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进程以及相关概念理解(二)

简介: Linux下进程以及相关概念理解

六、进程地址空间

6.1 进程地址空间的验证


2f105165111e422689d7454fce2a989c.png

通过如下代码可以验证进程地址空间与上图一致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un_val;
int init_val = 100;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char* env[])
{
     int i = 0;
     int count = 0;
     while(env[i] != NULL && count < 5){
         printf("环境变量地址: %p\n",env[i]);
         ++count;
     }
     for(int i = 0;i < argc; ++i){
         printf("命令行参数地址: %p\n",argv[i]);
     }
     char* p1 = (char*)malloc(10);
     char* p2 = (char*)malloc(10);
     char* p3 = (char*)malloc(10);
     printf("栈区地址: %p\n",&p3);
     printf("栈区地址: %p\n",&p2);
     printf("栈区地址: %p\n",&p1);
     printf("堆区地址: %p\n",p3);
     printf("堆区地址: %p\n",p2);
     printf("堆区地址: %p\n",p1);
     printf("未初始化数据区: %p\n",&un_val);
     printf("初始化数据区: %p\n",&init_val);
     printf("代码区: %p\n",main);
     return 0;
}

f67f74d1a748457098ae15e8d6cd4f2e.png


栈区向低地址增长,堆区向高地址增长。


6.2 感知进程地址空间

通过下面一份代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tdlib.h>                                                                  
int val = 100;
int main()
{
    pid_t id = fork();
    if(id < 0)//err
    {
        exit(-1);
    }
    else if(id > 0)//father
    {
        sleep(3);
        printf("PID:%d PPID:%d val:%d &val:%p\n",getpid(),getppid(),val,&val);
    }
    else//id == 0
    {
        val = 200;
        printf("PID:%d PPID:%d val:%d &val:%p\n",getpid(),getppid(),val,&val);
    }
    return 0;
}

a100f30602a44e0ea058d36a7b8753a8.png


代码当中用fork函数创建了一个子进程,其中让子进程相将全局变量val该从100改为200后打印,而父进程先休眠3秒钟,然后再打印全局变量的值。按道理来说子进程打印的全局变量的值为200,而父进程是在子进程将全局变量改后再打印的全局变量,那么也应该是200。但是结果并不是,而且两个进程中val变量的地址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打印出的结果不一致呢?


若我们是在同一个物理地址处获取的数据,那一定是相同的,而现在在同一个地址处获取到的值却不同,这只能说明我们打印出来的地址绝对不是物理地址。


实际上,我们在语言层面上打印出来的地址都不是物理地址,而是虚拟地址。物理地址用户一概是看不到的,是由操作系统统一进行管理的。所以就算父子进程当中打印出来的全局变量的地址(虚拟地址)相同,但是两个进程当中全局变量的值却是不同的。


6.3 详细认知

进程地址空间地址大小由0x00000000到0xffffffff,且被划分为各个区域,例如代码区、堆区、栈区等。而在结构体mm_struct当中,便记录了各个区域的边界地址。由于虚拟地址是由0x00000000到0xffffffff线性增长的,所以虚拟地址又叫做线性地址。

堆向上增长以及栈向下增长实际就是改变mm_struct当中堆和栈的边界地址。

我们生成的可执行程序实际上就被分为了各个区域(例如初始化区、未初始化区等),并且采用与Linux内核中一样的编址方式。当该可执行程序运行起来时,操作系统则将对应的数据加载到对应内存当中即可,大大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工作效率。而进行可执行程序的"分区"操作的实际上就是编译器,所以说代码的优化级别实际上是编译器说了算。

8de7e86cd33949f4abaa271f2d2edf8d.png



每个进程被创建时,其对应的进程控制块(task_struct)和进程地址空间(mm_struct)也会随之被创建。而操作系统可以通过进程的task_struct找到其mm_struct,因为task_struct当中有一个结构体指针存储的是mm_struct的地址。


b8414f0a4fe244c6ba15781578645d4c.png


而当子进程刚刚被创建时,子进程和父进程的数据和代码是共享的,即父子进程的代码和数据通过页表映射到物理内存的同一块空间。只有当父进程或子进程需要修改数据时,才将父进程的数据在内存当中拷贝一份,然后再进行修改。体现了进程之间的独立性,这种在需要进行数据修改时才进行拷贝的技术被称为写时拷贝技术。


为什么不在创建子进程时完成数据的拷贝呢?

子进程大概率不会使用父进程中所有数据,并且在子进程不对数据进行写入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拷贝。在需要修改数据的时候再分配(延时分配),这样可以高效的使用内存空间


代码会不会进行写时拷贝?

