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理解关键字"with"与上下文管理器

简介: 完全理解关键字"with"与上下文管理器

如果你有阅读源码的习惯,可能会看到一些优秀的代码经常出现带有 “with” 关键字的语句,它通常用在什么场景呢?今天就来说说 with 和 上下文管理器。

对于系统资源如文件、数据库连接、socket 而言,应用程序打开这些资源并执行完业务逻辑之后,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关闭(断开)该资源。

比如 Python 程序打开一个文件,往文件中写内容,写完之后,就要关闭该文件,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极端情况下会出现 "Too many open files" 的错误,因为系统允许你打开的最大文件数量是有限的。

同样,对于数据库,如果连接数过多而没有及时关闭的话,就可能会出现 "Can not connect to MySQL server Too many connections",因为数据库连接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资源,不可能无限制的被创建。

来看看如何正确关闭一个文件。

普通版:

def m1():
    f = open("output.txt", "w")
    f.write("python之禅")
    f.close()

这样写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如果在调用 write 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常进而导致后续代码无法继续执行,close 方法无法被正常调用,因此资源就会一直被该程序占用者释放。那么该如何改进代码呢?

进阶版:

def m2():
    f = open("output.txt", "w")
    try:
        f.write("python之禅")
    except IOError:
        print("oops error")
    finally:
        f.close()

改良版本的程序是对可能发生异常的代码处进行 try 捕获,使用 try/finally 语句,该语句表示如果在 try 代码块中程序出现了异常,后续代码就不再执行,而直接跳转到 except 代码块。而无论如何,finally 块的代码最终都会被执行。因此,只要把 close 放在 finally 代码中,文件就一定会关闭。

高级版:

def m3():
    with open("output.txt", "r") as f:
        f.write("Python之禅")

一种更加简洁、优雅的方式就是用 with 关键字。open 方法的返回值赋值给变量 f,当离开 with 代码块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调用 f.close() 方法, with 的作用和使用 try/finally 语句是一样的。那么它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在讲 with 的原理前要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上下文管理器(Context Manager)。

上下文管理器

任何实现了 __enter__()__exit__() 方法的对象都可称之为上下文管理器,上下文管理器对象可以使用 with 关键字。显然,文件(file)对象也实现了上下文管理器。

那么文件对象是如何实现这两个方法的呢?我们可以模拟实现一个自己的文件类,让该类实现 __enter__()__exit__() 方法。

class File():
    def __init__(self, filename, mode):
        self.filename = filename
        self.mode = mode
    def __enter__(self):
        print("entering")
        self.f = open(self.filename, self.mode)
        return self.f
    def __exit__(self, *args):
        print("will exit")
        self.f.close()

__enter__() 方法返回资源对象,这里就是你将要打开的那个文件对象,__exit__() 方法处理一些清除工作。

因为 File 类实现了上下文管理器,现在就可以使用 with 语句了。

with File('out.txt', 'w') as f:
    print("writing")
    f.write('hello, python')

这样,你就无需显示地调用 close 方法了,由系统自动去调用,哪怕中间遇到异常 close 方法也会被调用。

contextlib

Python 还提供了一个 contextmanager 的装饰器,更进一步简化了上下文管理器的实现方式。通过 yield 将函数分割成两部分,yield 之前的语句在 __enter__ 方法中执行,yield 之后的语句在 __exit__ 方法中执行。紧跟在 yield 后面的值是函数的返回值。

from contextlib import contextmanager
@contextmanager
def my_open(path, mode):
    f = open(path, mode)
    yield f
    f.close()

调用

with my_open('out.txt', 'w') as f:
    f.write("hello , the simplest context manager")

总结

Python 提供了 with 语法用于简化资源操作的后续清除操作,是 try/finally 的替代方法,实现原理建立在上下文管理器之上。此外,Python 还提供了一个 contextmanager 装饰器,更进一步简化上下管理器的实现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
|
7月前
|
数据库连接 数据库 Python
Python中的上下文管理器(Context Managers):优雅地管理资源
在Python编程中,上下文管理器是一种用于管理资源的强大机制。通过上下文管理器,你可以确保在代码块的进入和退出时资源得到正确的分配和释放,从而使你的代码更加优雅、可读性更强。本文将深入探讨上下文管理器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自定义上下文管理器。
|
8月前
|
存储 Linux 调度
上下文之->解密篇
上下文之->解密篇
23 0
|
8月前
|
监控 Python
Python函数-上下文管理器
Python函数-上下文管理器
35 0
|
8月前
|
C#
C# 当前上下文中不存在InitializeComponent()
C#——当前上下文中不存在InitializeComponent()可能原因是:项目文件直接由外部加载进来时可能出现错误。可以先检查xaml文件的开头x:Class=“day27test02.MainWindow”是否是正确的类名。如果不是,改成对应的项目的类即可。这是本人碰到的这种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的,仅供参考。
335 1
C# 当前上下文中不存在InitializeComponent()
|
存储 Go
第三十章 使用系统监视器 - 编写用户定义的应用程序监视器类
第三十章 使用系统监视器 - 编写用户定义的应用程序监视器类
80 0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数据库连接
上下文管理器 | 学习笔记
快速学习 上下文管理器
66 0
|
数据库连接 Python
|
存储 前端开发 rax
bthread源码剖析(五): bthread上下文的创建
在之前的文章有介绍过调用jump_stack()函数进行bthread上下文的切换(bthread栈的切换),其中涉及了汇编语言。本文来讲一讲与之对应的另外一个操作:调用get_stack()进行上下文的创建(bthread栈的创建),并且同样会涉及汇编语言。
218 0
|
SQL 分布式计算 安全