据
在冷热分离后,我们还需要对冷数据进行持久化、备份、归档等操作,以防止数据丢失并确保数据的可恢复性。这样可以确保冷数据的长期存储和备份,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比如,在电商平台订单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定期对历史订单数据进行备份和归档,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分布式存储引擎(如Hadoop、Ceph)对冷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方便数据的检索、备份和恢复。
第七步:设计故障转移和恢复策略
在冷热分离后,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故障转移和恢复策略,如主从复制、多副本存储、故障检测与恢复等,以确保系统在故障或恢复时的稳定运行。
比如,在电商平台订单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主从复制机制,将热数据复制到备份节点中,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定期对存储介质进行故障检测和修复,以减少故障的风险。
第八步:优化热存储介质的性能
在冷热分离后,我们还可以对热存储介质的性能进行优化,包括调整存储结构、调整缓存策略等,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比如,在电商平台订单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对高速缓存的存储结构进行优化,采用哈希表或者跳表等数据结构,以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同时,我们还可以调整缓存的失效策略,以减少缓存的命中率,提高系统的性能。
第九步:持续监控数据同步、性能指标、故障排查与修复
在冷热分离后,我们需要持续监控数据同步、性能指标、故障排查与修复等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监控工具(如Zabbix、Nagios)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监控和报警,一旦发现系统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数据同步进行定期检查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有效地对冷热数据进行分离,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冷热分离策略和方案,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 缓存雪崩、穿透、击穿、热点缓存重构、缓存失效
曾经,有一个叫小明的程序员,他的网站越来越流行,用户越来越多,但网站的性能却越来越慢,于是他想到了使用Redis缓存来提高网站的性能。小明使用Redis缓存的方案看似完美,但事实上,他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缓存雪崩、穿透、击穿、热点缓存重构、缓存失效等问题。
首先,小明遇到了缓存雪崩的问题。当缓存中的数据同时失效时,大量请求会直接打到数据库上,导致服务器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小明使用多级缓存和缓存预热等技术手段,同时设置多个Redis实例,监听同一个缓存集群。这样,当一个实例出现问题时,其他实例可以顶替它的功能。并且,小明在低访问时间段主动向缓存中写入数据,以提前预热缓存,以此来避免缓存雪崩。
然而,小明解决了缓存雪崩问题,却遇到了缓存穿透的问题。当有些用户请求缓存中不存在的数据时,这些请求会频繁地向数据库查询,从而拖慢服务器响应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明使用了布隆过滤器等技术手段。布隆过滤器可以高效地过滤掉不存在的数据,从而减少数据库查询次数。
但小明并没有想到,他的缓存还会遇到缓存击穿的问题。当某一个热门商品被多个用户同时请求时,缓存无法承受压力,最终请求直接打到了数据库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小明决定使用分布式锁等技术手段。分布式锁可以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用户请求数据库,从而避免了缓存被高并发压垮的情况。
最后,小明遇到了缓存热点重构的问题。当某一个商品的热度突然升高时,缓存集中在这个商品上,其他商品的缓存无法承受压力,从而导致缓存集中在一个点上。为了避免缓存热点重构,小明决定使用数据预热等技术手段。他在缓存中设置过期时间,同时在低访问时间段主动重构热点商品的缓存,以避免缓存集中在某一个商品上。
总的来说,小明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解决Redis缓存的问题,比如多级缓存和缓存预热、布隆过滤器、分布式锁、数据预热等。这些技术手段都有其优缺点,程序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并且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