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会的,但这并不代表代码不能进行写时拷贝,例如在进行进程替换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代码的写时拷贝。


为什么要有进程地址空间?

1.进程地址空间和页表是OS创建和管理的,凡是非法的访问或映射都会被操作系统终止,起到了保护物理内存中的所有合法数据(各个进程以及内核的相关有效数据),不会存在任何系统级别的越界问题了。

2.有了进程地址空间后,每个进程看到的都是相同的空间范围,包括进程地址空间的构成和内部区域的划分顺序等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就只需关注虚拟地址,而无需关注数据在物理内存当中实际的存储位置。可以让进程以一种统一的视角看待内存,方便以统一的方式来编译和加载所有的可执行程序,简化进程本身的设计与实现。

3.有了进程地址空间后,每个进程都认为自己在独占内存,这样能更好的完成进程的独立性以及合理使用内存空间(当实际需要使用内存空间的时候再在内存进行开辟),并能将进程调度与内存管理进行解耦。


进程如何创建?

一个进程的创建伴随着其进程控制块(task_struct)、进程地址空间(mm_struct)和页表的创建


七、进程优先级

7.1 优先级概念

优先级实际上就是获取某种资源的先后顺序,而进程优先级实际上就是进程获取CPU资源分配的先后顺序,就是指进程的优先权(priority),优先权高的进程有优先执行的权力。


7.2 优先级存在的原因

优先级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是有限的,而存在进程优先级的主要原因就是CPU资源是有限的,一个CPU一次只能跑一个进程,而进程是可以有多个的,所以需要存在进程优先级,来确定进程获取CPU资源的先后顺序。


7.3 PRI与NI

PRI代表进程的优先级,即进程被CPU执行的先后顺序,该值越小进程的优先级别越高。

NI代表的是nice值,其表示进程可被执行的优先级的修正数值。

PRI值越小越快被执行,当加入nice值后,将会使得PRI变为:PRI(new) = PRI(old) + NI。

若NI值为负值,那么该进程的PRI将变小,即其优先级会变高。

调整进程优先级,在Linux下,就是调整进程的nice值。

NI的取值范围是-20至19,一共40个级别。

注意: 在Linux操作系统当中,PRI(old)默认为80,即PRI = 80 + NI。


7.4 修改进程nice值

7.4.1 top命令

top命令就相当于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任务管理器,它能够动态实监测系统中进程资源占用情况


使用top命令后按“r”键,会要求你输入待调整nice值的进程的PID;输入进程PID并回车后,要求输入调整后的nice值。若想退出输入q即可。


db66e8e39fa948cd82057cf225fc9ad4.png


7.4.2 renice命令

renice + 更改的nice值 + PID

e38a6f6f972c4419a6b6fb4d1d4e436f.png



若想使用renice命令将NI值调为负值,需要root权限


八、环境变量

8.1 概念

环境变量(environment variables)一般是指在操作系统中用来指定操作系统运行环境的一些参数。如编写的C/C++代码,在各个目标文件进行链接的时候,从来不知道所链接的动静态库在哪里,但依然可以链接成功生成可执行程序,原因就是有相关环境变量帮助编译器进行查找。

环境变量通常具有某些特殊用途,并且在系统当中通常具有全局特性。

8.2 常见环境变量

PATH: 指定命令的搜索路径(系统命令本质也是可执行程序,但启动时不需要指定路径)

HOME: 指定用户的主工作目录(即用户登录到Linux系统中的默认所处目录)

SHELL: 当前Shell,它的值通常是/bin/bash


d3a750e018754ae3b15eb373d3c0cf7b.png

8.3 环境变量相关命令

echo:显示某个环境变量的值

be1868fa5d3d4a0bb96367ab33688504.png

export:设置一个新的环境变量

4479b42110e044b99a85653596345f01.png

env: 显示所有环境变量

e2da18bf494840e0a41e7856eee078ce.png

set:显示本地定义的shell变量和环境变量

unset:清除环境变量

b714699f12134e7b828b6965dbd43331.png

8.4 环境变量的组织方式

在Linux系统当中,环境变量的组织方式如下:


0b052ce1789d4a35bbbbd9bf32d48bd0.png


每个程序都会收到一张环境变量表,环境表是一个字符指针数组,每个指针指向一个以’\0’结尾的环境字符串,最后一个字符指针为空。


8.5 获取环境变量的方法

8.5.1 main函数参数

main函数其实有三个形参,只是平时不常使用所以没有写出来。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char* env[])
{ …… }

main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字符指针数组,该数组当中的第一个字符指针存储的是可执行程序的字符串,其余字符指针存储的是所给的若干选项的字符串,最后一个字符指针为空,而main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代表的就是字符指针数组当中的有效元素个数。main函数的第三个参数接收的实际上就是环境变量表,我们可以通过main函数的第三个参数来获取系统的环境变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char* env[])
{
    for(int i = 0; env[i] != NULL; ++i){
         printf("%s\n",env[i]);                                                                                                                                                 
    }
    return 0;
}

130071d9f3f54155948a6f46eec88da9.png

8.5.2 第三方变量environ

c语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局变量environ,可以利用其访问环境表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extern char** environ;
    for(int i = 0;environ[i] != NULL; ++i){
        printf("%s\n",environ[i]);                                                                                                                                               
    }
    return 0;
}

8.5.3 getenv函数

可以通过系统调用getenv函数来获取环境变量。getenv函数可以根据所给环境变量名,在环境变量表当中进行搜索,并返回一个指向相应值的字符串指针。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printf("%s\n",getenv("PATH"));                                                                                                                                               
    return 0;
}

9521a36a15fb4cdf8b888e8e40f82380.png

相关实践学习
CentOS 8迁移Anolis OS 8
Anolis OS 8在做出差异性开发同时,在生态上和依赖管理上保持跟CentOS 8.x兼容,本文为您介绍如何通过AOMS迁移工具实现CentOS 8.x到Anolis OS 8的迁移。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算法 Linux 调度
深入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
本文旨在探讨Linux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机制,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调度和终止等环节。通过对Linux内核中相关模块的分析,揭示其高效的进程管理策略,为开发者提供优化程序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参考。
110 1
|
4天前
|
存储 网络协议 Linux
【Linux】进程IO|系统调用|open|write|文件描述符fd|封装|理解一切皆文件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中的进程IO与系统调用,包括 `open`、`write`、`read`和 `close`函数及其用法,解释了文件描述符(fd)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Linux中的“一切皆文件”思想。这种设计极大地简化了系统编程,使得处理不同类型的IO设备变得更加一致和简单。通过本文的学习,您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Linux中的进程IO操作,提高系统编程的效率和能力。
50 34
|
8天前
|
消息中间件 Linux C++
c++ linux通过实现独立进程之间的通信和传递字符串 demo
的进程间通信机制,适用于父子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Linux管道,提升开发效率。 在实际开发中,除了管道,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消息队列、共享内存、套接字等其他进程间通信方
39 16
|
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Linux
Linux:进程间通信(共享内存详细讲解以及小项目使用和相关指令、消息队列、信号量)
通过上述讲解和代码示例,您可以理解和实现Linux系统中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包括共享内存、消息队列和信号量。这些机制在实际开发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数据通信效率。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学习和开发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帮助。
118 20
|
2月前
|
存储 监控 Linux
嵌入式Linux系统编程 — 5.3 times、clock函数获取进程时间
在嵌入式Linux系统编程中,`times`和 `clock`函数是获取进程时间的两个重要工具。`times`函数提供了更详细的进程和子进程时间信息,而 `clock`函数则提供了更简单的处理器时间获取方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函数,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性能分析和资源管理。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两个函数,提高嵌入式系统编程的效率和效果。
121 13
|
2月前
|
SQL 运维 监控
南大通用GBase 8a MPP Cluster Linux端SQL进程监控工具
南大通用GBase 8a MPP Cluster Linux端SQL进程监控工具
|
2月前
|
调度 开发者
核心概念解析:进程与线程的对比分析
在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编程领域,进程和线程是两个基本而核心的概念。它们是程序执行和资源管理的基础,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将深入探讨进程与线程的区别,并分析它们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82 4
|
2月前
|
运维 监控 Linux
Linux操作系统的守护进程与服务管理深度剖析####
本文作为一篇技术性文章,旨在深入探讨Linux操作系统中守护进程与服务管理的机制、工具及实践策略。不同于传统的摘要概述,本文将以“守护进程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线索,串联起Linux服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守护进程的定义与特性出发,逐步深入到Systemd的工作原理、服务单元文件编写、服务状态管理以及故障排查技巧,为读者呈现一幅Linux服务管理的全景图。 ####
|
3月前
|
缓存 算法 Linux
Linux内核的心脏:深入理解进程调度器
本文探讨了Linux操作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进程调度器。通过分析其工作原理、调度算法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揭示它是如何高效管理CPU资源,确保系统响应性和公平性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视图,了解在多任务环境下,Linux是如何智能地分配处理器时间给各个进程的。
|
3月前
|
网络协议 Linux 虚拟化
如何在 Linux 系统中查看进程的详细信息?
如何在 Linux 系统中查看进程的详细信息?
3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